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延安,歌声里开出的山丹丹

dujuan

<p class="ql-block">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歌声一起,全车人就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这要命的感染力!在还没来得及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先用歌声打动了你,一种绵密的欢喜与亲切陡然袭来。是的,这就是陕北——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陕北。只觉得此生此世,就应该与它有一次热泪盈眶的相遇;是的,这就是延安——沸腾过父辈们青春热血的革命圣地,只觉得此时此刻,就应该为它泛滥一次触及心灵的感动。瞬间沉浸在浓浓的陕北风情里,眼前,黄河水冲过千沟万壑,黄土高坡上,有日头在走,有大风刮过,有玉米在抽着花穗,还有一片又一片的山丹丹,在陕北人乐观豪迈又缠绵悱恻的歌声里,开成一路丰盈盈的红色记忆——</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民歌可以为“陕北”代言,革命可以为“延安”代言,那么,“宜川”二字,直接性就被“壶口瀑布”取代掉了。你不一定听说过宜川,但你一定听说过壶口瀑布,这中国的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见过没见过的人,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它的粗犷险峻与豪迈奔放了。</p> <p class="ql-block">  走向壶口瀑布的时候,正午的太阳正火辣辣的晒着,风足够劲猛,黄沙漫天飞扬,太阳伞被吹翻,遮阳帽被吹跑,头发、衣裙被吹出了野性的洒脱。河滩上,有扎着白羊肚头巾的老农,牵了盛装的毛驴,站在一排花红柳绿似的衣服前,笑呵呵地望着游客:“照相么?”画面感来了:一个穿红着绿的女子,梳了两条辫子,坐在毛驴背上,顾盼着人间的喜悦,薄薄的嘴唇透出这个夏天最美的热烈。很民间,也很山野。我当然知道,我与这样的形象有着一定的距离,这样的摆拍也就贻笑大方了。</p> <p class="ql-block">  早就听到瀑布的吼声了,内心却并不起波澜,向来对盛大热闹的事物不敏感,更何况,已经见识过中国的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了,对于这个第二,它能壮观到哪里去呢?待终于看到它的全貌,才发现,无需仰望,那“石堑横吞薄烟雾,天瓢倒泻吼雷霆”的壶口瀑布,就在眼前,奔腾着,怒吼着,从我们站立的河滩上直泻到了深谷里。河水撞击岩石腾起的烟雾,飞过来细密的水珠,在烈日下送来清凉凉的慰贴。啊!彩虹!一条逐渐拉长的彩带,以流动的美感刷新着对彩虹的认知,它不只是安静地挂在遥不可及的天空,也可以就在你的眼前,切近地,一遍遍地,以动态形式不断演示给你看。它随着水雾的扩展而拉长,瞬间又随着水雾的消散而消失,每一次水雾的升腾,便会同时产生一道彩虹。感谢这阳光与飞瀑的赠予,感谢这山川峡谷的配合,感谢这从天而来的黄河水,给了我们最荡涤胸怀的豪壮与最接地气的绮丽。</p> <p class="ql-block">  瀑布不远处,一场演出正在进行着,唢呐,腰鼓,秧歌,再现着陕北人当年跟着主席闹革命的坚定与欢腾。观众们哪能抑制住迸发的情感,台上台下,歌声一片。翻过一个世纪,那些入了心的热爱,依然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开出花来。民歌里永远开不败的,还是那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山丹丹!</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对窑洞,是有着好奇心的,土坡上掏出一个洞来,便是全部的生活空间。以为,这样的洞子紧小温馨,冬暖夏凉,住起来有别样的舒适感。导游说,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那时的陕北经常遭遇战事,大多数窑洞都是与防空洞相连的,隐蔽安全。窑洞里光线不好,阴暗潮湿,空气不通畅。还有那里的大环境也不好,满山谷的茫茫风沙,于是才有了陕北汉子头上的羊角头巾,才有了婆姨们包裹头和脸的姹紫嫣红。土地贫瘠,种不出庄稼来,就像歌里唱的“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男人为你累弯了腰,女人也为你锁愁眉”。现在的窑洞都没有住人了,政府为他们在山下修了安置房,他们特别满足,住楼房住出了别墅的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  想起了并不遥远的战争年代,陕北人是怎样在窑洞里躲过了一次次战火,想起了生态环境遭到战事破坏而导致的贫穷落后,想起了他们的红米饭南瓜汤,也想起了在窑洞里生活了一辈又一辈的陕北人,他们有着怎样的勤劳勇敢,才把这片贫瘠的土地改变成今天的样子;他们有着怎样的豁达乐观,才把所有的苦乐爱憎,融入到一首首厚重却也质朴的民歌里;他们又有着怎样的万丈豪气与率真柔情,才能在高原土坡上、在山间沟壑里,扯开嗓子唱出心中争取自由、渴望幸福的呐喊,唱出对自己生活着的这片土地的热恋……是啊,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如今的地肥水美,凝聚了陕北人多少真情和汗水!</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的是北京知青在延安住过的窑洞,这于当地人的窑洞来说相对还算好一些吧。院子里的拖拉机、镢头,门前的纺车、石磨,窗框上的玉米棒子红辣椒大蒜头,门帘上的蓝花花,窑洞里的土炕,以及炕上那山丹丹的红花被子,无一不是陕北特色,无一不彰显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那一群北京来的知青,和陕北人一起吃住,一起生产,一起闹革命,用满腔激情,在这片热土上挥洒着自己蓬勃的青春,实现了他们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人生价值。游客们对那些农具都很感兴趣,在“解放区大生产,军队和人民齐动员”的歌声里,兴味盎然地摆拍着,体验着,再现着当年军民大生产的忙碌情景。只是这种感觉,与当年的知青们隔了绝对的人间烟火气。他们真实地生活、真诚地爱,用了极端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度,活在了自己的芬芳里。</p> <p class="ql-block">  窑洞门前,欢庆锣鼓敲得欢庆,可最是那荡气回肠的唢呐一响,心尖尖都被牵扯住了,这强大的纯民间的绵软深情,以星火燎原之势,霎时蔓延了整个时空,彻底征服了沉浸在唢呐声里的我们——有一种懂得,穿越时空,穿越灵魂,缓缓而来:懂了“想亲亲想得我心花花乱,煮饺子我下了一锅山药蛋”的魂不守舍,懂了“五谷里那田苗子,唯有高梁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唯有那蓝花花好”的情有独钟,懂了“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这辈子咋就爱上个你”的柔肠百转,懂了“树叶叶绿来树叶叶黄,丢下个小妹妹受恓惶”的无奈与不舍……深深的被这种厚重的地域文化打动着,再没有哪个地区的歌声,能够像陕北人这般粗犷又细腻,豪放又缠绵,直接了当地直抵内心了吧。</p> <p class="ql-block">  晚上入住“知青文苑”,这个星级酒店,以延安文化为背景,从进门的那一刻,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深度体验。闪亮的红星,窑洞门形状的窗,土炕似的床铺,以及炕上的粗布帘与矮脚小方桌等,散淡又沉稳,瞬间让人说不出的喜欢。于是,清空内心所有,让思绪随着楼下院坝里的歌声,飞向南泥湾,飞向宝塔山,飞向那个并不遥远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在延安,无论走到哪里,革命背景与民歌文化都是两大主题。</p> <p class="ql-block">  到达南泥湾的时候,是一场早雨过后的清晨。不管是听到或是看到“南泥湾”三个字,立马跃入脑海的一定是“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的那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同行的爸妈也更是激动不已,把《南泥湾》这首歌直接哼成了循环模式。曾经的南泥湾,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凭着一股子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定决心,硬是把一片荒地开辟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想想都很激荡人心。怀着一份美好的期待,真要好好见识一下“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鲜花开满山,遍地是牛羊”的南泥湾了。</p> <p class="ql-block">  下车,一股清新的带着湿气的空气迎面而来,给这夏日的清晨平添了一分凉意。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绿,是稻田,是玉米,是长势正旺的草木,也是我们大老远一路看过来的颜色,并没有特别之处。往前走,是“党徽广场”,一枚鲜红硕大的党徽塑像斜立在广场边上,一些党员在这里留影,重温誓词,再接受一次党的光辉的洗礼。我和爸妈都是党员,但我们更执着于开满山的鲜花、遍地跑的牛羊,可是,除了田埂上稀疏的几朵花儿在晨风中摇曳,便只是一片安静的绿了。导游说,南泥湾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发源地。现在的南泥湾都在发展生产,你们看山上到处都种着玉米,鲜花自然少了。同时,为了规范养殖,牛羊也都被圈养起来了。有点小失望,不过,与我们要看的景致相比,这满目的绿意更是多了一份踏实的欣喜与慰藉,碧波荡漾中,是南泥湾人的幸福生活,是苦难过后的昂扬重生。</p> <p class="ql-block">  枣园,应该是每个到延安的游客必来之地了,不仅因为它是当时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现在也成了一个环境清幽的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旧居,让人肃然起敬,当时领导们就是在这一个个简陋的窑洞里运筹帷幄,依靠小米加步枪决胜千里。难以想象的伟大谋略,不可思议的革命精神!漫步枣园,对革命先辈们的感激之情空前高涨,自豪感与幸福感也油然而生,踩在碎石路上的脚步,都走出了轻飘飘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和枣园相距不远的王家坪,也是毛主席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无一例外的简陋,无一例外的艰苦,也无一例外的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战争故事。这一路,基本都是先在革命圣地参观缅怀,然后又在陕北人的锣鼓声和歌声里激情澎湃。走到哪里,只要那些耳熟能详的民歌一开头,大家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这种共情与共鸣,是深入了每一个游客的内心的。</p> <p class="ql-block">  此行的陕北印象,除了延安精神,也便是民歌文化了。无论是在河谷山道里,还是一马平川的大路上,无论是在窑洞前,还是在镇子上,既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也有后生们“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陕北人用了他们独特的形式,把战争、生活、劳作、爱情都融入到了歌声里,口语化的地方方言,亲切得让人动容。当大巴驶离这片土地的时候,黄土高坡上那悠长婉转的唢呐声,依然那般牵肠——</p><p class="ql-block">山丹丹花开花又落</p><p class="ql-block">一遍又一遍……</p> <p class="ql-block">  千般热爱,万般柔情,在心头一寸寸的蔓延开来。短短几日,那无处不在的民歌,开成了旧时岁月绵长的记忆,开成了陕北行中听得见的山丹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