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ed2308">《允伸之光》概述<br>【编者按】《允伸之光》全书a4纸76页,有些内容在宗谱卷内已有更准确叙述,本篇概述只能节选部分,有些只能保留目录,有需要的可扫二维码细读。<br>2016.9由张清裕主编,为纪念唐朝燕国公张允伸诞辰1230周年纪念座谈会收集文章。<br>分为九部分内容:<br>1、卷首语:由发坤、清裕撰写。<br>2、宰相专辑:清裕、利云、瑞兰、清裕、德炳撰写。<br>3、宗族活动:益民、耀福、瑞栋分别发言。<br>4、允伸公诞辰1230周年纪念座谈会:发坤、河金、文煊、清裕发言。<br>5、古今人物:张允伸、张嵩、张郴、张郤、当代英模名录,特级教师张兴利(清裕德炳撰写)<br>6、客家文化:允伸公宁化祖分布简明表,田园诗人寿星教师张泽柱(望香、清裕)、寿星芳名(至2016年90岁以上)<br>7、作文选登:品读人生(伟铭)<br>8、红色记忆:宁化县红军长征出发地史实浅读(清裕)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三次挺进宁化(清裕)<br>9、开国功臣:张新华、张德顺、张英绍、张金连、张啟南(清裕)、<br>10、文件汇编:关于张嵩裔孙今年清明节祭祖扫墓的通知、关于举行每年清明节祭祖扫墓活动的提议、关于组建编委出专刊的倡议、关于允伸后裔每年清明统一祭祖扫墓的通知、关于编委会组建定期出专刊的决定。<br>11、附资助芳名:允伸公首次祭典扫墓活动捐款芳名录<br>12、论文选登:丘陵山区标准农田建设探讨(天荣)<br>附:允伸公位下各支祠字派与世序对照表</font><br>主要内容:<br>一、慎终追远允伸公正本清源商孙祭(代序) ♦张发坤<br>追溯远古,得姓地清河是中华张氏的魂,是孕育张氏文化的活水圣源。梦回远古,得姓祖挥公是中华张氏的根,是延续张氏血脉的不朽英灵。华夏张氏自挥公得姓,千年血脉传承,足迹遍及全球,自古英才辈出,文韬武略,各领风骚,永垂青史!<br>追溯千年,郭氏与儿珥、高、嵩避乱迁徙宁化淮土,耕耘玉屏天地,创造了灿烂文明。 梦回千年,张嵩裔孙五洲经天纬地,传承客家文化,留下了珍贵遗产。张嵩始迁宁化肇基,世代人丁兴旺,裔孙播衍海内外,古今人才迭出,文治武功,各有建树,彪炳史册!<br>据宁化县(石壁)四修《张公君政总谱》记载,宁化张氏历尊张君政公为入宁始祖。经查阅大量史料,多方严密考证,唐末鄂州(州治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刺史张嵩(公元807年生)为张氏入宁最早的一支。其父张允伸(公元785年生),河北范阳人,进士出身, 官至幽州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太傅、封燕国公,殁后册赠太尉、谥曰忠烈。 允伸公领镇二十三年,克勤克俭,边鄙无虞,上下安之,至今谈者美之,实为一代良将名臣。允伸公妣郭氏,于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因黄巢兵破洪都,随张珥、张高、张嵩三子一同避难虔州,后几经辗转,迁徙宁化淮土田尾坑(今宁化县淮土镇寒谷村)开基立业,繁衍生息,世代传承。据宁化张氏各支祠族谱记载,尊允伸公为宁化张氏始祖,嵩公为入宁开基祖。<br> 允伸公一脉渊承中华道统,继承汉唐古风,融合汉畲精华,历经血火淬炼,走过千年历程,渐成参天大树,根深叶茂,永沁芬芳,其世系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今允伸公世系源流终于厘清,纠正了以往错误认识,使家族得以正本清源,裔孙得以认祖归宗,可喜可贺。允伸公世系源流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发掘丰富文化内涵,以彰显先哲先贤,昭示后人来者。<br>箕裘承继,慎终追远。今编纂出版《允伸之光》专刊,旨在宣传先祖功绩,传承家族历史,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五洲裔孙,举力共襄族事,聚智共谋发展,进而为推进客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伟大复兴、“两个百年”宏伟目标,共圆伟大中国梦,抒写张氏崭新篇章,再创张氏更大辉煌! <br>本刊编纂出版,清裕宗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为考证宁化张氏源流,多年来,清裕宗长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查阅了大量史料,终于厘清了宁化张氏允伸公一脉的世系源流,功不可没。清裕宗长对家族事业十分热心,认真执着,精神可嘉,让本人深为感动, 基于此,特作《慎终追远允伸公正本清源裔孙祭》,是为代序,也作为本人对宁化张氏始祖允伸公、入宁开基祖嵩公一种迟到的敬仰和缅怀。<br> (该序系允伸公39世孙,现宁化县人民政府副调研员)<br> 2016年9月21日于翠城<br><br>二、热烈 祝贺《允伸之光》的创办及首届出版(代序) ♦张清裕<br>宁化是闻名遐迩的客家祖地,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发祥地,客家祖地历史悠久,丰富的文化,是千年古县宁化的一个独特而宝贵的资源。我们先祖张允伸、是唐朝唐懿宗时的燕国公、忠烈公,是宁化允伸公后裔六十多支宗祠认同千年家族的始祖。为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敬祖穆宗,宣传先祖的丰功伟绩,学习先祖的高贵品德,拓展宣传力度,促进宁化客家事业的发展。我们倾情创办《允伸之光》专刊,并首届发行。<br>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及接着的黄巢战事,使得北方汉人掀起又一次南迁大潮,唐朝宰相张允伸的夫人郭六娘与儿子嵩就是黄巢起义时南迁宁化田尾坑(今福建宁化淮土寒谷村)的,这是张氏入闽宁最早的一支北方汉人。<br>公元874年,王仙芝在长安起义,次年黄巢在曹州响应,义军很快发展到淮河南北,并乘虚南下渡过长江。因战乱北方汉人南迁。张嵩与珥、高扶母郭六娘(一品夫人)奔洪都(今江西南昌市)。郭氏夫人:字晏卿,系郭子仪第三子郭希之之孙女。唐广明年间(880 年)巢兵破洪都,张嵩与兄扶母郭夫人奔虔州(今江西赣州市),既而巢兵陷吉安,便举家三百余口奔虔化(今江西宁都县)白鹭江渔澜廓,后徙陂阳乡竹子坝(今江西石城县),再迁田尾坑(今福建宁化淮土寒谷村)。<br>张允伸,字逢昌,唐德宗贞元元年乙丑(785年)生,范阳(今河北琢州市)人,进士出生,翰林院内阁大学士。允伸世仕幽州军门,累职至押衙,兼马步都知兵马使,大中四年(850年),戍帅周琳寝病,表允伸为留后,任幽州节度使,朝廷可其奏,加右散骑常侍。其年冬,诏赐旌节,迁检校工部尚书,咸通九年(868年),累加至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燕国公。咸通十年(869年),庞勋在徐州叛乱,请以弟允皋领兵伐叛,唐懿宗不允。允伸进助军米五十万石,盐二万石,诏朝廷嘉之。赐以锦玉带、金银器等。其年冬,又加特进,兼侍中。咸通十二年(871年),以凤恙拜章请就医药,诏许之。以子简会检校工部尚书,充节度副大使。咸通十三年,允伸再上表进纳所赐旌节,请求把政务全权交给其子简会。唐懿宗命简会为留后,代理节度使。朝令未至,其年(872 年)壬辰正月二十五日允伸卒,年八十八。册赠太尉,谥曰忠烈。当时朝廷在全国为其选葬地址,后选定浙江,幽州府卫军和儿、孙护棺葬衢州府孝章县守城乡六舍寺。<br>张允伸领镇二十三年,克勤克俭,比岁丰登,边鄙无虞,军民团结,上下安之,至今谈者美之。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内阁大学士钦点湖南主考裔孙朝栋拜赠:“公也功何极,芳声著九京,佐朝斛百万,雅颂到于今。”<br>允伸有子十四人,多至大将军,左司马,或各地州太守、刺史、郡佐。允伸公后裔播衍在全国十多个省市,他的最小儿子张嵩从唐朝末期因避战乱入闽宁后,在各自住地,开基立业,繁衍生息,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和民国,共和国年代,共一千一百多年, 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张嵩后裔在宁化已散居十六个乡(镇)和三十多支宗祠,有的外迁闽西、南,赣东南、广东、浙江、四川及港、台地区,乃至东南亚各国。<br>《允伸之光》出刊发行,就是广泛宣传先祖允伸的丰功伟绩,作为唐朝的忠臣良相,为推动当朝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治国平天下的谋略值得后人借鉴,高贵品德值得后人学习和继承。<br>首次专刊的出版发行,是广大宗亲及编委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的成果,并得益于有关领导的支持下,给予我们组织编写工作极大的鼓舞,增添了我们的勇气和力量,我们的工作才刚起步,任务还很艰巨,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要聚集更多的人才,特别是优秀的知识分子,组建写作班子,做好研究允伸文化这篇大文章,使“允伸之光”专刊的内容更加丰实,更加广泛。要利用好这个宣传平台,加之必要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微信、宣传栏等媒体,扩大宣传力度,使允伸精神得以发扬光大,泽润后裔,也为生生不息的客家精神注入新的内容,为进一步促进我县客家文化研究,弘扬客家精神做出我们张氏家族应有的更大的贡献。<br> (作者系原财政局干部)<br> 2016年9月6日 三、唐朝宰相 张允伸 ♦张清裕<br>张允伸,字逢昌,唐德宗贞元元年乙丑(785)生,原籍河北范阳。进士出身,翰林院内阁大学士。允伸,世仕幽州军门,累职至押衙,兼马步都知兵马使。大中四年 (850),戍帅周綝寝疾,表允伸为留后,任幽州节度使,朝廷可其奏,加右散骑常侍。 其年冬,诏赐旌节,迁检校工部尚书。咸通九年(868),累加至光禄大夫,检校司徒, 兼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燕国公。咸通十年(869),宠勋在徐州叛乱,请以弟允皋领兵伐叛,唐懿宗不允。允伸,进助军米五十万石,盐二万石,诏朝廷嘉之。赐以锦玉带、金银器等。其年冬,又加特进,兼侍中。咸通十二年(871),以风羔拜章请就医药,诏许之。以子张简会检校工部尚书,充节度副大使。咸通十三年(872),允伸再上表进纳所赐旌节,请求把政务全权交给其子张简会,唐懿宗同意了,命张简会为留后,代理节度使。其年(872)正月二十五日,允伸去世,享年八十八,册赠大尉,谥曰忠烈,葬浙江衢州府孝章县守城乡六舍寺。<br>宰相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高行政官长。由战国末至明清约有4110人担任过宰相,其中张姓有199人(其中:战国时期 10人,西汉时期5人,东汉时期13人,三国时期4人,晋代时期20人,南北朝时期 9人,唐代时期31人,其中张允伸。唐懿宗时代,咸通九至十年(868—869年)以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br>唐代相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名称多有变化,尚书省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相等;中书省有中书令,右相等;门下省有侍中、纳言、左相等主要称呼。同时又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参政,使之成为宰相。唐代共290年,张姓宰相有31人。如张亮、张行成。其中:张允伸唐懿宗时咸通九至十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唐朝末期的宰相。<br>前贤论曰:唐世蕃镇之祸,萧代以后亟矣,跋扈而背畔者所在,多有其骄蹇不奉法者。不可以数计也。若夫恭顺以全节, 忠慈以事上,据史所载,堪称藩镇名臣者仅十三人,张允伸公其一也。<br>张允伸有子十四人,多至大将军, 或各地州太守,剌史。1、简会、2、简真,3简寿,……张嵩,唐广明年间(881)黄巢破洪都,与兄珥、高扶母奔虔州,既而巢兵陷吉安,举家三百余口奔虔化鱼澜廊,后迁竹子坝,再迁田尾坑(今宁化寒谷)卒葬田尾坑。<br>现只知道张允伸以上八个儿子的姓名和在唐朝末期所任的官职,其余六个儿子的名字和所任的官职仍待考查。<br>二、幼子张嵩,唐末入宁,人丁旺盛,人才辈出,繁衍宁化三十多个宗祠。<br>张嵩:字季文,原籍河北范阳(现河北涿州市),生于唐宪宗元和二年丁亥(807年)九月,官任武昌太守。唐广明辛丑年(881),黄巢兵破洪都,与兄珥、高扶母奔虔州,既而巢兵复陷吉安,便举家300余口奔虔化白鹭江鱼澜廓,后迁徙竹子坝,再迁田尾坑(今宁化寒谷),这是张姓迁入宁化最早的一支。殁后葬寒谷村田尾坑蛇嘴峡,龙(蛇)形,实属风水宝地。妣罗氏六娘,葬温坑口(今宁化寒谷)雁田排乌鸦落田形,生三子:张郴、张邠、张郤。长子张郴, 一名少通,唐文宗太和一年(827年)丁未九月生,擢礼部水衡,后任虔州太守。因巢兵陷洪,遂奔虔化县鱼澜廊,后迁徙竹子坝,再迁田尾坑。乾宁四年(827年)九月卒,葬李子林(今宁化寒谷)。生五子:①念一郎:迁江西宁都大洲塘发祖;②念二郎: 迁江西宁都牛岗坝发祖;③念四郎:唐东京(长安)解元,中和元年,随父避难虔化,兄弟分徙各方,公即寄舍坡阳乡竹子坝转徙田尾坑,卒葬李子林。生五子:1、思远公字仲英。妻钱氏,夫妻合葬招贤里(今宁化水茜)沿口车田上,生子一,三郎公。传十三世孙,德郎公,迁早禾田,为方田村头一世祖。再传三世孙成郎公,讳廉,字武卿,任广东琼州通判。2、思达公徙小长坊。3、思通公徙长坊东坑。4、思逵公,徙居方田南平寨。5、思迩公徙居治平佐坑。④念六郎:居田尾坑(今宁化寒谷), 生六子:思遐、思远、思坚、思添徙、思绍徙、思澈徙。长子思遐公,字远行,为人淳谨浑厚,友爱天生,克勤克俭,显德元年甲寅 (954年)徙居田尾坑,殁葬雷公山,传四世孙万福、万禄在至和元年甲午(1054年)兄弟由田尾坑徙居淮土田背枣树下。生子二:文荣、文班。文荣公长子武全公居上田背。文荣公次子,武孝公传九世孙达九郎,大坑口祖。再传九世孙承祖公字天赐,官名赐,宏治间岁进士,曾任江西袁州府万载县知县,政治仁声籍甚,邑祀公如神,以功迂江南安庆府正堂,忧国忧民,堪称贤守。达显郎,小吴中村祖,传七世孙志洪公,徙居长汀、上杭等地。思遐公次子文班公,妣林氏,生六子:(1)武平,(2)武中,(3)武斌,(4)武常(徙),(5)武研(徙),(6)武宇 (徙)。武斌公,一名虎,五代天福年间,省父年友,于我汀道经玉屏,爱其山蓊蔚,遂举家徙居樟树下,后迁芳员里、禾寨等乡共祖,传十二世大忠公生五子,至顺元年 (1330),洪水漂屋,因地势低下,不可久居,命五子各徙:(1)十一郎徙居禾寨、陂坑、水尾上坑祖;(2)十二郎徙居大岭、清邑、银坑、李沙坪祖;(3)十三郎,徙居大南坑、南城堡祖;(4)十四郎徙居芳溪、流坑祖;(5)十五郎,徙居禾寨之上村、江西小姑茶寮、淮土凤山等处祖。郴公次子思远公居淮土寒谷祖。三子思坚公居淮土竹园祖。其十九世孙子能、子寿公居城关祖。(5)十万郎,名世生,广明元年间黄巢陷东京,举家奔虔化渔澜廊,后徙坡阳乡竹子坝,葬竹条窠,生二子,长子思唐,随父居竹子坝,后迁宁邑桂下、禾口,其七世孙六郎公,宋宝和年间兄弟于竹子坝徙居丹阳,二十一世孙六益郎(二九郎之子,竹郎公之孙)迁闽汀铁长贡龙坑;十三世孙尚通公(得周公长子),次子惠郎公,政和年间徙居南城堡。十万郎次子思周公居淮土田背官忠坑,传十六世孙文郎公生二子, 其次子三七郎,徙居淮土周坑开基。传38 世正文公房:永清公、永忠公等,于康熙50年、雍正4年、乾隆年间三次迁居江西吉水县文昌乡芳溪村(现邱坡乡中庄村);正球公房,永宁公及侄孙世良公和世明公于清雍正年间迁浙江常山县招贤里高更村, 正案公之子世陈和世钦公也同时迁居该处。清末至民国,有迁居江西石城、闽崇安(武夷山市)、顺昌县、建宁溪口,还有迁四川仁寿县。张嵩次子张邠公,任豫州佐,其子孙迁大江尾水南坑、枫树段等地。张嵩三子张郤公,以功荫通州知州, 生二子:明峰、明岳。次子明岳公,一名朋郎,梁贞明丙子十月,由渔澜廊迁竹子坝, 生二子:思古、思吉。其长子思古公,生二子:文烈、文轰,后失考。其次子思吉公,由竹子坝迁站岭下,其孙考立公迁站岭瘦段。<br>考立五世孙季本公生三子:(1)沅郎, (2濬郎,(3)池郎。其长子沅郎公,由站岭迁大江尾椰树下,再传三世孙裕郎公迁居济村肖家山祖。季本公次子溶郎公,由站岭迁龙上下里八都田尾坑(今宁化寒谷)大段里,生三子,长子千春公生二子:(1) 四二郎迁居中沙鱼潭,其二世孙检郎公, 登巍科,任海内侯,生一子:瑾郎公,登科,为宋相,生一子:会真郎公,登巍科,任福建汀州府太守。(2)千春公次子稳义公,传十一世孙寿佐公,居城郊江夏村;寿润公居柏水段。稳义公四世孙三郎公生五子: 长子:三十郎,居石壁坑;次子五二郎,居 水茜坑。传二十八世孙得诚公,学名风,英姿磊落,幼而面芸窗,涉典雅长而弛,今古嚼英华,贡士入京选职未回(载县志)。三子丙郎公居湖村店上张家坑,传曾宝公, 于元至正年间迁福州洪塘。(注4)四子乙郎公居济村上能坑,五子万三郎,居江西宁都永丰里。溶郎公次子千夏公,居安乐罗地。溶郎公三子千秋公,生三子:长子千九公生二子,益郎公居曹坊东坑,闽汀龙坊,传二十三世孙十六官人,原升广东道流福建漳州府。二十五世孙六官人,任清流教谕;六益郎,名德全,洪武四年充江西都卫,后调和阳改汝宁千户所都尉。<br>五郎公居曹坊山地。二十四世孙荣禄公由曹坊上山地迁长汀新桥屈凹开基创业,荣禄公十八世孙文昌公(祖荣之子)迁闽汀新桥岗头,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葬平头寨。生二子:万珊、万琳,裔孙众多,在岗头湾建有文昌公祠。文星公,号四八郎,迁闽汀童坑、张坊、横坑;文异公,于明初洪武年间迁居闽汀策武南溪;文吴公(祖达 之三子)迁闽汀翠峰、屈凹。千秋公次子, 十五郎公居禾口小吴上村。千秋公三子, 八十郎,于淳熙乙巳年(1185)由田尾坑迁居龙上下里大江头。<br>嵩公裔孙从唐朝末期因避战乱入宁后,在各自住地,开基立业,繁衍生息,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和民国、共和国年代,共一千一百多年。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英才豪杰和新人不断涌现,如共和国有张添根、张仁苇、张啟标、张来水等厅、师级干部。<br>岁月长流,年深代远,不断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培养家族的自豪感,激发开拓创新,光宗耀祖,敢为人先的不断上进精神;不断发扬客家族群尊祖敬宗,开拓进取,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尊师重教等优良品德,鼓励后人以上祖先为榜样,自强自立、开拓创业。一方面提倡读书,崇文尚武,走读书育才之路,另方面以农、工、商并重, 不断开拓生存空间,逐步形成一个强大的客家家族网。<br>张嵩裔孙在宁化已散居十六乡镇,建有30多支张氏宗祠,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孕育成客家民系后,逐渐迁徙闽西、 南、广东、赣东南各地,以及港、台地区,乃至世界各地。为祖国为家族作贡献。 四、走近先祖张允伸 ♦张利云<br>张允伸(785年一872年3月8日),范阳(今北京西南)人。唐朝中晚期藩镇。其家族世代仕于幽州军门。曾祖张秀,官至檀州刺史。<br>咸通十三年(872年),张允伸病逝,年八十八。追赠太尉,赐谥“忠烈”。<br>—、治镇有方:《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 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 一蹶不振。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两相对比,张允伸任卢龙节度使拥有军事、政治、经济大权集于一身,但他在执政的二十三年,却比别的藩镇更勤于军政、处事恭谨。使卢龙军连年丰收,边境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其治绩一直为谈论的人所赞许。<br>一、恭顺朝廷<br>据《旧唐书张允伸传》记载,他对朝廷的恭顺主要表现在当地民政、抵御外敌方面。由于他恭顺朝廷,朝廷也看得起他,比如张允伸的头衔中有“起复”字样。所谓“起复”, 是指遭父母之丧时,不必等守制期满,即依旧出来做官(一般是守制期间暂停官职)。这在当时是表现朝廷对此人的倚重。<br>二、积极参与佛教活动<br> 唐朝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亦为佛教的兴盛时期。自唐太宗至僖宗等八位皇帝均信奉佛教,牵动了唐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和对外关系等各个领域。唐咸通三年刻《佛顶尊胜经》, 在大中、咸通年间还刻了许多其它的佛经。他还在幽州城建善化院。<br>三、教育培养后代<br> 张允伸有子十四人,现知道的八个儿子都在朝廷任职,为政府效力。张嵩(特别值得一提,因为他就是进入我们寒谷的老祖宗,待以后专题整理), 荫袭武昌太守(刺史)。<br>先祖的德能勤忠,得到蒋伸、刘晌、司马光的高度评价(略)<br> (本文作者系宁化六中副校长)<br> 2016 年 8 月 17 日<br><br>五、张允伸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张瑞兰<br>张氏宗亲会的清裕副会长找到我,说今年是张允伸诞1230周年纪念, 希望我能帮忙整理撰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 <br>张允伸崇德向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忠烈报国,这是他作为一个忠臣良相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无论多少年,无论多少代,都还在我们张氏后裔的血脉里流动。<br>我出生的村子,叫枫树咀村,由店上张坑分家而来。一个村子五十多户人家, 全部姓张。父辈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闹饥荒的时候,我们村没有饿死一个人,而且没有光棍,再苦的人家都能讨到老婆,很多隔壁村的好姑娘都争着嫁到我们村,为什么呢?<br>因为全村都是同姓张,都是叔伯兄弟,心齐,村风族风好。故事:本村一小孩,被街头一个老板捆住双手打,于是几个叔伯凑了一笔钱赎回孩子,在围观群众的目送下,叔伯带着小孩回家了。在那物质匮乏,大家忙于裹腹的年代,能这样做是很难得的。在各村都有饿死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村里所有的张氏兄弟有储备粮,安然度过难关。<br>记得还在上初中时,我们村里修过一次族谱。叔公们为了一个个名字和生平,辗转宁化石壁、济村等处核实考证, 那时候确实有点不能理解,族谱上密密麻麻都是人的名字,谁会爱去看这一堆名字的书呢?直到看到司马迁的这句话,才豁然开朗:百世不泯有益于史乘者,谱也。族不立谱,则昭穆混淆。人不知其祖宗,则姓氏紊乱,与禽兽何异焉?<br> (本文作者系宁化县红十字会会长)<br><br>六、慎宗追远宰相裔 正本清源子孙祭<br>——宁化客家张氏清明祭祖庆典纪实 ♦张清裕<br>(本文是2016年寒谷祭祖,抽出与2017、2021、2022、2023并列成五篇)<br><br>七、先祖张允伸之光 ♦张德炳<br>张允伸字逢昌,原籍范阳,唐德宗贞元元年乙丑(785 年)生。进士出身,翰林院内阁大学士。(首卷已详,此处略)咸通十三年 (872年),张允伸病逝,年八十八。追赠太尉,赐谥“忠烈”。<br>张公允伸是一个开拓进取、忠贞爱国、从骨子里透着忠义、豪气、贵气的先祖,担任卢龙节度使共二十三年,勤于军政、处事恭谨。在他治下,卢龙军连年丰收,边境太平,军民上下和睦相处,安居乐业。这是允伸公后裔的骄傲和自豪,其治绩一直为谈论的人所赞许。有历史人物评价为证:“蒋伸:性禀诚明,才推倜傥。……<br>允伸公之子张嵩裔孙在闽宁已繁衍一千一百多年,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五个朝<br>及民国、共和国等年代、历史悠久,分布在宁化十六个乡(镇),三十多支张氏家族和宗祠,现各支系具体分布是: ……<br>嵩公后裔除宁化县境内人口众多外, 还迁徙衍播在福建的长汀、三明、厦门等十六个县(市)及江西、广东、四川、浙江等八个省,乃至港、台以及东南亚各地。<br>我们今天在此为纪念先祖诞辰1230周年,尊祖穆宗,其目的就是为了彰显、宣传和颂扬先祖的高贵品德及其丰功伟绩,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先祖忠贞不渝、勤俭恭谨的家风;传承先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保一方平安,恪尽职守; ……今天我们在此澄清允伸公的简历和生平事迹及其后裔的体系,其目的是正本清源,恢复其本能面目,以表对先祖的崇敬之情,同时也为允伸公遍及海内外、港澳台的游子裔孙寻根谒祖,分清是非澄清事实,有利嵩公后裔传承先祖的家风并发扬光大,以报其爱国之心,报效祖国之心,为支持祖国家乡祖地的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作出更大的贡献。<br> (本文作者系宁化原特殊学校校长)<br><br>八、保护唐墓宝贵文化遗产 建设客家旅游新景点 ♦张清裕<br>张允伸,字逢昌,唐德宗贞元元年(785)生,殁722年……葬浙江衢州府孝章县守城乡六舍寺。<br> 一、勤于军政,治镇有方。<br>允伸世仕幽州军门,勤于军政,处事恭谨,他治镇有方,使所管区域年年丰收,边境太平,军民团结,上下安之,深受军民的拥护。<br>张允伸家族是一个庞大的大汉族,世代于幽州任军校,……又进献助军米五十万 石,盐二万石,……,张允伸已于正月二十五日(3月8日)病逝,享年八十八岁,朝廷追赠太尉,谥号忠烈。成为唐懿宗忠臣良相。<br> 二、允伸公家族连续六代在唐朝从政为官。<br>允伸曾祖父张秀,官至檀州刺史。祖父张岩,官至纳降军使。父亲张朝掖,获赠太尉。……十四子:张嵩:字季文,始居范阳,官至武昌(今湖北武昌市)太守(刺史)。<br>张嵩:唐末入闽宁,经历了唐、宗、元、明、清五个朝代,民国共和国年代,共1100 多年,播衍宁化十六个乡镇,三十多个支系和宗祠。……一共六代同朝,从政当官,为当代唐朝的繁荣, 国家富强,民族的团结,国家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后裔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资文化遗产。<br> 三、认真挖掘先祖留下的非物资文化遗产。<br>唐朝宰相张允伸十四个儿子,分布全国十几个省五十多个县、市,为我们寻根问祖提供更多有利条件,开展广泛横向联系和联络创造更多机会,是当前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需争取时间,把握机遇,打好客家文化牌。首先把唐朝墓地保护好、 建设好、利用好。唐朝宰相张允伸的最小儿子张嵩的坟墓坐落在宁化淮土寒谷田尾坑,嵩婆太的墓坐在寒谷五里亭,张郴的墓地坐落寒谷村李林里,这些坟墓距今已经1000多年,是宁化县境内最古老的墓莹,蕴含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是最早南迁宁化县客家张氏家族的物证,是分布宁化县十六个乡镇,30多支张氏家族认同允伸公千年家族的物证。嵩公后裔,除宁化县境内人口众多外,还广泛分布在福建的清流、明溪、建 宁、长汀、永安、龙岩、福州、闽候、厦门、泉州、漳州、浦城、三明、沙县、邵武,及江西、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省,乃至港、台及东南亚各地。<br>四、开发旅游新景点<br>田尾坑是闽赣两省交界处,位于宁(化)石(石城)红色旅游线左侧三公里处。东靠马公峡,八岭寨,西毗邻夫人山,北靠石峡岭、龙华峰,南接隘岭脑,隘门里。龙华峰、石峡岭、八岭寨、马公峡是闽、赣两省的分水岭,也是闽江、赣江的源头。四周高山环绕,中间是一块大盆地,丰山密林, 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唐朝广明年间(881年)宰相张允伸最小的儿子张嵩官至武昌太守,因避战乱,兄弟带领三佰余人迁徙田尾坑,开基立业,繁衍生息。田尾坑交通方便,宁石公路就在石峡岭经过,离宁化石壁客家祖地 8公里距江西石城九寨温泉三公里,是旅游景点的天然优美之地。八岭寨是个好地方,山高地陡,东西北无法攀登,只有西南稍平有一条路通往寨门,此景点建于古代,清代咸丰年间重建,是防太平军的民堡。适于建设为夏季避暑山庄旅游新景点。田尾坑四周的丘陵山地适宜种植油茶树,可开发万亩油茶林,大坑的荒地可垦复数百亩烟草种植基地,可供开发建设嵩公陵园,供宰相后裔寻根扫墓朝拜。可供开发建设绿色、环保的客家旅游新景点,也是发展宁化经济一个新的增加点,是新项目,好项目。<br>嵩公裔孙从唐朝末期因避战乱入闽宁后,在各自住地开基立业,繁衍生息,经历了唐、宗、元、明、清五个朝代;民国,共和国年代,共1130多年,历史悠久, 人才辈出,英才豪杰和新人新事不断涌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红军就有1000多人,张奇才、张敏禄等青壮年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列入革命英烈名册就有九佰多人,开国功臣有张啟标、张德顺、张英绍、张金连、张永根、张运木等。建国后还有张添根、张星、张来水、张仁苇、张仁椒、张益民、张邦慧、张发坤、张瑞平、张敏流、张能清、张建林、张元标等五十多个厅、处级干部,在祖国各条战线上艰苦奋战,无私奉献。<br>岁月长流,年代深远,不断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培养家族的自豪感,激发开拓创新,光宗耀祖,敢为人先的上进精神,不断发扬客家族群尊祖敬宗,开拓进取,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尊师重教等优良品德。自强自立,开拓创业,为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br> (作者系原宁化县财政局干部、现张氏联谊会、张君政公总祠、张显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研究员) 九、客家张氏始祖之一 •唐朝宰相张允伸 ♦张德炳<br>张姓之源,可追溯至黄帝。《元和姓纂》记载,黄帝的第五子青阳,生子名挥,挥聪颖异常,他通过观看天上的弧星,而仿照其形状制造出弓矢,因此被赐姓张。“张”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即必须用力将弓拉开才能使用弓矢,“张”就是根据此而来的。在《张氏统宗世谱》中《得姓郡望》篇说:“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之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张氏南轩族 谱》记述:“吾族本黄帝后裔,始祖为弓正,封清河,赐姓张,此郡所自治也。”《香港张氏宗亲总会特刊·张氏世系源流考》记载: “我张氏受赐姓之始祖挥,乃轩辕黄帝第五子,为三妃彤鱼氏所生,观弧星,司弓正之职,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世居清河。”明朝永乐癸未年《清河家乘》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名策鲂),仕秦为清河相,“策鲂公当时,坟莹诸处,立庙清河,遂以清河公为郡”。张公允伸是张氏南迁始祖之一,也是最早迁入闽宁的张氏始祖之一。<br>张允伸字逢昌,原籍范阳,唐德宗贞 元元年乙丑(785年)生。<br>先祖允伸公,六代为朝廷官吏,世代忠良恭顺朝旨,有子十四人,多至大将军、 或各地州太守、刺史。<br>十四子:张嵩:字季文,生于唐宪宗元和二年丁亥(807年)九月,武昌大守。卒于唐乾宁三年岁丙辰(896年),享年90岁。葬宁化县淮土寒谷村田尾坑蛇嘴哽,坟肖龙蛇形。<br>允伸公之子张嵩与兄张珥高扶母唐末迁入闽宁,其裔孙已繁衍一千一百多年,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五个朝代,及民国、共和国等年代,历史悠久,分布在 宁化十六个乡(镇),三十多支张氏家族和宗祠。<br>姓氏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本没有区域的界限,但当它与寻根文化联系起来,打上了地域的烙印,便成了地方的特色文化。宁化石壁是客家之祖地,客家文化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客家张氏文化正在蓬勃发展,在张氏历史文化的研究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所至,出现些误差是难免的,诸如张公允伸是否是最早迁入宁化的张姓始祖,是否是客家张氏始祖之一。 <br>允伸公之子张嵩与兄张珥扶母唐末迁入闽宁,其裔孙已繁衍一千一百多年,仅分布在宁化十六个乡(镇)便有三十多支张氏家族和宗祠,这些都是尊祖穆宗,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史料,是丰富和发展客家张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借此文为客家张氏子孙正本清源、正视听、 分是非。亲情将为大家搭起了一座割舍不断的桥梁,客家张氏文化的发展,会使海内外张氏宗亲族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和联系更加密切,也将激发海外华人的寻根情、故土情、民族情。千年的酝酿发酵,千年的文化传承,客家文化如历久弥笃的老酒,将在宁化客家祖地散发出更加诱人的醇香。<br><br>十、正本清源 任重道远<br>张益民宗长在清明祭祖大会上的讲话<br>各位宗亲、宗长:<br> 今天是清明节,虽天公不很作美,断断续续下着雨,但仍然阻挡不了我们统一祭祖扫墓的脚步,足见大家敬祖慕宗的热枕与虔诚。<br>宗亲们,这次活动与聚会的促成,有赖于理事会几位宗亲的不懈努力,仰仗于寒谷宗亲的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让我们为他们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br> 宗亲们,一直以来,我们当中许多人或者绝大多数人跟我一样,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或干扰,以为自己来源于石壁的上市或者下市,多少年来,三番五次地去参加他们的祠堂落成典礼或族谱发放仪式,并为之捐资助物。直到前段时间,经过清裕、瑞栋等人的提醒,以及查阅众多的族谱,我才知道,我们的祖先允伸公的儿子嵩公早在唐朝中后期就率众迁到宁化,来到这寒谷田尾坑繁衍、生息,是张氏入宁始祖,是现今宁化31个张氏支祠的共同老祖。其坟墓就坐落在寒谷村田尾坑。寒谷宗亲从古至今都去祭扫,再者根据各支祠族谱记录嵩公墓之情形,如地形(蛇形)、走向、朝向等,以及根据该墓的现状分析等,都可以作为有力的佐证。吾祖墓可谓恩承荣耀。翼护后裔,兴旺发达,乃风水宝地。庇护吾张氏后裔枝繁叶茂,人口众多,流源甚广,子孝孙贤,能人辈出,各领风骚。<br> 嵩公墓历经一千多年风侵雨蚀,饱经沧桑,加之当时的条件所限,如今可谓断壁残垣,满目狼藉,且地域狭窄,自有羊肠小道勉强通行,实在是难为宗亲愧对祖先。宗亲们, 为更进一步正本清源,加大宣扬允伸公、嵩公是我们先祖的力度,为吾祖莹香火鼎盛,绿树长荫,后裔子孙福祉昌延,我们是不是该有所行动,有所作为?为此,我提出修通道路和建设墓园的倡议,与大家共同商讨商讨。<br> 宗亲们,修建工程肯定困难重重,但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坚定共识,必能化难为易, 达成我们的愿望!<br>宗亲们,为国尽忠,为家尽孝是我们神圣的信仰,修道路、建墓园是当今水到渠成的盛事。让我们以这次修建活动为契机,加强宗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未来的嵩公墓园成为我们的宗族旗帜和精神家园,寻根祭祖的共同圣地!<br> 谢谢大家!<br>允伸公41世孙张标琪标琪整理<br> 2016年4月3日<br><br>十一、在祭祖大典大会的发言<br>允伸公40世孙郴公后裔耀福宗亲发言<br>各位宗亲:<br>大家好!在这个花红柳绿、风清雨润的清明时节,我们相聚在寒谷张氏宗祠,隆重祭奠我们的张氏祖先允伸公、嵩公及一脉先祖,追思先人的丰功伟绩,联谊今人的亲情友情,共谋张氏家族的发展大业,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幸。<br> 张姓在百家姓中摆在前列的位置(第三位)。千百年来,张氏宗族至贤让德,励志修行,齐家治国,名扬四海。今天我们在这先祖堂前(允伸公牌位前),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祭奠我们的祖先,缅怀先祖的英德,感激先祖的教诲。应该说,张氏子孙奋发有为,实现了家兴族旺,遍及华夏,在政界、商界、科学界、艺术界、企业界……都有我们张姓的名字。这是先祖功德的庇佑,也是我们后世子孙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见证。<br> 古人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大地,报天地覆载之德;祭祀祖先,报先辈养育庇佑之恩。这是我们今天祭祖的意义之一。<br> 今天,我们张氏后人,当弘扬先祖美德,传承先祖教诲,积极促进和加深宗族联谊,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我辈当以全族利益为重,不分南北,不分支系,明理诚信,精诚团结,互通有无,族系融合,互帮互助,共谋发展。这是今天祭奠先祖的又一更重要的意义。<br> 孔子说: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不忘先人,追念先人,是为了后人更加腾达,是为了宗族更加辉煌。因此,通过这一活动来共谋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促发展,使我允伸公衍生的张氏各支系枝繁叶茂,兴旺发达。<br>谢谢大家!<br> 2016年4月3日<br><br>十二、张瑞栋宗亲在允伸公祭典扫墓活前大会上的发言<br>各位宗亲:<br>你们好!大家辛苦了,来参加这次祭典活动的宗亲,有好多是远道而来,甚至海外归来,很不容易,我深受感动。本人是石壁镇桃金村石壁坑朴郎公裔孙,也是允伸公第卅五代后裔。<br>今天是四月三日,即“清明”节的前一天,大家知道,“清明”节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祭祖、扫墓节,也是国家法定节日。现在我们欣喜来到淮土镇寒谷村祠内,共同参加允伸公和嵩公的大型祭典扫墓活动,缅怀先贤,是自允伸公至今一千一百多年以来的第一次, 其意义非常重大,特别有些是千里迢迢,远道而来的宗貌,十分难得,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好事,大喜事,使人感慨万千,久久难以忘怀。<br> 现在我们允伸公系下,宁化、江西、长汀、清流40多支祠的代表,共220多人,来到这里,欢聚一堂,热闹非凡地举行祭祀,其目的,显然是一次很好的宣传发动形式,增强团结,互相认识,从而促使大家认清了自己真正的祖先。据史料入闽始祖最是的算是嵩公,比睦公随闽王入闽还早。公元874年,王仙芝在长安起义,次年黄巢在曹州响应,义军很快发展到淮河南北,并乘虚南下渡过长江。因战乱,北方汉人南迁,张嵩与兄珥、高扶母郭氏六娘(一品夫人)南迁洪都(今江西南昌)唐广明辛丑(881年)黄巢兵破洪都,张嵩与兄扶母奔虔州(今江西赣州),既而曹兵陷吉安,张嵩与兄扶母奔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便带领家族300余口奔白鹭江渔澜廓,后迁陂阳乡竹子坝(今江西石城县),再迁田尾坑(今闽宁淮土寒谷村),播衍生息,开基立业,重建家园,现已1100多年。<br> 通过这次活动后,我建议大家多看看有关允伸公、嵩公的族谱资料及世系吊图,正本清源,弄清派系辈分,今后要加强团结、和宗睦族,相互沟通,每年清明节时,继续祭祀扫墓,平常年份举行中小型联祭,由寒谷附近周围各支祠轮流做东,若干年后,再大祭一次。 这项工作,寒谷、上田背祠宗貌,付出了辛勤劳动,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漫长的历史洪流中,他们年年坚持不懈,代代相传,从不间断的组织祭祖、扫墓或维修,才使嵩公墓、嵩婆太墓和张郴墓等三古墓,一千多年以来,一直保持完好无损,这在民间来讲,不能不说是一大少有的奇迹。在此,我代表大家,特向寒谷祠宗上田背祠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系允伸公37世孙张仁钰整理) 十三、张发坤宗长在纪念唐朝宰相张允伸诞辰12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br>各位宗亲、宗长:<br>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欢集一堂,纪念我们共同的先祖唐朝宰相张允伸公诞辰1230 周年的座谈会,我很高兴出席这个座谈会。刚才张耀福宗亲向大家讲述了这次座谈会的议程,我认为这个座谈会开得很有意义,我完全赞成这个座谈会。我感到很高兴,也很惭愧。高兴的是现在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唐朝宰相,也是忠臣良相;惭愧的是对先祖允伸公了解较少,过去出钱出力宣传别人的祖先,对自己的祖先没有宣传,实在对不起先祖允伸公。在坐的都是允伸公的后裔。经许多允伸公后裔的史志工作者,特别是张清裕宗亲数年来的不懈努力,在浩瀚,堆积如山的史书中,如海底捞针一样的细心认真查找,终于在唐书中考证,发现我们先祖张公允伸,是唐懿宗时,同中书的下平章事为唐朝末期的宰相,燕国公。这一重大发现,是我们广大张姓的荣耀,是我们允伸公后裔的骄傲与自豪,我被清裕宗亲的辛勤劳动,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所感动,我本人深表敬意!<br>今天,借这个座谈会,我个人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br>1、要想办法多挖掘允伸公的事迹,现在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从族谱及唐书上所记载的一些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或到允伸公本人所任职过的地方,或其儿子工作过的地方,查找当地的有关史料,从中挖掘他为国家为人民的史料。因为张允伸曾任过许多的官职,直到宰相。数十年的任职期间,一定有许多事迹值得后人赞颂。宰相这个职务,在封建王朝时,是个很了不起的职务。通过走访调查,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张允伸,会起更大的作用。<br>2、允伸公是唐朝宰相,这不仅是我们张姓的荣耀,也是我们允伸公后裔的骄傲,因此要通过各种方法,各种渠道把他宣传好,让他的名字,让他的事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br>3、清明节在寒谷村张氏宗祠召开了允伸公祭祖大典及扫墓活动。这是追悼祖宗,敬宗穆祖,这个活动搞得好,希望每年举行一次,让我们的后代不忘祖宗。对于历史的东西,我了解甚少,谈几点仅供大家参考。<br>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全家幸福!万事如意!谢谢大家!<br> 允伸公40世孙文煊整理 <br> 2016年8月20日<br><br>十四、允伸公生平及在宁化播衍概况简介<br>唐朝宰相张允伸生平、功绩张允伸字逢昌,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市),唐德宗贞元元年乙丑(785年)生。 进士出身,翰林院内阁大学士。据史书记 载:“允伸世仕幽州军门,累职至押衙,兼马步都知兵马使。……<br>咸通十二年(871年),以风釜拜章请就医药,诏许之。以子简会检校工部尚书,充节度副大使。十三年(872年),允伸再上表进纳所赐旌节。朝令未至,其年正月二十五日卒, 年八十八,册赠太尉,谥曰忠烈。 <br>宰相允伸最小儿子张嵩从范阳南迁田尾坑。张嵩,字季文,生于唐宪宗元和二年 丁亥(807年)九月。世居范阳(今河北涿络 市),官授武昌(今湖北武昌市)太守(刺 史)。据族谱载:“嵩公系张允伸字逢昌最小的儿子。”<br>允伸公后裔在闽宁播衍状况:<br>允伸公之子张嵩裔孙在闽宁已繁衍一千一百多年,分布在宁化十六个乡(镇),三十多支张氏家族和宗祠……还迁徙衍播在福建的长汀、三明、厦门等十六个县(市)及江西、广东、四川、浙江等八个省,乃至港、台以及东南亚各地。<br>(本文系允伸公后裔领导小组联络秘书处办公室撰、允伸公42世孙利云讲解)<br><br>十五、允伸公诞辰123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br>(河金)<br>各位宗长、各位宗亲:<br>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参加座谈会,我又认识了许多自己人,我就在对面社保中心工作, 我是由淮土田尾坑发去方田的,是嵩公十四郎公的后裔。以前自己很少参加这样的活动,以前宗族有什么活动都是我父亲或方田比较年长辈份大的宗亲参加,所以自己很少与大家接触,也就很少向大家特别是长辈学习的机会,对先祖很不了解。最近与张清裕大叔交流接触,才从中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张允伸太尉(相当于现军委主席宰相级别),我们的家族历史上是名门旺族,文臣武将众多,定国安邦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正由于我们的先祖奋发图强,勇于担当,敢于拼搏,才缔造了我们张氏家族不甘落后、自强不息这样一支让外族不敢小看的庞大优秀的家族队伍,我为我们的先祖感到由衷的自豪!<br> 现在我们已经摸清了我们是张允伸的后裔,我个人认为,我们还应该做以下工作:<br>一、发掘整理始祖文化<br>应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小组成员要注意收集族谱、地方志乃至国家发行的人物传记史料等,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可以从族谱往上追溯;也可以实地考察,从张允伸发源地开始逐步往下顺查从而进一步确定,我们这一支张氏队伍的变迁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是什么历史原因最终在田尾坑安营扎寨,别的兄弟支系又主要集中在哪,以后便于今后横向联系,最后建议印成一本小册或书本,这本书如能引用历史经典,注明出处,便于今后子孙查阅那就更好,或者写入族谱便于我们后辈了解这些变迁的历史。<br>二、 百善孝为先,增强凝聚力<br>饮水思源,与发源地宗亲联系上,以后也可以派出代表参加祭典先祖,尽我们后裔的孝道,中华民族是礼仪民族讲孝道讲感恩的民族,我们张氏家族也一样,发掘整理始祖文化就是要让后代了解我们先人的光辉历史,同时也让后代知道今天我们到田尾坑来,来之不易,从而让我们的后代更加尊敬先祖,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尊敬家族、长老,团结同宗兄弟,在家庭中更加尊敬父母、亲善姐妹兄弟,从而达到同舟共济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目的。<br>最后祝我们的家族人才两盛、兴旺发达,祝各位宗亲长老同宗兄弟们家庭幸福,万事如意。<br> (本文系允伸公40世孙,宁化社保中心主任)<br><br><br>十六、宰相张允伸 我们赞颂您;<br>在纪念允伸公诞辰123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br>张文煊<br>在封建朝代,宰相这个职务,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务,也就在我国封建王朝中属最高的行政官长。据唐书列传十四册卷170至183传(第 4679—4680页)记载:张允伸就在唐懿宗时,咸通九至十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唐朝末期的宰相,封燕国公。公元872年,允伸去世后,皇上册赠太尉,谥忠烈。<br>张公允伸,字逢昌,原籍河北范阳,进士出身,翰林院内阁大学士。由于张允伸从政期间,忠于国家,为民办事,特别是在咸通十年(公元869年)期间,庞勋在徐州发动叛乱时,他请求皇帝懿宗,由他亲弟允皋领兵平定叛乱,在皇帝不同意的情况下,他毅然进助军米五十万石,盐二万石, 从物质上支持国家军队平定了叛乱,因而受到皇上嘉奖,官职得到提升。<br>宰相这个职务,在封建王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从战国至明清约有4110 人担任过宰相,其中张姓担任宰相的有199 人,而这些人中,跋扈而背叛者,骄蹇而不奉法者,可谓不计其数,而张允伸是:“若夫恭顺以全节,忠荩以事上”。据史料记载: “堪称藩镇名臣者,仅十三人,张允伸公其一也”。张允伸领镇二十三年,克勤克俭,比岁丰登,边鄙无虞,军民团结,上下安之,至今传为美谈。正如湖南主考裔孙朝栋所撰赞: “公也功何极,芳声著九京。佐朝斛百万,雅颂到于今。”<br>由于张公允伸处处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因而深得皇帝的器重,所以其官职从世仕幽州军门,累职至押衙兼马步都兵马使,后为留后,任幽州节度使,朝廷可其奏,加右散骑常侍,后又累加至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燕国公。从此可以看出,张公允伸的官职是经他不懈地努力而步步升高的。<br>由于张公允伸在朝数十年的任职期间,忠于国家,处处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热心为民办实事好事,克勤克俭,忠于职守,奉公守法,因而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得到人民大众的支持。<br>今天,我们缅怀他的历史功绩,就是要发扬他的精神,继续他的高贵品质。啊!张公允伸,我们的国家,有你这么一位忠诚的宰相,这是我国家的幸运,人民的福气;我们张姓有你这么优秀的一位封建王朝的宰相,这是我们张姓的荣光,是我们张氏后裔的自豪!你忠于国家,为民办事, 克勤克俭的精神风范,已永远载入史册, 祖国没有忘记你,人民没有忘记你,我们张姓后裔更没有忘记你,你的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后人永远讴歌,点赞!<br> (作者系允伸公第四十世孙,小学高级教师)<br> (2016年8月20日纪念座谈会上发言稿)<br><br>十七、牢记历史 不忘祖先 开创未来 ◊张清裕<br>各位宗长、各位宗亲:<br>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允伸公、嵩公后裔聚集在这里,庆祝我们的祖先唐朝宰相张允伸诞辰一千二百三十周年纪念座谈会,缅怀允伸公的丰功伟绩,允伸公是忠臣良相,为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忧国忧民、处处为国家、人民着想、无私奉献。他的治国平天下的谋略值得我们借鉴,他的高贵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br>张允伸,字逢昌,唐德宗贞元元年乙丑(785)生,原籍河北范阳。进士出身,翰林院内阁大学士。允伸,世仕幽州军门,累职至押衙,兼马步都知兵马使。……咸通十年 (869),宠勋在徐州叛乱,请以弟允皋领兵伐叛,唐懿宗不允。允伸,进助军米五十万石,盐二万石,诏朝廷嘉之,赐以锦玉……<br>一、根据唐史记载:允伸有子十四人。<br>长子张简会:唐朝将领,任官检校工部尚书,幽州副节度使,代理节度使,诸卫将军,昆弟多至大将军,左司马或为不同地方州的太守、剌史、郡佐。<br>二、从范阳南迁田尾坑(允伸后裔南迁原因及迁移路线)公元874年,王仙芝在长安起义,次年黄巢在曹州响应,义军很快发展到淮河南北,并乘虚南下渡过长江。因战乱,北方汉人南迁,张嵩与兄珥,高扶母南迁洪都(今江西南昌)。原因之二是张嵩的长子,张郴,字少通,授官礼部水衡,后任虔州太守(今江西赣州),为其家族南迁创造了有利条件。<br>三、幼子张嵩,唐末入宁,人丁旺盛,人才辈出,繁衍宁化三十多个宗祠。……<br><br><br>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刊头语</div>追溯远古,得姓地清河是中华张氏的魂,是孕育张氏文化的<br>活水泉源。梦回远古,得姓始祖张挥是中华张氏的根,是延续张氏血脉的不朽英灵。华夏张氏自挥公得姓,五千年血脉传承,足迹遍 及全球,自古英才辈出,文韬武略,各领风骚,永垂青史!<br>追溯千年,张允伸夫人郭六娘与儿珥、高、嵩率众避乱迁居田<br>尾坑(宁化县淮土镇寒谷村),耕耘客家天地,创造了灿烂文明;梦回千年,张允伸裔孙,五洲经天纬地,传承客家文化,留下了珍贵遗产。宁化允伸自郭氏与儿珥、高、嵩肇基,世代兴旺发达,裔孙播衍海内外,古今人才迭出,文治武功,各有建树,彪炳史册!张允伸一脉渊承中华道统,继承汉唐古风,融合汉畲精华,历经血火淬炼,走 过千年历程,渐成参天大树,根深叶茂,永沁芬芳。<br>箕裘承继,慎终追远,为举力共襄族事,聚智共谋发展,我们<br>在允伸夫人郭六娘及儿珥、高、嵩肇基地成立《允伸之光》编委会,暨允伸文化研究工作,旨在彰显先哲先贤,弘扬客家精神,增进宗亲感情,团结全球宗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抒写允伸张氏崭新篇章,再创允伸张氏更大辉煌!<br> (本刊编委会)<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慎终追远允伸公正本清源商孙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代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张发坤</div>追溯远古,得姓地清河是中华张氏的魂,是孕育张氏文化的活水圣源。梦回远古,得 姓祖挥公是中华张氏的根,是延续张氏血脉的不朽英灵。华夏张氏自挥公得姓,千年血脉 传承,足迹遍及全球,自古英才辈出,文韬武略,各领风骚,永垂青史!<br>追溯千年,郭氏与儿珥、高、嵩避乱迁徙宁化淮土,耕耘玉屏天地,创造了灿烂文明。 梦回千年,张嵩裔孙五洲经天纬地,传承客家文化,留下了珍贵遗产。张嵩始迁宁化肇基, 世代人丁兴旺,裔孙播衍海内外,古今人才迭出,文治武功,各有建树,彪炳史册!<br>据宁化县(石壁)四修《张公君政总谱》记载,宁化张氏历尊张君政公为入宁始祖。经 查阅大量史料,多方严密考证,唐末鄂州(州治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刺史张嵩(公元 807年生)为张氏入宁最早的一支。其父张允伸(公元785年生),河北范阳人,进士出身, 官至幽州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太傅、封燕国公,殁后册赠太尉、谥曰忠烈。 允伸公领镇二十三年,克勤克俭,边鄙无虞,上下安之,至今谈者美之,实为一代良将名 臣。允伸公妣郭氏,于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因黄巢兵破洪都,随张珥、张高、张嵩三子 一同避难虔州,后几经辗转,敦氏与三个儿子迁徙宁化淮土田尾坑(今宁化县淮土镇寒谷 村)开基立业,繁衍生息,世代传承。据宁化张氏各支祠族谱记载,尊允伸公为宁化张氏始 祖,郭六娘与儿珥、高、嵩为入宁开基祖。<br>允伸公一脉渊承中华道统,继承汉唐古风,融合汉畲精华,历经血火淬炼,走过千年 历程,渐成参天大树,根深叶茂,永沁芬芳,其世系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今允伸公世 系源流终于厘清,纠正了以往错误认识,使家族得以正本清源,裔孙得以认祖归宗,可喜 可贺。允伸公世系源流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发掘丰富文化内涵,以彰显先哲先贤,昭示<br> 后人来者。<br>箕裘承继,慎终追远。今编纂出版《允伸之光》专刊,旨在宣传先祖功绩,传承家族历 史,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五洲裔孙,举力共襄族事,聚智共谋发展,进而为推进客家文化大 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伟大复兴、“两个百年”宏伟目标,共圆伟大中国梦,抒写张氏崭新篇章,再创张氏更大辉煌!<br>本刊编纂出版,清裕宗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为考证宁化张氏源流,多年来, 清裕宗长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查阅了大量史料,终于厘清了宁化张氏允伸公一脉的世系 源流,功不可没。清裕宗长对家族事业十分热心,认真执着,精神可嘉,让本人深为感动, 基于此,特作《慎终追远允伸公正本清源裔孙祭》,是为代序,也作为本人对宁化张氏始 祖允伸公、入宁开基祖嵩公一种迟到的敬仰和缅怀。<br> (该序系允伸公39世孙,现宁化县人民政府副调研员)<br> 2016年9月21日于翠城<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热烈 祝贺《允伸之光》的创办及首届出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代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清裕</div>宁化是闻名遐迩的客家祖地,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发祥地,客家祖地历史悠久 丰富的文化,是千年古县宁化的一个独特而宝贵的资源。我们先祖张允伸、是唐朝唐懿 宗时的宰相,是宁化允伸公后裔三十多支宗祠认同千年家族的始祖。为了挖掘非物质文 化遗产、敬祖穆宗,宣传先祖的丰功伟绩,学习先祖的高贵品德,拓展宣传力度,促进宁化 客家事业的发展。我们倾情创办《允伸之光》专刊,并首届发行。<br>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及接着的黄巢战事,使得北方汉人掀起又一次南迁大潮,唐朝 宰相张允伸的夫人郭六娘与儿子珥、高、嵩就是黄巢起义时南迁宁化田尾坑(今福建宁化 淮土寒谷村)的,这是张氏入闽宁最早的一支北方汉人。<br>公元874年,王仙芝在长安起义,次年黄巢在曹州响应,义军很快发展到淮河南北, 并乘虚南下渡过长江。因战乱北方汉人南迁。张嵩与珥、高扶母郭六娘(一品夫人)奔洪 都(今江西南昌市)。郭氏夫人:字晏卿,系郭子仪第三子郭希之之女。唐广明年间(880 年)巢兵破洪都,张嵩与兄扶母郭夫人奔虔州(今江西赣州市),既而巢兵陷吉安,便举家 三百余口奔虔化(今江西宁都县)白鹭江渔澜廓,后徙陂阳乡竹子坝(今江西石城县),再 迁田尾坑(今福建宁化淮土寒谷村)O<br>张允伸,字逢昌,唐德宗贞元元年乙丑(785年)生,范阳(今河北琢州市)人,进士出 生,翰林院内阁大学士。允伸世仕幽州军门,累职至押衙,兼马步都知兵马使,大中四年 (850年),戊帅周琳寝病,表允伸为留后,任幽州节度使,朝廷可其奏,加右散骑常侍。其 年冬,诏赐旌节,迁检校工部尚书,咸通九年(868年),累加至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太 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燕国公。咸通十年(869年),庞勋在徐州叛乱,请以弟允皋领兵 伐叛,唐懿宗不允。允伸进助军米五十万石,盐二万石,诏朝廷嘉之。赐以锦玉带、金 银器等。其年冬,又加特进,兼侍中。咸通十二年(871年),以凤恙拜章请就医药,诏许 之。以子简会检校工部尚书,充节度副大使。咸通十三年,允伸再上表进纳所赐旌节,请<br> 求把政务全权交给其子简会。唐懿宗命简会为留后,代理节度使。朝令未至,其年(872 年)壬辰正月二十五日允伸卒,年八十八。册赠太尉,谥曰忠烈。当时朝廷在全国为其选 葬地址,后选定浙江,幽州府卫军和儿、孙护棺葬衢州府孝章县守城乡六舍寺。<br>张允伸领镇二十三年,克勤克俭,比岁丰登,边鄙无虞,军民团结,上下安之,至今谈 者美之。湖南制考裔孙朝栋撰允伸公像赞曰:“公也功何报,芳声著九京,佐朝斛百万,雅 颂到于今。”<br>允伸有子十四人,多至大将军,左司马,或各地州太守、刺史、郡佐。允伸公后裔播衍 在全国十多个省市,他的最小儿子张嵩从唐朝末期因避战乱入闽宁后,在各自住地,开基 立业,繁衍生息,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和民国,共和国年代,共一千一百多年, 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张嵩后裔在宁化已散居十六个乡(镇)和三十多支宗祠,有的外迁闽 西、南,赣东南、广东、浙江、四川及港、台地区,乃至东南亚各国。<br>《允伸之光》出刊发行,就是广泛宣传先祖允伸的丰功伟绩,作为唐朝的忠臣良相,为 推动当朝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治国平天下的谋略值得后人借鉴,高贵品 德值得后人学习和继承。<br>首次专刊的出版发行,是广大宗貌及编委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的成果,并得益于有关 领导的支持下,给予我们组织编写工作极大的鼓舞,增添了我们的勇气和力量,我们的工 作才刚起步,任务还很艰巨,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要聚集更多的人才,特别是优秀的知识 分子,组建写作班子,做好研究允伸文化这篇大文章,使“允伸之光”专刊的内容更加丰 实,更加广泛。要利用好这个宣传平台,加之必要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微信、宣传栏 等媒体,扩大宣传力度,使允伸精神得以发扬光大,泽润后裔,也为生生不息的客家精神 注入新的内容,为进一步促进我县客家文化研究,弘扬客家精神做出我们张氏家族应有 的更大的贡献。<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者系原财政局干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6年9月6日</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朝宰相 张)〈允〉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清裕</p><p class="ql-block">张允伸,字逢昌,唐德宗贞元元年乙 丑(785)生,原籍河北范阳。进士出身,翰林院内阁大学士。允伸,世仕幽州军门,累 职至押衙,兼马步都知兵马使。大中四年 (850),戍帅周綝寝疾,表允伸为留后,任幽州节度使,朝廷可其奏,加右散骑常侍。 其年冬,诏赐旌节,迁检校工部尚书。咸通九年(868),累加至光禄大夫,检校司徒, 兼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燕国公。咸通十年(869),宠勋在徐州叛乱,请以弟允皋 领兵伐叛,唐懿宗不允。允伸,进助军米五十万石,盐二万石,诏朝廷嘉之。赐以锦玉带、金银器等。其年冬,又加特进,兼 侍中。咸通十二年(871),以风羔拜章请就医药,诏许之。以子张简会检校工部尚书, 充节度副大使。咸通十三年(872),允伸再 上表进纳所赐旌节,请求把政务全权交给 其子张简会,唐懿宗同意了,命张简会为 留后,代理节度使。其年(872)正月二十五日,允伸去世,享年八十八,册赠大尉,谥</p><p class="ql-block">曰忠烈,葬浙江衢州府孝章县守城乡六舍 寺。</p><p class="ql-block">宰相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高行政官 长。由战国末至明清约有4110人担任过 宰相,其中张姓有199人(其中:战国时期 10人,西汉时期5人,东汉时期13人,三 国时期4人,晋代时期20人,南北朝时期 9人,唐代时期31人,其中张允伸:唐懿宗 时代咸通九至十年(868—869年)以任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五代时期18人, 宋代时期26人,辽代时期3人,金代时期 9人,元代时期21人,明代时期16人,清 代时期14人)。这199位宰相(含副相) 中,既有辅佐君王经国济世的名相,又有忠贞报国,凛然殉国的良相;既有祖孙三代名相的世家,又有兄弟同朝为相的栋 梁,既有历朝历代的宰相,又有各诸侯国的贤相。这些先祖都是中华民族的忠臣良 相,为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他们的丰功伟绩值得后世缅</p> 怀,他们治国平天下的谋略值得我们借 鉴,他们的高贵品德值得后人学习和继 承!<br>唐代相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 省长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名称多有变化, 尚书省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相等; 中书省有中书令,右相等;门下省有侍中、 纳言、左相等主要称呼。同时又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 号参政,使之成为宰相。唐代共290年,张姓宰相有31人。如张亮、张行成。其中:张允伸唐懿宗时咸通九至十年,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为唐朝末期的宰相。<br>前贤论曰:唐世蕃镇之祸,萧代以后 亟矣,跋扈而背畔者所在,多有其骄蹇不 奉法者。不可以数计也。若夫恭顺以全节, 忠慈以事上,据史所载,堪称藩镇名臣者 仅十三人,张允伸公其一也。<br>张允伸领镇二十三年,克勤克俭,比 岁丰登,边鄙无虞,军民团结,上下安之, 至今谈者美之。湖南至考裔孙朝栋撰允伸 公像赞曰:“公也功何报,芳声著九京,佐 朝斛百万,雅颂到于今。”<br>一、张允伸有子十四人,多至大将军, 或各地州太守,剌史。<br>根据唐史记载:允伸有子十四人。(注1)<br>1、 张简会:唐朝将领,任官检校工部、 尚书,幽州副节度使,曾短暂于872年其 父实际上独立于朝廷的卢龙节度使,张允 伸去世后控制卢龙。张简会生年不详。872 年,张允伸中风,上书请求把政务全权交 给其子张简会,唐懿宗同意了,命张简会 为代理节度使,张允伸不久去世。张允伸 所部的平州(今河北秦皇岛)剌史张公素 率平州军来参加葬礼。卢龙军首府幽州的 士兵都尊敬张公素,简会知力不能制,担 心自己的处境,就出奔长安,遂立为帅,被 任为诸卫将军,昆弟多至大将军,左司马 或为不同地方州的太守、剌史、郡佐。<br>2、 张简真:是张允伸十四个儿子之 一,任幽州府左司马,其生年不详,允伸在 任时就去世了。<br>3、 张简寿:任幽州府右领军卫将军, 其出生时间和何年去世不详。简会、简真、 简寿三兄弟在史书上留下了名字。四至九 子待查。<br>又据宁化张氏君政公四修总谱记载, 张允伸妣郭氏,生:恃、怙、珥、高、嵩五子。 (注2)<br>10、 张恃:字用文,荫袭湘州剌史。<br>11、 张怙:字时文,荫袭颖州剌史,其<br> 家公同长兄恃往长安辨诬,路遇王仙芝 兵,不知所终。<br>12、 张珥:字孟文,荫袭常州剌史,扶 母亲奔虔州避难。<br>13、 张高:字仲文,荫袭太平剌史,后 未详。<br>14、 张嵩:字季文,始居范阳,荫袭武 昌太守(剌史)。唐广明年间(881)黄巢破 洪都,与兄珥、高扶母奔虔州,既而巢兵陷 吉安,举家三百余口奔虔化鱼澜廊,后迁 竹子坝,再迁田尾坑(今宁化寒谷)卒葬田 尾坑。<br>现只知道张允伸以上八个儿子的姓 名和在唐朝末期所任的官职,其余六个儿 子的名字和所任的官职仍待考查。<br>二、幼子张嵩,唐末入宁,人丁旺盛, 人才辈出,繁衍宁化三十多个宗祠。<br>张嵩:字季文,原籍河北范阳(现河北 涿州市),生于唐宪宗元和二年丁亥(807 '年)九月,官任武昌太守。唐广明辛丑年 (881),黄巢兵破洪都,与兄珥、高扶母奔 虔州,既而巢兵复陷吉安,便举家300余 口奔虔化白鹭江鱼澜廓,后迁徙竹子坝, 再迁田尾坑(今宁化寒谷),这是张姓迁入 宁化最早的一支。殁后葬寒谷村田尾坑蛇 嘴峡,龙(蛇)形,实属风水宝地。妣罗氏六<br>娘,葬温坑口(今宁化寒谷)雁田排乌鸦落 田形,生三子:张郴、张邠、张郤。长子张郴, 一名少通,唐文宗太和一年(827年)丁未 九月生,擢礼部水衡,后任虔州太守。因巢 兵陷洪,遂奔虔化县鱼澜廊,后迁徙竹子 坝,再迁田尾坑。乾宁四年(827年)九月 卒,葬李子林(今宁化寒谷)。生五子:①噫 一郎:迁江西宁都大洲塘发祖;②噫二郎: 迁江西宁都牛岗坝发祖;③噫四郎:唐东京 (长安)解元,中和元年,随父避难虔化,兄 弟分徙各方,公即寄舍坡阳乡竹子坝转徙 田尾坑,卒葬李子林。生五子:1、思远公字 仲英。妻钱氏,夫妻合葬招贤里(今宁化水 茜)沿口车田上,生子一,三郎公。传十三 世孙,德郎公,迁早禾田,为方田村头一世 祖。再传三世孙成郎公,讳廉,字武卿,任 广东琼州通判。2、思达公徙小长坊。3、思通 公徙长坊东坑。4、思逵公,徙居方田南平 寨。5、思迩公徙居治平佐坑。<br>(4)噫六郎:居田尾坑(今宁化寒谷), 生六子:思遐、思远、思坚、思添徙、思绍徙、 思澈徙。长子思遐公,字远行,为人淳谨浑 厚,友爱天生,克勤克俭,显德元年甲寅 (954年)徙居田尾坑,殁葬雷公山,传四世 孙万福、万禄在至和元年甲午(1054年)兄 弟由田尾坑徙居淮土田背枣树下。生子二:<br> 文荣、文班。文荣公长子武全公居上田背。 文荣公次子,武孝公传九世孙达九郎,大 坑口祖。再传九世孙承祖公字天赐,官名 赐,宏治间岁进士,曾任江西袁州府万载 县知县,政治仁声籍甚,邑祀公如神,以功 迂江南安庆府正堂,忧国忧民,堪称贤守。 达显郎,小吴中村祖,传七世孙志洪公,徙 居长汀、上杭等地。思遐公次子文班公,妣 林氏,生六子:(1)武平,(2)武中,(3)武 斌,(4)武常(徙),(5)武研(徙),(6)武宇 (徙)。武斌公,一名虎,五代天福年间,省 父年友,于我汀道经玉屏,爱其山蓊蔚,遂 举家徙居樟树下,后迁芳员里、禾寨等乡 共祖,传十二世大忠公生五子,至顺元年 (1330),洪水漂屋,因地势低下,不可久 居,命五子各徙:(1)十一郎徙居禾寨、陂 坑、水尾上坑祖;(2)十二郎徙居大岭、清 邑、银坑、李沙坪祖;(3)十三郎,徙居大南 坑、南城堡祖;(4)十四郎徙居芳溪、流坑、 <£坑祖;(5)十五郎,徙居禾寨之上村、江 西小姑茶寮淮土凤山等处祖。郴公次子思 远公居淮土寒谷祖。三子思坚公居淮土竹 园祖。其十九世孙子能、子寿公居城关祖。<br>(5)十万郎,名世生,广明元年间黄巢 陷东京,举家奔虔化渔澜廊,后徙坡阳乡 竹子坝,葬竹条窠,生二子,长子思唐,随<br>父居竹子坝,后迁宁邑桂下、禾口,其七世 孙六郎公,宋宝和年间兄弟于竹子坝徙居 丹阳,二十一世孙六益郎(二九郎之子,竹 郎公之孙)迁闽汀铁长贡龙坑;十三世孙 尚通公(得周公长子),次子惠郎公政和年 间徙居南城堡。十万郎次子思周公居淮土 田背官忠坑,传十六世孙文郎公生二子, 其次子三七郎,徙居淮土周坑开基。传38 世正文公房:永清公、永忠公等,于康熙50 年、雍正4年、乾隆年间三次迁居江西吉 水县文昌乡芳溪村(现邱坡乡中庄村);正 球公房,永宁公及侄孙世良公和世明公于 清雍正年间迁浙江常山县招贤里高更村, 正案公之子世陈和世钦公也同时迁居该 处。<br>清末至民国,有迁居江西石城、闽崇 安(武夷山市)、顺昌县、建宁溪口,还有迁 四川仁寿县。(注3)<br>张嵩次子张邠公,任豫州佐,其子孙 迁大江尾水南坑、风树段等地。<br>张嵩三子张郤公,以功荫通州知州, 生二子:明峰、明岳。次子明岳公,一名朋 郎,梁贞明丙子十月,由渔澜廊迁竹子坝, 生二子:思古、思吉。其长子思古公,生二 子:文烈、文轰,后失考。其次子思吉公,由, 竹子坝迁站岭下,其孙考立公迁站岭瘦<br> 塅,,考立五世孙季本公生三子:(1)沅郎, (2濬郎,(3)池郎。其长子沅郎公,由站岭 迁大江尾椰树下,再传三世孙裕郎公迁居 济村肖家山祖。季本公次子溶郎公,由站 岭迁龙上下里八都田尾坑(今宁化寒谷) 大段里,生三子,长子千春公生二子:(1) 四二郎迁居中沙鱼潭,其二世孙检郎公, 登巍科,任海内侯,生一子:瑾郎公,登科 为宋相,生一子:会真郎公,登巍科,任福 建汀州府太守。(2)千春公次子稳义公,传 十一世孙寿佐公,居城郊江夏村;寿润公 居柏水段。稳义公四世孙三郎公生五子: 长子;三十郎,居石壁坑;次子五二郎,居 水茜坑。传二十八世孙得诚公,学名风,英 姿磊落,幼而面芸窗,涉典雅长而弛,今古 嚼英华,贡土入京选职未回(载县志)。三 子丙郎公居湖村店上张家坑,传曾宝公, 于元至年间迁福州洪塘。(注4)四子乙 郎公居济村上能坑,五子万三郎,居江西 宁都永丰里。溶郎公次子千夏公,居安乐 罗地。溶郎公三子千秋公,生三子:长子 千九公生二子,益郎公居曹坊东坑,闽汀 龙坊,传二十三世孙十六官人,原升广东 道流福建漳州府。二十五世孙六官人,任清流教谕;六益郎,名德全,洪武四年充江西都卫,后调和阳改汝宁千户所都尉。<br>五郎公居曹坊山地。二十四世孙荣禄公由曹坊上山地迁长汀新桥屈凹开基创业,荣禄公十八世孙文昌公(祖荣之子)迁闽汀 新桥岗头,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葬平 头寨。生二子:万珊、万琳,裔孙众多,在岗头湾建有文昌公祠。文星公,号四八郎,迁闽汀童坑、张坊、横坑;文异公,于明初洪武年间迁居闽汀策武南溪;文吴公(祖达 之三子)迁闽汀翠峰、屈凹。千秋公次子, 十五郎公居禾口小吴上村。千秋公三子, 八十郎,于淳熙乙巳年(1185)由田尾坑迁 居龙上下里大江头。<br>嵩公裔孙从唐朝末期因避战乱入宁后,在各自住地,开基立业,繁衍生息,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和民国、共和国年代,共一千一百多年。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英才豪杰和新人不断涌现,如共和国有张添根、张仁苇、张啟标、张来水等厅、师级干部。<br>岁月长流,年深代远,不断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培养家族的自豪感,激发开拓 创新,光宗耀祖,敢为人先的不断上进精神;不断发扬客家族群尊祖敬宗,开拓进取,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尊师重教等优良品德,鼓励后人以上祖先为榜样,自强自立、 开拓创业。一方面提倡读书,崇文尚武,走<br> 读书育才之路,另方面以农、工、商并重, 不断开拓生存空间,逐步形成一个强大的客家家族网。<br>张嵩裔孙在宁化已散居十六乡镇,建有30多支张氏宗祠,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孕育成客家民系后,逐渐迁徙闽西、 南、广东、赣东南各地,以及港、台地区,乃至世界各地。为祖国为家族作贡献。<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主要参考资料篇目书目:</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唐书列传一百三十——张允伸。第4679 页</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2、宁化张君政总谱、宁化四修编委</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近先祖张允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利云</div>张允伸(785年一872年3月8日),范 阳(今北京西南)人。唐朝中晚期藩镇。其家 族世代仕于幽州军门。曾祖张秀,官至檀 州刺史。<br>张允伸初任马步都知兵马使。大中四 年(850年),卢龙节度使周^去世,张允伸 被军中推举为卢龙节度留后,并获朝廷准 许,加职右散骑常侍。同年,张允伸获授卢 龙节度使,迁检校工部尚书。其后累加至 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太傅、同中书门下平 章事,封燕国公。庞勋起义后,加特进,兼 侍中。<br>咸通十三年(872年),张允伸病逝,年 八十八。追赠太尉,赐谥“忠烈”。<br>—、治镇有方<br>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 日至763年2月17日发生的一场政治叛 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 藩镇割据。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 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 年。”唐朝由盛衰的标志安史之乱的后果 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 几点: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 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 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 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 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 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 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 全国。节度使之职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br> 大权皆集于一身,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 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 口大量减少。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 无衣无褐,亦调其庸”。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 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 岌岌可危。同样张允伸任卢龙节度使拥有军事、政治、经济大权集于一身,但他在执政的二十三年,却比别的藩镇更勤于军 政、处事恭谨。他治镇有方,使卢龙军连年 丰收,边境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其治绩一 直为谈论的人所赞许。<br>二、恭顺朝廷<br>咸通九年(868年)正月,懿宗加张允伸为检校太傅。同年七月,庞勋起义爆发, 张允伸闻讯后,请求命其弟张允皋领兵讨<br>伐起义军,唐懿宗未同意。张允伸又进献 助军米五十万石、盐二万石,懿宗下诏嘉奖张允伸,并赐他锦彩、玉带、金银器物 等。(玉带,即饰玉的腰带。作为古代官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带在正式的冠服制度体系中具有等级、礼仪功能,玉带在 唐代作为级别很高的朝廷用玉出现,除了其自身被规定的等级、礼仪功能外,关于它在当时社会中的其他具体使用情况,从 历史记载中亦可窥得一斑。综合文献记载来分类,唐代玉带的功用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认识。1.职官冠服之用;2.皇帝赏赐 官员之用,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徐人作乱,张允伸“进助军米五十万石,盐二万石,诏嘉之,赐以锦彩、玉带、金银器等”。 张允伸被赏赐玉带时官职在三品及三品以上。3.外国进贡唐朝之物;4.大臣供奉朝廷之用;5.持带者转赠他人用;6.乐舞装扮之用)其后又加特进,并兼任侍中。据《旧唐书张允伸传》记载,他对朝廷的恭顺主要表现在当地民政、抵御外敌方面。由于他恭顺朝廷,朝廷也看得起他,比如张允伸的头衔中有“起复”字样。所谓“起复”, 是指遭父母之丧时,不必等守制期满,即依旧出来做官(一般是守制期间暂停官 职)。这在当时是表现朝廷对此人的倚重。<br> 《旧唐书•张说传》载:“景龙中,丁母忧去职,起复授黄门侍郎,累表固辞,言甚切至,优诏方许之。是时风教颓紊,多以起复为荣。而说固节恳辞,竟得终其丧制,大为识者所称。”而史、张等人在其官衔上加 “起复”二字,借此表示朝廷看得起他。<br>三、积极参与佛教活动<br>唐朝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亦为佛教的兴盛时期。自唐太宗至僖宗等八位皇帝均信奉佛教,牵动了唐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和对外关系等各个领域。浩繁的译经事业基本完成,具有中国风格的佛教宗派相继崛起,多种规仪制度的汉化和建筑、雕塑艺术的发展,使佛教得到迅速流播。唐设鸿胪寺下的崇玄署管理僧、道。武则天以后,以礼部下的祠部辖僧、道事务,佛教传播达到顶盛。安史之乱后佛教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先祖张允伸还是积极参与佛教活动,唐咸通三年刻本是他刻印的。他除了刻《佛顶尊胜经》, 在大中、咸通年间还刻了许多其它的佛经。他还在幽州城建善化院。《元一统志》 记载:“善化寺,在旧城。有唐僖宗中和三年(883)九月内古记兴禅寺上座僧文贞撰述《唐幽州善化院故禅尼大德实行碑录》。 其略曰:大德以唐宣宗大宗十二年(858)<br>春来燕,选名寺以憩,留响德者盈途,青松节峻,白云志高,侍中张公崇敬,别仆禅居于遵化坊吉,辟开梵宇,俨似莲宫,奏请赐 额为善化。”碑录中的“侍中张公”就是张允伸,因为他在大中四年(850)至咸通十 三(872)任幽州节度使。<br>四、教育培养后代<br>张允伸有子十四人,现知道的八个儿子都在朝廷任职,为政府效力。<br>张简会,于张允伸家族系谱张允伸病重时任卢龙节度留后,张允伸死后,张简会畏惧前来会丧的平州刺史张公素,便逃到长安,被任为诸卫将军。<br>张简真,官至幽府左司马,先于张允 伸去世。<br>张简寿,官至右领军卫大将军。<br>张恃,荫袭湘州刺史。<br>张粘,荫袭豫州刺史。,<br>张珥,荫袭州刺史。<br>张高,荫袭州刺史。<br>张嵩(特别值得一提,因为他就是进入我们寒谷的老祖宗,待以后专题整理), 荫袭武昌太守(刺史)。<br>先祖的德能勤忠,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比如同时代的蒋伸(字大直,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881年),今宜<br> 兴芳庄镇五牧村人。蒋伸是唐宣宗初进士,曾任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又任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宰相)。兼刑部尚书、任河中节度使、太子少保、太子太傅,赠太尉。)评价先祖:性禀诚明,才推倜傥。端己每存於忠孝,嗜学早习乎天人。侃然器能,冠於戎籍。自维城遥领,留算筐在躬。惟专报国之心,以洽奉公之道。节度既换,俭恪弥勤。况辽阳甲兵之雄,幽都控驭之远。假机谋以董杂俗,资刑赏以靖朔邻。由是锡(阙)钺之正名,授喉舌之显秩。升以亚相,示之殊荣。<br><div>刘晌:((887-946年)五代时期政治家、史学家)若李载义、张仲武、张允伸因利乘便,获领旌旗,以仁守之,恭顺朝旨,亦足 多也。<br>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允伸镇幽州二十三年,勤俭恭谨,边鄙无警,上下安之。<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本文作者系宁化六中副校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6 年 8 月 17 日</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允伸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瑞兰</div>7月,张氏宗亲会的清裕副会长找到我,说今年是张允伸诞1230周年纪念, 希望我能帮忙整理撰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br>说来惭愧,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过张允伸的名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没有留下过多的文字记载。<br>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二卷中,对张允伸有如下描述:“加幽州节度使张允伸兼侍中。(公元872年)春,正月,幽州节度使张允伸得风疾,请委军政就医;许之,以其子简会知留后。疾甚,遣使上表纳旌节;丙申,薨。允伸镇幽州二十三年,勤俭恭谨, 边鄙无警,上下安之。”,第一次在资治通鉴里看到跟我们祖先有关的字眼,真是有种遇到亲人般的惊喜。“勤俭恭谨,边鄙无 警,上下安之”短短12个字,足以窥见张允伸光辉灿烂的一生,很励志,充满了正能量。<br>张允伸幼子张嵩,字季文,始居范阳, 荫袭武昌太守(刺史)。广明年间(881)黄巢破洪都,与兄珥、高扶母奔虔州,既而巢兵陷吉安,举家三百余口奔虔化鱼澜郭,后迁竹子坝,再迁田尾坑(今宁化寒谷)卒葬田尾坑。自张嵩唐末因避战乱入宁后,人丁旺盛,人才辈出,繁衍宁化三十多个宗祠。 父亲向来对宗族之事特别上心。打小,他就告诉我和弟弟,我们店上张家坑的祖公是丙郎公太。现在通过查族谱考证,我们是张嵩第三子张郤公之后裔,为允伸公第40世孙。<br>2016年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其中, 张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7.07%,约8480 万人。身为宁化人,处处能感受到张姓 为全县最大姓带来的心理优势。<br>古语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大家族的福泽,不可能永久保持,到了第五代就没有了。一个家 族要长久兴旺,靠权力、靠财富都难,但良好的家风可以。<br>在徐州伐叛时期,允伸祖公“进助军米<br> 五十万石,盐二万石”,死后,朝廷加谥号为忠烈,有的墓志铭称张允伸为忠烈公。 张允伸崇德向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忠烈报国,这是他作为一个忠臣良相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无论多少年,无论多少代, 都还在我们张氏后裔的血脉里流动。<br>我出生的村子,叫枫树咀村,由店上张坑分家而来。一个村子五十多户人家, 全部姓张。父辈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闹饥荒的时候,我们村没有饿死一个人,而且没有光棍,再苦的人家都能讨到老婆, 很多隔壁村的好姑娘都争着嫁到我们村, 为什么呢?<br>因为全村都是同姓张,都是叔伯兄弟,心齐,村风族风好。据说有一个故事: 有一天,我村几个叔伯在湖村赶士于时发现,本村一个十多岁的小孩,被街头一个老板捆住双手打,围观的人很多。叔伯上前问明原由,原来是小孩调皮损坏他们家东西。叔伯立刻制止了老板:再怎么也不能这样打孩子。这样,小孩我们带回家教育,你损失多少,我们赔。于是几个叔伯凑了一笔钱赎回孩子,在围观群众的目送下,叔伯带着小孩回家了。在那物质匮乏, 大家忙于裹腹的年代,能这样做是很难得的。从此后,枫树咀张姓兄弟团结仗义的好名声就在周边村子传出去了。<br>当然,再好的名声也不能填饱肚子, 父亲说,我们村里人特别勤劳,集体种田的时候,村里种的稻谷都要由往上交征购 粮,只留下很少一部分的口粮。我们村兄弟叔伯一起在深山开荒,种上水稻、大豆等杂粮,统一收割,由村里保管在一个秘密处,等口粮吃完了,就分配储备粮。所以在各村都有饿死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村里所有的张氏兄弟都能安然度过难关。<br>现代中国,人口流动频繁,已不再是乡土社会,个体对宗族的依赖也逐渐减 少。但是所谓“近乡情更怯”,血脉亲情是永远不能割断的,同宗同祖同痕的关系带来的安全感、认同感是不可替代的。<br>记得还在上初中时,我们村里修过一次族谱。只有小学文化的父亲,在村里算是个文化人,家里经常有村里叔公来和父亲商量修谱的事,“30年一小修,60年一 大修”的概念就是那时灌输而来。<br>修谱期间,叔公们为了 一个个名字和生平,辗转宁化石壁、济村等处核实考证, 那时候确实有点不能理解,族谱上密密麻 麻都是人的名字,谁会爱去看这一堆名字的书呢?直到看到司马迁的这句话,才豁然开朗:百世不泯有益于史乘者,谱也。族不立谱,则朝暮混淆。人不知其祖宗,则姓氏紊乱,与禽兽何异焉?<br> 所以说,宗族之事,其实也是公益事 业。近年来,宁化张氏宗亲会的长辈们,孜孜不倦,不断研究挖掘张氏本族的历史名人故事,修谱厘清各房族子孙繁衍脉系, 加强与各地张姓宗亲交流往来,在培养和激励张氏一代新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让人敬佩。为了搜集张允伸祖公的生平事迹,张氏宗亲会的清裕副会长历时两年多查阅《唐书》、《资治通鉴》等书籍,终于在浩渺的史海中觅得描述吉光片羽,让我们 后人得以了解。<br>当然,我们目前对允伸祖公的认知, 仅为冰山一角,需要更多张氏后裔去挖掘、去研究。<br>祝愿张允伸文化研究能早日结出硕果!<br> (本文作者系宁化县红十字会会长)<div> —<br>诗词·十八首<br>张泽柱<br>1、油茶<br>家乡特产华,珍贵有油茶。</div><div>寒露收成果,立冬放艳花。 </div><div>窠糖尝蜂蜜,朵汁舔甜瓜。 </div><div>籽榨流金水,馨香众口夸。<br>2、乡村巨变<br>(一)<br>除旧创新飞跃进,人间激变胜天庭。 </div><div>尖端科研船升月,新式民房手弄星。 </div><div>千里征途足不动,万家联系脚停行。</div><div>洗衣省力摔搓板,煮饭无烟勿用薪。<br>(二)<br>货运肩挑畴昔事,照明灯盏祝融烧。 </div><div>羊肠小道先人走,褴褛衣衫后辈抛。 </div><div>生病求神日渐少,矮房破壁车运郊。 </div><div>民间设备全新套,编写颂歌觉自豪。<br><br>3、 《春景》<br>脱去破衣换新装,飞禽走兽配成双。<br>山岗绿草迎风舞,地里秧苗甘雨尝。<br>燕语喃喃歌丰产,蛙声蝈蝈咬虫香。<br>花明柳暗三春好,生物竞争茁壮长。<br>4、 《夏景》<br>飞步肩挑收晒场,扬干选净粒精良。<br>车车袋盛输归库,担担箩装运进仓。<br>顶日乘风交谷热,披星戴月载粮忙。<br>完成公务无私债,国富民强乐小康。<br>5、 《秋景》<br>风吹落叶满天飘,凉爽宜人暑气消。<br>归燕南飞先展翅,鸣蝉夏曲早收箫。<br>禾颜黄服穿澄缎,竹色青衣著紫袍。<br>静野虫眠歌调息,惟哦鸡啸信啼噱。<br>(下接第30页)<br></div> <br> 慎宗追远宰相裔 正本清源子孙祭<br>——宁化客家张氏清明祭祖庆典纪实 ♦张清裕<br>清明节是中国历代以来民间族群尊祖穆宗,祭祀祖先,对先祖墓地进行扫墓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宁化客家人历来重视清明祭祀和扫墓活动。不论路程多远,或在国内、国外,都要回到先祖宗祠、墓地进行祭祀和扫墓,以表纪念先祖,崇拜先祖之心。<br>二0一六年四月三日,宁化客家张氏允伸公后裔四十多支祠堂,共220多人, 在宁化县淮土镇寒谷村,张氏祠堂进行祭祖庆典。会议安排共五项日程:一是列队、摄影;二是分组扫墓;三是祭祀先祖;四是庆典大会;五是摄照团体像。具体安排如下:<br>一、列队、摄影:本次参加祭祖的客家族群,于二0一六四月三日,早晨六时从各自住地前往寒谷村张氏祠堂,八时整在寒谷村口整队集中,有六十多辆小轿车浩浩荡荡从四面八方驶来,参加祭祖庆典的队伍按双列式排队,整整齐齐,雄伟壮观,锣鼓队、腰鼓队、紧接在中间,最前一对大铜锣,鸣锣开道,数十面彩旗,红旗招展,二幅横联:“缅怀唐朝燕国公张允伸公太”、“张公允伸后裔祭祀大典”双人高举着排列在中间,祭祖队伍,从寒谷村口,路过村中央,到达村尾张氏祠堂前,锣鼓声、锁呐声、腰鼓声、三十六响爆竹声,响彻云霄; 大坑口、田背官忠坑的牌子锣鼓队、宁化城关来的腰鼓队、大江头的双铜锣、寒谷畲的唱典队,各显唱艺,进行表演,热闹非凡,深受广大群众的关注和赞扬。给参加祭祖的全体成员极大的鼓舞,也给广大群众留下深刻影响。<br>二、扫墓:允伸公后裔全体参加人员分成三组进行扫墓,这三个墓地是:张嵩墓、嵩婆太墓、张郴墓,这三个坟墓是唐朝宰相张允伸公的儿、孙墓莹,这三个坟墓距今已经1100多年,嵩公墓坐落在宁化县淮土镇寒谷村田尾坑,嵩婆太墓坐落在寒谷五里亭,张郴墓坐落在寒谷李林里, 是宁化县境内最古老的墓莹,蕴含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是最早入宁化的客家张氏家族的物证,是分布宁化县16个乡镇,30多支家族认同允伸公千年家族的物证。该墓历年来都是寒谷张氏祠堂裔孙祭扫、维修,本次清明统一集体祭扫是一千一百多年来首次,深受广大族民的敬崇。<br>三、祭祖:客家人强调落叶归根,慎忆追远,不能忘本,都有寻根追源的天性,孝敬之心人皆有之。根据宁化客家祭祖习俗,祭祀程序是:鸣炮开堂,擂鼓、鸣金、奏 乐、主祭者就位,陪祭者皆就位,整冠、鞠躬,主祭者向神位前敬祖、安位、安杯、安 筷、献牲、献帛;主祭者复位,三拜九叩首; 主祭者到香案前三上香,三拜九叩首;主祭者到神位前三献酒,三拜九叩首;宣读祭文;焚烧祭文,三鞠躬,奏乐,礼毕退班。 这一程序基本传承古礼。其中的奏乐是地方固有的“牌子锣鼓”,颇具特色。<br>其祭文如下:我祖宣郎,讳允伸,字逢昌,原籍范阳;德宗贞元,乙丑年生,进士出身,内阁大学士,世仕幽州军门,总揽军权,节度使臣,检校工部尚书;光禄大夫, 检校司徒,并兼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居宰相,封燕国公,忠贞保国,晋升一品;咸通十三年卒,寿年八八,册赠太尉, 谥曰忠烈;领镇二十三年,克勤克俭,比岁丰登,边疆太平,军民团结,上下安之,忠臣良相,谈者美之;公也功何报,芳声著九京。佐朝斛百万,雅颂到于今。祠徽由来,其妣郭氏,一品夫人,生子十四;追忆张嵩,原居范阳,宪宗丁亥生,武昌太守。防灾抗灾,建堤筑坝,军民团结,黎民安康; 为民解难,减低赋税,边界无患,上下安之。巢破洪都,兵陷吉安,举家三佰,扶母迁转;先徙虔州,再徙虔化,丹阳之东陂阳乡,及竹子坝;后徙闽宁,寒谷田尾坑,重建家园,开基建房;开荒伐木,垦地种粮,安居三佰,族民安康;地域辽阔,繁衍四方,家规家箴,管理成章。再忆张嵩,生子三男,长房郴郎,有祠十九;次房邠郎,分徒各方,三房郤郎,有祠十五;熏陶后裔,世代忠良,耕读为本,发奋图强。列列考妣,世德流芳,克勤克俭,长发其祥;追思祖恩,如岗如陵,先公祖者,承世泽芳;千秋繁衍,啟后祠芳,百忍芳联,奕世其昌;兹当春露,用荐兴香,左昭右穆,敬享于堂;同歌厥祀,罗列已傍,佑啟我后,福寿无疆,事业发达,前程辉煌,开创伟业,万代炽昌。<br>四、庆典大会<br>大会由秘书处张清裕宗亲主持:大会日程五项,一鸣炮;二奏国歌;三向先祖三鞠躬;四大会发言;五照团体像。首先由筹备祭祖领导小组张益民宗长致欢迎词;接着由张氏联谊会会长张永善致祝贺辞;再接着由唐朝宰相张允伸公后裔三世孙郴郎后裔代表张耀福和郤郎后裔代表张瑞栋宗长发言。接着由允伸公后裔41世孙张标琪宗亲发言。他说在允伸公后裔,筹备祭祖大会秘书处办公室全体成员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我们在此欢聚一堂, 成功举行一千余年来首次允伸公(嵩公) 后裔统一祭祖、扫墓的活动。经过这次活动,我们终于统一了认识,认清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先祖——允伸公;认清了入宁张氏始祖——嵩公;让我们抖落了一直以来混乱的认识;可以说,这次活动让我们正了本,清了源,真正认了祖归了宗。为了进一步加深认识,为了进一步开展相关的系列工作,为了以后可持续的敬祖祭祖,也为了我们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有一个平台,在这里我们特提议:从今以后,每年清明期间,继续开展统一祭祖扫墓活动。 当然,以后活动的规模可以缩小,可以每个支祠轮流主持等等。接下来提请大会讨论与表决。通过大家充分讨论,以举手表决的方式,全票赞成,一致通过今后每年清明期间统一祭祖,扫墓的决议案。会议达到预期目的完满结束。最后全体参会人员进行照团体像,以作纪念。<br>这次张允伸后裔祭祖庆典,是庆祝先祖唐朝宰相张允伸公的一次大型活动,也是一千一百多年以来的首次庆祝大典,也是宁化客家张氏的一件大事,喜事,具有历史性的里程碑意义。张允伸后裔繁衍宁化各个乡镇,三十多支宗祠;并衍播福建、 江西、浙江、四川、湖南等十几个省,三十多个市县,乃至港台及东南亚各国。这次参加庆典大会的有来自福建、江西、四川、 浙江、广东等八个省、二十多个县、市以及香港等的代表共220多人。有的支祠父、子、孙三代同堂参加祭祖庆典,厦门市田背官忠坑支祠的张定昌宗长与九十岁高寿的张明水一同参加祭祖庆典,并亲临五里亭雁田排嵩婆太墓莹前扫墓、上香, 他这行动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影响。大家一致认为,这次祭祖庆典是一次团结的大会,是追根认祖,正本清源祭祖庆典的大型活动,也是宣传先祖允伸公宰相的丰功伟绩,传承和发扬先祖的高贵品德。今后要继续、坚持办好祭祖庆典活动。<br>(本文作者系张氏联谊会、张君政总祠、张显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研究员)<br>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先祖张允伸之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德炳</div>张允伸字逢昌,原籍范阳(今河北琢 络、北京西南),唐德宗贞元元年乙丑(785 年)生。进士出身,翰林院内阁大学士。唐末宰相,家族世代于幽州(卢龙军)任军校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三 十七•簿镇卢龙》),累职至押衙,兼马步都 知兵马使(《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列传第 一百三十》)。大中四年(850年)八月,戊帅周琳寝疾,请求任命张允伸为卢龙节度留后,九月,唐宣宗同意(《资治通鉴•卷第二 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朝廷可其奏,加右散骑常侍。同年十一月,张允伸进升为卢龙节度使,诏赐旌节,加检校工部尚书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 五》、《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三 十》),咸通四年(863年)十一月,唐懿宗加张允伸为检校司徒(《旧唐书•卷十九上• 本纪第十九上》),咸通七年(866年)三月, 懿宗加张允伸兼任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唐朝三十一个宰相之一),进封燕国公(《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 三十》、《旧唐书•卷十九上•本纪第十九 上》)。咸通九年(868年)正月,懿宗加张允伸为检校太傅(《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列传 第一百三十》)。同年七月,庞勋起义爆发, 张允伸闻讯后,请求命其弟张允皋领兵讨 伐起义军,唐懿宗未同意。张允伸又进献助军米五十万石、盐二万石,懿宗下诏嘉奖张允伸,并赐他锦彩、玉带、金银器物等。 其后又加特进,并兼任侍中。咸通十三年 (872年),张允伸病逝,年八十八。追赠太尉,赐谥“忠烈”。<br>张公允伸是一个开拓进取、忠贞爱国、 从骨子里透着忠义、豪气、贵气的先祖,担任卢龙节度使共二十三年,勤于军政、处事恭谨。在他治下,卢龙军连年丰收,边境太 平,军民上下和睦相处,安居乐业。这是允伸公后裔的骄傲和自豪,其治绩一直为谈论的人所赞许。有历史人物评价为证:“蒋伸:性禀诚明,才推倜傥。端己每存於忠孝,<br> 嗜学早习乎天人。侃然器能,冠於戎籍。自维城遥领,留箩筐在躬。惟专报国之心,以洽奉公之道。节度既换,俭恪弥勤。况辽阳甲兵之雄,幽都控驭之远。假机谋以董杂俗,资刑赏以靖朔邻。由是锡(阙)钺之正名,授喉舌之显秩。升以亚相,示之殊荣。”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 五》);“刘晌:若李载义、张仲武、张允伸因利乘便,获领旌旗,以仁守之,恭顺朝旨, 亦足多也。”(《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三十》)司马光:允伸镇幽州二十三年,勤俭恭谨,边鄙无警,上下安之。”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二•唐纪六十 八》)。<br>据史书记载:咸通十年,庞勋以徐州反,上书欲遣弟允皋领兵讨贼,不许。上米五十万斛、盐二万斛佐用度,诏嘉美,赐玉 带、宝器、纨锦,进兼侍中”。可见先祖允伸公,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勇于担当,以精忠报国为己任。勤于军政、治军有方,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当“庞勋以徐州反,上书欲遣弟允皋领兵讨贼,不许。”的情况下“又上米五十万斛、盐二万斛佐用度,”充分体现了先祖允伸对反叛分裂分子的深恶痛绝,立场坚定,处事恭谨,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先祖允伸“克勤克俭,治镇有方,使卢龙军连年丰收,边境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才有如此的经济势力。<br>先祖允伸公,六代为朝廷官吏,世代忠良恭顺朝旨,有子十四人,多至大将军、 或各地州太守、刺史。曾祖:张秀,官至檀州刺史。祖父:张岩,官至纳降军使。父亲: 张朝掖,获赠太尉。兄弟:张允皋,曾任蓟州刺史,封清河县开国子。儿子:张允伸有 子十四人,自其子张简会入朝后,兄弟间都官至诸卫大将军、刺史、郡丞等职。其中十四子:张嵩:字季文,生于唐宪宗元和二 年丁亥(807年)九月,武昌大守(刺史、今湖北)。张嵩生三子:张郴、张邠、张郤。其中长子张郴。一名少通,元和二年生,擢礼部水衡,后任虔州(今江西赣州)太守。都是效忠皇帝,为朝廷治理国家献计献策的良臣。在任期间,为国为民,处处为黎民百姓着想,防灾抗灾,发动军民建堤筑坝,减免赋税,为民解困,深受军民拥护。<br>公元874年,王仙芝在长安起义,次年黄巢在曹州响应,义军很快发展到淮河南北,并乘虚南下渡过长江。因战乱,北方汉人南迁,张嵩举家洪都(今江西南昌)。唐广明年间(880年),张嵩与兄张珥扶母郭六娘(一品夫人)奔虔州,便举家300余 口奔虔化(今江西宁都县)白鹭江渔澜廓,<br> 后徙陂阳乡竹子坝(今江西石城县),再徙 闽宁田尾坑(今宁化淮土寒谷村)。张嵩带领族民开基建房,重建家园,垦地种粮,开 荒伐木,安居300多人,族民得以安康。张嵩卒于唐乾宁三年岁丙辰(896年),享年 90岁。葬宁化县淮土寒谷村田尾坑蛇嘴 哽。坟肖龙蛇形。张嵩裔孙衍播宁化淮土、 石壁、方田、济村、曹坊、湖村等十六个乡 (镇),及福建、江西、广东、浙江、四川等八个省,乃至港、台和东南亚各地。是宁化客家张氏入闽宁最早的一支客家汉人。从中充分体现了先祖忠贞不渝,宁肯与兄珥、 高举家300余口扶母南迁,几经周折几度迁徙,最后徙闽宁田尾坑(今宁化淮土寒谷村)这穷乡僻壤之地,带领族民开基建房,重建家园,垦地种粮,开荒伐木,誓死不投降起义军,不背叛朝廷。<br>允伸公之子张嵩裔孙在闽宁已繁衍一千一百多年,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五个朝代,及民国、共和国等年代、历史悠 久,分布在宁化十六个乡(镇),三十多支张氏家族和宗祠,现各支系具体分布是: (1)淮土上田背武全公;(2)石壁江口达九公;(3)小吴中村达显公;(4)方田禾寨下村十一郎公;(5)方田大畲、清流李砂坪、 永安安砂十二郎公;(6)方田南城村里祖隆公(十三郎公);(7)曹坊大南坑祖延公 (十三郎公);(8)方田村里、硫坑十四郎 公;(9)方田禾寨上村、淮土凤山、石城小姑茶瘵十五郎公;(10)方田村头德郎公; (11)治平佐坑思迩公;(12)淮土寒谷畲思远公;(13)淮土竹园思坚公;(14)宁化城 子能、子寿公;(15)禾口、桂林思塘公; (16)方田南城大塘尾竹郎公;(17)淮土田背官忠坑思周公;(18)济村肖家山裕郎 公;(19)中沙渔潭检郎公;(20)城郊江夏福崇(文质)公;(21)济村柏水塅福员公; (22)石壁桃金石壁坑朴郎公;(23)济村水茜坑五二郎公;(24)济村上能坑乙郎公; (25)湖村店上张家坑丙郎公;(26)江西宁都永丰里万三郎公;(27)安乐罗地五郎公;(28)曹坊东坑益郎公;(29)曹坊山地十五郎公;(30)石壁小吴上村十五郎公; (31)石壁大江头、江西定南八十郎公。<br>嵩公后裔除宁化县境内人口众多外, 还迁徙衍播在福建的长汀、三明、厦门等十六个县(市)及江西、广东、四川、浙江等 八个省,乃至港、台以及东南亚各地。<br>我们今天在此为纪念先祖诞辰1230 周年,尊祖穆宗,其目的就是为了彰显、宣传和颂扬先祖的高贵品德及其丰功伟绩, 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先祖忠贞不渝、勤俭恭 谨的家风;传承先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为保一方平安,恪尽职守;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勇于担当;以精忠报国为己 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允伸公宗亲,高举先祖允伸公的旗帜,弘扬先祖,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 和力量!这是我们客家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宝贵客家精神。当今我们客家人寻根揭祖为的就是为了挖掘客家文化遗产,并给予发扬光大。今天我们在此澄清允伸公的简历和生平事迹及其后裔的体系,其目的是正本清源,恢复其本能面目,以表对先祖的崇敬之情,同时也为允伸公遍及海内外、港澳台的游子裔孙寻根揭祖,分清是非澄清事实,有利嵩公后裔寻根揭祖,传承先祖的家风并发扬光大,以报其爱国之心,报效祖国之心,为支持祖国家乡祖地的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作出更大的贡献。<br>注:以上部分史料根据作者张清裕论文摘录。<br> (本文作者系宁化原特殊学校校长)<br><br><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保护唐墓宝贵文化遗产 建设客家旅游新景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清裕</div>张允伸,字逢昌,唐德宗贞元元年 (785)生,范阳(今河北琢络市)人,进士出 生,翰林院内阁大学士。允伸,世仕幽州军 门。曾授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侍中,为 唐懿宗皇帝在任时宰相。旧唐书卷一百八十第四六八0页载《允伸伶镇二十三年, 克勤克俭,比岁丰登,边鄙无虞,军民用义,至今谈者美之,有子十四人,……》,咸通十三年(872年)正月二十五日卒,年八 十八。册赠太尉,谥日忠烈,葬浙江衢州府孝章县守城乡六舍寺。<br>一、勤于军政,治镇有方。<br>允伸世仕幽州军门,勤于军政,处事恭谨,他治镇有方,使所管区域年年丰收, 边境太平,军民团结,上下安之,深受军民的拥护。<br>张允伸家族是一个庞大的大汉族,世代于幽州任军校,允伸最初积功至押衙, 并兼马都知兵马使。大中三年(849年)卢龙节度使张直方因虐待士兵被遂去,军中<br></div> 立周能为卢龙留后。大中四年(850年)八 月,周纳去世,卢龙军中向朝廷上表,请求任命张允伸为卢龙节度留后。九月,唐宣 宗同意,并加张允伸为右散骑常待。同年 十一月,张允伸进升为卢龙节度使,加检 校工部尚书。咸通四年(863年)十一月,唐 懿宗加张允伸为检校司徒。咸通七年(866 年)三月,唐懿宗加张允伸兼任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封燕国公。咸通九年 (868)正月,唐懿宗加张允伸为检校太傅。 同年七月,庞勋起义爆发,张允伸闻讯后, 请求命其弟张允皋领兵讨伐起义军,唐懿 宗未同意,张允伸,又进献助军米五十万 石,盐二万石,唐懿宗下诏嘉奖张允伸并赐他绵玉带、金银器等物。其后又加特进,并兼任侍中。咸通十二年(871)正月, 张允伸因患风恙而上书交还节度使旌旗节钺,以便治疗,朝廷允准,任命其子张简会为检校工部尚书,充任卢龙节度副大使。咸通十三年(872)正月,张允伸病重, 再次派使者上表朝廷交还节度使旌旗节钺。朝廷诏书未到,张允伸已于正月二十五日(3月8日)病逝,享年八十八岁,朝廷追赠太尉,谥号忠烈。允伸勤于从政,处事恭谨,忠于国家,为民为国,深得军民拥 护,朝廷对他也加以重用,得到皇帝的重用和提升,晋升一品官位,成为唐懿宗忠臣良相。<br>二、允伸公家族连续六代在唐朝从政 为官。<br>允伸曾祖父张秀,官至檀州刺史。祖父张岩,官至纳降军使。父亲张朝掖,获赠太尉。兄弟张允皋,曾任蓟州刺史,封清河 县开国子。允伸本人,官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侍中是懿宗时的宰相,张允伸有子十四个,长子张简会入朝后,官至检校工部尚书、节度副大使,代理节度使、绪卫大将军。次子张简真官至左司马。三子张简寿官至右领军卫大将军。简会、简真、简寿 在史书上留下了名字。四子到九子待考查。<br>十子:张恃:官至湘州(今湖南长沙) 刺史。<br>十一子:张怙:官至颖州(今安徽阜阳 市)刺史。<br>十二子:张珥:官至常州(今江苏常州 市)刺史。<br>十三子:张高:字仲文,官至太平(今安徽当涂,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刺史。<br>十四子:张嵩:字季文,始居范阳,官至武昌(今湖北武昌市)太守(刺史)。<br>张嵩:唐末入闽宁,经历了唐、宗、元、<br> 明、清五个朝代,民国共和国年代,共1100 多年,播衍宁化十六个乡镇,三十多个支系和宗祠。张嵩,妣罗氏六娘,生三子:郴、 邠、郤。长子:张郴,字少通,太和一年丁末 (827年)九月生,擢礼部水衡,后任虔州太守;次子张邠,官至豫州(今河南省)佐;三 子:张郤:官至通州(今河北北京)知州。张允伸家族是一个大旺族,上至曾祖父张 秀,下至张嵩,孙子张郴、张邠、张郤,一共六代同朝,从政当官,为当代唐朝的繁荣, 国家富强,民族的团结,国家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后裔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资文化遗产。<br>三、认真挖掘先祖留下的非物资文化 遗产。<br>唐朝宰相张允伸十四个儿子,分布全 国十几个省五十多个县、市,为我们寻根问祖提供更多有利条件,开展广泛横向联系和联络创造更多机会,是当前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需争取时间,把握机遇,打好客家文化牌。首先把唐朝墓地保护好、 建设好、利用好。唐朝宰相张允伸的最小儿子张嵩的坟墓坐落在宁化淮土寒谷田尾坑,嵩婆太的墓坐在寒谷五里亭,张郴的墓地坐落寒谷村李林里,这些坟墓距今已经1000多年,是宁化县境内最古老的墓莹,蕴含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是最早南迁宁化县客家张氏家族的物证,是分布宁化县十六个乡 镇,30多支张氏家族认同允伸公千年家族的物证。嵩公后裔,除宁化县境内人口众多外,还广泛分布在福建的清流、明溪、建 宁、长汀、永安、龙岩、福州、闽候、厦门、泉 州、漳州、浦城、三明、沙县、邵武,及江西、 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省,乃至港、台及东南亚各地。<br>四、开发旅游新景点<br>田尾坑是闽赣两省交界处,位于宁 (化)石(石城)红色旅游线左侧三公里处。 东靠马公峡,八岭寨,西毗邻夫人山,北靠石峡岭、龙华峰,南接隘岭脑,隘门里。龙 华峰、石峡岭、八岭寨、马公竦是闽、赣两省的分水岭,也是闽江、赣江的源头。四周高山环绕,中间是一块大盆地,丰山密林, 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唐朝广明年间(881年)宰相张允 伸最小的儿子张嵩官至武昌太守,因避战乱,兄弟带领三佰余人迁徙田尾坑,开基立业,繁衍生息。田尾坑交通方便,宁石公路就在石峡岭经过,离宁化石壁客家祖地 8公里距江西石城九寨温泉三公里,是旅游景点的天然优美之地。八岭寨是避暑山<br> 庄好地方,山高地陡,东西北无法攀登,只 有西南稍平有一条路通往寨门,此景点建于古代,清代咸丰年间重建,是防太平军 的民堡。适于建设为夏季避暑山庄旅游新景点。田尾坑四周的丘陵山地适宜种植油茶树,可开发万亩油茶林,大坑的荒地可垦复数百亩烟草种植基地,可供开发建设嵩公陵园,供宰相后裔寻根扫墓朝拜。可供开发建设绿色、环保的客家旅游新景点,也是发展宁化经济一个新的增加点,是新项目,好项目。<br>嵩公裔孙从唐朝末期因避战乱入闽宁后,在各自住地开基立业,繁衍生息,经历了唐、宗、元、明、清五个朝代;民国,共和国年代,共1130多年,历史悠久, 人才辈出,英才豪杰和新人新事不断涌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红军就有1000多人,张奇才、张敏禄等青壮年为 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列入革命英烈名册就有九佰多人,开国功臣有张啟标、张 德顺、张英绍、张金连、张永根、张运木等。 建国后还有张添根、张星、张来水、张仁苇、张仁椒、张益民、张邦慧、张发坤、张瑞平、张敏流、张能清、张建林、张元标等五十多个厅、处级干部,在祖国各条战线上艰苦奋战,无私奉献。<div>岁月长流,年代深远,不断增强家族 的凝聚力,培养家族的自豪感,激发开拓 创新,光宗耀祖,敢为人先的上进精神,不 断发扬客家族群尊祖敬宗,开拓进取,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尊师重教等优良品德。 自强自立,开拓创业,为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伟大的 中国梦贡献力量。<br>(作者系原宁化县财政局干部、现张氏联谊会、张君政公总祠、张显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研究员)<b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客家张氏始祖之一 •唐朝宰相张允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德炳</div>张姓之源,可追溯至黄帝。《元和姓纂》记载,黄帝的第五子青阳,生子名挥, 挥聪颖异常,他通过观看天上的弧星,而仿照其形状制造出弓矢,因此被赐姓张。 “张”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即必须用力将弓拉开才能使用弓矢,“张”就是根 据此而来的。在《张氏统宗世谱》中《得姓郡望》篇说:“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之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张氏南轩族 谱》记述:“吾族本黄帝后裔,始祖为弓正, 封清河,赐姓张,此郡所自治也。”《香港张氏宗亲总会特刊•张氏世系源流考》记载: “我张氏受赐姓之始祖挥,乃轩辕黄帝第 五子,为三妃彤鱼氏所生,观弧星,司弓正之职,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世居清河。”明朝永乐癸未年《清河家乘》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名策鲂),仕秦为清河相,“策鲂公当时,坟莹诸处,立庙清河,遂以清河公为郡”。另外,还有一些史书也有提到张姓的其他来源,张氏祖源郡望也有诸多说法,但数来源于黄帝的这一支最古老, 历史上的清河故郡是张氏得姓发祥郡望。<br>据史实记载张姓向东南和华南地区的迁移有三次:第一次于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之时。台湾屏东县《清河百忍族谱》 记:张氏祖脉在清河,后因生子众多迁入徐州,逐步南下。一祖迁往建州(今福建)。 一祖入湖州(今浙江)。各成桑梓,四海散 开。第二次是东晋至南北朝时期。自公元第四世纪初,永嘉之乱后,国家再度处于分裂之中,张姓先民为了求生,离乡别井 大批南迁。第三次张氏南迁起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及后来蒙古兵南下。<br>张公允伸是张氏南迁始祖之一,也是 最早迁入闽宁的张氏始祖之一。张允伸字逢昌,原籍范阳(今河北琢络),唐德宗贞 元元年乙丑(785年)生。进士出身,翰林院内阁大学士。唐末宰相,家族世代于幽州 (卢龙军)任军校,累职至押衙,兼马步都 知兵马使。大中四年(850年)八月,戊帅周琳寝疾,请求任命张允伸为卢龙节度留<br> 后,九月,唐宣宗同意,朝廷可其奏,加右散骑常侍。同年11月,张允伸进升为卢龙 节度使,诏赐旌节,加检校工部尚书。咸通四年(863年)11月,唐懿宗加张允伸为检校司徒,咸通七年(866年)3月,懿宗加张允伸兼任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唐 朝三十一个宰相之一)。进封燕国公。(《旧 唐书•卷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三十》、《旧 唐书•卷十九上•本纪第十九上》)咸通九 年(868年)正月,懿宗加张允伸为检校太傅(《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三 十》)。?同年七月,庞勋起义爆发,张允伸闻讯后,请求命其弟张允皋领兵讨伐起义 军,唐懿宗未同意。张允伸又进献助军米五十万石、盐二万石,懿宗下诏嘉奖张允伸,并赐他锦彩、玉带、金银器物等。其后 又加特进,并兼任侍中。咸通十三年(872 年),张允伸病逝(是懿宗、僖宗两朝宰 相),年八十八。追赠太尉,谥曰“忠烈”。<br>先祖允伸公,六代为朝廷官吏,世代忠良恭顺朝旨,有子十四人,多至大将军、 或各地州太守、刺史。曾祖:张秀,官至檀 州刺史。祖父:张岩,官至纳降军使。父亲: 张朝掖,获赠太尉。兄弟:张允皋,曾任蓟州刺史,封清河县开国子。儿子:张允伸有子十四人,自其子张简会入朝后,兄弟间都官至诸卫大将军、刺史、郡丞等职。其中<br>十四子:张嵩:字季文,生于唐宪宗元和二年丁亥(807年)九月,武昌大守(刺史、今 湖北)。张嵩生三子:张郴、张邠、张郤。其中长子张郴。一名少通,元和二年生,擢礼 部水衡,后任虔州(今江西赣州)太守。<br>公元874年,王仙芝在长安起义,次年黄巢在曹州响应,义军很快发展到淮河南北,并乘虚南下渡过长江。因战乱,北方汉人南迁,张嵩举家迁洪都(今江西南 昌)。唐广明年间(880年),张嵩与兄珥、高 扶母(允伸之夫人)郭六娘(一品夫人)奔 虔州,便举家300余口奔虔化(今江西宁 都县)白鹭江渔澜廓,后徙陂阳乡竹子坝 (今江西石城县),再徙闽宁田尾坑(今宁化淮土寒谷村),这是最早迁入宁化的张 姓始祖。张嵩带领族民开基建房,重建家 园,垦地种粮,开荒伐木,安居300多人, 族民得以安康。张嵩卒于唐乾宁三年岁丙 辰(896年),享年90岁。葬宁化县淮土寒 谷村田尾坑蛇嘴哽,坟肖龙蛇形。<br>允伸公之子张嵩与兄张珥高扶母唐末迁入闽宁,其裔孙已繁衍一千一百多年,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五个朝代, 及民国、共和国等年代、历史悠久,分布在 宁化十六个乡(镇),三十多支张氏家族和宗祠现各支系具体分布是:1、淮土上田背 武全公;2、石壁江口达九公;3、小吴中村<br> 达显公;4、方田禾寨下村十一郎公;5、方田大畲、清流李砂坪、永安安砂十二郎公; 6、方田南城村里祖隆公(十三郎公);7、曹坊大南坑祖延公(十三郎公);8、方田村里、硫坑十四郎公;9、方田禾寨上村、淮土凤山、石城小姑茶瘵十五郎公;10、方田村头德郎公;11、治平佐坑思迩公;12、淮土寒谷畲思远公;13、淮土竹园思坚公;14、 宁化城关子能、子寿公;15、禾口、桂林思塘公;16、方田南城大塘尾竹郎公;17、淮土田背官忠坑思周公;18、济村肖家山裕郎公;19、中沙渔潭检郎公;20、城郊江夏福崇(文质)公;21、济村柏水塅福员公; 22、石壁桃金石壁坑朴郎公;23、济村水茜坑五二郎公;24、济村上能坑乙郎公;25、 湖村店上张家坑丙郎公;26、江西宁都永丰里万三郎公;27、安乐罗地五郎公;28、 曹坊东坑益郎公;29、曹坊山地十五郎公; 30、石壁小吴上村十五郎公;31、石壁大江头及江西定南八十郎公。嵩公后裔除宁化县境内人口众多外,还迁徙衍播在福建的长汀、三明、厦门等十六个县(市)及江西、 广东、四川、浙江等八个省,乃至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各地。<div>姓氏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本没有区域的界限,但当它与寻根文化联系起来, 打上了地域的烙印,便成了地方的特色文化。宁化石壁是客家之祖地,客家文化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客家张氏文化正在蓬勃发展,在张氏历史文化的研究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所至,出现些误差是难免的,诸如张公允伸是否是最早迁入宁化的张姓始祖,是否是客家张氏始祖之一。 允伸公之子张嵩与兄张珥扶母唐末迁入闽宁,其裔孙已繁衍一千一百多年,仅分布在宁化十六个乡(镇)便有三十多支张氏家族和宗祠,这些都是尊祖穆宗,传承 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史料,是丰富和发展客 家张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借此文为客家张氏子孙正本清源、正视听、 分是非。亲情将为大家搭起了一座割舍不断的桥梁,客家张氏文化的发展,会使海内外张氏宗亲族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和联系更加密切,也将激发海外华人的寻根情、故土情、民族情。千年的酝酿发酵,千年的文化传承,客家文化如历久弥笃的老酒,将在宁化客家祖地散发出更加诱人的醇香。</div><div>注:允伸公之子张嵩裔孙分布家族和宗祠史料从作者张清裕论文中摘录。<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文作者系原宁化特殊学校校长)</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正本清源 任重道遮</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领导小组张益民宗长在清明祭祖大会上的讲话</b></div>各位宗亲、宗长:<br>今天是清明节,虽天公不很作美,断断续续下着雨,但仍然阻挡不了我们统一祭祖扫墓的脚步,足见大家敬祖慕宗的热枕与虔诚。<br>宗亲们,这次活动与聚会的促成,有赖于理事会几位宗亲的不懈努力,仰仗于寒谷宗 亲的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让我们为他们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br>宗亲们,一直以来,我们当中许多人或者绝大多数人跟我一样,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或干扰,以为自己来源于石壁的上市或者下市,多少年来,三番五次地去参加他们的祠堂落成典礼或族谱发放仪式,并为之捐资助物。直到前段时间,经过清裕、瑞栋等人的提醒,以及查阅众多的族谱,我才知道,我们的祖先允伸公的儿子嵩公早在唐朝中后期就率众迁到宁化,来到这寒谷田尾坑繁衍、生息,是张氏入宁始祖,是现今宁化31个张氏支祠的共同老祖。其坟墓就坐落在寒谷村田尾坑。寒谷宗亲从古至今都去祭扫,再者根据各支祠族谱记录嵩公墓之情形,如地形(蛇形)、走向、朝向等,以及根据该墓的现状分析等 等,都可以作为有力的佐证。吾祖墓可谓恩承荣耀。翼护后裔,兴旺发达,乃风水宝地。庇护吾张氏后裔枝繁叶茂,人口众多,流源甚广,子孝孙贤,能人辈出,各领风骚。<br>嵩公墓历经一千多年风侵雨蚀,饱经沧桑,加之当时的条件所限,如今可谓断壁残垣,满目狼藉,且地域狭窄,自有羊肠小道勉强通行,实在是难为宗亲愧对祖先。宗亲们, 为更进一步正本清源,加大宣扬允伸公、嵩公是我们先祖的力度,为吾祖莹香火鼎盛,绿树长荫,后裔子孙福祉昌延,我们是不是该有所行动,有所作为?为此,我提出修通道路和建设墓园的倡议,与大家共同商讨商讨。<br>宗亲们,修建工程肯定困难重重,但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坚定共识,必能化难为易, 达成我们的愿望!<br> 宗亲们,为国尽忠,为家尽孝是我们神圣的信仰,修道路、建墓园是当今水到渠成的 盛事。让我们以这次修建活动为契机,加强宗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未来的嵩公墓园成为 我们的宗族旗帜和精神家园,寻根祭祖的共同圣地!<br>谢谢大家!<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6年4月3日</div><根据讲话记录,未经本人审阅整理人:允伸公41世孙张标琪><br>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祭祖大典大会的发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允伸公40世孙郴公后裔耀福宗亲发言</b></div>各位宗亲:<br>大家好!在这个花红柳绿、风清雨润的清明时节,我们相聚在寒谷张氏宗祠,隆重祭奠我们的张氏祖先允伸公、嵩公及一脉先祖,追思先人的丰功伟绩,联谊今人的亲情友情,共谋张氏家族的发展大业,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幸。<br>张姓在百家姓中摆在前列的位置(第三位)。千百年来,张氏宗族至贤让德,励志修行,齐家治国,名扬四海。今天我们在这先祖堂前(允伸公牌位前),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祭奠我们的祖先,缅怀先祖的英德,感激先祖的教诲。应该说,张氏子孙奋发有为,实现了家兴族旺,遍及华夏,在政界、商界、科学界、艺术界、企业界……都有我们张姓的名字。这是先祖功德的庇佑,也是我们后世子孙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见证。<br>古人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大地,报天地覆载之德;祭祀祖先,报先辈养育庇佑之恩。这是我们今天祭祖的意义之一。<br>今天,我们张氏后人,当弘扬先祖美德,传承先祖教诲,积极促进和加深宗族联谊,念 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我辈当以全族利益为重,不分南北,不分支系,明理诚信,精诚团结,互通有无,族系融合,互帮互助,共谋发展。这是今天祭奠先祖的又一更重要的意义。<br>孔子说: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不忘先人,追念先人,是为了后人更加腾达,是为了<br> 宗族更加辉煌。因此,通过这一活动来共谋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促发展,使我允 伸公衍生的张氏各支系枝繁叶茂,兴旺发达。<br>谢谢大家!<br>2016年4月3日<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瑞栋宗亲在允伸公祭典扫墓活前大会上的发言</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各位宗亲:</div>你们好!大家辛苦了,来参加这次祭典活动的宗亲,有好多是远道而来,甚至海外归来,很不容易,我深受感动。本人是石壁镇桃金村石壁坑朴郎公裔孙,也是允伸公第卅五代后裔。<br>今天是四月三日,即“清明”节的前一天,大家知道,“清明”节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祭祖、扫墓节,也是国家法定节日。现在我们欣喜来到淮土镇寒谷村祠内,共同参加允伸公和嵩公的大型祭典扫墓活动,缅怀先贤,是自允伸公至今一千一百多年以来的第一次, 其意义非常重大,特别有些是千里迢迢,远道而来的宗貌,十分难得,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好事,大喜事,使人感慨万千,久久难以忘怀。<br>现在我们允伸公系下,宁化、江西、长汀、清流40多支祠的代表,共220多人,来到这里,欢聚一堂,热闹非凡地举行祭祀,其目的,显然是一次很好的宣传发动形式,增强团 结,互相认识,从而促使大家认清了自己真正的祖先。据史料入闽始祖最是的算是嵩公, 比睦公随闽王入闽还早。公元874年,王仙芝在长安起义,次年黄巢在曹州响应,义军很快发展到淮河南北,并乘虚南下渡过长江。因战乱,北方汉人南迁,张嵩与兄珥、高扶母郭 氏六娘(一品夫人)南迁洪都(今江西南昌)唐广明辛丑(881年)黄巢兵破洪都,张嵩与兄 扶母奔虔州(今江西赣州),既而曹兵陷吉安,张嵩与兄扶母奔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便带领家族300余口奔白鹭江渔澜廓,后迁陂阳乡竹子坝(今江西石城县),再迁田尾坑(今<br> 闽宁淮土寒谷村),播衍生息,开基立业,重建家园,现已1100多年。<br>通过这次活动后,我建议大家多看看有关允伸公、嵩公的族谱资料及世系吊图,正本清源,弄清派系辈分,今后要加强团结、和宗睦族,相互沟通,每年清明节时,继续祭祀扫墓,平常年份举行中小型联祭,由寒谷附近周围各支祠轮流做东,若干年后,再大祭一次。 这项工作,寒谷、上田背祠宗貌,付出了辛勤劳动,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漫长的历史洪流中,他们年年坚持不懈,代代相传,从不间断的组织祭祖、扫墓或维修,才使嵩公墓、嵩婆 太墓和张郴墓等三古墓,一千多年以来,一直保持完好无损,这在民间来讲,不能不说是一大少有的奇迹。在此,我代表大家,特向寒谷祠宗上田背祠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br>(根据大会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系允伸公37世孙张仁钰整理)<br>6、《近游诗》<br>天晴男友日间忙,彳亍单行晒太阳。 <div>高速长桥昂目看,白蛇卧地睡眠香。 </div><div>昔日正月田生草,现时初春烟膜藏。 </div><div>改善增收计划好,听从指示富家乡。<br>7、《山村医疗所》<br>旧日小村庄,无医信鬼亡。<br>新培多妙手,扁鹊遍山乡。<br>8、《善辨》<br>蜜蜜谈中剑,酸酸语内弦。<br>忠言多逆耳,利病有黄连。<br>9、《背大牵小一难妇》<br>大背小牵避南方,起义黄巢反李唐。 </div><div>黄感逃人存孝道,叮楣挂叶免遭殃。<br>10、《戢影家园》<br>曾作人梯为过客,戢影家园笔没闲。<br>夕阳西下辉余热,诗赋长篇赠后贤。<br>11、《农民忙》<br>鸡鸣推枕起,黑夜晚归眠。<br>四季无闲日,飞锄雪暑天。<br>12、《浪淘沙•种田好》<br>种地纵辛劳,能造金窑,<br>半年耕种半逍遥。<br>脚下火炉眠软枕,自产供销。<br>粒粒似黄金,晒好收藏,<br>公粮吃用外余粮。<br>自卖市场多积蓄,农半成商。<br>(下接73页)<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发坤宗长在纪念唐朝宰相张允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诞辰12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div>各位宗亲、宗长:<br>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欢集一堂,纪念我们共同的先祖唐朝宰相张允伸公诞辰1230 周年的座谈会,我很高兴出席这个座谈会。刚才张耀福宗亲向大家讲述了这次座谈会的议程,我认为这个座谈会开得很有意义,我完全赞成这个座谈会。我感到很高兴,也很惭愧。高兴的是现在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唐朝宰相,也是忠臣良相;惭愧的是对先祖允伸公了解较少,过去出钱出力宣传别人的祖先,对自己的祖先没有宣传,实在对不起先祖允伸公。在坐的都是允伸公的后裔。经许多允伸公后裔的史志工作者,特别是张清裕宗亲数年来的不懈努力,在浩瀚,堆积如山的史书中,如海底捞针一样的细心认真查找,终于在唐书中考证,发现我们先祖张公允伸,是唐懿宗时,同中书的下平章事为唐朝末期的宰相, 燕国公。这一重大发现,是我们广大张姓的荣耀,是我们允伸公后裔的骄傲与自豪,我被清裕宗亲的辛勤劳动,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所感动,我本人深表敬意!<br>今天,借这个座谈会,我个人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br>1、 要想办法多挖掘允伸公的事迹,现在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从族谱及唐书上所记载的一些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或到允伸公本人所任职过的地方,或其儿子工作过的地方,查找当地的有关史料,从中挖掘他为国家为人民的史料。因为张允伸曾任过许多的官职,直到宰相。数十年的任职期间,一定有许多事迹值得后人赞颂。宰相这个职务,在封建王朝时,是个很了不起的职务。通过走访调查,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张允伸,会起更大的作用。<br>2、 允伸公是唐朝宰相,这不仅是我们张姓的荣耀,也是我们允伸公后裔的骄傲,因此 要通过各种方法,各种渠道把他宣传好,让他的名字,让他的事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br>3、 清明节在寒谷村张氏宗祠召开了允伸公祭祖大典及扫墓活动。这是追悼祖宗,敬宗穆祖,这个活动搞得好,希望每年举行一次,让我们的后代不忘祖宗。<br> 对于历史的东西,我了解甚少,谈几点仅供大家参考。<br>最后祝大家:<br>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全家幸福!万事如意!<br>诲诲大家!<br>(根据座谈会记录稿,未经本人阅审。系允伸公40世孙文煊整理)<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6年8月20日</div>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允伸公生平及在宁化播衍概况简介</div>一、唐朝宰相张允伸生平、功绩<br>张允伸字逢昌,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市),唐德宗贞元元年乙丑(785年)生。 进士出身,翰林院内阁大学士。据史书记 载:“允伸世仕幽州军门,累职至押衙,兼马步都知兵马使。大中四年,戊帅周琳寝 疾,表允伸为留后,朝廷可其奏,加右散骑 常侍。其年冬,诏赐旌节,迁检校工部尚书,咸通九年(868年),累加至光禄大夫, 检校司徒,兼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燕国公。咸通十年(869年),徐人作乱,请以弟允阜领兵伐叛。懿宗不允,进助军米五十万石,盐二万石,诏嘉之,赐以锦綵、玉带、金银器等。冬,又加特进,兼侍中。咸通十二年(871年),以风釜拜章请就医药,诏许之。以子简会检校工部尚书,充节度副大使。十三年(872年),允伸再上表进纳所赐旌节。朝令未至,其年正月二十五日卒, 年八十八,册赠太尉,谥曰忠烈。允伸领镇 凡二十三年,克勤克俭,比岁丰登,边鄙无 虞,军民用义。至今读者美之,”有子十四 人。<br>一长子:张简会,检校工部尚书,充节度副大使,绪卫将军。<br>二子:简真:幽府左司马。先允伸卒。<br>三子:简寿:右领军卫大将军,余或升朝籍。或为刺史,郡佐。简会、简真、简寿三 兄弟在史书上留下了名字。允伸四子至九子仍待考查。<br>又据宁化张氏君政公四修总谱记载, 张允伸妣郭氏,生恃、怙、珥、高、嵩五子。<br>十子:张恃:字用文,官授湘州(今湖南<br> 长沙)刺史。<br>十一子:张怙:字时文,颖州刺史。 十二子:张珥:字孟文,常州刺史。 十三子:张高:字仲文,大平刺史。<br>十四子:张嵩:字季文,武昌大守(刺史、今湖北)<br>二、宰相允伸最小儿子张嵩从范阳南迁田尾坑<br>张嵩,字季文,生于唐宪宗元和二年 丁亥(807年)九月。世居范阳(今河北涿络 市),官授武昌(今湖北武昌市)太守(刺 史)。据族谱载:“嵩公系张允伸字逢昌最小的儿子。”史书记载:“张允伸,世仕军门,累职至押衙,兼马步都知兵马使,右散 骑常侍,检校工部尚书,节度使。累职至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侍中,燕国公。张允伸在唐懿宗时咸通九至十年,官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为唐朝末期的宰相。”<br>张嵩在任期间,为国为民,处处为黎民着想,防灾抗灾,发动军民建堤筑坝,减免赋税,为民解困,深受军民拥护。<br>公元874年,王仙芝在长安起义,次年黄巢在曹州响应,义军很快发展到淮河南北,并乘虚南下渡过长江。因战乱,北方汉人南迁,张嵩与兄珥,高扶母南迁洪都(今江西南昌)。唐广明年间(880年),张嵩与兄珥、高扶母郭六娘(一品夫人)奔虔州 (今江西赣州),便举家300余口奔虔化 (今江西宁都县)白鹭江渔澜廓,后徙陂阳乡竹子坝(今江西石城县),再徙闽宁田尾坑(今宁化淮土寒谷村)。张嵩带领族民开基建房,重建家园,垦地种粮,开荒伐木, 安居300多人,族民得以安康。张嵩卒于唐乾宁三年岁丙辰(896年),享年90岁。 葬宁化县淮土寒谷村田尾坑蛇嘴哽。坟肖龙(蛇)形。张嵩裔孙衍播宁化淮土、石壁、 方田、济村、曹坊、湖村等乡(镇),及福建、 江西、广东、浙江、四川等八个省,乃至港、 台和东南亚各地。是宁化客家张氏入闽宁最早的一支客家汉人。<br>三、允伸公后裔在闽宁播衍状况:<br>允伸公之子张嵩裔孙在闽宁已繁衍一千一百多年,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 五个朝代,及民国、共和国等年代、历史悠 久,分布在宁化十六个乡(镇),三十多支张氏家族和宗祠,现各支系具体分布是: (1)淮土上田背武全公;(2)石壁江口达九公;(3)小吴中村达显公;(4)方田禾寨下村十一郎公;(5)方田大畲、清流李砂坪、 永安安砂十二郎公;(6)方田南城村里祖 隆公(十三郎公);(7)曹坊大南坑祖延公<br> (十三郎公);(8)方田村里、硫坑十四郎 公;(9)方田禾寨上村、淮土凤山、石城小姑茶瘵十五郎公;(10)方田村头德郎公; (11)治平佐坑思迩公;(12)淮土寒谷畲思远公;(13)淮土竹园思坚公;(14)宁化城关子能、子寿公;(15)禾口、桂林思塘公; (16)方田南城大塘尾竹郎公;(17)淮土田 背官忠坑思周公;(18)济村肖家山裕郎 公;(19)中沙渔潭检郎公;(20)城郊江夏福崇(文质)公;(21)济村柏水垠福员公; (22)石壁桃金石壁坑朴郎公;(23)济村水茜坑五二郎公;(24)济村上能坑乙郎公; (25)湖村店上张家坑丙郎公;(26)江西宁都永丰里万三郎公;(27)安乐罗地五郎公(28)曹坊东坑益郎公;(29)曹坊山地十五郎公;(30)石壁小吴上村十五郎公;(31)石壁大江头、江西定南八十郎公。<br>嵩公后裔除宁化县境内人口众多外,还迁徙衍播在福建的长汀、三明、厦门等十六个县(市)及江西、广东、四川、浙江等<br>八个省,乃至港、台以及东南亚各地。<br>(本文系允伸公后裔领导小组联络秘书处办公室撰、允伸公40世孙利云讲解)<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允伸公诞辰123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金)</div>各位宗长、各位宗亲:<br>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参加座谈会,我又认识了许多自己人,我就在对面社保中心工作, 我是由淮土田尾坑发去方田的,是嵩公十四郎公的后裔。以前自己很少参加这样的活动, 以前宗族有什么活动都是我父亲或方田比较年长辈份大的宗亲参加,所以自己很少与大家接触,也就很少向大家特别是长辈学习的机会,对先祖很不了解。最近与张清裕大叔交流接触,才从中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张允伸太尉(相当于现军委主席宰相级别),我们的家族历史上是名门旺族,文臣武将众多,定国安邦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正由于我们的先祖奋发图强,勇于担当,敢于拼搏,才缔造了我们张氏家族不甘落后、自强不息这样一支让外族不敢小看的庞大优秀的家族队伍,我为我们的先祖感到由衷的自 豪!<br>现在我们已经摸清了我们是张允伸的后裔,我个人认为,我们还应该做以下工作:<br>一、 发掘整理始祖文化<br>应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小组成员要注意收集族谱、地方志乃至国家发行的人物传记史料等,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可以从族谱往上追溯;也可以实地考察,从张允伸发源地开始逐步往下顺查从而进一步确定,我们这一支张氏队伍的变迁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是什么历史原因最终在田尾坑安营扎寨,别的兄弟支系又主要集中在哪,以后便于今后横向联系,最后建议印成一本小册或书本,这本书如能引用历史经典,注明出处,便于今后子孙查阅那就更好,或者写入族谱便于我们后辈了解这些变迁的历史。<br>二、 百善孝为先,增强凝聚力<br>饮水思源,与发源地宗亲联系上,以后也可以派出代表参加祭典先祖,尽我们后裔的孝道,中华民族是礼仪民族讲孝道讲感恩的民族,我们张氏家族也一样,发掘整理始祖文<br> 化就是要让后代了解我们先人的光辉历史,同时也让后代知道今天我们到田尾坑来,来之不易,从而让我们的后代更加尊敬先祖,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尊敬家族、长老,团结同宗兄弟,在家庭中更加尊敬父母、亲善姐妹兄弟,从而达到同舟共济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目的。<br>最后祝我们的家族人才两盛、兴旺发达,祝各位宗亲长老同宗兄弟们家庭幸福,万事如意。<br>(本文系允伸公40世孙,宁化社保中心主任)<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宰相张允伸 我们赞颂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纪念允伸公诞辰123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文煊</div>在封建朝代,宰相这个职务,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务,也就在我国封建王朝中属最高的行政官长。据唐书列传十四册卷170至183传(第 4679—4680页)记载:张允伸就在唐懿宗时,咸通九至十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唐朝末期的宰相,封燕国公。公元872年, 允伸去世后,皇上册赠太尉,谥忠烈。<br>张公允伸,字逢昌,原籍河北范阳,进士出身,翰林院内阁大学士。由于张允伸从政期间,忠于国家,为民办事,特别是在咸通十年(公元869年)期间,庞勋在徐州发动叛乱时,他请求皇帝懿宗,由他亲弟允皋领兵平定叛乱,在皇帝不同意的情况下,他毅然进助军米五十万石,盐二万石, 从物质上支持国家军队平定了叛乱,因而受到皇上嘉奖,官职得到提升。<br>宰相这个职务,在封建王朝,具有至高 无上的权利。从战国至明清约有4110 人担任过宰相,其中张姓担任宰相的有199 人,而这些人中,跋扈而背叛者,骄蹇而不奉法者,可谓不计其数,而张允伸是:“若夫恭顺以全节,忠荩以事上”。据史料记载: “堪称藩镇名臣者,仅十三人,张允伸公其一也”。张允伸领镇二十三年,克勤克俭, 比岁丰登,边鄙无虞,军民团结,上下安之, 至今传为美谈。正如至考裔孙朝栋所撰赞: “公也功何报,芳声著九京。佐朝斛百万, 雅颂到于今。”<br>由于张公允伸处处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因而深得皇帝的器重,所以其官职从世仕幽州军门,累职至押衙兼马步都兵<br> 马使,后为留后,任幽州节度使,朝廷可其奏,加右散骑常侍,后又累加至光禄大夫, 检校司徒,兼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 宰相,燕国公。从此可以看出,张公允伸的官职是经他不懈地努力而步步升高的。<br>由于张公允伸在朝数十年的任职期间,忠于国家,处处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热心为民办实事好事,克勤克俭,忠于职守,奉公守法,因而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得到人民大众的支持。<br>今天,我们缅怀他的历史功绩,就是要发扬他的精神,继续他的高贵品质。啊!张公允伸,我们的国家,有你这么一位忠诚的宰相,这是我国家的幸运,人民的福气;我们张姓有你这么优秀的一位封建王朝的宰相,这是我们张姓的荣光,是我们张氏后裔的自豪!你忠于国家,为民办事, 克勤克俭的精神风范,已永远载入史册, 祖国没有忘记你,人民没有忘记你,我们张姓后裔更没有忘记你,你的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后人永远讴歌,点赞!<br>(作者系允伸公第四十世孙,小学高级 教师)<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6年8月20日纪念座谈会上发言稿)</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牢记历史 不忘祖先 开创未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清裕</div>各位宗长、各位宗亲:<br>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允伸公、嵩公 后裔聚集在这里,庆祝我们的祖先唐朝宰 相张允伸诞辰一千二百三十周年纪念座谈会,缅怀允伸公的丰功伟绩,允伸公是 忠臣良相,为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 巨大的贡献。他忧国忧民、处处为国家、人民着想、无私奉献。他的治国平天下的谋 略值得我们借鉴,他的高贵品德值得我们 学习和继承。<br>张允伸,字逢昌,唐德宗贞元元年乙丑(785)生,原籍河北范阳。进士出身,翰 林院内阁大学士。允伸,世仕幽州军门,累职至押衙,兼马步都知兵马使。大中四年 (850),戊帅周琳寝疾,表允伸为留后,任幽 州节度使,朝廷可其奏,加右散骑常侍。其 年冬,诏赐旌节,迁检校工部尚书。咸通九 年(868),累加至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燕国公。咸通十年 (869),宠勋在徐州叛乱,请以弟允皋领兵 伐叛,唐懿宗不允。允伸,进助军米五十万石,盐二万石,诏朝廷嘉之。赐以锦玉<br> 带、金银器等。其年冬,又加特进,兼侍中。 咸通十二年(871),以风羔拜章请就医药, 诏许之。以子张简会检校工部尚书,充节度副大使。咸通十三年,允伸再上表进纳所赐旌节,请求把政务全权交给其子张简会,唐懿宗同意了,命张简会为留后,代理节度使。其年(872)正月二十五日,朝令未至,允伸去世,享年八十八,册赠大尉,谥曰忠烈,葬浙江衢州府孝章县守城乡六舍寺。<br>一、根据唐史记载:允伸有子十四人。<br>长子张简会:唐朝将领,任官检校工 部尚书,幽州副节度使,代理节度使,诸卫 将军,昆弟多至大将军,左司马或为不同 地方州的太守、剌史、郡佐。<br>次子张简真:任幽州府左司马。<br>三子张简寿:任幽州府右领军卫将 军。简会、简真、简寿三兄弟在史书上留下 了名字。四子至九子待考查。<br>又据宁化张氏君政公四修总谱记载, 张允伸妣郭氏,生:恃、怙、珥、高、嵩五子。<br>十子张恃:字用文,荫袭湘州剌史。 十一子张怙:字时文,荫袭颖州剌史。<br>十二子张珥:字孟文,荫袭常州剌史, 扶母亲奔虔州避难。<br>十三子张高:字仲文,荫袭太平剌史。<br>十四子张嵩:字季文,始居范阳,荫袭 武昌太守(剌史)<br>二、从范阳南迁田尾坑(允伸后裔南 迁原因及迁移路线)<br>公元874年,王仙芝在长安起义,次 年黄巢在曹州响应,义军很快发展到淮河 南北,并乘虚南下渡过长江。因战乱,北方汉人南迁,张嵩与兄珥,高扶母南迁洪都 (今江西南昌)。原因之二是张嵩的长子, 张郴,字少通,授官礼部水衡,后任虔州太守(今江西赣州)。为其家族南迁创造了有利条件。唐广明年间(880年),张嵩与兄扶母郭六娘(一品夫人)奔虔州(今江西赣 州),唐广明辛丑(881年),黄巢兵破洪都, 既而巢兵复陷吉安。便举家300余口奔虔 化(今江西宁都县)白鹭江渔澜廓,后徙陂 阳乡竹子坝(今江西石城县),再徙闽宁田尾坑(今宁化淮土寒谷村)。张嵩带领族民开基建房,重建家园,垦地种粮,开荒伐木,安居300多人,族民得以安康。张嵩卒 于唐乾宁三年岁丙辰(896年),享年90 岁。葬宁化县淮土寒谷村田尾坑蛇嘴峡。 坟肖龙(蛇)形。张嵩裔孙衍播宁化淮土、 石壁、方田、济村、曹坊、湖村等十六个乡 (镇),及福建、江西、广东、浙江、四川等八个省,乃至港、台和东南亚各地。是宁化客<br> 家张氏入闽宁最早的一支客家汉人。<br>三、幼子张嵩,唐末入宁,人丁旺盛, 人才辈出,繁衍宁化三十多个宗祠。<br>张嵩:字季文,原籍河北范阳(现河北 涿州市),生于唐宪宗元和二年丁亥(807 年)九月,官任武昌太守。卒于唐乾宁三年 岁丙辰(896年),殁后葬寒谷村田尾坑蛇嘴峡,龙(蛇)形,实属风水宝地。妣罗氏六娘,葬温坑口 (今宁化寒谷)雁田排乌鸦落田形,生三子:张郴、张邠、张郤。长子张郴,一名少通,元和二年九月生,擢礼部水衡,后任虔州太守。因巢兵陷洪,遂奔虔化鱼澜廊,后迁徙竹子坝,再迁田尾坑。乾宁四年九月卒,葬李子林(今宁化寒谷)。生五子:①念一郎:迁江西宁都大洲塘发祖; ②念二郎:迁江西宁都牛岗坝发祖;③念四郎:唐东京(长安)解元,中和元年,随父避难虔化,兄弟分徙各方,公即寄舍坡阳乡竹子坝,转徙田尾坑,卒葬李子林。生五 子:1、思远公字仲英。妣钱氏,夫妻合葬招贤里(今宁化水茜)沿口车田上,生子一, 三郎公。传十三世孙,德郎公,迁早禾田, 为方田村头一世祖。再传三世孙成郎公, 讳廉,字武卿,任广东琼州通判。2、思达公 徙济村小长坊。3、思通公徙济村长坊东 坑。4、思逵公,徙居方田南平寨。5、思迩公 徙居治平佐坑。<br>(4)念六郎:居田尾坑(今宁化寒谷), 生六子:思遐、思远、思坚、思添徙、思绍 徙、思澈徙。长子思遐公,字远行,为人淳 谨浑厚,友爱天生,克勤克俭,显德元年甲寅(954年)徙居田尾坑,殁葬雷公山,传四世孙万福、万禄在至和元年甲午(1054年) 兄弟由田尾坑徙居淮土田背枣树下。生子二:文荣、文班。文荣公长子武全公居上田背。文荣公次子,武孝公传九世孙达九郎, 大坑口祖。再传九世孙<b>承祖</b>公字天赐,官名赐,宏治间岁进士,曾任江西袁州府万载县知县,政治仁声籍甚,邑祀公如神,以 功迂江南安庆府正堂,忧国忧民,堪称贤守。达显郎,小吴中村祖,传七世孙志洪公,徙居长汀、上杭等地。思遐公次子文班公。妣林氏,生六子:(1)武平,(2)武中, (3)武斌,(4)武常(徙),(5)武研(徙),(6) 武宇(徙)。武斌公,一名虎,五代天福年间,省父年友,于我汀道经玉屏,爱其山蓊蔚,遂举家徙居樟树下,后迁芳员里、禾寨 等乡共祖,传十二世大忠公生五子,至顺元年(1330),洪水漂屋,因地势低下,不可久居,命五子各徙:(1)十一郎徙居禾寨、 陂坑、水尾上坑祖;(2)十二郎徙居大岭、 清邑、银坑、李沙坪祖;(3)十三郎,徙居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