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是福

木子

古语云:能吃是福,善吃是智。中国人的能吃,早已闻名遐迩,不仅吃的花哨、繁复,而且离奇、刁钻。纵观五千年积淀的饮食文化,人们不禁叹服于它的博大精深与蔚为大观。然而,饮食文化不等于饮食文明。真正的饮食文明体现在“善吃”,即是否吃的科学...... 文/木子 “热血常奔涌,思情常萦绕 。”八一建军节对于我们这些穿军装多年老兵来讲是个重大节日,都有一种“八一情怀”、“八一情结”;对“八一”会餐记忆更深,沿续了每年到“八一”都要庆祝一番的习惯。今年当前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我们老兵不给国家添乱,只在微信中其乐融融地重温着当年的“八一会餐”,聊起那些难忘的往事,真是开心...... 在部队,最重要的节日有三个:春节、国庆节和建军节。 想当年每到这几个节日,机关、连队都会搞一次大聚餐。干部、战士,加起来一百多号人。那时的菜也简单,有条鱼、有碗肉、再加上几个炒菜,大家吃的热火朝天。一眼望去,十几桌,每桌都有酒,能喝的人拿着杯子串着桌子找酒喝,干部、战士、还有来队家属,大家闹成一团......<div>  从部队转业到马钢某矿业公司后就不再有会餐了,刚到马钢那些年发实物: 米、面、油、鱼、肉、蛋、过年还发"小包装"……领回去全家人享用。</div><div> 再后来实物也不发了,改发过节费了,只有单身,父母不在身边的未婚年青职工有过节补助用来会餐。逢个年节的,机关有的科室也聚聚,但再也看不到当年在部队一起吃大餐时的热闹场面了。<div> </div></div> 刚到部队,六七十年代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小新兵到了新兵连都会变成“饭桶”。顿顿粗糙大米饭,炖白菜萝卜,菜里没有油水,当时每人每月三两油,还不如我农村家里吃得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训练又紧张,胃口超级好,主食吃的多,可吃多少都顶不到下顿饭就饿了。那时一顿吃下的主食,现在两天也吃不完。 我任连长时,专挑选最勤劳的优秀战士到炊事班。设一名饲养员,全连竞选,要求是党员或者入党积极分子,专职是养猪。每年炊事班能养到20多头猪,另外还挖了一口鱼塘养鱼。每个班都有菜地,种一点菜,补充连队的伙食。力争每个周日猪肉包子或水饺,节日里都会餐,通常是十菜一汤,很美味。除战备值勤人员外可以畅开肚皮,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闹腾的不亦乐乎。 <div> 从连队调到师机关不久,一次到师直农场插秧。农场养猪场养了很多猪,知道机关干部战士来干活,头天杀了一头,还包上包子。中餐劳累饥饿,看到农场食堂送来的大包子,我一下子吃了二十几个,还有一小盆稀饭,创最高纪录。那包子里的大肥肉块都舍不得咽下去,嚼一会香一阵。吃过去好几天了,嘴里还留有香味,回味悠长啊。<div> 师医院女兵黄雅芳(江苏扬州人), 她可能听到有议论我吃了那么多大肉包?下午 插秧时候,转过身来俏俏对我说,"我也一口气吃了12个。" 管理科 管理员邹银树到跟前,说她,看看这么瘦的小丫头,吃那么多,能弯下腰吗?<br>  我们一声不响的快速插秧,他没有趣儿的走了。......<div><div><br></div><div> </div></div></div></div> 后来,转业到地方 ,到机关食堂吃饭,一看是包子,我就买了十个,想不够吃再去买,不知道我能吃的机关干部们窃窃私语的看我吃,帮我数数,都不相信我能吃那么多。马鞍山市民都知道马钢食堂包子肉多好吃,我吃的很快,十个包子不到几分钟就吃光。<br>  多年后我肚子的油水打了底,吃六个就够了,现在俩包子都强吃完,还是年轻好啊! 七十年代末,第一次去上海接新兵,坐了一天一夜的车,饥肠辘辘的我们走进一家饭店,我们没有舍得点菜,就点的小笼包子和阳春面。我一看那小包子真小,我一口一个,我们那桌子摆满了笼屉,落的高高的。<br> 一些不礼貌的吃客看我们对饭店的工作人员唯唯称诺,全神贯注于这顿饭,过来高谈阔论讽刺我们,"......老土大兵,一定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佬大肚汉。......”还嬉皮笑脸的起哄我们为新兵体检的师医院女兵。“连女的都吃这么多。" <br> 一副世界大城市高大上市民架势站在我们桌子旁边,我们无法用餐,饭店的人不去管,还乘机大声的喊 : "解放军的阳春面来了!" 引起饭店的人哄堂大笑。<br> 他们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啊!我的战友们纷纷痛斥他们。一个战友站起来气愤的问: ".吃你们的了?我们天天摸爬滚打,千辛万苦的训练,保卫着你们,我们坐了一天一夜的车,饿了,吃点饭你们凭什么说三道四的,没有教养。" <br> 有几个家伙忽然来到我们医院女兵桌前,一副嘲讽的口气说:"看看这几小女兵,人家能吃,不说话,怕吃少了。" <br> 师医院二所上海籍女军医陈晴娣忽然怒不可遏,用上海话骂道:“ 那个帮宁太下作......塌皮!” <br> 老家在上海市区的军务科的老科长站起来,用上海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他们说的无地自容,面红耳赤的走了。<br>  自那以后,我对上海人印象坏极了!(上海籍战友,我知道你们会看我的文章,这里绝没有诋毁你们的意思,见谅!) 往年八一这一天,住相近的城市几十位当年一个师的战友,总会到在部队当过司务长后任军需股长的梁华生,他转业后在南京开的&lt;&lt;老兵之家&gt;&gt;酒店相聚庆祝,聊军旅往事,让短暂的相聚充满了欢乐。最有意思的是他安排了大家动手包饺子、熬大锅菜,重温当年集体生活的种种快乐。 现在交通运输便利,在一个地方想吃什么几乎都能吃到,地域导致的吃不到的情况越来越不明显,在吃什么上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以前只有富贵之人才能吃到满汉全席,现在只要有钱同样能吃到。过去普通老百姓从未见过的美味佳肴,包括那些国外佳肴,现在也能端上普通人的餐桌。<br>  吃什么是学问,怎么吃才是大学问。由于厨艺高低,同样的食材,做出的菜肴大不一样。有的东西口感舒服,回味悠长,有的虽然苦涩,但如一味良药。 退休后,我在网上选择了许多菜谱,女儿还给我买来一本厚厚的烹饪艺术大全。我按照书里的方式与方法去做,搭配好四季做法都不一样,随着气候变化而不断改变,寒冷的冬天,得吃热量高的,保持体能抵御风寒;炎热的夏季,则要吃些清淡解暑的比较好。<br> 做父母的都有这样的体会:看到孩子吃得多、吃得香,心里特别高兴, 因为能吃说明身体非常健壮,消化功能比较好。<br> 溜达在超市和商场,忙碌在菜场和厨房之间的我注意每餐做得适量刚好够,吃得健康不过量,让他们想着下一餐,吃太多可能会导致胆固醇升高,容易引起疾病。<br>  女儿常赞扬我厨艺越来越好。他们回来餐桌上肯定有许多花样,自然,也就不存在小孙子不愿意回来的情况咯。我会把菜炒得有滋有味,让每个人在饭桌上都吃得很开心。让老伴每餐都想着回家,自己也不用每天独自守在家里,一家人每天欢聚一堂,整个家庭自然会变得更加和睦幸福。 如果哪一天我觉得不开心了,那不妨自己找一家特色饭店,电话通知市内比较要好的战友或者过去同事来吃上一顿,奖励一下他们,他们也会用世上最美好词语安慰一下我,那么烦恼什么的都一定会烟消云散。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