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生与死是一个轮回,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 希望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不在江湖,江湖上还有他的传说。应该是对人的最高评价。是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个人于社会于人类是否有意义,自有后人评说。对于死,人们忌讳无声,但又以鬼节祭之。</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国鬼节</p><p class="ql-block"> 中元幽影倩,月圆引魂归,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也是中国传统的鬼节之一。中元还是重要的“八节”(上元(元宵节)、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p><p class="ql-block"> 要说鬼节,中国有三大鬼节:清明、中元、寒衣。</p><p class="ql-block">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p><p class="ql-block"> 中元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寒衣节(十月初一),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钦天监要在这一天颁布新的皇历。</p><p class="ql-block"> 中元鬼节的意义和习俗</p><p class="ql-block"> 中元节早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称中元节为七月半、鬼节、祭祖节、亡灵节,佛教称盂兰盆节。节日习俗有祭祖先、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土地等。它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等相关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 在中元传统鬼节的习俗上,国人寄希望于此日祖人能够从酆都复出,来到人间“再食一回烟火”。但“此烟火非彼烟火”,为后辈为祖先特意准备的,寓含了孝道的含义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祭祖的仪式,这是一种告慰。生者和逝者,相逢在微凉的秋夜,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牵挂、惦念,随着火光传到了彼岸。</p><p class="ql-block">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主人公米格误入亡灵世界,发现了死亡的真相: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记得你。</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祭祖,也是为了怀念那些不愿忘记的人。生与死,并非对立,那些离去的人,只是换了个地方,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p><p class="ql-block"> 史铁生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焟烛……</p> <p class="ql-block"> 《西藏生死书》说:“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从前,死亡只是一个概念,直到至亲忽然离去,那些刻在骨子里的祭祀仪式,才真正被激活,成了最好的情感寄托。</p> <p class="ql-block"> 人这一辈子,你们说活着到底是为了啥?这样一句话,是不是似曾相识,听着十分熟悉。从小到大,这样一句话是不是总在我们耳旁不断的响起,但是,又没有人给我们一个答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可是我想,不论我们活着的这一段历程是怎么样的,活着本身对所有人而言就是一种精彩!</p><p class="ql-block">自柏拉图起,哲学家们就一直在探究存在什么以及他们能对存在了解些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些问题做了太多的假定,假定了许多二元论,尤其是笛卡尔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对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存在先于本质。萨特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人首先无目的无定义地存在,发现自己处于这个世界,然后才定义自己生命的意义,作为对经验的反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就是为了完成某种目的而生的,且人生的圆满就在于朝着该目标努力奋斗。</span></p> <p class="ql-block"> 萨特主张,由于不存在上帝或设计者给人指定一个目的,因此完全由个人自主选择其认为最佳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人在每个转折点都面临着选择。萨特认为,即使人被囚禁或面临枪决,他也有权选择究竟是服从还是反对——结果如何并不能阻止人做出该选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萨特展现的是“一种坚定的乐观主义”。其乐观含义便是“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span></p> <p class="ql-block"> 想起尼采的一句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p><p class="ql-block"> 的确,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短,关键是它的宽度以及我们的态度。有些人寿命很长,却从来没有真正活过,更未拥有一个起舞的日子。因此,活着的时候,我们不能让自己行尸走肉,无所事事地度过一天又一天。同时,我们最好在孤独中找到自己可以用生命热爱之事,而后去实现之。<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人生只是一张单程票,只有此生,没有来世。应该只争朝夕,拼博奋斗每一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最后,让我们还是以尼采的名言来结尾吧:</span>就算人生是出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出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