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

萤火虫

<p class="ql-block">蔡元培(1868年—1940年)浙江绍兴人,汉族,原籍浙江诸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p><p class="ql-block">原本以为他只是一介鸿儒,没想到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上下求索强国富民之路的一生。一般人都是为了挣钱而苟活,而他几次递辞呈,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体现铁骨铮铮不随波逐流的真性情!一辞翰林院官职,二辞教育总长,几次辞去北大校长之职,几人能够做到?</p><p class="ql-block"> 在探索教育救国之路无望时。一介书生居然造子弹要炸掉慈溪。后来跟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p><p class="ql-block"> 不惑之年拖家带口到德国半工半读,学了哲学,文学,民族学,文明史等知识,遍访世界名人,为后来执掌北大打下坚实基础,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精神有几人能够做到?</p><p class="ql-block"> 得到北大校长委任状那一刻,他知道当时北大乌烟瘴气,朋友劝他不要蹚浑水,但他却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种敢于挑战自己勇气,这种振兴中华强烈责任感,谁有!</p><p class="ql-block"> 他在北大率先垂范平等待人,向师生员工鞠躬让人惊掉了下巴!不拘一格聘请人才,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有才学,他千方百计招来,大刀阔斧改革,敢于得罪权贵开掉了混饭吃的庸才,他开起男女同校先河,撤掉学校樊篱让旁听生得以旁听。<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使北大风清气正,跃居名校之首让世界侧目!</span></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是他执掌下的北大各种思想,各种党派并存,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真正践行了自由平等之理念。在这种氛围之下,李大钊所传播发马列主义在北大这片土壤里茁壮成长,可以说北大是中国共产党成长的摇篮!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百年大党蔡元培校长功不可没!怪不得人们感叹,北大红楼今何在,世上再无蔡元培!毛主席盛赞他“学界泰斗,人世楷模!”</p> <p class="ql-block">  1868年,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1岁时,他的父亲蔡光普就因病去世了,于是就跟着母亲长大。虽然没有父亲的教导了,但是蔡元培的学业一直没有落下。23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成为翰林院编修,基本够得上传奇。</p> <p class="ql-block">  22岁那年,蔡元培就高中举人,家里为了“双喜临门”,特意给他安排了一桩包办婚姻,这是蔡元培先生的第1段婚姻。结婚之前,蔡元培甚至都没有见过这位叫王昭的女子,可想而知,这种婚姻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王昭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女性,她勤劳节俭,甚至到了“抠门”的地步,对什么都斤斤计较;反观蔡元培,他生性豪放、不拘小节,一看到妻子精打细算就有一肚子不满,所以两人经常发生口角。</p><p class="ql-block"> 但好在蔡元培是个很讲道理的人,随着西方先进思想的出现,蔡元培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不应该那样对待妻子,女人并不是男人的所有物。于是写下《夫妻公约》,从此对夫人特别尊重,王昭很是感动,此后二人感情越来越好。后来王昭一口气给蔡元培生了2个儿子,夫妻二人悉心教育他,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王昭病逝,蔡元培无比伤心。蔡元培是一个好男人,虽然是包办婚姻,虽然性格不合,他没有像民国那些名人轻易抛弃发妻,而是反省自我,对妻子平等尊重,这一点就连鲁迅也做不到!</p> <p class="ql-block">  1898年10月,本当大展身手的蔡元培却打了个长期休假报告,悄悄地离开北京,跑回老家去了。</p><p class="ql-block"> 在日本的洋枪洋炮下4000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慈禧太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年轻的蔡元培把一切都看在眼里自己学了多年的封建思想是救不了中国的,我们唯一的出路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带着这样的信念蔡元培毅然辞官回乡。</p><p class="ql-block"> 成为校长校后的蔡元培,踌躇满志,聘任新教员,修订新章程,还把政府严厉查禁的《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拿来给学生看,学堂内一时哗然。</p><p class="ql-block"> 有人改革,就有人阻拦,学校里旧派教员对这个新校长特别不服,他们没本事就打小报告,请来比校长官大一级的徐树兰,他一听新式教育就急了,马上将大清帝国那一套迂腐的教训送来。让蔡元培挂在学堂上每天对着看几遍美其名曰,改造思想。</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一听,火了,把这样的东西奉为真理?到底是谁的思想需要改造!他撂下一句话:你敢挂我就辞职!他真的辞职了,这是他二次辞职。很多人工作都为了生活,而他放着好好工作,炒官府的鱿鱼,够特立独行的,他工作不是为了苟延残喘,而是为了救国救民的理想而奋斗!</p> <p class="ql-block">  1902年,蔡元培与蒋观云等在上海创建爱国女校,他认为“革命精神所在,无论其为男为女,均应提倡,而以教育为根本”。照片为爱国女校开学典礼,后排左五为蔡元培。</p> <p class="ql-block">  发妻去世后,由于此时的蔡元培在中国颇有名气,所以很多人上门提亲,为了回绝这群“烦人”的媒人,蔡元培定下了“5个条件”:</p><p class="ql-block">“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从他提的条件来看,他不仅仅要求与人,更多地约束自己为对方考虑,真是难得的开明人士!</p><p class="ql-block"> 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世振(又名黄仲玉)统统满足,随着二人的进一步交流,发现对方十分适合自己,于是在1902年的元旦结婚了。</p><p class="ql-block"> 和第一位夫人不同,黄世振是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夫妻二人常常谈天说地,畅所欲言,同进同退,俨然一对“神仙夫妻”,后来黄世振给他生了1儿1女。就在蔡元培觉得自己可以和夫人共度余生的时候,黄世振病逝了。悲痛无比的蔡元培决定再也不娶,一心投入工作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育救国的理想被粉碎后,他终于明白:在一个腐朽没落,还如此冥顽不灵的朝廷下,谈教育救国,那就是个笑话!最好的办法就是推翻它,把它炸得稀巴烂,再建立起新的秩序,</p><p class="ql-block"> 1904年时,一批以杨毓麟为首日本留学生回国,他们此次回国的目的,便是推翻清朝的文人。向着这个目标,他们一行人在上海法租界庆余里,在爱国女校的木楼里,成立了一个暗杀团。这个暗杀团所要暗杀的人,便是清政府的头领慈禧太后</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加入这个组织之后,积极研制炸弹。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放下笔杆子,组建起爆破组与陈独秀一起通宵达旦,在实验室研制炸药,买书籍、买材料,日夜攻关,反复试验成百上千次失败,他们都没有放弃,终于,他们研制出一种体积小、威力大的炸药出来。准备伺机而动直在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能用炸药刺杀慈禧,</p> <p class="ql-block">  但是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顺利,接近慈禧本来就是一个比较不容易的事情,而且这个组织根本没有办法躲过清政府的追捕,还没开始实施计划他们就被清兵发现了蔡元培只好跑去上海避难,后来暗杀事业也渐渐解散了。</p> <p class="ql-block">  甲午战争后,提倡变法革新的人士纷纷剪去辫子,脱掉长衫。这是1903年蔡元培(左二)与次子和友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05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同盟会在日本成立,,他东渡日本参加了同盟会,前排从左到右:徐锡麟,蔡元培,孙中山,黄兴,,他被孙中山委任为上海分会的主持人,还是黄兴亲自将孙中山的委任书送到上海。</p> <p class="ql-block">  1907年,40岁的蔡元培开始了4年半工半读的海外留学生活。他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前往德国柏林,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文学、文明史和民族学,。</p><p class="ql-block"> 这段经历十分艰苦,因为不是公费留学,蔡元培必须自措经费以维持不菲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他在驻德使馆中兼职,每月可获银30两;他还担任当时在德学习的唐绍仪侄子唐宝书、唐宝潮兄弟四人的家庭教师,为他们讲授国学,每月可得酬100马克;而他当时为商务印书馆编译教科书及学术专著所得到的每月100元收入,则全部用来维持国内妻子儿女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在德国的学习生活就是这样紧张而忙碌,难得有片刻的空闲以后又赴日、德、法、英、比利时、这意大利、瑞士、匈牙利、荷兰等国游学,了解了世界科学发展的状况与趋势。他先后拜会过科学巨匠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并邀请他们来华讲学。先后到北大来讲学的国际著名学者有德国的魏礼贤、法国的班乐为、美国的杜威等。这种高水准的交流对提高北大师生的学术水平与科研兴趣起到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少年中国晨报》1910年8月创刊于美国旧金山,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图为1921年7月17日蔡元培(右十)在美国《少年中国晨报》社前与该报同仁合影(蔡元培家属收藏)</p> <p class="ql-block">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了,而孙中山成为了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蔡元培则成为了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这是他们在总统府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任职了北京大学的校长。</p> <p class="ql-block">  鲁迅、许寿裳、王云五等一群牛人便是这个时候被蔡元培发现,并请进教育部的。</p><p class="ql-block"> 总共也就三十来个人,办起事来比现在动辄上千上万的部门还牛,短短的两个月里,他们分别起草了小学、中学、专门学校以及大学的各项制度。</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还首次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写进了中国的教育政策中,“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p> <p class="ql-block">  可是安稳的日子没过两天,袁世凯上台了,他想恢复帝制,重新做皇帝,蔡元培这个辞了翰林学士,只为推崇新式教育的人,怎么会为封建帝制服务呢?他再一次辞职了。</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坚决挽留:袁世凯坚决挽留:“我代四万万人坚留总长!”蔡元培答:“元培亦对四万万人之代表而辞职!”不卑不亢、掷地有声</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又一次辞去人人艳羡的官职决不和袁世凯同流合污!</p> <p class="ql-block">  然而,一个小小的蔡元培,怎么能对抗得了袁世凯呢,蔡元培做的教育改革都被袁世凯百般阻挠,他只能去欧洲游学为日后的教育事业打下基础赴法国,</p> <p class="ql-block">  1915年48岁的蔡元培与李石曾、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在法国倡勤勤工俭学,希望以次组织帮助更多华人到欧洲求学。</p> <p class="ql-block">  留法勤工俭学造就了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等均是通过这个组织的帮助后顺利在法国进行学习的。这是周恩来在法国和邓小平、李富春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三年后,一份北大校长的聘书,递到了蔡元培的手上:“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用特专电敦请我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席。”此时的国内已初步稳定,袁世凯已经倒台。正是改革的好时机,蔡元培立刻启程回国,担任北大校长!</p> <p class="ql-block">  达官贵族子弟占多数的情况下,这座维新变法留下的学堂逐渐变成了“混文凭和预备做官的场所”。他们把大学当科举,考试混个及格,同学间相互“结十兄弟”,毕业后谁混得官大,其他九人就到他手下当科长、当秘书,“有福同享”。</p><p class="ql-block"> 有钱的学生,打麻将、吃花酒、捧名角,一心只想混张毕业文凭,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对读书毫无兴趣。即使有个别肯读书的,也不过抱着科举时代的观念,把读书当作求取功名利禄的手段,对学术研究概不与闻。至于那些被称为“中堂”或“大人”的学监及教员,不学无术者,滥竽充数者,混饭度日者,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 更加荒唐的是课余生活,一到晚饭后,有钱的教师带头,大批师生坐洋车直奔北京最大的红灯区“八大胡同”。妓院都说“两院一堂”是照顾生意的好主顾。两院是参议院、众议院,一堂就是“京师大学堂”。</p><p class="ql-block"> 对这样的北大,蔡元培的许多朋友都劝他不要去,说“北大太腐败,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声名有碍”。然而,蔡元培最终还是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心态,毅然就职。</p> <p class="ql-block">  1917年1月日,他却如约抵达北京大学那一天,漫天飞雪,就算全世界都认定他不能成功,他也要为理想而死,他也要为心中教育救国的信念而死,正如他写给汪精卫的回信:正如他写给汪精卫的回信:“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p><p class="ql-block"> 按照惯例,校役们都在门口排好队,恭恭敬敬地向新校长行礼。按以往的经验,新校长必是不理不睬,昂首挺胸,在众人注目中进入校门,最多也不过是微微颔首吧。</p><p class="ql-block"> 结果,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蔡元培竟然摘下礼帽,规规矩矩地向校役们鞠了一躬。这事很小,不过是行礼之事;这事又很大,这其实就是北大改革之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就在这飞雪中,蔡元培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就职演讲,他要让人们看到他坚定的决心,要荡清这一切污浊之针对学校的不良风气。</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提出了三项要求:“拍定宗旨”、“砥砺德行”、“挚爱师友”。开宗明义,阐发他对大学性质的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学校没有发展方向,他就指出方向:“为全国文化之中心,立千百年之大计”</p><p class="ql-block">蔡元培的话掷地有声,参会师生倍受震慑。</p> <p class="ql-block">。马寅初出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教务长</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设计的北大校旗</p> <p class="ql-block">  可是想要提高办学质量,更重要的是人才,然而,招揽人才也不容易,但凡是有点才华的年轻人,都有三分傲气,比如说陈独秀,</p><p class="ql-block"> 当时还是一个没有文凭的穷秀才,已经是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和他还是老交情,三顾茅庐请他来,他还要推脱,陈独秀说:第一,我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教授职称。干不了北大文科系长,第二,我身为《新青年》主编,编辑部在上海,自己实在太忙无法脱身。这可难不倒蔡元培,他豪爽地笑了笑,只说了两个字:“好办!”没有学位,蔡元培就自己给陈独秀发了张毕业证书,就连《新青年》,也被蔡元培生生搬来了北大,就这样,陈独秀硬是被蔡元培请来了北大。这就是蔡元培独特之处,,哪所学院聘请教授,不讲究文凭,他就能够破例!</p><p class="ql-block"> 还有辜鸿铭,他曾经骂完慈禧骂袁世凯,得罪权贵无数,但他精通9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学贯中西,无人能比,于是蔡元培顶住政治压力硬是将辜鸿铭保护在北大之内,他此举就是要告诉大家,哪怕你是晚清遗老,只要学问了得,同样受人敬重,哪怕你为权贵所不容,只要是人才我蔡元培照样敢请你进北大。</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蔡元培又请来,胡适、李大钊、周作人、鲁迅,这些闪耀在二十世纪文坛的巨星们齐聚北大。</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北大校园里,出现了神奇的一幕,一边是拖着辫子、穿着长袍的晚晴遗老,讲着流利的英语,一边是西装革履、皮鞋手表的文艺青年,讲着孔子和老庄,兼容并包,囊括大典,只有蔡元培有如此的魄力与胸襟,只看学问,不看政见。这蔡元培与马寅初等合影</p> <p class="ql-block">  北大成了大师云集之地,各种学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然而这种学术盛世的背后,却是蔡元培默默的心血和付出,北大只有蔡元培一位校长,连副校长都没有,要维护住数千人规模的北大,谈何容易,来了这么多新教授,那学校里原来的老教授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说:“视其学术造诣,该留的留,该去的去。”</p><p class="ql-block"> 有几位作风懒散懈怠的英、法教师,被蔡元培给砸了铁饭碗,他们不服,扬言要去法院告,弄得外交总长亲自过问,差点引发外交事故,之后,英国公使亲自登门造访,先是劝诱,然后威胁,甚至扬言,不任用我们的老师“蔡元培是不要再做校长的了”然而,蔡元培顶住这一切压力,只回了四字:“绝无可能!”</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不仅辞退了庸士,他还破除了教育的门槛,他说:无论是不是北大学生,都可以来北大旁听,沈从文、茅盾、瞿秋白,这些日后有志报国之士。都做过北大的旁听生,而最出色的旁听生,后来建立了新中国。他叫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  胡适等极力提倡白话文学,刘师培等又极端维护文言文学,蔡元培就让他们,各持己见,并存于北大,</p><p class="ql-block"> 胡适与梁漱溟对孔子的看法不同,蔡元培就让他俩各开一课,唱对台戏,</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信奉三民主义,还是信奉共产主义,无论是向往无政府主义,还是憧憬君主立宪,蔡元培都毫不干涉。</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中国当时有多少学派,北大师生中就有多少学派,当时中国有多少党派,北大师生中就有多少党派,这是一个思想自由的时代,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并坐讨论,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同席笑谈,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景跨越2000多年时空,出现在北大校园里!</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在北大建立教授治校体制,他在北大设立了“评议会”。“每5名教授中选举1名评议员组成评议会,评议会为全校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凡学校重大事务都必须经过评议会审核通过。”要使学校按既定方针办下去,不受校长一人去留的牵涉,就要建立以教授为中心的教授治校体制。这样,即使校长走了,学校也不会乱。”</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那段时间,成为后人追思怀念的“黄金岁月”。蔡元培在北大创立的“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制度,让更多的教授参与决策学校事务。</p> <p class="ql-block">  在这片土地上,蔡元培尽量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社团活动。新闻研究会、学术讲演会、音乐研究会、画法研究会、体育会等,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常利用自己的人脉为学生请来业界名人指导。比如音乐研究会请来萧友梅、画法研究会请来陈师曾、徐悲鸿等。</p><p class="ql-block"> 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的第一年就成立了北大技击会。</p> <p class="ql-block">  1917年6月,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首届学生毕业留影(蔡元培家属收藏)</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文科英文门第一次毕业合影(1917年夏月)。</p> <p class="ql-block">  法公使参观北京大学招待会(1918年6月10日)。</p> <p class="ql-block">  生物学讲师李石曾送别会摄影(1918年12月20日)。</p> <p class="ql-block">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大学生参与罢课、火烧赵家楼、殴打章宗祥致几近丧命、火烧曹宅、政府出动军警镇压、抓捕学生32名,其中北大学生20人。</p> <p class="ql-block">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被逮捕的北大学生。北京各校共5000名学生游行示威,对于学生的爱国之举,蔡元培内心是极为赞成的,然而此次行动,最终有32名学生被捕,这是蔡元培所不能容忍的,他必然站在学生的一边,</p> <p class="ql-block">  当天晚上,蔡元培就来到三院礼堂上,对着学生讲:</p><p class="ql-block">“发生这种事,我这个校长要引咎辞职,不过在我辞职之前,一定会把三十二位学生保释出来。”</p><p class="ql-block"> 此后,蔡元培四处奔走,联络其他13所院校的校长,一再同当局交涉,甚至“愿以自己一人抵罪”要求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最终,被捕学生得到释放,蔡元培率领全体师生,在北大红楼前广场亲自迎接,</p><p class="ql-block"> 当大家都以为,这件事已经完美结束时,第二天,蔡元培却递交了辞呈,原来,涉事的学生虽然得以释放,蔡元培却因为营救学生,而得罪了当局,为了不让事态进一步扩大,一手改变北大的蔡元培再一次选择辞职。选择牺牲自己,保全北大师生。</p> <p class="ql-block">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为抗议政府逮捕学生,于5月8日提交了辞呈。</p><p class="ql-block"> 6月15日,蔡元培发布《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后由于北大师生极力挽留,蔡元培答应只做北大师生的校长。后来在校方和学生强烈要求下返校?</p> <p class="ql-block">  1920年2月,蔡元培下令允许王兰、奚浈、查晓园3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听,当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中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p> <p class="ql-block">  1920年3月14日,蔡元培(左二)与胡适、李大钊、蒋梦麟在北京西山卧佛寺。</p> <p class="ql-block">  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黄日葵、罗龙章等秘密发起成立“马克斯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蔡元培不仅同意研究会的成立,而且出席了成立大会。这是1921年研究会会员的合影。后排左六邓中夏,前排左二范鸿劼,左五何孟雄,左六黄日葵。</p> <p class="ql-block">  图为北大文科哲学门第二届毕业生留影。前排左4至左7依次为马叙伦、蔡元培、陈独秀、梁漱溟,二排左4为冯友兰。</p> <p class="ql-block">  民国九年,北京大学政治系毕业同人暨校长各教员摄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不是关起门来办校,他注重延聘世界知名学者到北大讲学,并授予来北京大学讲学的杜威、芮思施、班乐卫、儒班等外籍学者名誉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 这是1920年8月北大第一次授予法国学者班乐卫和儒班名誉博士学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20年9月,地质系学生议决筹建地质研究会,10月10日在北大二院开成立大会,蒋梦麟、何杰等出席。这是地质研究会成立大会纪念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21年8月,蔡元培(中坐者)率中国教育代表团到檀香山出席太平洋各国教育会议时,与代表团成员合影。</p><p class="ql-block"> 在这次会议上,蔡元培起草了两项提案以推动世界语的决定。</p> <p class="ql-block">  1921年,蔡元培考察德国时,在夏元瑮的陪同下,拜访了爱因斯坦,并邀请他来中国讲学。</p> <p class="ql-block">  为此,北京大学专门组织了爱因斯坦学说公开演讲月。</p> <p class="ql-block">  1922年1月,北大改组研究所,成立研究所国学门。沈兼士为主任,导师有刘半农、周作人、陈汉章、胡适、林语堂等,王国维、陈寅恪、罗振玉、陈垣等为兼职教授,外国学者钢和泰和伊凤阁等也在国学门任教。</p><p class="ql-block"> 这是1924年9月国学门同仁在三院译学馆原址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22年北大设立音乐传习所,蔡校长亲自担任所长,萧友梅为教务主任,刘天华为导师。传习所管弦乐队首次在中国演奏贝多芬的交响曲。</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国文门第四次毕业典礼集体照,前排左起依次为:朱希祖、钱玄同、蔡元培、陈独秀、黄侃。</p> <p class="ql-block">  比时,一位叫周峻的女人走进了蔡元培的生活中,她当年是蔡元培的学生,一直对这位了不起的老师怀有敬佩之情,并且慢慢发展成了爱恋,但她知道蔡元培有家庭,所以把爱放在心里,直到33岁都没结婚。蔡夫人去世后,周峻根本不在乎蔡元培大了自己22岁,她热烈地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意,并且发起猛烈的追求,很快,蔡元培被她的热情感染了。</p><p class="ql-block"> 1923年,两个人在苏州留园举行了婚礼,后来周峻陪着蔡元培走南闯北,给他生下了2儿1女,陪伴蔡元培直到去世。</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  1924年4月,在德国哥尼斯堡举行康德二百周年纪念会。蔡元培代表北京大学出席并致辞。</p> <p class="ql-block">  1924年11月至1926年2月蔡元培在德国汉堡大学专修民族学。年过半百还在学习,真是世上少有!</p> <p class="ql-block">1925年,北大足球队战胜清华足球队,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1927年之后的一段时期,蔡元培把精力主要放在组建中央研究院上,专注国家民族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并相继辞去了其他职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27年起,在南京国民政府任大学院院长、司法部长和监察院长等职。1927年4月18日,前排左二起:蒋介石、胡汉民、蔡元培、吴稚晖等在南京政府成立典礼上</p> <p class="ql-block">  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图为院长蔡元培(前排左三)与同仁合影</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1928年4月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院长。这是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成立合影。右起第十位为蔡元培。</p> <p class="ql-block">  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把精力主要放在组建中央研究院上,开始专注国家民族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并相继辞去了其他职务。蔡元培(中)作为中央研究院院长在开会。</p> <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蔡元培、鲁迅等在宋庆龄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30年2月17日,蔡元培陪同来华访问的萧伯纳,蔡元培(右)与鲁迅、英国作家萧伯纳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34年3月,蔡元培一家在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寓所前留影,右为其秘书许寿堂。</p> <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9日,蔡元培七十大寿,沪上各界在国际饭店为其祝寿。蔡在答辞中说:“诸位来为我祝寿,总不外要我再做几件事。我到了70岁,就觉得过去69年都错了,要我再活几年,无非要我再做几年错事</p> <p class="ql-block">  1940年3月3日,蔡元培起床后刚走到浴室,便口吐鲜血倒地,两天后不治而去。死时,没有一间屋,一寸土,医药费一千余元,夫人无法支付,只能典当衣物处理丧事,棺椁的费用,还是王云五先生代筹的…</p><p class="ql-block"> 除了日常生活,蔡元培的开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购买中外图书典籍,这些图书典籍在搬家时全部捐赠给了北京大学,搬到新家后又重新购买。二是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及接济有困难的亲友、学生,只要有人上门求助,蔡元培来者不拒,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蔡元培的应酬较多,因此每月薪资入不敷出。有一次,北京大学发放薪酬的经管人员在他原来的薪俸之外,增加200元。蔡元培发现后,当场退回了多给的钱。蔡元培告诫经办人员,业务生疏些没有关系,但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制度,一切按制度办事。这样一来,蔡元培手里也没有多少积蓄</p><p class="ql-block"> 谁能想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之人,一手塑造了新北大灵魂的宗师,死时竟然清贫如此,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  从风雨飘摇的清廷翰林院,到危机重重的革命炸药库,从一穷二白的民国教育厅,到学风堪忧的北大校长室,整整33年,他一次又一次的辞官,始终不放弃</p><p class="ql-block">,自己教育救国的信念,正所谓,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p><p class="ql-block"> 他不仅凭一己之力,缔造出一个大学应有的模样和精神,他还用毕生的心血,开创了一个独立而自由的学术盛世。</p><p class="ql-block"> 再看看今天的大学校园,国家强盛,社会安定,物质丰富,人才济济,却频频传出,糊弄学生,学术造假的丑闻,缘何?大概我们只是忘了有一个校长叫蔡元培,他以一己之力为中国教育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那些人不觉得有愧!不觉得汗颜吗?</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一生共有7位子女,除了长子在6岁时不幸夭折,其他6个孩子皆成为国家栋梁。</p><p class="ql-block"> 次子蔡无忌,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兽医专科学校,开创了中国现代兽医事业,82岁时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 三子蔡柏龄是中国物理学家,还获得了法国研究发明局银质奖章;</p><p class="ql-block"> 四子蔡怀新在复旦大学任教;</p><p class="ql-block"> 五子蔡英则毕业于航空院校,后来成为一名空军。</p> <p class="ql-block">  2个女儿也各有所为,大女儿蔡威廉是著名的油画家,但在生产时因感染而病逝;二女儿蔡睟盎从小热爱物理,长大后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高级工程师,为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之前,北大校长无数,蔡元培之后,北大校长依旧往来不绝,然而一提起北大校长,人们最先想到的,却一定是蔡元培,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胡适的老师杜威,也许给了我们答案:以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的确,放眼望去。有几个人有勇气辞去,一国翰林学士之职,一国教育总长之职,一国最高学府校长之职?只有他敢立潮头,不计名利得失成败,以天下为己任,北大红楼今犹在,世上再无蔡元培!蔡先生永远活在北大学子心中,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