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株古道行

卫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桑株古道是从皮山县通往赛图拉经喀喇昆仑山口到列城的非常神秘的古代交通线路。最早从汉代开始有记载,到2018年前后才废弃,前后两千年。1905年美国地理学家亨廷顿站在海拨5100米的桑株达坂,他为塔里木盆地的开阔与壮观的景象而震惊。近年来王铁南2016年走过桑株古道。2021年8月我随人民大学李肖教授进入桑株古道,确实很震撼!一路上向李肖教授学习了这条古道的很多知识,回来又查了一些资料,经新疆文博院于志勇院长推荐拜读了陆水林先生的《新疆经喀喇昆仑山口至列城道初探》(本文重要引文出处)的专业论文,对桑株、克里阳及周边古道的考证,结合切身感受而写(下图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古代新疆丝绸之路有三条线路,北线(又称北新线)、中线(老的北线)、南线。丝绸之路不是简简单单的三条东西线,而是一个路网。各线之间的南北通道往往更加重要。丝绸之路南线和田、皮山、叶城的南北通就很古老。从新疆经过喀喇昆仑山口到列城的道路最为重要。 文献记载可以上溯到《汉书.西域传》:“起皮山南...历大头痛山、小头痛山...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道狭者,尺六七寸,长者径三十里,临峥嵘不测之深,行者骑步相持,绳索牵引,二千余里乃到悬度...险阻危害,不可胜言”。一方面记录了这条道路在两千多前被汉王朝了解和使用,另一方面说明这条道路的险峻。这里的“悬度”,是指的什么?,是反应道路状况还是指的印度河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从各个历史时期来看,以列城为中心的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的交通道路,往东可以进入西藏;往西可以经过克什米尔到印度;往南可以直接去印度;往北可到于阗、叶城(朱俱波)、叶尔羌及喀什噶尔。唐代吐蕃迅速崛起,并大举扩张。从拉达克经喀喇昆仑山口到于阗、叶城的道路成为吐蕃进塔里木盆地的中道的两条线路之一。晋代与法显同行的另一位僧人僧韶曾“随胡道向罽宾(克什米尔)”。伊斯兰教兴起后,经过喀喇昆仑山口至克什米尔到达伊斯兰世界,是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交流的三条通道之一。在这条道上行走的不仅仅是商人、宗教信徒、政府使节,还为某些统治者进军所用,叶尔羌汗国时期,米尔赞.海达尔经此道远征拉达克;1532年叶尔羌的苏丹.赛德汗重新踏上征服克什米尔之路,患急病,从此道返回来,山路崎岖不能担架,只好骑马,折腾了几天死于路上。叶尔羌汗国对拉达克的交通发展成为大清帝国的前奏。乾隆皇帝为防止大小和卓从拉达克方向和巴尔蒂斯坦逃走,曾谕令严访隘口,拉达克的统治者恪遵清廷旨意。近代以来列城—喀喇昆仑山口—新疆线是干三条干线之一,是古代至近代塔里盆地南缘最重要的通道(下图来自和田博物馆图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列城往北到塔里木盆地的几条线路:从列城出发往北,有东线和西线之分,围绕萨赛尔山以东沿希约克河谷的为东线,加勒万河就是希约克河的支流,希约克河是印度河的源头;绕萨赛尔山以西经过著名的卡尔东山口,到努布拉河畔的潘那密克村。两条路出喀喇昆仑山口,到马立克沙,往西北方向沿叶尔羌河,麻札达板到叶城;往北到赛图拉,有三条支线在此汇合,克里阳线、桑株线,还有和田部分沿玉龙喀什河翻越昆仑山,到康西瓦,目前正在修路,和田到康西瓦的省道580。从康西瓦沿国道219西北80公里左右到赛图拉,古代的道路就是这么走的。还有一条道路就是克里雅古道,从于田—阿羌乡—普鲁村—硫磺达坂—到藏北高原,往西南到达列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的新疆、西藏、克什米尔、中亚、阿富汗商人在列城从事贸易活动非常发达,从四月持续到九月,印度的茶叶、香料、布料,塔里木盆地南面的大麻、毛制品激发了人们的贪婪本性。和田人织地毯的染料(胭脂虫红,又称波斯红)必须到列城购买,利市十倍。在列城有一种人被称为阿尔贡,父亲是新疆人,母亲是拉达克人,混血后代,他们垄断着运输业,长期在这条路上来回奔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图来自网络,可以看到列城、赛图拉、皮山几乎是正南北的关系,经度在77度和78度之间。古代人们选择这条线路是最近距离的南北通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对这条道路记载的典籍除了《汉书.西域传》之外还有《新疆图志》、《新疆风暴七十年》(张大军)等,对古道都有详细的记述。近代以来随着清朝对新疆的有效管控一度较弱,阿古柏叛乱建立的洪福汗国。这条古道是他们勾接英印政府运输枪炮的通道,左宗棠1877年平定阿古柏叛乱后,清政府恢复了对这些通道、隘口的有效管理。清朝后期西方强势工业文明从海上敲开了国门,在中国的西北,古老的丝绸之路通道上,西方的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探险家:瑞典的斯文.赫定、英国的斯坦因、德国的勒柯克和特林克勒、法国的伯希和、美国的亨廷顿、英国的戴安娜.希普顿(最后一任英国驻喀什领事西普顿的夫人,作家)都先后从这条古道踏上了中国这一块古老的土地。他们有很多人出行都选择了从列城经喀喇昆仑山口到中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幅图是我从奥维上标注的古道的线路,都是从最下面列城为起点,因为近代以来,探险家们进入新疆的记载里,从英印到克什米尔再到列城,就是按照以列城为起点记录的比较多,列城到卡尔东山口的记忆比沿希约克河的记录又要频繁一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列城出发西线沿努布拉河(汇入希约克河)的一个重要站点,潘那密克村。努布拉河侧面的一个小洪积扇清晰完整,前缘环状分布的是房子,靠河一带是耕地或者是树林。穿过洪积扇的是道路(下图来自奥维截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喀喇昆仑山口,进入了中国境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幅图是皮山南到赛图拉分别从桑株和克里阳经过的两条古道的线路。从皮山往南通往喀喀昆仑山口的路线,一为克里阳线、二为桑株线,两线在素盖提相会,素盖提为皮山的东南门户。冬春季节道克里阳,夏秋道桑株,而素盖提为两路交汇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新疆图志.道四》介绍了桑株线:“(皮山)城东九十里木吉驿,折南行九十里桑株庄,五十里克伯孜,六十里阿卡孜,三十里桑株达坂)”。也就是说从桑株乡政府到桑株达坂70公里。这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大军的《新疆风暴七十年》:由桑株南行二十公里到康凯(今天的康克尔柯尔克孜乡)南行8公理到玉柯外孜,再行二十公里到阿克卡孜,南行十一公里到柯尔良,三十公里至曲沟由达,四十公里到蒙古包,四十五公里到赛图拉,再一百六十五公里到喀喇昆仑山口(下图来自奥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和田博物馆的图版介绍,抗战时期从今天巴基斯坦的卡拉奇,经过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到列城,最后到新疆叶叶的抗战物资运输线路,借着古道运输炮弹,支援抗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4年刘宗唐的运输队由留学归来的陆振轩率领,运输队由170名各民族驮工,驼马800匹组成,十月十五日从列城出发翻越5307米的卡尔东山口和5579米的喀喇昆仑山口,路上牺牲了一名驼工,历尽艰辛,十一月十日天到达叶城。行程675公里,计行27天,中间休息四天,除首站外,其间22个站点宿营。后来用45辆军车将这些前线急需的炮弹等战略物资拉到兰州,转到前线抗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桑株山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奥维地图上看桑株水库,右侧是桑株岩画和唐代的峰火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桑株河一侧的冲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冲沟顶部有块石砌筑的防御峰火台。唐朝在648年以后将于阗国纳入羁縻管理体系,当时的驻军数量不多,随着吐蕃崛起从昆仑山各隘口进入塔里木盆地唐朝的势力范围,并一度占据优势,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几次搬家,武则天时期,派王孝杰前往塔里木盆地的龟兹、疏勒、于阗与吐蕃作战,公元692年取得决定性胜利,将吐蕃赶回西藏,并在塔里木盆地周边部署三万唐军,这种城堡可能就是当年留下来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峰火台地处古时皮山通往克什米尔的古道上,也可能是吐蕃人短暂占据和田时候修建的。到底是谁建谁用的呢?应该是唐军防从桑株山谷方向来的敌人,给平原地区的人报警的设施,而不是反方向唐军来进攻山谷为吐蕃报信用的,因为再往山里视线不清。但是做为防御工事,对两个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此地推测是双方的战略要地是可以接受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冲沟侧面崖壁上的岩画,面积很大,有些要仔细辨认。反应史前游牧部落的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标志性的岩画是往山里走到康克尔乡吾拉其村的岩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桑株岩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个岩画的内容有北山羊、举五角星者、射箭人、骑马人、伸手做围堵状与指路状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比较有意思的是举着五角星的人,是什么意思呢?不好解释,有一种说法,是文革特殊时期当时的人刻上去的,确实不好考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里岩画下面有汉文“吾拉其”,这个地方就叫吾拉其村。亨廷顿笔下的吾拉其村民的简单好客和贫穷,给他留下深刻印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离桑株岩画不远处又立了一个碑,巴什开外孜岩画,卡斯木科长说牌子立错了,这个岩画在桑株河的西岸,保护的不是很好,有些人将自己的名字也刻上去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桑株河的东侧崖壁上发现了古道遗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奥维地图也清晰可见,古道在桑株河的东侧,现在的砂石路在桑株河西侧。李肖教授考察六七段古道,都在河流东侧,明明是西侧宽阔而平缓,而选择在东侧的陡崖上凿出一条窄道呢?我们判断是造桥技术达不到要求和造桥材料选择困难。要选一边就只能选一边,尽量避免过河。根据记载桑株古道只适合夏、秋季使用,说明春季融雪洪水灾害风险较大,有可能淹没河漫滩以上的阶地平台,而从山崖上凿出来的路,不受洪水的影响。通过考察还发现在河流冰川融水的小溪到河流中段,没有发现古道的痕迹,这一段河水流量小,没有深切峡谷,路面选择余地大,被后来的牧道覆盖,难觅踪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崖壁上普遍有开凿的痕迹,有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固定的木桩是下嵌入岩体的,而与我们通常认识的古道水平嵌入岩壁是有区别的。这些铺垫的木材显然是近期使用的证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个木板及用钉子连接的可以确定是废弃不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座小铁索桥。是现代人建的,牧业通道。要用钢筋,铺设木板,供人畜通过。在古代这种桥受到材料限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左侧下面有居民点,这个桥是他们生活的保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桑株古道在左上方,新修的路在右边,后摆到左边。在这一段路面高程选择上,古道要比新建土路高四五米到十几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段“之”字型路面处理,拐角还有石头堆砌的路提,坡度平缓便于重装驼队通过。路边的岩石河漫滩还是歇脚的好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段古道在岩石上有施工的痕迹,发现维吾尔文。卡斯木老师说是人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古道距水面很近,只有一米左右,是不是佐证夏秋季节过河,河水没事暴涨而选择,也许是顶上坡度太陡,不适合开凿。这段古道上下高度看起来不太适合大型商队通过,是不是骆驼和马在河水中行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个城堡,四十米见方。建于悬崖边缘,北侧及东侧为陡壁,南侧背靠大山,西侧为缓坡而上与背后山势相联。东侧有一条很陡的斜坡道可以进入城内,要先进入角楼,侧面有用于袭击用的长杆枪孔,城墙上还有射箭孔。城墙最高有四米左右。城墙内平坦,有北山羊的角,可能是偷借者留下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肖老师率先发现了这个城堡。在皮山县的三普(第三次文物普查)的资料中没有这个城堡的记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卫星地图上看,戊堡的位置是扼守左右两条冲沟的夹角的高处,往桑株方向视线还特别好,左边的这条冲沟水量较大,是与克里阳侧面的分水岭东侧发育的一条较大河流。李肖老师说可以防御克里阳方向的来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测量完成后下山,往桑株方向离这不远又发现了一唐据初判为唐代的边墙,所谓边墙就将河谷用一道墙堵住。用于军事防御,和往来商队收税。东侧较宽,有片石垒起来的城墙,残高两到三米,墙体内有用作加筋的红柳,这可是唐朝留下的,李老师取了一段回北京做C14鉴定。在与东侧山体连接处逐渐升高,又一座塔楼,残高4~5米。山谷西侧是河流,对岸靠山体也有砌墙的痕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今的牧道,可能就是古道,但是在这一段难寻踪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看到雪山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似乎看到了桑株达坂的雪山。前面的车拉起的尖埃仿佛唤醒了古道的神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桑株雪山和冰川真容展现在眼前,让人激动不已,是那样的惊艳。在昆仑山脉桑株雪山可能不是最高的,但是非常雄伟壮观,两个山峰之间是像开了一个缺口的盆子,厚厚的积雪在自重下漫漫成冰,沿着缺口向低海拔方向流动。我们看到的前景就是冰川堆积的扇状冲洪积的前缘,绿草茵茵,绵羊在海拨4000米的高山夏牧场啃着嫩草,悠然自得。昆仑山北坡的雪线高度在4800米左右,南坡还要更高一些,而在高纬度的阿尔泰山脉雪线高度仅有2800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再往上走,我们看见了两条由冰碛石组成的河流,这是更靠近冰川了。可能是雪水将表面的细颗粒土冲走后,冰碛石露了出来,也可能是在六七月分水量最大的时候从冰川中冲下来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远远的我们发现了秃鹫,在等着什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终于到达古道要翻越的桑株达坂了。在4200米处,我们停止了脚步,离山顶还有800-900米,正在修路,盘山道。古代桑株古道也是这样选择,是在主峰西侧面向东偏北的一个最容易翻越的山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看到奥维地图中,你也可以判断古人从这里翻越的理由了。显然是夏季拍的,北坡没有雪,北偏东能够照到阳光;南坡方向是南偏西,居然还有积雪。从这里下去到赛图拉还有七八十公里。赛图拉南行一百六十多公里就到喀喇昆仑山口,进入印度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夜晚桑株峡谷的星河。望着星空,桑株古道神秘而遥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桑株古道是连接塔里木盆地南部与西藏,印度的一条重要通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桑株古道从有记载以来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停止使用仅有三年,被新修的道路取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桑株古道在历史的各个时代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贸易通道,桑株古道在丝绸之路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塔里木盆地的毛织物,如地毯、羊毛织物、大麻等等,而印度的绵布、茶叶、珠宝、香料、染料都是丝路贸易的重要元素。作为军事目的,唐朝与吐蕃借此道上演了扩张与反扩张,唐通过战略阻隔,防止吐蕃与突厥的联合。桑株古道是最重要的战略隘口。作为文化传播交流目的,从佛教的传入、中原有识之士西天求法,取得真经,桑株及其他通道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后期的伊斯兰教也是借此道进行征服和传播。尤其是近代以斯文赫定和斯坦因为首的西方学者,扮演者考古、地理发现、绿洲研究、文化传播、间谍等复杂角色从这里进入了中国的新疆和西部。这是被动的、屈辱的。更加提醒我们要开放并且自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