一代文豪郭沫若的书法

品艺中国

<p class="ql-block">郭沫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导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沫若(1892—1978) ,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p> <h3>1914年赴日本留学。</h3></br><h3>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h3></br><h3>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并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h3></br><h3> <h3>1914至1923年,郭沫若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h3></br><h3>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h3></br><h3>1927年,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前夕,他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人民群众中产生重大影响。同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h3></br><h3> <h3>1928年旅居日本,抗战开始,回到中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他所著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革命人民的斗志。</h3></br><h3> <h3>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经验,当时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h3></br><h3> <h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全国文联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等职,中共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h3></br><h3> <h3>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其书法成就直堪与东坡媲美,为世所重。</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