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生的用笔

图丫

<p class="ql-block">周慧珺是当代书坛大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种字帖风靡全国,一版再版,印刷总量达百余万册之巨。她的书法之所以独树一帜,其根底缘于她独到而精彩的用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涮。用笔时,她令毛笔“万毫齐力”,柔软的笔毫在她手中真的如刚劲的刷子,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之力。挥运时,时而横扫,时而纵刷,时而左右翻绞,时而连绵而下,有无所顾忌之威猛,有排山倒海之气势,笔锋过处,如秋风之扫落叶,莽莽苍苍,不拘细行,而自有一种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是“荡”。先生的“荡笔”,是相对放松,用笔时松时紧,如湖中荡舟,划桨时沉稳有力,回桨时轻捷明快,又如荡秋千,忽然用全力,又忽然不用力,这样写出来的线条,显得轻松自在,举重若轻。周先生的“荡笔”,主要出现在长横、长捺中,长撇、长竖中也偶有运用。虽然在一幅作品中,“荡笔”并不多用,但是偶尔一用,却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种笔法,其行草作品中出现较多,楷书中也偶有运用。与大开大合的“荡笔”相对应,周先生的书法中还有许多“约笔”,就是通过把笔画缩短、力度减小、字形变小,有意把字写得简约、简练、简捷,与长枪大戟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关东大汉之于二八佳人,虽然气韵风神各不相同,却都有动人心魄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是“努”。“努”就是尽量地使出力量。她的书法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气势力道,就在于她善于作“努”势。这里的“努”,不同于“永字八法”中所讲的“努”。“永字八法”中的“努”,专指竖画的写法,意思是写竖须努笔取势,尽力下送,不可平笔直拖。而周先生用“努”,则是推而广之,几乎所有笔画都贯通了“努”的笔势和笔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鼓努为力”。就是把周身之力凝于毫端。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情,周先生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游刃有余。二是努而不发。周先生很好地把握了发力的时机,很多笔画力在笔端,沉着饱满,而又引而不发,自有一种真力弥满而又含蓄低沉之美。如《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周慧珺行书字帖》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近年来的作品虽然努笔日少,但是仔细揣摩,还是能看到一些愈藏愈露的努势。三是疾迟有度。“刷”笔迅疾,“努”笔迟涩,周先生高超地处理好了疾迟之间的关系,宜疾则疾,宜迟则迟,或使疾者愈疾,迟者愈迟,形成了鲜明的艺术对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周先生的以上三种笔法,都有所师、有所本,“刷”取自米南宫,“荡”借自黄庭坚,“努”得自颜真卿;但是她却不是一味地照搬因袭,而是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她赋予这三种笔法更多的姿态、风神、意蕴、力感,使其产生出雄浑高亢、婀娜刚健的审美效果。两相比较,这三种笔法在米南宫、黄庭坚、颜真卿手下,还是小夜曲式地缓缓流淌,而到了周先生手下,却成为大合唱式的排山倒海。正是这三种笔法,造就了其书酣畅率意、刚健大气、汪洋恣肆而又从容自在的独特风格,托起了中国当代书坛中一颗光芒四射的璀璨明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