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作者 范素梅</h3> <h3> 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每当想起,总是心有余悸。<br> 下乡到内蒙插队的第六个年头,1973年的冬季,我在梁底大队学校任民办教师。当时正在文革期间,各地学校紧跟社会潮流,开展学工学农活动。我们校办工厂(小作坊)响应旗里的号召,开始试做火药炮,用来消灭糟蹋粮食的老鼠。 </h3> <h3>图文无关</h3> <h3> 制火药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对技术性和安全性有严格的要求外,还需要注意天气状况。然而学校却让一个不懂技术而且身有残疾的社员担任技术员,来指导这一危险性的工作。制作现场被安排在学校办公室(里间也是我们女教师的卧室),平时干活时,男同学由这个技术员带领在办公室外间烧火熬硝,我带领女同学在里间捻炮捻。办公室的地上、炕上、桌上堆满了黑色火药。现场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然而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这种危险性。</h3> <h3>作者在内蒙插队期间</h3> <h3> 跟往年一样,天气异常寒冷。 记得那天中午刚过,孩子们早早来到了学校。女孩子们先在院子里玩耍,男孩子们则在技术员的带领下已经在办公室里干了起来。一场火灾正在悄然袭来,它发生时竟是那样地突然,那样刻骨铭心!</h3> <h3>作者(左一)与一起插队的同学</h3> <h3> 大概两点钟左右,我去大队部取做炮捻的纸,碰见罗四大爷和张校长。听说我还没吃午饭,罗四大爷热情地取出一个馒头放到炉子上烤,叫我吃完馒头再走,于是我就坐在了炕边等候。突然间,我看到窗户外边黑烟滚滚,翻卷升腾,越来越浓。惊恐之余,听到车大队长大声喊道:“不好了,学校着火了!”霎时间,整个大队部一片慌乱,大家拔腿就往学校跑去。此时浓烟包围了整个学校,哭喊声、惨叫声响做一团。张校长第一个冲向办公室,可是门怎么也打不开。有人赶快把窗户玻璃打碎,屋内气压降低了,门才被踢开。开门的瞬间,出现在大家眼前的首先是一个烧得面目全非的男生,接着就是一个躺在地上的尸体。<br> 人们都惊呆了,我的脑子一片空白。屋子里浓烟弥漫,什么也看不清楚,火药味呛得大家透不过气来。随着人们的喊叫声,突然又从屋里冲出两个火人来,他俩一到屋外,风助火势烧得更加剧烈。大人们赶上来把他俩扑倒在地,迅速扑灭身上的大火。</h3> <h3> 当人们把这四个学生抱到大队部的炕上时,已有两个死亡,另外两个被烧得焦头烂额,无法辨认。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惨不忍睹的场景,那四个学生就像被烧烤的羊羔一样。侥幸活着的两个学生身不由己地把手举在胸前,肉皮垂下好长,在那里痛苦地呻吟,让人不寒而栗。<br> 我不忍心再在屋里看下去,跑到了院子里,任凭刺骨的北风吹打着,浑身颤抖,竟全然没有冷的感觉。说真的,那时的我已被吓得丧魂落魄,不知所措。<br> 我的衣物和铺盖也被烧成了灰烬,暂时只好在大队部勉强度日。</h3> <h3> 第二天,四子王旗教育局、公安局进驻梁底学校开始调查此事。<br> 原来男生们拉风箱熬硝烧过头了,这种情况下,应立即停下风箱,盖上锅盖等温度降下来。可是技术员却没这么做,他操之过急,让孩子们赶快把硝铲出来。由于孩子们年龄小,身高有限,体力不支,操作时不慎使一团硝落在了放在风箱旁的火药上。火药一遇火烫的硝,立即迸出火苗并窜上屋顶。农村的屋顶都是纸糊的,瞬时被引燃,一场大火迅速蔓延开来。这时如果技术员让学生们赶快撤离办公室,就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可是他却嘱咐孩子们:你们快救火,我去喊人!这些年幼纯朴、乖巧听话的孩子,哪里救得了这样的大火。说时迟,那时快,燃烧的屋顶掉落下来又引着了炕上、桌上的火药,接着靠近门口放置的重达三十多斤的一麻袋火药也被引燃。门被封死了,屋里一片火海,哪有孩子们的逃生通道?幸存下来的两名学生也落下了终生严重残废。<br> 学校停课了,火药炮停做了。四子王旗教育局下发了通告,以后不允许学校生产危险品。</h3> <h3>图文无关</h3> <h3>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想起这起火灾,还是感到后怕;心中充满对当年可爱的学生深深的思念。如果当时我正带领女生在办公室里间干活儿,又会多殃及多少个人、多少个家庭呢? 死亡学生的家人,他们怎样才能走出这片魔影?两名残疾学生,他们现在的生活境遇如何?<br> 那一场火灾,我会铭记一生!<br><br></h3> <h3>作者感言:八年的知青生涯锻炼了我,丰富了人生阅历,积累了精神财富,为以后的生活增长了技能和智慧。<br><br>作者后记:当时外面传说一个民办教师被烧死了。同在四子王旗插队的弟弟景中听到消息后,风风火火地骑着自行车,赶往梁底学校,一到那儿就高声喊叫:“姐姐,姐姐!”直到看见我从屋里走出来,他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说怎么外面传言烧死一位民办教师呢?这场火灾我没敢告诉爸爸和妈妈,直到一年后回到天津才告诉了他们,妈妈听后表现得十分地惊恐,也更加重了对我的忧念。</h3> <h3>作者近照</h3> <h3>作者简介: 范素梅,天津市第十九中学66届高中毕业生。1968年9月至1976年1月,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东八号公社梁底大队东梁底小队插队务农,后任民办教师。1976年1月至1985年1月,选调到海渤湾矿务局三中任数学教师。1985年1月至2005年,在河北省外贸系统任会计。现已退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