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舍先生的散文

草坛

<div>文/周云武</div><div><br></div> 作文课的记忆里,散文是最难写的,或者说是写不会的。对老师讲的“形散而神不散”,没真正弄明白过。但对散文,却甚是喜欢,有些名篇,一路走来不知读过多少遍,从不觉厌,每读一遍,总有新的收获。这大约就像欣赏画作与书法,看上去很美,自己却是作不出来的。<br> 人在不同的年龄读同一篇文章,感受会不一样。经历、交往、积累、识见不同了,阅读的视角和站位起了变化,文字对情感的冲击,对心灵的震撼,对思想的启迪,也便不一样了。过去读老舍先生的散文,和今天读老舍先生的散文,感受差距就很大。<br><br><b><i> 一</i></b><div><b><i><br></i></b> 记得王蒙先生曾说过:我认为《茶馆》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好的作品,作品的特点就是不煽情、语言平实、口语化,却最能表达深刻的感情,能让人落泪。<br>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话剧作品,不是散文。但一个人的文字,尤其像老舍这样的语言大师,一旦形成自己的风格,便一眼可视,只见其文而不见其名也可断定是谁的手笔了,无论哪种文体。<br> “语言平实却最能表达深刻的感情”,这也是老舍先生散文的特色。<br> 不过,这个特色的确是我读到今天才稍懂的。那时,只觉语言甚为平实,还以为这样的词句我等学生也写得出,不奇。而对所流溢的感情,大致停留在表层肤浅的直观上,没有悟出深刻来。<br> 可能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年青时轻视平实语言,非要铺排几个逼着读者去翻词典的生僻,才算得优美而有学问,够高深。后来慢慢懂得,以平实而简洁的文字写出美来,才是真功夫。靠堆砌辞藻、语言华丽而装饰的美,是空洞形式的美,有其表而无其慧;而简洁明了、贴切生动的文字萌动散发出来的美,才能秀外慧中,养眼润心。<br> 老舍先生写济南的散文里有一段文字:“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地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这每一个字,小学生都认得。而描写的秋天,描绘的物象,展示的空间,抒发的洁净,表达的细致,行文的舒坦,优美至极!<br> 文章当然是要美的,别说散文,其他文体也总是愈美便愈好。但美不一定就非要曲径通幽,非要高深莫测,非要玄乎其神,非要大众不懂。相反,读者对美的获取,能简洁直接一些似乎更好,至少让人在阅读中通过启动贮备的知识、触动心灵的感应而明了其美,不至读了半天,一头雾水。<br> 不应该片面地反对辞句的优美与华丽,但这优美华丽既要贴切实体,不添加,不浮夸,相当于“实”的内涵;更要表达轻松、舒畅、顺达、灵动,不晦涩,不娇情,不错乱,相当于“平”的内涵。这样看来,只要运用得当,把控有度,优美华丽也是不失平实的。相反,如果刻意讲究平实,把平实当平常、通俗、简易,那便是白开水式的平实,索然寡味,不是真正的平实。<br> 老舍先生描写内蒙古的一段文字:“四面都有小山,既无奇峰,也没有古寺,只是那么静静地在青天下绣成一个翠环。环中间有一条河,河岸上这里多些,那里少些,随便地长着绿柳白杨。几头黄牛,一小群白羊,在有阳光的地方低着头吃草,并看不见牧童。河岸是绿的。高坡也是绿的。绿色一直接上了远远的青山。”<br> 这段文字的平实,一是平实得真实,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在我们行走的经历中,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甚至多次遇见。写出了我们心中的存在。二是平实得精准,整个画面描写下来,不多一字,不少一字。三是平实得贴切,场景不奇,文字也不奇,“这里多些,那里少些,随便地长着绿柳白杨。”是朴实世界的生活再现,是走进现场的短视频。四是平实得空旷,有细微的描述,也有空旷的视野,“绣成一个翠环”,连续的“绿”接上了远远的青山。这就把读者的视角拉开了,将由近而远的美尽收眼底。五是平实得流动,本来是静态的描写,却通过“绣”、“随便地长”、“低着头吃草”、“接上”等动感文字,让读者读出了流动的姿态和这姿态中的美。<br><br><b> 二</b><br><br> 老舍先生笔下,不论小猫小狗,飞鸟虫鱼,树木花草,也不论人物交往,家庭琐事,读书习文,都是散文题材。这些小题材文章,不能说篇篇经典,却也称得上大多精彩。散文的取材当然是广泛的,但仅有广泛却是很不够的。小题材司空见惯,时时相伴,了解熟悉,写起来当然顺手一些。也正因为其小,写好便更难。如果只是过程,只是介绍,只是场面热闹,却没有情的冲动,没有美的享受,没有识的新鲜,是不能打动人,也是读不下去的。<br> 老舍写过母亲,他在《我的母亲》中写道:“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再看看他在另一篇散文《母鸡》的文字:“我看见了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亲。……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br> 第一段文字中我们读得出,老舍先生对母亲的爱,牵挂、担心、猜测、害怕,跃然纸上。他在文章的结尾则直抒胸臆: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br>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写过母亲,老舍先生的当然算不上写得最好的,但只要语境里有了“我不敢拆读”这句,就足以真实地、生动地、艺术地表达了母亲在先生心中的份量。<br> 而第二段文字,说明老舍先生观察身边事物、注意小题材的细致入微。他不只是用眼睛在看,而是用心在看,用情感在看。他从母鸡身上看到了母爱,这种母爱传递到了先生身上,激发起先生对自己母亲的思念,对母亲的爱与敬仰,从而也激发起对天下母爱的敬仰!<br> 这两段话,都很平实,但读着读着,便令人肃然起敬,让人含泪。<br> 在老舍先生很多小题材的散文里,都能找到这样的事例。<br> 当然,写小题材,用平实语言,也总不能只见落泪的单种情感,所谓七情六欲,人的感情是极为丰富的,文字的表达也要极为丰富才行。<br> 先生写小猫有一段话:“昨天,我起来相当地早,一开门咪咪骄傲地向我叫了一声,右爪按着个已半死的小老鼠。咪咪的旁边,还放着一大一小的两个死蛙——也是咪咪咬死的,而不屑于去吃,大概死蛙的味道不如老鼠的那么香美。”这种文字,传达给读者风趣、惊喜、成就、满足、向往、敬佩等情绪与情感,让人愉悦或发笑。<br> 现在的作者,选择小题材写散文的很多,但能读出情感,读出美感,读出力感,让人落泪,让人起敬,让人发笑,让人愉悦,让人增长见识,让人加速血液流转的却不多。或许作者自己曾经是有的,却不能传达给读者,缺乏知音的心灵感应。<br><br><b> 三</b><br><br> 散文里究竟应不应该有议论?不论放在开头、文中、还是结尾。作为一种散得开、收得拢的文体,写法上更不应该拘于某些束缚。或许有观点认为议论破坏了散文的美。其实不然,议论本身也能很美,而且如果出现得及时,议论得恰到好处,只会增添文章的美。<br> 老舍先生的散文里就不乏议论,而且随意出现,当然,此随意非彼随意。<br> 如在《吃莲花的》一文,开头就是一段议论:“少见则多怪,真叫人愁得慌!谁能都知都懂?就拿相对论说吧,到底怎样相对?是像哼哈二将那么相对,还是像情人要互吻时那么面面相对?我始终弄不清!”<br> 再比如,《落花生》文中第二段开头:“什么东西都有个幸与不幸。不知道为什么瓜子比花生的名气大。你说,凭良心说,瓜子有什么吃头?”<br> 又比如,《小动物们》开头也是议论:“鸟兽们自由地生活着,未必比被人豢养着更快乐。……看见笼中的鸟,或柙中的虎,而替它们伤心,实在可以不必。可是,也似乎不必替它们高兴;被人养着,也未尽舒服。”<br> 还有,如《婆婆话》,几乎通篇都是议论,是以散文的笔调、拉家常式的议论行文方式而写成的散文。<br> 由是而论,老舍先生的散文不说议论是一大特色,至少是常有的。而且,读先生的散文,还不能不被其中的精辟议论所吸引和折服,有醍醐灌顶之功效。比如《小病》中的议论:“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这样的警策之言,多少年来不知被引用过多少回!<br> 其实,散文中的议论,自古有之。一直被颂为优美散文的《兰亭序》,第二部分就有悲叹人生、抒发感情的议论。还有像唐宋八大家的许多美文,也夹杂着精彩的议论,流经千古而永恒闪光。<br> 因此,散文是不应当拒绝议论的。当然,在散文中要运用好议论,也当注意3条。<br> 其一,来得自然,不可生硬,不可强议。这种议论必须是融入在描写、记述、叙述之中的文气连贯。在一段这样地行文之后有感而发,读者也觉得议而有源,是前文的景或事到这里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假如是文章开头的议论,应是提示整篇内容的要义,犹如入口或导引;而结尾的议论,则是精辟的总括,不得不说的回应,务必对全篇起升华作用。<br> 其二,来得含蓄,不必铺排,不宜直白。散文毕竟不是议论文,议论文要立,要驳,必须观点鲜明,直白地亮剑,强势地铺排推理,都是常见手法。散文的议论须当服从散文的回旋与曲折、细致与条理,这就要含蓄一些。让读者有思考的空间,有回味的嚼头,有欣赏的余地,有弄懂的追求,像半开的花,像初展的芽。前面举例的老舍先生那些议论,仔细品读,就有这种含蓄的张力。<br> 其三,来得优美,不宜刚猛,不必霸气。议论毕竟是一种说理,或摆明一种态度,揭示一种规律,但放在散文里头,还是别板着面孔,更不必强势得不可一世,叫人非接受不可。这种议论,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精彩而精辟的话语,优美而柔情的词句,让读者在愉悦中得到警醒与启迪。老舍先生《小病》中的议论,就是这样的典型。<br> 当然,深刻、精练、准确、严谨之类,这些所有议论都要求的,散文里也不例外,多说无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