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逛崇明农贸市场,体验活色生鲜生活 -------崇明农家乐札记

后贵

每次驾车出沪旅游度假打道回府前,一定得去当地的农贸市场逛逛。一来品味一下当地百姓的烟火气儿,二来顺便买点本地新鲜食材什么的带回家,心想总比城市超市、小区门面菜摊来的新鲜、便宜。这次与中学同学再次去崇明农家乐休闲度假,也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家家户户“一日三餐”还没有脱离上菜场排队买菜的窘境日子。在家我是排行老三,上面两个姐姐。那时每家每户都得提着竹篮每天上菜场排队买菜,或凭票购买鸡鸭鱼肉等副食品。但是此“差使”基本轮不到我,更别说洗菜、做饭、烧菜了。结婚以后,由于工作繁忙,家里的“柴米油盐姜醋茶”开门七件事,我基本不沾手。为此,时间一长,妻子时常埋怨到,都是给你母亲和两个姐姐宠坏了,什么事都不会干。但是像是担水、买米、买煤球等家里的重体力活全部压在我肩上。 退休后的生活,我一不摸麻将,二不抽烟喝酒,闲暇的日子久了,让我抖生无聊和寂寞。间或与妻子一起散步,偶尔踏进菜市场,倒也不经意间意打发时光。时间久了,百姓与商贩之间生活百态司空见怪,渐渐地我这才开始对菜市场这个陌生的世界有些好奇和感性认识。<br> 人间四月天。拥有一副古道热肠“天天”(同学网名),在他策划和组织下,5月22日,部分中学同学再次相聚在崇明岛上位于汲浜村的“怡轩”农家乐。说起汲浜村,四十多年前那是我们学农的地方。那时,为了响应“他老人家”号召,我们这群十七八岁懵懂的男女同学在校工宣队和班主任的带领下,第一次来到崇明岛上的汲浜公社汲浜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曾几何时,我们学农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白天与村民一起参加“三抢”,晚上睡在稻谷仓库里。一日三餐只能吃上几根肉丝的炒菜,与农民一起过着见蔬不见荤的日子。我们学农就餐由于是“大锅饭”形式,开饭时每人平均一碗饭、一碗菜,尤其是到了下半夜,饥肠辘辘的我彻夜难眠。记得一些深受班主任李文珍十分宠爱的女同学(平时学习成绩好的),白天,她们可以逃避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去农田干活,当起了我们全班同学“一日三餐”业务采购员,女同学阿珍便是班主任被宠的“采购员”之一。 三个月的学农生活枯燥而漫长行将结束那几天,班主任李老师计算着同学交的伙食费还有剩余,于是便和阿珍们一起来到不足五里地的中兴村菜场(现为“中兴镇农贸市场”)采购了数十斤猪肉和土豆等,那天晚上,大锅里的猪肉烧土豆满屋飘香,大快朵颐的同学,个个嘴上抹油,如今想起它令人难以忘怀。 斗转星移,四十多年的光景弹指一挥间。当我们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来到中兴镇菜农贸市场已不是四十年前的模样,无论是鸡鸭鱼肉、蔬菜瓜果都来自于田间地头,货源充足、食材丰盛新鲜不说,而且价廉物美。据说,上海大妈大叔时常来到农家乐休闲度假,离岛后都会带点新鲜食材,幸福满满地离开。<br> 回沪的前一天,我们一行在阿珍的“鼓动”下,天蒙蒙就踏进中兴镇农贸菜市场,说是买菜要赶早,不仅品种多,菜也新鲜。听她这么一“忽悠”,心想有这个必要吗?我思忖着,思绪似乎又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家家户户凌晨去菜场排队)日子里。 那时,菜场买菜分上午和下午两个时段,排队买菜形势也五花八门,有拿小方凳站位的、有拿空菜篮顶替人的、甚至有拿一块砖排对的。学校是“读书无用论”年代,分配工作与成绩好坏无关。中学毕业后,我们班上好几个同学都分配到了菜场、商店等服务单位,成为“为人民服务”战线上的“排头兵”。当时分到菜场、饮食服务行业工作是毕业分配中的“软当”,有些抬不起头,但不去也不行,如班里的网名叫“天天”和“兰兰”的同学。但班上的阿珍、阿妹等属“硬当”,分配到响当当的工矿国有企业工作脸上有光。<br> 然而,在改革开放前夜,居民购买任何商品都要凭票证的年代,“兰兰”和“天天”他们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家人尽情享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特殊待遇。那时,一般居民买鱼吃肉分“大户”“小户”,少给一张票证都不行,有钱也甭想!但像“天天”“兰兰”在菜场工作 ,每天碗里荤菜是家常便饭。 不经意间,我们已置身一个色彩斑斓的食材海洋,心情豁然开朗。一个足球场面积不到的农贸市场,蔬菜、鱼肉、禽蛋、崇明农副特产,许多上海阿姨阿叔在人头攒动的农贸市场穿行着。菜床上整齐地躺着花花绿绿颜色的蔬菜品种,十分诱人。绿油油的青菜,叶大柄厚;波菜叶上滚动着欲滴的露珠,还沾带着泥点,透着泥土的芬香气息;水嫩的芹菜,整齐划一的码在那儿,根部粗壮、茎叶纤细,用指一掐,汁液汩汩而出;红彤彤的西红柿,绿托没有萎蔫,通体光滑圆润,结实饱满。 我随同学又来到了一家熟食摊位,崇明羊肉名扬天下,肉皮亮择,肥瘦相间;看,这里是刚出炉的烤鸭,焦黄脆嫩,浓郁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撩拨着我们涌动的食欲。环顾四周摊位,还有崇明的特有的农产品,如崇明糕、崇明金瓜、崇明白豆、崇明老白酒等一一在我们眼前略过。 和任何一座城市一样,菜市场的烟火气是任何大型超市所替代不了的,所有的食材突出一个“生鲜”词,水淋淋的,而且带着泥土的芳香。这里不仅是大妈大爷们的购物天堂,身怀绝技的厨师、食客同样会沉浸于此。但见阿珍、兰兰等女同学这里闻一闻,那里挑一挑,与商家还个价,眼神老练、手法娴熟。 “上海阿姨,黄瓜都是刚从地里采摘的,顶花带刺,吃了美容又减肥……”此时,阿珍被一菜农阿婆纠缠上,经不起阿婆一番花言巧语,阿珍无奈买了两根碧绿青翠的黄瓜。<br> “这是我种的水果小蕃茄,早晨刚采摘的、新鲜伐?三斤三十块”:一位六十开外农家妇女在向同学兰兰兜售她的五彩小番茄,兰兰漫不经心的挑了一只放在嘴边抿着。 “不对啊,这是你昨天批发来的吧?”:兰兰责疑道,随即甩手离开。 想起四十余年前,同学兰兰、天天等五位同学一起分到“小菜场”(如今叫超市或农贸市场),蔬菜瓜果生鲜程度又怎能逃得过她的火眼金睛。此时此刻,农贸市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人与社会已自然交融在一起,简单朴实的吴侬软语,却让我们同学之间情谊更深更浓,觉得同学相聚在一起生活幸福极致。 这几年,班上的黄同学的大哥在崇明岛上开了一家农家乐,由于待客热情有加,而且吃住得好,所以农家乐生意也就相当的好,他的农家乐成了我们这般同学说走就走、“吃喝玩乐”的幸福家园。此时,我们自己选配的食材正与厨房无缝衔接,黄大哥为我们亲自下厨、烹饪。间或,满满一桌荤素相间、丰盛菜肴端上桌来,如甲鱼、黄鳝、鳗鱼、白斩鸡、酱鸭、红烧羊肉,还有许多来自田间地头的新鲜蔬菜,着实满足了我们的味蕾。 在农家乐三天,我们天天杯觥交错,顿顿吃饱喝足。酒酣耳热,歌舞升平,谈笑风生,无话不说。酒醉三巡,回忆过去在此学农的轶事、窘境,说说今天的你我,畅谈退休后的生活,觉得同学们此次相聚,幸福生活信手拈来。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一座城市最有温情的地方是菜市场,旅途中最耐人寻味的风景也在菜市场,因为菜市场里有烟火气、有故事。今晚,上好食材经过烹饪便成了饕餮美食,我突兀领悟到,活色生香的菜市场与厨房无缝衔接,便会给我们退休生活又增添了一份乐趣和慰籍。 wanghougui 记录于2021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