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国家在近几年,陆续出台了“二胎”、“三胎”的相关政策,我个人对于这些政策,持深刻的理解和支持态度。</p><p class="ql-block"> 住房、教育、医疗已或是抑制人口增长的三座大山,不去动一动这些山头,普通百姓将面临着不敢生、生不起、养不起的局面,没有持续的人口注入,国家不会有未来,国家不能保持持续稳定地繁荣,每个家庭的幸福感终究会受到影响。关于教育的焦虑一直都在,因为教育影响的不只是一个人的现在,而是他(她)的一生,一个孩子在教育上是否取得成功,对于一个家庭,也会构成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八年前,为了让大宝上城区某公立幼儿园,我们积极报名参加了校方组织的亲子班学习,当时为了报这个班,我们还一大早就参加了排队报名,排队的人群很长,我们只排在中间,据说排在最后面的确有一些是没有报上名的。后来,我们也正常地参加了入学报名,希望能就读这家幼儿园,我自己想想,我们家离幼儿园这么近,录取总该是有些把握的,但等待校方通知的过程是十分磨人的,我们已经知道有人三天前就收到了录取通知,而我们却迟迟没有收到回音,孩子的妈妈很是焦虑。在等待无果的情况下,我自己找到了幼儿园,恰好见到了园长,她比较耐心地向我解释了录取政策,并告诉我孩子已被分园录取了,我们这才放下心来。</p><p class="ql-block"> 八年之后,二宝又要上幼儿园了,我们再一次积极参加了校方组织的小小班学习,和八年前相比,当前的幼儿教育资源比过去丰富很多,孩子被正常录取了,但孩子的妈妈再次感到焦虑了,这一次,她的焦虑是因为班主任的原因,因为她同事的孩子曾在这个班主任所带班级的隔壁班学习,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这位班主任可能和家长的交流不是很畅通,容易引发信任危机。</p><p class="ql-block"> 我不轻信他人对一位班主任的评价,一位懂得反思的班主任是能够及时反思和调整的,我们不求一定要遇见一位工作能力强,富有创造力的班主任,但希望至少能遇见一位有“爱心”和“责任感”的班主任,我觉得“爱心”和“责任感”应该是对一位班主任最起码的要求,而不应当是一种“幸运”或“奢求”。一位班主任很难做到对每一位学生保持绝对的公平,但他(她)可以做到保持最基本的公平。</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心有些宽或者略显“佛系”的人,不然,面对一些“高光时刻”呈现的现象,就很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遐想。比如,某幼儿园的毕业演出,因恰巧遇上周年庆典,举办得特别隆重。毕业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至少一项表演机会,少量才艺突出或家长倾情配合的孩子获得了特写或识别度较高的表演机会,绝大多数孩子参加的表演是做舞蹈节目的背景墙或者大合唱。孩子表演项目的分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对于家长背景的分层。</p><p class="ql-block"> 我常喜欢对孩子的妈妈说这句话:“今天孩子所站的位置有可能是父母争取的,但孩子未来在社会中的位置更多的取决于他(她)自己的努力,不要太在意孩子现在所处的角色和位置,无论他(她)现在身处何处,都要帮助他一起构筑快乐幸福的童年。逛迪斯尼乐园的孩子能找到梦幻的快乐,放牛的孩子也能找到‘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快乐。快乐没有等级之分,快乐的程度完全是孩子对于客观世界呈现的积极心理反应。”</p><p class="ql-block"> 党和国家对于教育大势的调整,既是基于对于国家可持发展大势的把握,也是基于对于人的成长的关怀,李镇西老师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倡导者,今天国家倡导若干理念,竟然与他的曾经的教育思想是深度吻合的。对于这一点,教育家李镇西笔下的“潘芳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潘芳奕的学生时代,也曾有过挥舞树枝站在马路边大卡车的引擎盖上的经历,她高中时代写的诗足以见证她曾见识过平凡的乡村世界,而这种自然气息同样能带给她一生的精神富足。</p><p class="ql-block"> 《晨·午·昏三部曲》</p><p class="ql-block"> 晨</p><p class="ql-block"> 赶集的乡亲,</p><p class="ql-block"> 翻越重重山岗,</p><p class="ql-block"> 气喘吁吁地背来那满脸羞红的太阳;</p><p class="ql-block"> 午</p><p class="ql-block"> 放筏的大叔,</p><p class="ql-block"> 唱着古老的号子,</p><p class="ql-block"> 一篙一篙地放逐着滚滚东去的大渡河; </p><p class="ql-block"> 昏</p><p class="ql-block"> 爷爷的鱼竿,</p><p class="ql-block"> 抛向夕阳余晖,</p><p class="ql-block"> 颤颤地钓起了,</p><p class="ql-block"> 青衣江上雪白的月牙儿一轮……</p><p class="ql-block"> 李镇西老师对于这首诗的评价是——大胆新奇的想象,壮美辽阔的画面,情景交融的意象,豪放磅礴的气势。</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是潘芳奕在高二时候的作品,李镇西老师担任她的班主任是从初一到高三,共有六年时间。李老师并未过度强调应试,而是基于爱心和责任的前提下,给于学生广阔的自然生长空间。30多年后,潘芳奕(笔名彬罗)女士再次写过一首诗,可以算是与这首诗构成穿越时空的互应。</p><p class="ql-block"> 《回不去的地方》 彬罗 2016-10-07</p><p class="ql-block"> 驻步岷江河畔酒码头</p><p class="ql-block"> 依然有江流过</p><p class="ql-block"> 却不再飘过斑驳的帆桅与沧桑的船工号子</p><p class="ql-block"> 依然有山矗立</p><p class="ql-block"> 却不再依傍外公家斜倾阁楼和邻里挨依的屋檐</p><p class="ql-block"> 依然有风吹起</p><p class="ql-block"> 却不再扬起我的母亲那齐腰如瀑的长发青丝</p><p class="ql-block"> 轻轻唤水,水远了</p><p class="ql-block"> 频频望山,山过了</p><p class="ql-block"> 依依等风,风倦了</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逝,冲刷影像</p><p class="ql-block"> 河边垂钓的没有爷爷踪影</p><p class="ql-block"> 古佛寺山路不见奶奶行迹</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茶馆找不到我的外公</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诊所寻不回我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我一次次走远</p><p class="ql-block"> 又一步步靠近</p><p class="ql-block"> 我一点点遗失</p><p class="ql-block"> 再一遍遍寻觅</p><p class="ql-block"> 在今时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追寻往日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我流连在花开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再也找不见年少的你</p><p class="ql-block"> 燕去堂空,杂花生树</p><p class="ql-block"> 小园香径,似曾相识</p><p class="ql-block"> 山河不曾依旧</p><p class="ql-block"> 故人不复从前</p><p class="ql-block"> 一别经年</p><p class="ql-block"> 你我不再相见</p><p class="ql-block"> 故乡</p><p class="ql-block"> 却已是回不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30多年的时间里,潘芳奕经历了初中、高中、大学,经历了8年的记者生涯,后又独自去北美留学,然后回到国内定居,工作,生活。在工作之余还能坚守自己的文学爱好,写写诗歌和散文,这让我不禁感怀,人生奋斗的意义,除了牛奶、面包,还应该有诗和远方。而这一点,在每位学生的中学时代,就应当经历一次系统的思想引领,而完成这个思想引领的人,最好就是孩子的班主任,拥有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无论是农村的孩子,还是城市的孩子,都可以拥有富足的精神世界,任何文化和地域背景都具有平等的优越性。</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人们对于教育焦虑的焦点主要是什么?校风怎么样,班风怎么样。孩子进入一所学校之前,一般会考虑一下学校校风怎么样,而进入一所学校以后,家长首先关心的,应当是班主任和师资配置怎么样。人们对于教育的选择往往是经历了这样的梯度,首选是希望能选择一所好的学校,如果去不了好的学校,就考虑稍次之学校的好的班级,如果去不了好的班级,在不够好的班级中,选择一个比较信任的班主任。曾有一种提法,说是不分重点班和普通班,我觉得在义务教育阶段,适度延迟分层是可能的,但在高中阶段,不分层是不现实的,这与新高考的精神也是相违背的,新高考一定程度上赋予学生以选择权,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层次的课程,如果同一所学校的学生之间不分层,则不同的学校间就必然出现彻底的分层。在宁波地区,校际之间出现明显分层已在奉化区基本实现了。</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如果不分层教育,就意味着必须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果校外的培训机构明显受到抑制,部分家长就必须承担自学并帮助自己孩子提升的任务。除了极少数天赋极高,自觉性极强的孩子,未来家长的学识和视域将帮助孩子们完成自然分层,所以,新东方提出培训家长这一口号,不能不说是培训业转型的一个重要可能。</p><p class="ql-block">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古老文明,当续辉煌。菁菁校园,学子圣地。当代学子,任重道远。从科举考试到今天的新高考,前后穿越了14个世纪,其间选拔了无数杰出的人才,推动了每一个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承载着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功能,也承载着社会自然分层和人才选拔功能,在高度文明的社会,教育还承载着提高生命质量,增进生存幸福感的功能。因为它的重要,每一次细小的国策变化,都会牵动着千万国民的神经,“双减”政策落地,我们应当欢迎,因为国家正在考虑增进孩子的生存幸福感这一深层次问题,全日制的读书,从幼儿园算起,到大学本科结束,有19年的时间,有多少孩子,因为制度原因,成为被动的陪跑者,有多少家长,因为自身工作原因,无法陪伴孩子。成为落伍者的孩子们,许多已失去了继续陪跑的资质,不少孩子和家长就直接选择了“躺平”。而如果让分化的时间来得晚一点,也许后进生们改变的机会就会多一点。</p><p class="ql-block"> 对于教育的焦虑,每个时代都会存在,但在国策的有序调控下,一定能得到适度缓解,就好比我们看待奥运会的金牌获得者一样,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民大众,参加完奥运会,他们也和我们一样,该上班的还得上班去。今天我们对于孩子教育的追求可能和早期我们国家对于奥运金牌的追求一样,执着得有一些精致,这种思路首先是源于我们对于精英教育的执着,而忽视了教育对于生命成长的意义。一切读书,一切科技进步,一切生产活动,最终是为人的成长和生存服务,本质上是为了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当住房,教育,医疗成为人类发展禁锢的时候,是得改改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