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组曲——莫扎特风格

行走天下,感悟音乐

<p class="ql-block">作曲:柴科夫斯基</p><p class="ql-block">作品编号:Op.61</p><p class="ql-block">作曲背景及作品简要介绍:</p><p class="ql-block">柴科夫斯基曾说过,"组曲"这一体裁形式可使作曲家的创作更自由,不必受任何传统、程式化手法和既定规则的约束。他除了创作一部题为《曼弗雷德》的交响组曲外,还谱写过编号1~4的交响组曲。本曲为第四部。</p><p class="ql-block">柴科夫斯基一生都很喜爱莫扎特的音乐。他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莫扎特是个天真可爱的人,他的音乐充满难以企及的美”。他晚年回忆往事时说过:“在那些所有的、最伟大的作曲家当中,我的的确确最喜欢莫扎特。”出于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作曲家的一种崇敬心情,使柴科夫斯基产生了要写一部名为“Mozartiana”(“莫扎特风格”)组曲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这部组曲最终成为一部真正的莫扎特式的音乐。柴科夫斯基承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直有种愿望,即以莫扎特的乐曲为基础来谱写一部组曲。1887年夏,作为组曲的素材,由于柴科夫斯基已找到了莫扎特作品中一些合适的曲子,便开始着手谱写这部组曲,并在一个多月内完成。他写道:“由于这些作品选择得很恰当,以及那新奇的手法(用现代的音乐写作方式来处理过去曾上演过的乐曲),我深信,这部组曲已向前迈出了一大步。”</p> <p class="ql-block">柴科夫斯基的这部组曲是一部由四段莫扎特钢琴作品为基础,经修改和配器后由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乐作品。所选的这四部作品都是鲜为人知的。他在为该作品所写的出版序言中写道:“由于不仅仅是听众而且甚至连许多音乐家都不了解莫扎特的大部分十分杰出的小作品之缘故,作者已将它们改编成一部题为‘莫扎特风格’的组曲,希望能促使这些音乐艺术珍品得到更频繁的上演,这些作品虽然曲式上很普通,但却充满着无与伦比的美。”</p> <p class="ql-block">“莫扎特风格”组曲的头两个乐章是早期的舞曲,一个是快速跳跃式的,而另一个则是短暂而优美的。这两首舞曲均取材于莫扎特为古钢琴而写的同名作品。</p><p class="ql-block">第一乐章的舞曲名为“吉格舞曲”,取材于莫扎特的作品k.574。它是莫扎特前往德国旅行途中的几天时间里谱写的,仅有38小节、简洁却不失风雅。</p> <p class="ql-block">音频:柴氏组曲《莫扎特风格》第一乐章:吉格舞曲</p> <p class="ql-block">第二乐章是首小步舞曲,取材于莫扎特的作品k.355。该曲展现了端庄典雅的音乐气质。莫扎特在原谱中未给出速度标记,柴科夫斯基在此将之标以“中板”,并基本沿用了原曲结构。</p> <p class="ql-block">音频:柴氏组曲《莫扎特风格》第二乐章:小步舞曲</p> <p class="ql-block">该组曲第三乐章的标题是:“祈祷”。这是一个传统的抒情插曲,通常成为组曲的核心。李斯特曾根据莫扎特的一首众赞歌(choral motet)“Ave, verum &nbsp;corpus”改编成一首钢琴曲,而在这个乐章里,柴科夫斯基利用了这一改编曲。旋律美到醉,在弦乐的衬托下表达了和谐的氛围,给人以宁静、肃穆之感,似乎达到了永生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音频:柴氏组曲《莫扎特风格》第三乐章:祈祷</p> <p class="ql-block">组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是首变奏曲,其主题是原先莫扎特借用格鲁克的歌剧“邂逅相逢”中的一段主题。乐章中,这一连串朴实无华、简捷明了的变奏,不仅酷似莫扎特的艺术风格,且充分体现了普通组曲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音频:柴氏组曲《莫扎特风格》第四乐章:格鲁克主题变奏曲</p> <p class="ql-block">“莫扎特风格”组曲完成于1887年底,在彼得堡,柴科夫斯基亲自指挥了该作品的首场演出。</p><p class="ql-block">虽然这部作品现在很少听到,但它仍充分展现出莫扎特音乐特有的优雅秀美和柴科夫斯基配乐的精湛技艺,并体现了老柴对莫扎特的崇敬之情。</p> <p class="ql-block">文:tianan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