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春趣》课堂实录,执教:王崧舟

屏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变序学习&nbsp;了解读法</b></p> <p class="ql-block">一、阅读课文注释,提取关键信息。</p><p class="ql-block">师:一起看黑板,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第8课,读——</p><p class="ql-block">生:《红楼春趣》。</p><p class="ql-block">师:打开课文,找到注释1,用10秒钟的时间把它看清楚。</p><p class="ql-block">屏显:</p><p class="ql-block">本文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编者所加。</p><p class="ql-block">师:这是编者专门为这篇课文加的一个注释,我请一位孩子来读一读这个注释。</p><p class="ql-block">生:读。</p><p class="ql-block">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这个注释很简单,但是很重要。它告诉我们,第一,这篇文章的作者是——</p><p class="ql-block">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清代曹雪芹。</p><p class="ql-block">师:第二,它告诉我们,这篇文章选自哪部中国古典名著?</p><p class="ql-block">生:《红楼梦》。</p><p class="ql-block">师:这篇文章选自《红楼梦》的第几回?</p><p class="ql-block">生:这篇文章选自《红楼梦》的第七十回。</p><p class="ql-block">师:第四,它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原来叫不叫《红楼春趣》?</p><p class="ql-block">生:不叫,它是后面编者所加的。</p><p class="ql-block">师:拿起笔来,像王老师这样在题目的下方端端正正地写上“曹雪芹《红楼梦》”(师板书)</p><p class="ql-block">生:书写。</p><p class="ql-block">二.借助“交流平台”,梳理阅读方法</p><p class="ql-block">师:中国古典名著可以怎么去读呢?</p><p class="ql-block">生:无语。</p><p class="ql-block">师:咱们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园地》的“交流平台”当中就有四位跟你们一样的小伙伴给你们提了建议,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师:谁来读一读第一位小伙伴的话?</p><p class="ql-block">生: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的意思。如《猴王出世》中的“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联系上下文中的“仙石”,我大概猜到这句话在讲仙石很有灵性。</p><p class="ql-block">师:读得好!我们把这个方法概括成八个字,一起读——</p><p class="ql-block">屏显:</p><p class="ql-block">联系课文,猜测意思。</p><p class="ql-block">生:读。</p><p class="ql-block">师:你们曾经用过。第二条建议谁来读?</p><p class="ql-block">生:遇到一些难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如《红楼春趣》中的“剪子股儿、籰子”等词语,只要知道是与风筝有关的物品就行了。</p><p class="ql-block">师:读得真好!这种方法我们也把它概括成八个字。一起读。</p><p class="ql-block">屏显:</p><p class="ql-block">难解语句,暂且放过。</p><p class="ql-block">生:读。</p><p class="ql-block">师:这应该是第一次接触。《红楼春趣》属于中国古典名著,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会遇到各种难词新词陌生词,碰到这样的词语,千万不要死抠,死抠让自己过不去,死抠失去了阅读的乐趣,所以这叫难解语句——</p><p class="ql-block">生:暂且放过。</p><p class="ql-block">师:暂且放过不是全然不管,而是大概知道它在讲什么。第三位小伙伴的建议谁来读?</p><p class="ql-block">生:读《景阳冈》的时候,我借助资料对武松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p><p class="ql-block">师:是的,这个方法我们平时就在用。我们把它概括成八个字,叫——</p><p class="ql-block">屏显:</p><p class="ql-block">借助资料,扩大了解。</p><p class="ql-block">生:读。</p><p class="ql-block">师:最后一位小伙伴的建议谁来读?</p><p class="ql-block">生:我结合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更多阅读的乐趣。</p><p class="ql-block">师:这种方法我们也把它概括成八个字。一起说。</p><p class="ql-block">屏显:</p><p class="ql-block">结合影视,加深理解。</p><p class="ql-block">生:读。</p><p class="ql-block">师:这就是小伙伴们给出的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建议,既然《红楼春趣》属于古典名著的选文,所以读《红楼春趣》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这些方法,是吧?</p> <p class="ql-block">师:来,给点掌声。知道为什么给你掌声吗?</p><p class="ql-block">生:(不置可否)</p><p class="ql-block">师:我凭直觉判断这个孩子平时发言的机会不多,是不是?(学生频频点头)我凭直觉判断这个孩子平时不太得到老师的表扬,是不是?(学生频频点头)他需要什么?</p><p class="ql-block">生:鼓励!</p><p class="ql-block">师:来呀!</p><p class="ql-block">生:(鼓掌)。</p><p class="ql-block">师:(走近学生)孩子哭了,流泪了。孩子,这是什么泪?</p><p class="ql-block">生:感动。</p><p class="ql-block">师:感动。掌声!孩子们,每个孩子都是宝贝,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真的,比如像他。他在听,他觉得方玉聪没有说清楚,尽管以他一个人的实力他还没有办法完全把它说清楚,但他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把手举起来了,孩子,真的,要为他再次鼓掌!(生热烈鼓掌)</p><p class="ql-block">师:发挥集体的智慧,我们终于明白了在这一处宝玉的性格特点,他心地善良,他率真,他心思细腻。带着这些理解,我们再来读一读宝玉说的话。</p><p class="ql-block">生:齐读。</p><p class="ql-block">师:这就是宝玉。</p><p class="ql-block">(2)品读神情,体会性格。</p><p class="ql-block">师:我们来看第二处。宝玉第一次叫丫头拿,想拿什么风筝?</p><p class="ql-block">生:大鱼风筝。</p><p class="ql-block">师:没了。第二次想拿什么风筝?</p><p class="ql-block">生:大螃蟹风筝。</p><p class="ql-block">师:结果也没了。最后拿来的是这个风筝。我们一起来看看宝玉的反应——谁来读一读这一处?</p><p class="ql-block">屏显:</p><p class="ql-block">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得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p><p class="ql-block">生:读。</p><p class="ql-block">师:“放起来”这个词读得特别好,特别有味道。你还真把自己当作宝玉了,真好!谁在这个地方写了批注?</p><p class="ql-block">生:我写的是随和、忍让。随和是他挑了一个大鱼,没有,他就算了。又要螃蟹,还是没有,他也算了,所以他很随和。</p><p class="ql-block">师:更是——</p><p class="ql-block">生:忍让。</p><p class="ql-block">师:有不一样的吗?</p><p class="ql-block">生:直率。他想放这个风筝,他就说“放起来!”。</p><p class="ql-block">师:有人读出的是随和忍让,有人读出的是率直,来,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p><p class="ql-block">生:读。</p><p class="ql-block">师:宝玉第一回想要大鱼风筝,没了,跟他商量过吗?宝玉第二回想要大螃蟹风筝,结果又没了,跟他商量过吗?这要是碰上别的公子哥儿,极有可能会怎么做?</p><p class="ql-block">生:特别生气,找那个拿他风筝的人算账。</p><p class="ql-block">生:火冒三丈,可能会气得大叫起来。</p><p class="ql-block">生:可能直接找些人过去干架。</p><p class="ql-block">师:《红楼梦》里不是没有这样的公子哥儿。宝玉生气了吗?宝玉骂人了吗?宝玉干架了吗?读出了什么?</p><p class="ql-block">生:宝玉没有公子哥儿架子。</p><p class="ql-block">师:我们继续假想,当大鱼风筝、大螃蟹风筝和美人风筝同时出现在宝玉眼前时,以你对宝玉的了解,你猜,他一定会要哪个风筝?</p><p class="ql-block">生:美人风筝。因为这个美人风筝做的十分精致。</p><p class="ql-block">师:你看,她强调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生:十分精致。</p><p class="ql-block">师:所以,她选美人。</p><p class="ql-block">生:心中欢喜。</p><p class="ql-block">师:他强调的是心中欢喜。</p><p class="ql-block">生:便叫:“放起来!”</p><p class="ql-block">师:他的动作行为表明他是真心喜欢而不是随便说说。</p><p class="ql-block">生:他还细看了一回。</p><p class="ql-block">师:他强调的是细看。为什么细看?</p><p class="ql-block">生:因为他非常喜欢这个风筝。</p><p class="ql-block">师:所以他一定会选?</p><p class="ql-block">生:美人儿。</p><p class="ql-block">师:别笑,宝玉喜欢美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事物的热爱,那是一个人的品位好不好?其实,宝玉打小就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谁来读一读宝玉说的这句话?</p><p class="ql-block">屏显:</p><p class="ql-block">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p><p class="ql-block">生:读。</p><p class="ql-block">师:她还有点羞涩,夸女儿好呢干嘛羞涩?谁再来读一读?</p><p class="ql-block">生:读。</p><p class="ql-block">师:宝玉口中的女儿可不是你现在口中的女儿,你可以把这个词记下来。(板书:女儿)宝玉口中的女儿,那是在他看来心地纯粹的青春少女。但是,这样的女儿在那个社会在那个时代却是被人瞧不起的,社会地位是很低很低的,我们有一个成语叫男尊——</p><p class="ql-block">生:女卑。</p><p class="ql-block">师:这里的女儿可能更多的就是指宝玉口中的女儿,然而,咱们的宝玉,天真的宝玉,善良的宝玉,心思细腻的宝玉,没有公子哥儿架子的宝玉竟然叛经离道,竟然喊出这样的话,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p><p class="ql-block">生:男人是泥做的骨肉。</p><p class="ql-block">师:他说我见了女儿——</p><p class="ql-block">生:我便清爽。</p><p class="ql-block">师:见了男子——</p><p class="ql-block">生:便觉浊臭逼人。</p><p class="ql-block">师:这就是宝玉。宝玉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你要不信,我们来看最后一处。</p><p class="ql-block">(3)品读动作,把握性格。</p><p class="ql-block">师:当宝玉的那个风筝怎么放也放不起来的时候,谁来读一读宝玉的反应。</p><p class="ql-block">屏显:</p><p class="ql-block">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上,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p><p class="ql-block">生:读。</p><p class="ql-block">师:这是宝玉的反应,宝玉的反应是一连串的动作,咱们一起来看看。</p><p class="ql-block">屏显:</p><p class="ql-block">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p><p class="ql-block">师:孩子们设想一下,假如这个时候放不起来的是那个大鱼风筝,你猜,宝玉会怎么做?</p><p class="ql-block">生:一顿脚跺个稀烂。</p><p class="ql-block">师:假如这个时候放不起来的是那个大螃蟹风筝,你猜,宝玉一定会怎么做?</p><p class="ql-block">生:也是一顿脚跺个稀烂。</p><p class="ql-block">师:而现在的宝玉顿脚了吗?他为什么没有顿脚,为什么没有跺,为什么没有骂?为什么?</p><p class="ql-block">生:因为这个风筝是个美人儿风筝。</p><p class="ql-block">师:你听宝玉怎么说,指着风筝说道,一起来。</p><p class="ql-block">生: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p><p class="ql-block">师:美人儿后面有风筝两个字吗?宝玉心中看到的是风筝吗?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生:美人儿。</p><p class="ql-block">师:美人儿这个词太俗了,换一个更高级的词,这个词就是宝玉口中的——</p><p class="ql-block">生:女儿。</p><p class="ql-block">师:所以,孩子们,文中除了写到的这个贾宝玉,其他写的都是让宝玉见了清爽的女儿。来,说一个。不许看书。</p><p class="ql-block">生:林黛玉。</p><p class="ql-block">生:薛宝钗。</p><p class="ql-block">生:紫鹃。</p><p class="ql-block">生:贾探春。</p><p class="ql-block">生:薛宝琴。</p><p class="ql-block">生:翠墨。</p><p class="ql-block">师:翠墨他都记得。她是探春的丫头。在《红楼春趣》中,就是这样一连串的女儿,在整部《红楼梦》中写的也都是这样的女儿,原来曹雪芹写《红楼梦》就是为这样的女儿立传。(板书:为女儿立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疏通文句,梳理情节</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通览全文,聚焦宝玉。</p><p class="ql-block">师:学中国古典名著光把这些捋清楚够不够?其实更应该关注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生:课文的中心。</p><p class="ql-block">生:课文中的人物。</p><p class="ql-block">师:没错,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里边出现的活生生的人物。《红楼春趣》中写了一串人物,无名无姓的咱不说了,有名有姓的你说一个,不许看书。</p><p class="ql-block">生:贾宝玉。</p><p class="ql-block">生:林黛玉。</p><p class="ql-block">生:薛宝钗。</p><p class="ql-block">生:薛宝琴。</p><p class="ql-block">生:王熙凤。</p><p class="ql-block">师:王熙凤在这里有没有出现?没出现。我知道你读过《红楼梦》。</p><p class="ql-block">生:贾探春。</p><p class="ql-block">生:紫鹃。</p><p class="ql-block">生:晴雯。</p><p class="ql-block">师:不说了,说下去还有长长的一串。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发现那么多有名有姓的人物当中,曹雪芹用得笔墨最多、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个人物,一起说。</p><p class="ql-block">生:贾宝玉。</p><p class="ql-block">师:看学习任务。谁来读?</p><p class="ql-block">屏显:</p><p class="ql-block">1.画一画: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宝玉的语句;</p><p class="ql-block">2.想一想:宝玉的这些表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p><p class="ql-block">3.写一写:在描写宝玉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批注。</p><p class="ql-block">生:读。</p><p class="ql-block">师:真好!听清楚要求的举手。开始。</p><p class="ql-block">生:阅读批注(三分钟)。</p><p class="ql-block">(1)品读语言,感受性格</p><p class="ql-block">师:咱们一起来分享一下,看看你理解的宝玉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我们来看看第一处,第一处发生在掉风筝的时候,当那个不知名的大蝴蝶风筝突然掉在潇湘馆外的竹梢上时,宝玉第一反应是——谁来读?</p><p class="ql-block">屏显:</p><p class="ql-block">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p><p class="ql-block">生:读。</p><p class="ql-block">师:谁在这个地方写了批注?</p><p class="ql-block">生:我认为这里写出了宝玉的心地善良。他知道这个风筝是谁的,他就要给她送过去,看出宝玉心地善良。</p><p class="ql-block">生:宝玉很直率。看到这个风筝,只要认识,直接说出来。</p><p class="ql-block">生:宝玉很细心。因为他竟然认得这个风筝是大老爷院里嫣红姑娘的。</p><p class="ql-block">生:我觉得他很善良,因为有些人可能拿了那个风筝就自己收起来了,而宝玉想把它还给嫣红姑娘。</p><p class="ql-block">师:你还记得你跟谁的观点是一样的吗?</p><p class="ql-block">生:方玉聪。</p><p class="ql-block">师:你明明知道你的观点跟他的观点是一样的,你为什么还要举手,为什么还要说?</p><p class="ql-block">生:无语。</p><p class="ql-block">师:他肯定有他的想法的,咱们听一听,你怎么说?</p><p class="ql-block">生:无语。</p><p class="ql-block">师:我们猜有几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刚才方玉聪说的话他没有听到;第二种可能,他觉得方玉聪说的还不够清楚,他要补充;第三种可能,他觉得宝玉心地善良,这个特征太重要到了,他想强调一下。三种可能,你自己选哪种可能?</p><p class="ql-block">生:迟疑。</p><p class="ql-block">师:或者还有第四种可能,你自己说。</p><p class="ql-block">生:(果断说)第二种。他刚刚说是宝玉心地善良,但是有一些不全面。</p><p class="ql-block">师:所以,你来——</p><p class="ql-block">生:补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借助原著,初识知己</b></p> <p class="ql-block">(1)借助资料,了解版本</p><p class="ql-block">师:读过《红楼梦》第七十回的同学一定会有一个发现,你读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涉及到《红楼春趣》的这部分内容跟你在课文里看到的内容不一样,我给你们找了一段资料,很珍贵,是你们以后读《红楼梦》非常重要的一段资料,想不想看这段资料?</p><p class="ql-block">生:想。</p><p class="ql-block">师:来,专心致志、屏息凝神看这一段资料。</p><p class="ql-block">屏显:</p><p class="ql-block">《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原著,问世后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红楼梦》后半部分,由于某种原因已经失传。现在看到的后四十回,是由无名氏续作,程伟元、高鹗整理而成。</p><p class="ql-block">因此,《红楼梦》有两个版本系统。一个叫“脂本”系统,是曹雪芹原著前八十回,保留脂砚斋评语的各种《红楼梦》版本;一个叫“程本”系统,是加上无名氏续作的后四十回,由程伟元、高鹗整理而成的各种《红楼梦》版本。</p><p class="ql-block">师:由这段资料,我们知道,原来《红楼梦》竟然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叫“脂本”,一个叫“程本”,而根据这段资料我们知道更接近曹雪芹原著的是哪个版本?</p><p class="ql-block">生:脂本。</p><p class="ql-block">师:根据红学家研究,思想性和艺术性更高的是哪个版本?</p><p class="ql-block">生:脂本。</p><p class="ql-block">师:我可以欣慰地告诉你们,你们课前阅读的第七十回,选自“脂本”。但是我要遗憾地告诉各位,课文《红楼春趣》选自“程本”,二者究竟有怎样的区别呢?想不想看出“脂本”比“程本”更好?</p><p class="ql-block">生:想。</p><p class="ql-block">师:在《红楼春趣》中第一个提议放风筝的人是谁?</p><p class="ql-block">生:林黛玉。</p><p class="ql-block">师:第一个把风筝放走的人是谁?</p><p class="ql-block">生:林黛玉。</p><p class="ql-block">(2)聚焦黛玉,体会“不忍”。</p><p class="ql-block">师:那是“程本”写的,“脂本”不是这样写的,注意看,一边听,一边看。</p><p class="ql-block">(配乐广播)</p><p class="ql-block">屏显:</p><p class="ql-block">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果然风紧力大,接过籰子来,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喇喇响,登时籰子线尽。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笑道:“各人都有,你先请罢。”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越发小气了。那一年不放几个子,今儿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说着便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来,齐籰子根下寸丝不留,咯噔一声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p><p class="ql-block">——曹雪芹著 无名氏续:《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第974-975页</p><p class="ql-block">师:听听,最后把风筝放走的竟然不是黛玉而是谁?</p><p class="ql-block">生:紫鹃。</p><p class="ql-block">师:这就奇了,不是说放风筝就是放晦气吗?不是说放风筝就是图这一乐吗?不是说放风筝可以把黛玉身上的病根给带走吗?那黛玉为什么不放呢?一起来读一读黛玉的话。听,黛玉这样说——</p><p class="ql-block">屏显:</p><p class="ql-block">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p><p class="ql-block">生:读。</p><p class="ql-block">师:孩子们应该多多少少了解黛玉,你知道的黛玉是?</p><p class="ql-block">生:有一种哭哭啼啼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师:这是第一印象。</p><p class="ql-block">生:多愁善感。</p><p class="ql-block">生:聪慧心细。</p><p class="ql-block">生:时不时还会生一些病。</p><p class="ql-block">师:体弱多病。而且黛玉还从小孤苦伶仃,寄人篱下。这样的黛玉,当她突然意识到一旦把风筝放走了,意味着什么?那飘飘飖飖的风筝会怎么样?会怎么样?还会怎么样?当黛玉说出“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这句话的时候,她心里究竟在想什么?打开作业纸,把自己放进去,此刻你就是那个黛玉,就是那个多愁善感的黛玉,就是那个孤苦伶仃的黛玉,就是那个寄人篱下的黛玉,就是那个哭哭啼啼的黛玉,就是那个心思细腻的黛玉,也是那个心地善良的黛玉,这一刻你在想什么,把它记下来。</p><p class="ql-block">生:配乐(《红楼梦》主题曲轻音乐+《葬花吟》轻音乐)写。师巡视,时不时轻抚坐姿不端正的孩子的头或臂膀。</p><p class="ql-block">师:有请第一位黛玉。看着在空中飘飘飖飖的美人风筝,黛玉心想——</p><p class="ql-block">生:如果把风筝放走了,把晦气放走了,病根没了,那我就会忘记当时的痛苦,当时的风刀霜剑,当时寄人篱下的感觉,不如我继续保存这份感情,记住当时对女儿的不平。</p><p class="ql-block">师:所以,你不忍把风筝放走。有请第二位黛玉。看着在空中飘飘飖飖的美人风筝,黛玉心想——</p><p class="ql-block">生:这风筝可不能剪,剪了终究是会落下,落到谁家还是个谜,落到人家家里,这病根不就带给别人了吗?我可不能这么做啊。不过这剪风筝那么有趣,是不是可以试一试呢?但是别人怎么办,病根可不能带给别人。</p><p class="ql-block">师:这就是黛玉,心思细腻而且心地善良,所以才不忍放走风筝。有请第三位黛玉。</p><p class="ql-block">生:如果我把风筝放走,风筝可能会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没有人要,就会像我一样孤苦伶仃,我可不想让风筝变成这样。要是被人捡走,那么晦气也就会被人捡走,别人就会生病,所以,还是不要把它放了吧。</p><p class="ql-block">师:原来,黛玉在风筝的身上看到了她自己的影子,所以,她才会不忍。有请第四位黛玉。</p><p class="ql-block">生:如果放走了,我的病根不就带走了吗?可是如果我放了,这只风筝被人拾到了,不就沾上我这病根了吗?如果风筝落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只风筝不就和我一样孤单了吗?</p><p class="ql-block">师:是的,黛玉的心思就是这样,特别细腻,特别多愁善感,最后一位黛玉请。</p><p class="ql-block">生:看着在空中飘飘飖飖的美人儿风筝,黛玉心想,我一向孤苦伶仃,如果我真把病根放走了,会不会传到别人身上呢?我孤独也就算了,我怎么能把病根带给别人呢?也许别人还家庭圆满呢,我会不会害了别人一家呢?虽然放风筝可以放走病根,但我也不能害了别人啊。</p><p class="ql-block">师:是的,自己的家庭已经不再圆满,又何忍把这份不圆满的痛苦转嫁给别人呢?这就是黛玉。你看,多么善良、多么细腻,又多么地体贴。是的,孩子们,你们都走进去了,走进了黛玉,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当你懂了黛玉的这些心思,你才懂她说出的这句话。一起再来读。</p><p class="ql-block">生: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p><p class="ql-block">师:“不忍”两个字背后有多重的分量啊。她的善良,她的细腻,她的孤苦伶仃,她的自怨自艾,她的顾影自怜我们在这“不忍”当中都读出来了。</p><p class="ql-block">(3)猜想宝玉,初识知己</p><p class="ql-block">师:其实,黛玉这样说这样做的时候,当时还站着宝玉呢,你们猜,宝玉听了黛玉这样说、这样做,宝玉可能会怎样做呢?</p><p class="ql-block">生:把自己的风筝也放走,陪伴那个风筝。</p><p class="ql-block">生:帮林黛玉放走病根。</p><p class="ql-block">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脂本”《红楼梦》当中是怎么写宝玉的反应的,“程本”被删除了。一起来看,边看边听。(听广播)</p><p class="ql-block">屏显:</p><p class="ql-block">宝玉道:“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于是也用剪子剪断,照先放去。</p><p class="ql-block">——曹雪芹著 无名氏续:《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第975页</p><p class="ql-block">师:听听,宝玉说的,几乎跟谁想的一模一样?</p><p class="ql-block">生:黛玉。</p><p class="ql-block">师:当宝玉说“我替他寂寞”其实他在替谁寂寞?</p><p class="ql-block">生:黛玉。</p><p class="ql-block">师:当宝玉说“放去,教他两个做伴儿罢”是在替谁作伴?</p><p class="ql-block">生:黛玉。</p><p class="ql-block">师:因为宝玉的心中装着谁?</p><p class="ql-block">生:黛玉。</p><p class="ql-block">师:因为宝玉懂谁?</p><p class="ql-block">生:黛玉。</p><p class="ql-block">师:懂黛玉的什么?</p><p class="ql-block">生:心。</p><p class="ql-block">师:懂对方心的人,叫什么?</p><p class="ql-block">生:知音。</p><p class="ql-block">生:知己。</p><p class="ql-block">师:可以把这个词记下来。(板书:知己)有人说,宝玉是黛玉的知己,那黛玉是不是宝玉的知己呢?</p>

风筝

宝玉

黛玉

红楼梦

春趣

生读

屏显

红楼

放走

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