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裹裹面

大道至简

<p class="ql-block">  立秋前夕我去黄龙县避暑,顺便去了趟瓦子街镇,见识了一下“树顶漫步”的浪漫与激情。在搜索当地特色美食时,榆树皮面饸饹勾起我的食欲和记忆。尽管我在县城的美食街和瓦子街镇饭馆没有找到榆树皮面饸饹,但想起四、五十年前曾吃过的榆树皮面裹裹面,仍会吞咽口水。</p> <p class="ql-block">  裹裹面是西府的叫法,岐山一带也叫“金裹银”,金是指玉米面或高粱面,银指白面,就是金裹在银中。这种叫法类似于陕西肉夹馍的叫法,就是肉夹于馍中。别的地方有没有这种面、怎么叫我不清楚,我打小就叫裹裹面。现在这种面大概只能在岐山农家乐里见到吃到,而且只是作为各种面条花样品种之一让食客品尝,但其中包裹的材料和制作方法,与我小时候吃的榆树皮面裹裹面根本不是一回事。</p> <p class="ql-block">  农家乐里的裹裹面中间夹裹的是高粱面,而且是用压面机压制、机器切面刀切制的,估计除了面粉拌和环节,完全可以说是机器制造的面条。由于高粱面的颜色是赭灰色,夹在白面中间让面条的侧切面呈现白赭白三层颜色,面条煮熟以后,三层颜色更加明显。所以这种裹裹面外观上很像我小时候吃的榆树皮面裹裹面,但口感却相差甚远。</p><p class="ql-block"> 岐山农家乐里的裹裹面,店家怎么向客人介绍其名称我记不清了,隐约觉得对西府人叫裹裹面或金裹银,对其他地方的人称夹心面。其实直观而言,叫夹心面可能更为精确。</p> <p class="ql-block">  五六十年代的西府人对榆树皮面裹裹面应该有深刻记忆。可能大部分人认为,榆皮面的出现是穷人吃不起白面的一种无奈选择,我也不反对这种认知,但在我的记忆里,榆树皮面裹裹面绝对是稀有而罕见的美食,并非随随便便就能吃到。</p> <p class="ql-block">  制作榆树皮面首先要用到榆树皮。榆树在北方虽然很普遍,但也不是随便可以砍伐剥皮的。在贫穷饥荒的年代,榆树皮是绝对用来充饥救命的东西。到了七十年代,农村虽然贫穷,但榆树皮面却是调整口味的稀罕物,并非充饥物。否则榆树的生长绝对赶不上人们对榆树皮的需求,十里八乡也将不会有榆树存在。且制作榆树皮面要用树干树根上较厚的树皮内侧的一层白树皮,这种树皮出面率高、含的树胶成分多,是制作榆树皮面的最佳选择,所以榆树要长一定年限且足够粗大才可以剥皮。</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一些成材的榆树要砍伐制作家具或作别的用处时,同村的妇女孩子才去主家剥些榆树皮,一方面省去了主家处理木料时的剥皮环节,二来邻居们可以得到一些榆树皮,用来制作榆树皮面。这些剥回来的榆树皮,首先要把外面一层黑老皮去掉,留下内侧白色有韧劲的湿树皮,并在太阳下或风口凉晒干,就可以制作榆树皮面粉了。根据榆树皮的多少可选择不同的工具,如果榆树皮多,就可放在石碾台上,用石碾去碾,碾到有细末子时,要用细网箩把碾细的榆树皮面筛到木盘或其他器具中。把粗皮渣倒回碾台继续碾压,这样反复多次,直到没有细面为止,随后把木盘里的榆树皮面小心装入布袋或塑料袋中存放。如果榆树皮太少,又不想存放太久,也可以在姜窝里捣碎榆树皮,或用碾槽碾碎干榆树皮,然后用网筛过面,反复多次,直至剩下皮渣。</p> <p class="ql-block">  榆树皮不是随便可以得到,制作榆树皮面也很烦琐,所以每次能搞到四五斤榆树皮面就算收获很大了。榆树皮面的金贵可见一斑。正因为榆树皮面得来不易,也不仅仅是替代粗粮那么简单。那个年代,一户人家每年能吃一两次榆树皮面裹裹面就算很有口福了。</p> <p class="ql-block">  我祖母是做裹裹面的高手,在我记忆里,由她亲手擀制的裹裹面是我儿时的美味佳肴。她根据家里人口多少,不用秤称,凭经验就可以比较精准的用碗舀出适量的白面和榆树皮面,既保证白面与榆树皮面比例合适,又可确保一家人够吃不剩。面粉搞定后,把白面与榆树皮面用碱水分别和成较硬的面团,大约醒发半小时后,把白面团分成两块,分别擀成不足一厘米厚的面饼,然后再把榆树皮面也擀成厚面饼,用两个白面饼把赭灰色的榆树皮面饼包裹起来,把面饼周边用手压紧实,再如日常擀面一样,直到擀到合适的厚度,最后在擀好的面皮上洒上玉米面,折叠到合适大小,用擀面杖比着,用刀剺成三五毫米宽、粗细均匀的长面条,裹裹面鲜面就算完成了。后来我祖母年纪大了,我母亲也成了制作裹裹面的高手,既使如此,每当制作裹裹面时,祖母也要在一旁指导我母亲,以保证裹裹面的质量和口感。</p> <p class="ql-block">  刀剺面讲究“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挑不断,前锅下面,后锅煎汤,臊子为荤,酸汤为素,佐料不同,风味各异”。煮这种面一定要水宽面少,煮好的面捞出过凉也是水宽面少,以保证面条“长筋光”。前锅煮面,后锅调汤,浇汤无论荤素,都要具备“煎稀汪、酸辣香”的特点。我祖母是岐山人,她制作的臊子面完全囊括了以上所有特点,再加上榆树皮裹裹面的特有清香和清晰的花纹色彩,让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我祖母的做裹裹面可以说是教授级别了,当有一次我夸她做得精细好吃时,祖母尽然说她的妹妹做得更好。后来我去了一次岐山一个叫做干涝池的村子,那是姨婆家(祖母的妹妹),正巧赶上姨婆家有榆树皮面,也有肉臊子,这几样食材在七十年代农村的不年不节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具备,真的不多见。姨婆知道我喜欢吃榆皮面裹裹面,整整忙了两个多小时,当满屋飘香的肉臊子榆树皮裹裹面端上桌子后,我的口水不由自主的流出,呑咽几口后,等待大人开始动筷子,我也把面条送进口中时,这人间美味才算止住了我的口水。十一、二岁的我连吃四五碗,直到吃到嗓子眼才罢休。</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才知道榆树皮的特点是没有异味,不会破坏其他食材的原本味道,榆树皮还有植物胶成分,与水结合后,具有黏性,韧劲和口感很好。榆树皮还可入药,具有安神健脾,利水通淋,化痰止渴的功效。可以治疗神经衰弱,失眠,食欲不振,白带异常,小便不利,体虚浮肿。外用可以治疗骨折,外伤,出血,对经常出现的烧伤和烫伤也有一定的作用。沒想到我喜欢吃的榆树皮面裹裹面,原来还有这么多功效。</p> <p class="ql-block">  说实话近些年我也曾多次怀念榆树皮面裹裹面,也到过岐山农家乐吃过裹裹面,只可惜这种高粱面心的机器制造的裹裹面,怎么也吃不出当年手工擀制的、刀剺榆树皮裹裹面的味道,况且因裹裹面制作工艺繁杂,店家还限制高粱面裹裹面的上桌数量,更是让我难以尽兴。</p><p class="ql-block"> 榆树皮裹裹面不仅是我对儿时和美食的回味,更是承载着我的乡愁乡思和浓浓的乡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文在2021.8月《贞观》以“宝鸡有一种面是用榆树皮做的”为题刊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