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里雅布依的故事(二)—丹丹乌里克

卫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丹丹乌里克位于玉龙喀什河与克里雅河之间的茫茫沙漠之中,是唐代著名的古代遗址。在奥维最上面的黄色标记点,丹丹乌里克的东边是克里雅河,西边是玉龙喀什河。丹丹乌里克位于和田绿洲和于由绿州的中间,是唐代塔里木盆地的五城之一,非常繁华。这里有很多佛教寺院,斯坦因在这里挖掘出大量的壁画、雕塑、木版画,出土了大量的手稿和纪年文书。这里出土的最著名的文物是传丝公主的木版画,现存于大英博物馆。与李肖老师的团队从克里雅河北上90公里到新的达里雅布依乡政府,沿着一条石油砂石简易公路走30公里,走到没有路了,我们在此露营。第二天早上向南走了一公里半就看到遗址区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丹丹乌里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斯坦因1900–1901年到了丹丹乌里克。在和田一带有一个古老的职业—寻宝人。最早的寻宝人光顾古城遗址,是为了找黄金白银、古钱币、玉器、象牙制品、琉璃、玛瑙什么的,古和田是佛教寺院众多,佛塔大多数都有盗洞。丹丹乌里克的意思是有铁的房子或者有象牙的房子,就是寻宝人起的名字。一个叫吐尔迪的寻宝人把斯坦因带到了这里。斯坦因对这里进行了全面的挖掘,这一幅图就是斯坦因绘制的平面图。需要说明的是斯坦因的发掘工作是得到清政府的认可和支持的,英印驻喀什总领事马嘎特尼,中文名字马继业从中协调和田的潘大人的支持。原来像吐尔迪这样的寻宝人是不能带那么多给养,也没有能力运输和停留足够的时间,斯坦因1900年12月7号从和田出发、18日到达。1901年元月3日完成挖掘工作。用斯坦因的表述就是圆满,我们可以理解斯坦因的收获有多丰厚了,并且带到英国,被封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丹丹乌里克出土了大量的犍陀罗佛教雕塑,用的材料是灰泥,就是塔里木盆地最普通的河流沉积的粘土。这些灰泥在他挖掘的过程中,很容易碎,因而也遭到了破坏。丹丹乌里克有大量的壁画,与佛教有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丹丹乌里克出土的手稿文字有婆罗米文,梵文和汉文文书。婆罗米文可能是和田最早的语言文字,说明他们是操东伊朗语的人,与撒勒库尔人(今天的塔什库尔干)很接近。梵文主要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有西北印度的影响。汉文文书代表了唐王朝对这里的有效管理,可能还有一支唐军在这里驻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发现的汉文文书中有一个请愿书。是一个人要取回自己的一头驴,他用6000个钱卖给两个人的驴,没有付款也不把驴还给主人达十个月之久。最珍贵的是有纪年的汉文文书,记载的时间最晚到贞元六年,也就是公元790年。这与丹丹乌里克的废弃有关。公元791年唐朝因为安史之乱最终放弃西域,塔里木盆地以北的地区被回鹘人领有,塔里木盆地以南地区被吐蕃人占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就是著名的传丝公主木板画。这个传说就是玄奘讲述的养蚕技术被介绍到和田并由公主推广的故事。画面中从左数第二个人就是公主,她戴了一个头冠。左边第一个侍女指着她的头冠。就是蚕茧,公主已经将蚕茧放在桌子上了。最右边的侍女好像拿的是纺织工具,手上拿了一个马梳,其用途是纺织是压紧丝线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作者是大英博物馆的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他用大英博物馆的100件文物来说世界历史,从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到2010年深圳制造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为什么选这一件在我们看来不是文物的东西做为反映世界历史故事的标志性事件呢?是深圳几十年的发展速度傲视全球)来阐述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化。《传丝公主画板》是第五十件文物,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美好的回忆:“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住在出产丝绸的唐帝国。有一天,她的父皇要把她嫁给遥远的出产玉石的于阗王,产玉的于阗不能产丝绸,大唐皇帝将产丝技术视为机密。公主决定把蚕茧和桑树种子藏在自己的凤冠中,亲爱的,这就是于阗得到丝绸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公元756年于阗王将自己的王位交给其弟,率领5000精兵驰援长安,去评定安史之乱,七年以后安史之乱结束,他和5000精兵留在了长安,到公元786年在长安病世,古代于阗与中原王朝的联系更加紧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017年6月大英博物馆的这一百件文物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展出,我有幸专程参观。非常震撼,用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梳理出世界历史的脉络,只有大英博物馆有这么丰富的馆藏文物可概括!同时也是日不落帝国的掠夺的见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我们谈丝绸之路,是188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创造了“丝绸之路”这个词,在不同人群的流动,商品物资的交换,思想的传播,宗教信仰传入,丝绸之路的历史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在李希霍芬之前一千一百年的传丝公主木板画,是对丝绸之路的最好契合和映照,丹丹乌里克是丝绸之路的一颗明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个绿洲城市的兴起和废弃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这幅图片是丹丹乌里克的水渠遗迹,宽约50厘米。一个绿洲城市的新的移民加入是通过新建水渠的方式,一直延伸到沙漠。只要有水就可以耕种。丹丹乌里克虽然介于玉龙喀什河和克里雅河之间,但从分水岭判断,古代丹丹乌里克是属于克里雅河流域。斯坦因对水渠进行调查发现,水渠的走向是南—南东向北—北西方向,丹丹乌里克应该在克里雅河的西岸,灌溉主要是利用春季和夏季的洪水。随着克里雅河的摆动,现在的丹丹乌里克距克里雅河的直线距离有二十多公里了。这可能是丹丹乌里克被废弃的大的自然原因。另外一个因素就是随气候变化,越来越干旱,蒸发量很大。斯坦因在到丹丹乌里克去的路上,吐尔迪挖甜水井,离河越近的地方水越咸,离河道远的地方(由于不象河道附近反复浸水蒸发导致盐份上升)水就甜一些,所谓甜一些,也是相对的,矿化度大于1000毫克每千克了。我们可以假设,随着灌溉的干湿交替把盐份带到地面造成土地的盐渍化,达不到耕种条件了。就是享廷顿说的绿洲使用两到三百年废弃,需要经过二三百年的自我修复才又恢复了呢?比如安迪尔古城就是废弃后重新使用。这是对塔里木盆地腹地平坦而高差变化很小的绿洲是这样的。对刚刚出昆仑山的绿洲来说,比如和田绿洲,由于河流在这里坡降相对很大,流速很快,摆幅很小,两边的绿洲就比较稳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塔里木盆地腹地的绿洲城市,如尼雅、安迪尔、喀拉墩、圆沙古城、丹丹乌里克、热瓦克等等,还有一些没有发现的古城的兴衰变迁大的因素都是没有了可以饮用和灌溉的水源了,河流自然摆动和气候变化造成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公元791年之后,吐蕃人的劫掠,使人口快速流失,灌溉系统没有人维护进而丧失功能,使丹丹乌里克迅速彻底的衰落。一个绿洲城市发展起来很缓慢,废弃却很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卡斯木老师说和田古代人为因素造成的人口大量流失,绿洲迅速缩小,是1000年前伊斯兰与佛教更替时期和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阿古柏判乱时期。由于战争造成社会基础的动摇,恢复要有一个慢长过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丹丹乌里克是一个遗址群,每一次刮风都可能有新的惊喜,一个梳子出现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李老师的学生发现的石膏莲花雕塑,可能是哪一面墙的装饰边框的雕塑,非常讲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佛寺遗址区发现的木质塔刹。由三部分构成:刹座、刹身、刹顶,清晰可见。塔刹位于佛塔的最高处,是佛塔最为显著的标志。“刹”源于梵文,是土地和国的意思,引伸为佛国。塔刹在中原地区一般用金属或者砖石制成,而丹丹乌里克的木质塔刹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虽历尽沧桑,斑斑驳驳,却依然完好,与这里的气候干燥是分不开的。塔刹本身也构成了一个小覆钵塔,我们把塔刹放到沙丘的最高处以示恭敬。《金刚经》中说:“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现场发现的石磨盘,圆型,带孔眼。是一个典型的手推石磨的下盘,出现在塔里木盆地的时间应该是不晚于战国时期。寻宝人吐尔迪肯定不会将这么重的东西带出去,卖不了几个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幅图是当时的垃圾堆,李肖老师说考古发掘的人见到这些垃圾堆一般会细细的筛一遍,既使筛一遍一一场风刮过还会出东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次活动拣到的琉璃珠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丹丹乌里克的一颗老桑树,为什么不是沙枣树呢,卡斯木老师做了解释,沙枣树木质发黑。更不是胡杨和红柳。按照倒了一千年不朽,桑树比胡杨树还要硬,完全可以判定这棵桑树是唐朝时期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廖志堂在李肖教授和卡斯木老师的指导下,对一处可能是寺院边墙的残留段进行了徙手发掘,发现了珍贵的壁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既使小廖,博士的研究方向是佛教造像艺术,也是第一次发掘,尤其是自己动手挖。他开始以为不可能会有什么惊喜。随着发掘的进展,莲花座上的脚指清晰可见,颜色非常真实新鲜,赭红色的壁画白色的底色。还发现左下角并排的四个供养人的画像。大家都是第一次,时空穿越到了唐代,兴奋好奇!卡斯木科长的棉制围巾轻轻的仔细察试着壁画上的浮土。这种专业精神让我感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回填”!卡斯木一声令下,这珍贵的壁画又埋回到了黄沙之中,这就是最好的保护!我们也被拉回现实之中,又了这一次不寻常的邂逅,体会到了考古的味道,体会到了跨界的幸福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莲花宝座是这里壁画和雕塑的最常见的内容,源于印度佛教传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并排的四个供养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谁的脚踩了一下,竟然漏下去这么多沙子,所有人都等着沙子把洞填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热瓦克佛寺遗址无人机拍摄。斯坦因1901年元月三日前往热瓦克佛寺遗址发掘,得到了与丹丹相似的文物,8个汉字,能够看清楚的是“佛弟子”、“观世”,将这些字带到伦敦时,已碎成几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丹丹乌里克距热瓦克直线距离超过90公里,两者之间还有没有发掘的古城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热瓦克佛寺的模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就是斯坦因发掘的佛塔周边的寺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从这个退了色的展板照片可以看到斯坦因挖出了多少珍贵的塑像。由于雕塑经年风化,基础没有生根了,斯坦因用绳子将一面墙的塑像捆拉固定,但是效果不好,毁坏了很多塑像。没有办法,有些只能是把佛的头部带回。这是斯坦因遭到后世人们唾骂的原因。你看这个塑像,就是原汁原味的犍陀罗艺术,透视、丰满、自然之风,对中原佛教的影响深远。到了唐代及以后中原佛教又反过来影响西域佛教。比如吐鲁蕃的柏孜克里克,库车的克孜尔等。而斯坦因在热瓦克佛寺中发现的汉字,也是中原佛教对和田佛教的影响的证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热瓦克佛寺出土的佛头像,多么精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方便面大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营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