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棍》 作者:陆爱民

阳光

<p class="ql-block">  天水人爱玩,玩的有情有趣,玩的风生水起。从伏羲庙步行街往西一直到坚家河花鸟市场,街面上店铺林立,招牌花花绿绿,走三步一回头倘觉不过瘾,忍不住再走一回。遇上节假日,地摊一个挨着一个,花鸟虫鱼、琴棋书画、古董文玩、漆器根雕无所不有。就一根木棍也被他们玩的风雅、玩的精致、玩的花样百出。</p><p class="ql-block"> 君不见南郭寺从山脚到山顶的晨练大军,人手一棍,策杖攀援,颇为壮观。君不见伏義广场无论春夏秋冬舞刀弄棍者闪展腾挪挥汗如雨,一根棍子被舞的风车般嗡嗡作响虎虎生风。</p> <p class="ql-block">  天水人尚古,那是他们心里最神圣的地方始终存放着"伏儀女娲";天水人尚武,那是因为他们崇尚英雄,在他们心里飞将军李广才是真正的男子汉。</p><p class="ql-block"> 在信仰缺失,全民崇拜金钱的今天,天水人依旧从容,不急不燥,小日子该咋过还咋过。这些暂且放下不说,以后慢慢道来。</p><p class="ql-block"> 今天就单说说棍,天水周边的山里植被茂盛,千百年来各种杂木混生,山里农民为补贴家用,冬闲时节就满山搜寻称心能买钱的树棍,砍下来后,经过阴干,剥皮,打磨,然后成梱背进城或花鸟市埸沿街叫卖。这些被天水人称作能"耍"的木棍品种很多,如:红楯子、白楯子、对节子、鹅木、伴汤木、八棱木、石枣、马漉漉、铁刨子等。价格由几元到几百元不等,上好的棍子卖个千儿八佰也不稀奇。</p> <p class="ql-block">  一根棍子是否能"耍",在天水人眼里自有一番衡量标准:比如对红白楯子要求要直,结疤要少,密度高且滑溜,上手有份量,两头一般粗,无裂且五尺以上。 </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棍适合习武之人使用,可做齐眉棍或鞭杆。对节子则要求直、有筋骨,节与节对称均勻且间距越短越好,皮要完好无损。因为对节棍经过长年盘玩后,皮色深红,油光润泽,似打过蜡壳般招人喜爱,这样的棍多为年长者用来做拐杖。</p><p class="ql-block"> 一根棍子让我们读到了人生的年轮和阅历,一对对坚利的芒刺被岁月打磨,被双手抚平,变化的更加含蓄,圆润。</p> <p class="ql-block">   而鹅木、伴汤木、八棱木更多被当做"花棍"来玩,这些棍很是奇特,身上长了很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疙瘩,有的状如龙蛇,有的形似盘螺,也有些像朵朵梅花,其纹理、形状都大有说道。</p><p class="ql-block"> 这些材料被赋于不同的使命,或笔架、或烟袋、或鸟架,当然最多还是被用以做杖。比如八棱木(亦称降龙木,传说中杨五郎的斧头把),其根部奇形怪状,长满瘤子,剪裁打磨后或龙或凤,或狮或虎,自然天成,活脱脱一根仙人杖。八棱木木质坚硬且韧性极好,看横截面有九道凹槽(因此也称九道木),八道凸棱。经过几年盘玩,金黄透亮,像刷了清漆,不过盘玩此木着实费工,这些年还沒见过很上乘的。</p><p class="ql-block"> “花棍"多做杖,亦用做家中陈设,对"花棍"的弯曲度、拐角,天水人称"翘势",疙瘩大小、疏密、形态、"翘势"适度才能称得上好棍。</p><p class="ql-block"> 一天下班后,我拿着一根打磨好的棍回家,路过人民公园时看见路边梧桐树下一白发老者,见我远远招手,我走近前去,老者接过棍子看了一会,对我说"这叫八棱木,你看这杖头长的多好,吊个葫芦那叫神仙杖,打个镔铁铲装在下面能镇宅"。 </p><p class="ql-block"> 可不是吗,天水人对棍子的那份情感早已不是普通的柴火棍,而是赋于更多的人文情怀。寓居天水多年,受环境影响,这些年碰到喜欢的棍子就想买,不知不觉中已收集了四、五拾根。如今根根见包浆,黄里泛红,我常跟朋友讲"我的棍子可以装备一个加强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好友贾先生,其父八十有余,非常喜欢棍子,老人告诉我,化十多元买根棍棍能让他高兴十来天,每天盘算着刮皮、打磨、盘玩,时间在愉悦中过得很快。这是大实话,老人八九十年代就喜欢"淘宝",家里秦砖、汉瓦、袁大头攒了不少,这几年很少走动,人也简单了,就喜欢玩玩棍子。想想也是,人在年青时有野心,有梦想,什么都想要,等到有点年岁,繁华过尽,也就抱朴归真了。</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路过甘谷高速公路服务区下车买矿泉水,见超市门口一对老年夫妇笑容满满的望着我,待我走近轻声说:先生,能让我们看看您的烟杆吗?我赶忙递过去,让他们慢慢看,自己进超市去买水,返身出来后老夫人依然笑容满面地轻声说:先生,真不好意思,我家先生非常喜欢您的烟杆,能让给我们吗?多少钱您说了算。听口音他们是陕西人,一定是出来旅游的。</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很为难,且不说这根烟杆随我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地方,无论飞机、火车、大巴,还是城市、乡村、山野都赚足了眼球。在陇南碧口镇,一群干活的民工不好打扰我,跟在身后连连称赞;在去广州的火车上,一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女孩搓着双手问我:大叔,能让我看看吗?单说这烟杆的材质和稀罕程度,怕是没几个人能知道。曾经请教过几位朋友,有说是马漉漉的,有说是羊奶子的,至今我一头雾水。只记得当时赶集,在一梱棍子中发现它从来没见过,就化三十元买下了。不料在打磨过程中惊喜不断,先是剥去糟烂朽皮后每隔二寸便是一圈鼓起的疙瘩,像是春天鼓胀的芽苞丰满结实。接着每一节中隐约看到一丝丝金黄色的竖纹犹如琥珀般闪闪发亮。整根棍子暗红中泛着金光,彩晕四溢,给人一种神秘而又温暖的感觉。掐头去尾后请人打孔,又满市场寻找合适的紫铜烟锅烟嘴,找皮匠师付选上好的软皮缝制烟荷苞,不说配置,经年累月的盘玩也算是下了功夫。看着老夫妇期待的眼神,我只好实话实说:实在对不起,十多年就碰到这么一件,要是还有一根我一定会送给你们。说完,不忍再多看一眼便匆匆走开。唉!几年过去了,想起他们如在眼前,那言谈举止,穿着气质,一看就是文化人。难道文化人也喜欢这种不入流的东西?老先生始终微笑着没说一句话,老夫人殷殷切切的眼神让我总是难以忘怀。说来惭愧,上苍以最简单的方式报复了我,一次回兰州,肩背古琴,手拎烟杆,在兰州西站等公交车时,将心思全放在琴上,慌乱中把烟杆遗落在站台上,等车开到七里河才反应过来,急忙返回却早已不见踪影,留下一段终生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朋友相约去杨州看花博会,在瘦西湖琼花树下歇脚,我将随身带的八棱木如意放在靠椅上,两位中年女游客一把抓起问道:这是什么东西?我回答:木头。她们左看看右看看又问:做什么用啊?我回答:玩!卖吗?不卖。见我一脸的无趣,她们敲敲肩膀敲敲腿自言自语:这样蛮好唉。一边说笑一边在我背上砸了两下,说实话还真有点疼,我从心里骂了声二货!</p><p class="ql-block"> 这根八棱木如意长约四十多公分,如意头像攥着的拳头,拳心上部是一紫红色通结,除了拳背平滑,其余部分佈满盘龙纹,实际上比拳头还大一些,如意身和尾部稍有弯曲,凸起的棱角和凹下去的沟槽如同刀刻,尾部有节,节上长一盘螺状疙瘩,打孔后吊一串长长的流苏。对了,拳头背部被我雕上一幅兽面纹,整体看去大小、长短、形状、翘势、力度都极好,因为有份量,我称其为"如意金刚杵",怕招惹是非,出门轻易不带。</p> <p class="ql-block">  因为开一间玉器店,什么样的人都会遇到,有段时间,一位老人家隔三插五来店里,每次来都客客气气拿起棍子很认真地看一会,卷筒内几十根棍子他只看一根。第三次看完后他终于开口问价,我对他说这些棍子不买,都是自己玩的。其实他要看上的是其它棍子,就冲他的执着我也会出让一根,偏偏这个独此一件,到现在我不知道它叫什么木,只是觉得它长短、粗细、材质、颜色以及头部的小拐都十分可人,还有就是不细看以为是竹子,凸起的部位圆润饱满,手感细腻舒适,加上淡淡的黄色给人一种简约低调的气质,私下里想留给自己做拐棍。</p><p class="ql-block"> 几次婉拒后,老人家还是不死心,直到最后可能意识到死缠烂磨不行,于是改变了打法。那天中午我准备关门吃饭,他来了,从包里掏出几轴字画让我挑,说虽然不是名家的,却也收藏多年,如果有喜欢的可以互换。我给他泡了杯茶,让他先歇会儿,见我没有打开画轴的意思,他有点着急,又从包里翻出一卷没装裱的字来,说是自己写的,不太好,让我挑几幅。我摊开字很郑重的看了一会儿,心想这下完了,人家的藏品可以不要,人家的自己的书法作品要拒绝了那可太不近人情。假装正经的选了两副后拿棍子交给他,却发现叠好的二幅字上放了一百块钱,这怎么行,让他把钱收起后我说这两幅字我喜欢,留下来做个念想。</p> <p class="ql-block">  如今想起来这也是缘分,俗话说"有钱难买心头爱",我成全了他,沒想到过了三年后我又在市场上淘回一根同样的棍子,也算是一种善报吧。</p><p class="ql-block"> 我的小姑夫是地道上海人,退休后跟着师傅在公园学习棍法,可以说对习武用的棍子有所了解,在和小姑来天水旅游期间,挑选了两根五尺棍,一根三尺半的鞭杆。两年后我去看他们,姑夫小心翼翼的从墙上摘下这些棍子让我观赏。这一看便彻底颠覆了我对棍子(包括根雕和其他木质品)盘玩的认知。看得出来这些棍子在盘玩前进行了很好的底子处理,棍子的真皮层看不到磕碰和划痕,十分干净光亮,没有明显的人工上色和打油或者涂蜡。透过清纯透明的包浆可以看到木头的本色和肌理,同时给人带来温润亲切的感觉。真是服了上海男人!</p><p class="ql-block"> 见过许多棍子,店铺陈列的、习武用的、老人助行的、还有行家珍藏的,虽然形态各异,装饰奇特,却总觉得保养不好有点油腻。姑夫的几根棍子深受同道们的赞赏,师傅劝他不要带来公园,磕磕碰碰不说,万一丢了太可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杖一棍行走天下实在是一种乐事,苏轼有诗为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关于天水的话题就说到这,不妨从更宽泛的角度看看棍是何等英武,何等亲善,何等顶天立地。</p><p class="ql-block"> 棍子,在兵器谱中为长兵器,按其长短可分为四种,一曰条子,与身等高,二曰齐眉棍,与练武者眉毛齐平,三曰五尺,不论习练者身材高低,均为五尺长短,四曰鞭杆,三尺五寸,习练者可根据自己身高,选择长度,亦有身材高大者,选用四尺鞭杆的,俗语说进山条子出山棍,一是说棍子的威力,二是说棍子的套路,枪扎一条线,棍扫一大片,道出了练棍的真谛,武林前辈们在棍子的套路中揉入了大枪,大刀的原素,使棍子的习练更加多样化,更具实战性。</p><p class="ql-block"> 棍子,在中国武术史上有过辉煌的历史,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宋太祖赵匡胤凭借手中一条杆棒,打下大宋四百座军州,建立大宋王朝,唐初,唐王李世民遇乱贼王仁则围困,恰逢少林寺僧人路过,随后便是一岀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壮举,后李世民登基,少林寺被御批,御封,有了庙产,庙田,可养专职僧兵,吃喝不愁,专心练武,精研武功,寺内有专职教頭,也有大量武僧,更有众多江湖俗家弟子,遍布国内大江南北。由此,奠定了少林寺一千三百年基业,至今香火不断,亦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说。</p><p class="ql-block"> 同样是一根棍子就看拿在谁的手里,正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梁山好汉豹子头林冲,曾任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得罪高俅,发配充军,途经柴大官人庄园,遇庄园武术教头挑战,林冲百般推托,对方咄咄逼人,后勉力应战,对付几个回合,对方依然不依,惹的林冲性发,颈带枷锁,单手持棍,使出棍中妙拓解数,未几回合,便将教头搠翻在地。</p><p class="ql-block"> 梁山好汉河北玉麒麟卢俊义,手中一条杆棒,号称天下无对,稳坐梁山第二把交椅,七,八十年代甘肃甘谷油墨厂职工张群燕,手中一条棍子练的出神入划,风雨不透,尤其一套疯魔棍,乱劈柴,更是神出鬼没,无人能敌,被武林前辈们尊为西北棍王,名噪一时。</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猴年第一天,这就很自然想到大闹天宫孙吾空的金箍捧,真是降妖除魔,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精神像征;楊家将中百岁挂帅的佘太君,手持龙头杖,巾帼不让须眉,何等气节;重上井岗上的毛泽东折竹为棍,终生携带,不弃不离,越南领袖胡志明主席访华时请求主席用自已的木棍換主席的竹棍,毛主席婉拒,一根竹在手,伟人何等亲善;二战时的巴顿将军,一根雪茄,一根短棍须臾不离左右;民国总统蒋介石抗战期间指挥千军万马,手持文明棍运畴唯握,何等霸气。</p> <p class="ql-block">  1959年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王杖十简"非常完整,简曰:"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王)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这是一段汉书记载国家为老人赐鸠杖,尊老养老优抚制度的具体描写,读来甚是感叹。这段文字既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尊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同时也赋予鸠杖(棍)一种精神上的尊严。 </p> <p class="ql-block">  谈古论今,一根棍子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王者的权杖、将军的指挥棍、武者的齐眉棍、仙人的鹤杖、杨排风的烧火棍、乞丐的打狗棍、挑夫的棒棒。棍,无论强者、弱者从古至今都在演译着一出出拍案叫绝的好戏。棍,既张扬着阳刚、挺拨、宁折不弯、横扫一切的男儿本色,也体现出一种扶危济困、敢于承担的侠义精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行笔至此,不禁扼腕,金枪犹在,壮士难寻!猛然想起早年间于朋友处所见一幅国画小品,画面上山水之间一排排青松挺拨伟岸,题款;"祖国需要栋梁材"。寥寥几笔,期盼之情跃然纸上。棍,无论长短、粗细都有着一份担当,有着一份气节,愿天下男儿做一根顶天立地的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6,1,1,写于天水乐石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陆爱民,甘肃省工艺美术公司工作,已退休。作品集荣获"中国知青作家杯"散文十佳,同时入选《记忆的森林》一书。作品《马兰花开的时节》荣获"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一等奖,并收录《永远的知青》一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