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行东南之山野篇

宋成玺

<p class="ql-block"><b>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秋行东南”,天高水寒,辗转两大海域,逐浪半月有余,到了广西的防城港,终于走到海的尽头。至此,“历海”划上句号,“经山”另起一行,起承转合就在山和海的分界。</b></p><p class="ql-block"><b> 大海在身后渐行渐远,涛声也消失在阴沉的天空,匆匆的走了,正如匆匆的来。还没来得及拽一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浪花,莽莽山野就扑面而来。朝夕之间,已是两样的画风。</b></p><p class="ql-block"><b> 山里的风惊醒蓝色的梦,也翻开了“山海经”的下一章回。八桂山水,岭南风光,湘西秋雨,鄱阳冷霜,和大海的气度截然不同,又形断意连,前后呼应。山海之上一片天,美总是相通的。</b></p> <p class="ql-block"><b>  出防城港,过东兴市,沿中越边境踽踽而行。曲折蜿蜒的山路既是国道也是国界,沿途的边防警示和标语,让人回想起当年的硝烟。边检和疫检明显多了起来,再有秋风苦雨的加持,心情像天气一样沉闷。这还不算,在距法卡山不远的路段,相隔不远的两车,竟然毫无征兆的先后失控,虽然人车都无大碍,也是惊出一身冷汗。</b></p><p class="ql-block"><b> 一路无景,不难概括:留宿的那良古镇,除了当晚的一场醉和早上的一碗粉,再也没有多余的印象。烟雨中的十万大山,苍茫、神秘、诡异,又深不可测。经过英雄法卡山,莫名其妙的迷了路,导航不好使,人也转了向,联想之前的遇险,不免一丝惴惴。风雨兼程的赶到友谊关,却因为疫情闭门谢客,无奈和沮丧写在每个人脸上。偶遇的太平古城,华灯映水,画舫溢彩,斑斓的夜色让人复归宁静,真真假假已经不重要了。</b></p><p class="ql-block"><b> 倒是车窗外云山雾罩的溶岩地貌,画意浓浓,仙气飘飘,极像流淌着的水墨丹青,给枯燥的行程带来稍许慰籍。</b></p> <p class="ql-block"><b>  广西百色的吉星岩,是偶尔在网上搜到的,既没有瑶琳、芦笛、织金那样的名气,也不在必去的行程之中,不过是为了避雨的随机选项,算是搂草打兔子——捎带。</b></p><p class="ql-block"><b> 虽说洞穴景观大多相似,吉星岩还是有些自家的珍藏。不到两千米的溶洞,曲径通幽,仙气缭绕,满眼都是浓缩的精华。水汪汪的梯田,一堆堆的草垛,长满蔬果的菜地,既神似又罕见,俨然是藏在地下的农家田园。即便没有导游的添油加醋,也能感受到呼之欲出的生动。光随人走,人到景现的那种豁然灿烂,更像是灵魂体验。而独步清幽的无比安宁,已然是逍遥秘境了。</b></p><p class="ql-block"><b> 不必刻意追求,一次偶然也许就是一段精彩。</b></p> <p class="ql-block"><b>  到了巴马的长寿村才知道,什么叫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不见。</b></p><p class="ql-block"><b> 依山傍水的巴盘屯沿着盘阳河一字排开,狭长而逼仄。站在村头,定眼打量,除了山青水绿,空气清新,并没有太多的看点,普通的就像记忆中的老家。沿河的店铺叫卖着不知真假的山货土产,多和养生和长寿有关。小桥流水处,偶见船家摇着舢板来来回回,不时用长长的竹竿拍打水面,像是捕鱼又似表演。村上形象级的长寿老人大都过世,唯一健在的百岁老奶奶,面无表情的端座在堂前,旁边的小木牌上标着拍照的价码。天色阴沉沉的,时有细雨飘落,刻在后山上的“福”和“寿” 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像巨大而醒目的广告。</b></p><p class="ql-block"><b> 喝了点长寿村的长寿酒,三更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听雨听到天亮。</b></p> <p class="ql-block"><b>  早起开门,心就沉了下来,看这稠稠的雨、浓浓的雾,传说中的小三峡怕是无缘得见了。好在运气不算太差,接近目的地时,雨势渐渐小了,雾气也淡了许多。码头游客寥寥,勉强凑够一船。</b></p><p class="ql-block"><b> 河池小三峡,是龙江电站截流形成,俗称打狗河,借小三峡的雅名,无非图个知名度。峡段不算长,河道也不宽,也就是个把小时的船程。随船导游说,小三峡和贵州的小七孔是相通的,景色也更胜漓江一筹。听了不免呵呵,却又期待些许,毕竟,没有几两颜料,谁敢开染坊。</b></p><p class="ql-block"><b> 船游峡中,风轻波柔,绵绵细雨偶尔飘过,倒也别有一番秋雨泛舟的情调。氤氲中的溶岩峰林,时远时近,宛若水上画廊。渔家别样的小舟不时飘过,或静或动,又似梦里水乡。山黛水碧的小三峡,虽不像导游说的那么夸张,倒也和漓江形似三分。</b></p><p class="ql-block"><b> 小三峡的尽头是一处叫“梦古寨”的村落,没几户人家,散发着刚被细雨滋润过的田园气息。停船上岸,寨中小憩,“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意境油然而生;移步高处,凭栏再望,又是一派烟雨江南的景象。那些原本恼人的雾气,也在缥缥缈缈间生出了缕缕诗意。</b></p> <p class="ql-block"><b>  圣堂山,大瑶山主峰,山名不同凡响,各种瑶民的传奇也引人入胜。而格外抓眼球的,是偶尔在画页中翻到的“圣堂树魂”,冠盖若巨伞,傲然立巅峰,像古代巡山的王辇。为一棵树爬一座山,或许有点任性,却是那一刻最真实的动机。</b></p><p class="ql-block"><b> 桂中第一峰的圣堂山,海拔不过两千,刨去摆渡的路程,徒步上下应该不算难事。结果,想象很简单,现实很打脸。崎岖的山道,坡陡阶高不说,还阴潮湿滑,步步吃力还要步步小心,未到半山,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本来就不多的游客,陆陆续续的回了头,就连一起的伙伴也打了退堂鼓。接近雾层时,已是前无去影,后无来踪了。此时,浓浓的云雾弥漫过来,刚才还是苍劲的崖峰,转眼就被淹没,黯淡了天色,模糊了山路,呼啸的风裹着湿漉漉的水气,凉意如蛇,石阶也越发的陡峭。独自攀爬的凄凉和猛然袭来的惶恐,消耗着体力也消磨着心力。</b></p><p class="ql-block"><b> 明明知道,“圣堂树魂”就在那里,无限风光就在险峰,可思来想去,还是明白了一个现实:体力和时间都所剩不多,就算贾余余勇硬撑到山顶,下山也得是摸黑。充满未知的深山,谁知道风景和风险哪个先来?美景无处不在,老命只有一条,得回头处且回头,犯不着和一棵树较劲。就此打住吧,我来过,我拼过,就已经足够。</b></p> <p class="ql-block"><b>  黄姚不远,只有千年,记住黄姚,只需一眼,或是幽幽的深巷,或是缕缕的烟火,或是熠熠的夜色,亦或是那些舌尖上的味道。</b></p><p class="ql-block"><b> 起于宋,兴于明,盛于清的贺州黄姚古镇,似一块未加雕琢的璞玉,散发着古老的光泽,一望就是千年。三百多座明清古建,鳞次栉比,赤裸素朴,延续着历史的文脉;泛着油光的青石板路,犹如时光隧道,让思绪变得悠远;河边那些苍老而又苍劲的古树,亦像时光老人,默默守望在这片世代家园;古作坊、酱菜缸、洗衣塘…,旧时的生活影像,像村边的小溪,流淌不息,点点滴滴。</b></p><p class="ql-block"><b> 在这个匆忙、浮躁的社会,黄姚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不慌不忙,轻倚着光阴度步。让人可以归心,可以入梦,可以找回失落的乡愁。</b></p> <p class="ql-block"><b>  丹霞地貌多以造型特异著称,以年代和类型的不同,幻化出千姿百态的象形奇观,或近物,或拟人,或形同,或神似。而韶关丹霞山的阴阳石,则把天地造化推向了极致:一个朝阳,一个背阴,一个挺拔,一个阴柔,一个倚天,一个临川,雌雄相伴,彼此守望。质感的逼真,罕有的生动,像天地之合孕育出的生命,让整座山充满着雄性的力量和母性的温柔。</b></p><p class="ql-block"><b> 中国自古就有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说。眼前的丹霞山,就像老庄讲学的沙盘,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诠释的淋漓尽致。</b></p> <p class="ql-block"><b>  高峡出平湖,碧波照大千。静卧于八面山、诸广山和南岭怀抱中的东江湖,由南而北,绵延百里。远远望去,峰峦叠翠,水碧天蓝,轻柔的阳光洒在湖面,成熟的柑橘挂满山岗。</b></p><p class="ql-block"><b> 缠绕于山腰的环湖路,串联起一路风光,终是和水岸隔着一层,环湖其实是远远的望湖。行至白廊镇,高峡平湖流入一马平川,环湖路也终于环到了湖边。和山谷中的东江湖不同,眼前的湖面没有了山峦的起伏,愈发的烟波浩渺,云水遥遥。静静的湖畔,花影游离,秋水如蓝,游人争相拍照,新人拈花一笑。人称“小洱海”,果然不虚传。</b></p><p class="ql-block"><b> 坐看湖光,碧水可掬,火辣辣的秋阳却懒了游兴,匆匆咔嚓几张,好歹留点念想。</b></p> <p class="ql-block"><b>  “雾漫小东江”,曾经唯美的像个梦。不知何时起,摆拍打破了梦境,就像生产线一样,不停复制着所谓的“大片”。说白了,现在的小东江,就是拍客的梦工厂,商家的大卖场。</b></p><p class="ql-block"><b> 小东江的雾色,是温差和湿度共同作用下的河谷现象。雨后初晴,气温适宜,韵律般的雾气便升腾起来,或如薄绒,舒展平铺;或像轻烟,淡淡弥漫;或似蝉纱,凌空飘舞;或为絮朵,团团纠缠。加之晨光或晚霞的衬托,犹如琼台仙境,嫦娥舞袖,分外妖娆和飘逸。</b></p><p class="ql-block"><b> 听说的小东江,应该是很美的,奈何来的不是时候。天色,湿度,温差,一样都不占,刚刚飘起点雾气,转眼就没了踪影。像是谢幕后的舞台,没有了灯光布景,也就没了精彩的戏码,就连例行的撒网表演,都是走流程似的漫不经心。</b></p><p class="ql-block"><b> 来晚了也好,错过了也罢,不再纯粹的小东江,终究是来过。有一丝遗憾,更多的是失望,还有一种说不上的疏离感。</b></p> <p class="ql-block"><b>  和小东江的张扬、显摆不同,高椅岭有种让人费解的低调,好像从来都没意识到,那种自带光环的原始美,是可以炫耀,也是值得炫耀的。一副素人素颜、不修边幅的样子,就像蛰居的潜伏者,等待着使命的召唤。</b></p><p class="ql-block"><b> 高椅岭和很多柱体、林状、岩穴类的丹霞地貌都有不同,山势舒缓,多呈流线。峰脊、崖壁、谷壑、关峡,通体浑圆、平滑、流畅、柔美,同时又不失巍峨和雄伟。风雨侵蚀的痕迹和暗褐色外表,则刻记着它们久远的年轮。高崖之下,深潭遍布,色碧如玉,形态各异,与峰、岭、峡、壁互为镶嵌,独特而惊艳。</b></p><p class="ql-block"><b> 景区免费又赶上双休,不宽的乡间土路早已被堵的水泄不通。车到山前没指望了,徒步过去又有点打怵,加上天气不给力,合计着走个半程再说吧。哪承想,走着走着就收不住了,十几公里的山路,竟然一口气走到了底。 </b></p><p class="ql-block"><b> 果然,所有的艰辛都不会错付,每一步前行都是值得的。巅峰处的高椅岭,</b><b style="font-size: 18px;">像是要把隐匿太久的珍藏都抖落出来,毫无保留的展现着它的</b><b>险峻、幽深、峥嵘和孤傲,一层高度一层景,换个角度变个样。俯瞰中的龙脊背、鳄鱼湾、巨蜥湖…,也像刚刚醒来似的,活生生的匍匐在眼前。</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去往著名的芷江抗战胜利受降地,不巧赶上周一闭馆日,商求馆方破例一回,却被微笑着拒绝。正打算回头赶路,一座廊桥横陈在南溪河上,远远望去,煞是赏心悦目。转角处的偶然巧遇,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b></p><p class="ql-block"><b> 芷江的龙津桥,建于明万历年间,虽不及潮州广济桥浩大恢宏,却是现存最大的也是活着的风雨桥。桥身全部由杉木横穿直套卯榫而成,通体没有一寸铁。沧桑质朴中,更有一种侗乡风情。龙津桥在抗战时期的雪峰山战役中贡献巨大,却没有遭受毁灭性的破坏,至今仍是两岸百姓的生活通道。整座廊桥就是一条商业街,各类门面一应俱全,就连牙科门诊都搬了上来,任你休闲,购物,散步,发呆…,风雨无碍。</b></p><p class="ql-block"><b> 和其它古建筑的存在方式不同,文物级的龙津古桥,没有刻意保护,也没有圈起来收钱,从古至今,都是百姓日常的一部分,满满的烟火气。</b></p> <p class="ql-block"><b>  边界长城多建于塞北,南方并不多见,湘西的苗疆长城,无论是规模还是长度,应该都是独一无二的。</b></p><p class="ql-block"><b> 南方长城建于苗地,却并非苗人所建,而是明王朝为镇抚苗民的军事防御工程,当地人称为“边墙”。南北走向的苗长城,绵延两百多公里,横亘湘黔两省,全部石砌而成,看上去和北方长城相似,只是小了一号。居高而望,倒也不失恢宏的气势。</b></p><p class="ql-block"><b> 湘西凤凰,山水如画,却也曾血雨腥风,长达几个朝代的纷争和厮杀,留在了历史的天空,也刻在斑驳的长城。几百年的风摧雨蚀,苗长城的大部分已经湮没在荒山野岭之中,现在能看到的只是作为景观修复的营盘岭段。</b></p><p class="ql-block"><b> 天气阴雨,游人不多,除了一位来自宁夏的长城爱好者,我们是仅有的一拨。孤零零的我们,走在冷清清的长城,在烟雨蒙蒙中抚今追昔,静听历史的回声</b></p> <p class="ql-block"><b>  一个普通的苗寨,一项浩大的工程,以极小的概率在德夯大峡谷意外交集,却无意间造就了矮寨大桥的非凡,留下了一段人与自然的旷世传奇。</b></p><p class="ql-block"><b> 垂高350米,算不上桥界第一,主跨径1176米,却是峡谷悬索桥的世界之最。而相比各种世界第一的枯燥数据,桥景交融的峡谷奇观,更让人惊叹不已。举目仰望,桥在半天,走在桥上,如在云端。朱红色的桥体,在漫山的云雾中凌空腾飞,像一抹彩虹飘落山涧。更有异峰突起,云绕雾淹,飞流直下,山道弯弯,那种漫步云天、俯看人间的飘逸,像是做了一回神仙。</b></p><p class="ql-block"><b> 来回都是雨靡雾稠,就是掐头去尾那几十分钟,天光乍现,一切都是刚刚好。花赏半开,酒饮微醺,转瞬即逝的美景,最是难得。</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芙蓉镇的山门,按下记忆的回放,试图倒出二十年前的片段,却无奈的发现,从前已经不再。成片的翻新古建筑,一直蔓延到镇外,印象中的那条老街,也变的陌生了,差点就认不出来。毕竟,那么多年过去,能够改变很多。</b></p><p class="ql-block"><b> 圣旨牌坊下的米豆腐店,倒是变化不大,还是那个明星的招牌,还是长条桌、长板凳, 还是满桌排面整齐的豆腐碗,只是墙上的照片又增添了许多。和二十年前一样,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点了一份同样的米豆腐,寻味舌尖,也回味过去。不知是心境变了,还是口味改了,两碗下去,愣是没品出那个味来。时过境迁,人事皆非,很多东西失去就失去了,不是说找回就能找回的,味道也是一样。</b></p><p class="ql-block"><b> 酉水如昔,瀑声依旧,古镇已非当年,膨胀了,精致了,也更集市化、景观化了。是成是败,是喜是忧,各有各的感受,就像那碗米豆腐,每个人都能吃出不一样的味道。</b></p> <p class="ql-block"><b>  出芙蓉镇四十里,有一片丛林中的石林,色呈暗红,故名红石林。</b></p><p class="ql-block"><b> 湘西古丈的红石林,形成于五亿年的奥陶纪,由一片浅海演变而来,是国内唯一呈现红色的喀斯特地貌。与松树林交织的红石林,远远看去不显山不露水,走进去却是沟壑纵布,溶洞暗藏,怪石嶙峋,曲径回肠。而小天池,巨人石,海底世界、波浪峡谷,则以各自不同的呈现,诠释着这片神奇的天然园林。听说,红石林的颜色会随着光线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幻,或浓或淡,或深或浅,或素或艳,在最合适的时候,释放最美的一面。可惜那天雨一阵雾一阵的,掩盖了最美的色彩,稍感遗憾,却也不枉和远古世界的一番神交。</b></p><p class="ql-block"><b> 石林值得一看,票价却高的吓人,即便是优惠,也让人捂着口袋掂量再三,有点宰一个算一个的意思。</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石牛寨不是寨,而是湘鄂赣交界的一座山,因形似牯牛而得名;石牛寨又是寨,因座落石牛山而得名,后来山寨消失,寨名遂为山名。听着有点绕,还是得说清楚。</b></p><p class="ql-block"><b> 看似低调的石牛寨,其实是很牛的。险、奇、怪,自不必说,“天下第一寨”,也非虚言。不巧的是运气差了点,把湘西的阴雨一直带到了湘东。刚刚上山,就被乳白色的雾幔裹了个严实,人在咫尺外,只能闻其声。所谓的“一牛二龟三关险,四桥五寨六线天,七奇石、八寺庙,百零八崖景无边”,全都化作一片云烟,哪里还有一丝的影子。所幸,心诚如我,上天不负,就在无望之际,浓浓的雾色竟刹那淡去,“十里绝壁”、“百里丹霞”转瞬即逝的露了一脸,好歹是九牛见了一毛。</b></p><p class="ql-block"><b> 凡事两面看,阴雨中的石牛寨,虽然抹去了葱茏山色,茫茫之中倒也意境别致。雾来时,若云中漫步,天开处,似仙境凌波。瞬息之间,千变万化,恰似人生的跌宕起伏,而看山不是山、无景胜有景,又何尝不是一种修行的境界。</b></p> <p class="ql-block"><b>  去鄱阳湖看草原,虽然不是段子也不是调侃,当身临其境时,还是倍感惊奇。面积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一大淡水湖,生生长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想想都不可思议。</b></p><p class="ql-block"><b> 鄱阳湖草原的形成,各有说辞,但根本的起因还是沧海桑田的自然规律。作为季节性吞吐型浅水湖,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湖面相差十多倍,即便没有气候变化,人为因素,草原的出现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天地造化,万物演变,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p><p class="ql-block"><b> 湖上草原和北方草原,看上去并无多大区别。虽然风吹草低不见牛羊,却是很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代替牧羊人的也是各种观赏地、研究基地的护鸟人。湖泊草原,是鸟类的天堂,也是观鸟、拍鸟的最佳地。不巧的是天气降温,风大且寒,鸟们大都爬了窝,除了一两只孤雁,再也不见鸟的影子。只有天苍苍野茫茫的一片。</b></p> <p class="ql-block"><b>宋成玺图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