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将茶试,闲书把叶翻

佳茗荟

<p class="ql-block">一个月的时间,亦慢亦快。慢时,时间能让石膏裹覆下的小腿积泥聚沙凝出精华,拆开后搓出两颗“伸腿瞪眼丸”,虽不具备济公丸的同等功效,但经过一番浮想却也形似。快时,它又<span style="font-size: 18px;">倏忽而远,</span>如流水般杳然而去,仿佛只一瞬,不过<span style="font-size: 18px;">茶香袅袅间。一月时间,似慢得挪不开一板石膏,却又快得留不住一盏茶烟。就在这</span>亦慢亦快间,或许有些人事早已幻变,只有日常茶香,浓淡依旧。</p> <p class="ql-block">日常上的诸多不便,足以让一个行动受限的人被动式却又心无旁骛地去沉浸到一个古人的世界里,茶香、书香,缺一不可。有时我分明有一种错觉,燃一线香、沏一壶茶,就能透过那蒸腾的氤氲,穿梭回唐宋元明间。身心投放处,清心饮茶、醉心读书的画面就跃然于眼前。</p> <p class="ql-block">明明我仅有陋室一间,茶席一方,木椅几张,但静神凝望间,便会不知不觉陷入无尽的遐思,似乎空间易换,眼前总会有相宜的山水,入禅的意境。而透过茶席上如烟如雾袅袅升腾的水汽,总有一种言语无法尽述的清趣盎然,雨雾缥缈,山水泼墨,意境里有“闲梦江南梅熟时,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那种江南特有的风情,美得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爱茶也卖茶,于是茶便成为我的日常,无论工作与生活,都与之密不可分。时有三五好友因茶而聚,席间闻香品茗侃大山,所得乐趣亦不啻得茶味而已,此时我是喜欢热闹的。一个人的时候,可以拿起一本书,挑一味自己爱喝的茶,翻几页书,喝几口茶,书是看得入神,茶也能喝出真味,此时我是喜欢独处的,乐得有一种“静坐将茶试,闲书把叶翻”的自在。</span></p><p class="ql-block">古人说:“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可见古人喝茶不喜欢人多,认为“一个人喝茶可以得到茶的神韵,两个人喝得到茶的趣味,三个人喝只得到茶的味道,而七八个人喝,就只是分茶水来解渴罢了。”</p> <p class="ql-block">在亲朋好友相聚时,也常常会泡茶请客,但此时喝的茶,往往只能作消腻解渴之用,完全没有“独啜曰幽、二客曰胜”那种“幽”“胜”感。忽然觉得,古人真是多智,人多时喝茶,确实心易浮嚣,人至五六,便只能曰泛了。于是此时,当客人走后,收拾完一切,突然又很想为自己再沏上一壶黄栀香,于茶香中寻幽。</p> <p class="ql-block">初闻黄栀香的干茶,茶香其实并不明显,但一个人喝茶时确实更易得茶之神韵,细嗅一把,便得花香幽雅自然,淡淡的栀子花香开始弥漫。茶香里想起午茶时,姐姐说以后送茶礼与友分享,还是要选择对方喝得懂的茶为好,免得送出的礼物得不到相应的欣赏。那满腹的委屈感,颇有几分替茶打抱不平的侠义心肠。我完全理解她的心情,在荐茶方面,我也曾遇到过不少问题的现实版,“上帝”挑选茶叶的的眼光未必与俗我评判的标准同步,往往存在着差异,在如何平衡差异的这个点上,有时很难去周全。</p> <p class="ql-block">轻呷一口茶汤,碳焙的黄栀香入口轻柔如绸,汤水清甜醇滑,茶色清澈通透,内敛的气韵含而不露,喝完喉底甘洌,明显的生津感源源不断,口中隐隐还沁着丝丝黄栀子花的香。资深茶客喝单丛,总是以韵为佳,所谓韵,分山韵和枞韵。山韵,简单来说就是山的海拔以及矿物质形成所带来的不同味道。而对这味道的感知与偏好,因人而异,取向不同。这一口天然清新,淡雅含蓄,是老茶客会为之倾心的一口汤,然而它却未必会是“上帝”适口的珍,哪怕是“上帝”刚刚才率性而为,慷慨地掏了腰包,但转身离开,与人同饮几盅,却始终未能领略到它,关于“低调内敛”的美好,难免也让爱茶的卖茶人叹息,关于独啜之幽,入禅之意境,“上帝”或许根本也没把它放在眼里,反倒是能静坐,可独啜,闲时愿翻书的人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便会透过清丽的茶汤,觅得空谷的幽兰。深山虽远,净土在心。</p><p class="ql-block">“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今晚,借着我推荐于你的黄栀香,愿你,也能闻得幽兰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