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大云院

执着

<p class="ql-block"> 二O二一年八月二十日我们沿晋张路一一白洋泉河一一东下村一一中村南边去游览了紫金山大云院,又顺便到大麻峪村看了一颗千年古树,沿东下村一一大路村一一任圪套一一大兴返回,转了一大圈儿。</p> <p class="ql-block"> 南渠村向日癸</p> <p class="ql-block"> 东下村红高粱</p> <p class="ql-block">  泽州县大云院位于泽州县柳树口镇东中村南的紫金山上,庙名为大云院,创建于元代。</p><p class="ql-block"> 登上紫金山,一座面阔三间的明清风格的大殿出现在眼前。坐东朝西的大殿为三圣殿,南北两侧分建耳房。南面的石壁下,立有五通明清时期的石碑,最早的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重修紫金山老师洞大云院碑记》,但这些碑文中并未提到大云院的创建年代。</p><p class="ql-block"> 山崖石壁上,出现许多人工开凿的小方形石洞,这些都是寺院建筑所用的卯榫结构,可以看出,原来的大云院并非现在模样,当时规模应当不小,现存的三圣殿是2005年村民们集资重新修建的。</p><p class="ql-block">建筑结构</p><p class="ql-block"> 顺南侧耳房的石阶绕到大殿背后,有座方形石洞依崖壁而凿,名为“老师洞”,深约2米,内置石榻,是僧人修行之所。石洞前一通石碑躺倒在地,碑首散落一旁。石碑为《重修老师洞记》,落款为“大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p><p class="ql-block"> 沿“老师洞”南侧山崖边缘拾阶而上,前方壁立如削的陡峭山崖上,出现一方形平台,一窟石刻造像雕刻崖壁之上。整个石刻长约2米,水月观音侧身端坐石龛内,右脚抬起踏在佛台之上,左脚踩踏莲花,两名力士分立一旁,狮子、麒麟恭顺身旁。可惜的是,水月观音像上半身被毁,佛容难觅。</p><p class="ql-block"> “三藏取经”石刻,虽然分列“观音经变”之下的南北两侧,但整个石刻所呈现的内容却融为一体。南面为手持笏板身着朝服的官员、猴行者、白龙马;而北面则是双手合十的三藏法师、八戒和驮经马。</p><p class="ql-block"> 仔细观察石刻的细节:三藏法师面部虔诚,礼拜观音;头戴僧帽的猴行者双腿交叉站立,右手置于额前“手搭凉棚”,作观望状,左手执棒形法器;壮硕的八戒肩扛长杆,左手执杆尾,杆头挑雨伞、葫芦形水壶,右手牵马,马背驮经书。</p><p class="ql-block"> 再仔细观察两匹白龙马,造型却不相同:猴行者身后的白龙马,背上只有马鞍及马镫,四蹄落地,在低头悠闲吃草;而八戒身后的白龙马俯首遥拜,身披鞯褥,前左蹄高抬,扬蹄行走,似为三藏坐骑。</p><p class="ql-block"> 与《西游记》中人物相比,石刻中看不到沙僧,却多了位峨冠博带的官员。</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古名之老师山者……山半有洞甚异,亦从山名者。紫金山又名老师山,洞从山名,所以称“老师洞”。“从碑文来看,应是先有老师洞,后有大云院。”</p><p class="ql-block"> 从石碑文字可以看出,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就有禅师道逸居洞修行。金天会八年(1130年),在洞前建三圣殿,应为大云院的前身。金皇统元年(1141年)周弱水在此隐居。金末由于战乱,“老师洞”、三圣殿荒废。直到元至元九年(1272年),道凝禅师来此隐居。</p><p class="ql-block"> 在水月观音的佛台的正中,有一行题记:“时大元至元三十年岁次癸巳季春上旬有六日住持大云老人道凝镌观音之记。”题记中的时间落款,恰巧与“老师洞”前的元代的《重修老师洞记》相吻合,这说明,这尊摩崖石刻造像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石刻</p> <p class="ql-block">三藏取经石刻</p> <p class="ql-block">老师洞</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p> <p class="ql-block"> 麻峪村</p> <p class="ql-block">  泽州县柳树口镇大麻峪村古树,此树枝干粗壮虬曲,树高7米多,树胸围6米,树形独特优美,三大分支或迂回向下,或蜿蜒直上,或屈曲向前,分支又伸出无数侧枝,错综复杂,相互交叠。树冠葳蕤,冠幅10米,远看像一把撑开的巨型绿伞。这棵树学名叫黄栌,别名红叶黄栌,属小乔木或灌木。此树为一级古树,树龄已逾2000年,成大乔木状,全国罕见。</p> <p class="ql-block">东下村至大路村沿路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