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作者:余泽江</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生,有很多事是难以忘怀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8年12月22日,我们139野战医院新兵接运车穿过南腊密林,驶出一条深山沟,突现一片开阔地。接兵的政治处干事甘雨润就敞开嗓子喊:“新战友们,勐腊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车从滇南公路往左拐,从一棵大榕树下驶向一片房屋,甘雨润告诉我们:“这里是108兵站机关,穿过108站部,过一个山垭就到139野战医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从兵站球场边,沿一条土路爬了一个小坡,垭口左边是108兵站家属区,右边山上是兵站油库。从山垭往下是兵站混合库,与混合库接连的就是139野战医院的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08兵站和139医院从地理上讲,是邻居;从组建年代讲,都是上世纪60年代初同一时期;从军队系列讲,同属保障部队系统,从吃喝拉撒,托幼入学、家长里短、官兵相伴,家属朝夕相处,生死相依;从亲情上讲,是亲戚:108兵站从站长到干部,有很多是139的“女婿”;从供给关系上讲,139医院1000余名工休(伤病员)人员的所有生活、医疗保障物资,都由108兵站供应。连电台电报都由108兵站机要股提供服务;在援老筑路的漫长岁月,是108兵站为139开路。可以说:108与139是密不可分的战友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提起108兵站,我和它还有一段不解之缘。我一生从事笔杆子工作,其基础还是在108兵站打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是1972年初,昆字303部队在勐腊兵站招待所举办分部首届新闻报道培训班,139医院送培3人,即我、苏田、孟素云。108兵站参培的有杜崇成、李正永、何炳南等人。分部所属团级单位都派人来学习,培训班学员共64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培训班由分部潘副主任领衔,教员有宣传科副科长王永安、新闻干事张木森、向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培训班用十天学理论知识,由潘副主任作开学动员,讲《搞好部队新闻报道工作的重要性》;王永安讲《新闻报道的特点》、《怎样写新闻报道》;向永讲《怎样釆访》和《提炼主题》;张木森讲《怎样写新闻通讯》、《怎样写小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真新鲜,没想到写文章还有这么多讲究,还渉及到这么多知识,我觉得太深奥,太摸不着门道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畏难情绪差点占了上风,我听不懂、记不下,对教员讲的五个要素、逻辑、排列、段落、结构、如堕云雾,头脑一片空白,越听越糊凃,越学越不明白。我几乎学不下去了,脑壳膨胀,象随时可能爆炸。教员全凭嘴讲,没有教材,我们记得多的记多一点,跟不上趟的就不知记成什么样。下课一对笔记,五花八门,抓不住要领。教员看了我们的笔记,常常笑得弯了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准确把握和弄懂所学的知识,我抓紧分分秒秒,下苦功夫学习。每天晚上我都要加班整理笔记,拿报纸上的文章对照教员讲的,分析什么是五要素,什么是开头,什么是段落,什么是主题思想,什么是叙事,什么是首尾呼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部队是自已用柴油发电,一到晚上11点就熄灯。为不影响他人的休息,我买来焟烛,到教室里一个人学习。一晚要燃掉一包焟烛,每晚都要学到凌晨四五点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理论学习10天,我记录整理了五大本记录本,燃去12包焟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功夫不负有心人,理论学习测验,我取得比较好的成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理论是理论,并不等于测验题答对了就可以写出文章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课堂知识告一段落,学习班分组下部队釆访写作,我分在张木森教员带的组。我们这一组有8个人,第一个釆访对象就是108兵站42分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42分队住地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营区散建在山坡上。在林荫下, 篮球塲、乒乓球桌、吊环、单双杠、木马……等体育设施应有尽有。战士们生龙活虎,部队朝气蓬勃,一派生机盎然。我产生了写一篇反映这个部队在艰苦条件下,开展体育活动,促进部队建设的先进事迹报道。张木森听了说:“好啊,你就去釆访写一篇稿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得到教员赞同,我就按照课堂上教员讲的怎样釆访,怎样提炼主题来展开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找到该分队教导员,把想法讲了,教导员就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起来。从部队来到深山老林, 干部战士生活如何枯橾无味,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部队建设,到如何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展体育活动,使部队建设发生翻天复地变化的过程, 一直讲到现在部队的新面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又找了其他领导和一些干部战士釆访,使我很受启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就按釆访到的材料先按自己思路写了一篇稿,我自认这是一篇通讯,就拿给张木森看。张木森看了,捧腹大笑,还把文章念给实习组的学员们听。战友们听了,也一个个笑得前仰后伏:“这叫什么通讯啊,牛头不对马嘴,杂乱无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张木森就结合我写的稿子,作了示范讲解。从标题制作、主题提炼、段落大意、组词造句、逻辑顺序、开头结尾,边分析边讲要如何去运用采访到的材料等,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帮助和辅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再次进行深入细致的釆访,认真分析釆访到的事例,反复提炼主题思想,标题定为《军营盛开体育花》,又花了一个通宵,写出第二稿。张教员看了,说:“这个标题定得好,主题思想突出,有新意和深意。可文章没写好,读起来还摸不着头脑,再重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又绞尽脑汁,加班加点,反复修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稿不行,又写第四稿,笫五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费了3天,稿纸用了6本,到第九稿,张木森才说:“这才叫小通讯”。又召集学员们讨论,大家都说能听出个所以然了,又提出了些修改意见。我又作最后修定,张木森认为可以了,我才抄正,交部队审核盖章后,寄往报社和广播电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42分队采写活动结束后,我们在张教员带领下,到小勐养142野战医院釆访写作实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了《军营盛开体育花》的釆写实践,我又自告奋勇釆写了两篇小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天下午,我们蹲在142野战医院食堂门前的一棵大树下吃饭。正当大家边吃边侃时,树上大喇叭声传出一个清晰的女播音员的声音:“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下面播颂本台通讯员余泽江釆写的通讯《军营盛开体育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家一下静下来,聆听广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是的,真是的。真是我在42分队采写的那篇通讯。那篇在张木森帮助指导下,经过九次反复修改的《军营盛开体育花》,大标题、小标题一个字未改,文章基本是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广播结束后,约有一二十秒, 培训班学员大家像静态了似的,连急促的呼吸声都听得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突然将手中的饭碗往空中一抛,歇斯底里吼出:“我写的稿广播啦!”“我写的稿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张教员和学员们也放下碗,把我抬起来抛向空中,欢呼雀跃:“广播了!广播了!”以示庆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我这一生第一次被省级广播电台采用的稿件,也是此次分部新闻报道培训班上的第一篇被省级媒体采用的稿件。张木森去服务社买了两瓶二锅头,让大家举杯祝贺。培训班战友们都向我敬酒,说了很多鼓励的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军营盛开体育花》被采用,作为一个才准初中文化程度的我,这是想都没有想过的。我的心啊,剧烈地跳动着,眼眶忍不住浸出一股股热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激动之余, 我也清楚地懂得,没有139医院的送培,没有分部培训班的关怀,没有教员的帮助,没有108兵站42分队指战员的艰苦奋斗,我无论如何也是写不出这篇文章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久,云南日报、国防战士报也相继刊登了这篇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此,奠定了我一生爱上这爬格子的活路,奠定了我一辈子从事文字工作的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余泽江, 蒙古族,作家,贵州毕节市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69年1月入伍到139野战医院,历任战士、报道员、干事;1978年8月离开139医院调任35403部队政治部干事,被“新华社”、“解放军报”聘为战地通讯员,被“云南日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国防战士报”聘为特约记者,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深入西线作战前线报道,成绩显著,荣立三等功。1981年作为”战时优秀政工干部”被军区派往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学习,1983年毕业回昆明军区,被分配到昆明陆军学校后勤训练大队政治教研室任教员,1986年转业地方,历任毕节县粮食局党委常委、党政办主任;市体改委主任兼环东经济开发区常务副指挥长;市企业局、煤炭工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市政协常委、秘书长;市人民政府督导员、非公经济企业党建指导员兼贵州省福星矿业集团党委书记。一生以爬格子为己任,著有长篇小说《三节草》、《孔雀开屏了》、《惜别凤颈桥》等,长篇纪实文学《淬炼年华》、《山路弯弯》、《风景这边独好》;电影剧本《飞飞》、《贤妻似镜》;文集有《泽江通讯集》《泽江散文集》《编织金色的梦》等等。2009年退休,居住毕节市七星关区。</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余泽江老战友授权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