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瑞宏 和顺,隶属山西省晋中市,地处山西东陲。太行襟腰,清漳缀带;扼晋冀要冲,锁东藩门户。东临河北邢台,俯瞰华北平原;西连榆社、榆次,直通省府太原;南与左权为邻,迳下上党盆地;北接寿阳、昔阳,面迎京津大都。四面环山,县界天成。全域横75公里,纵30公里,面积2250平方公里,是晋中版图最广的县制。县城居境中心,海拔1252米,云龙西屏,两河环绕,山光水色,风景宜人。<br><br> 和顺历史悠久,孕育了“牛郎织女”的传说,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r><br> 2019年4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和顺县退出贫困县。<br><br> 和顺民情敦厚,里俗淳朴,有男和女顺之美誉,无奸邪盗佞之恶性。和顺山民旧时以农为本,安土重迁,深居简出,富不外移,穷不离乡,轻商薄贾,安贫乐道。民国二十三年《山西省统计年鉴》记载,和顺离县到他乡居住人口仅有男23人,难怪人称“和顺娃娃,离不开妈妈”。如今,和顺人的足迹已经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们干出了一番事业,取得了一定成就;不少和顺人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奋斗拼搏,生生不息。<br><br> 和顺地形复杂,山高风劲,气候特异。春寒如冬,夏无盛暑,方秋陨霜,初冬飞雪。无霜期119天,冰封期147天。一县之内温差悬殊,昼夜之间恍若两季。盛夏气候凉爽,空气清新洁净,大气质量高于国家一级标准,空调电扇在和顺无用武之地,蚊子害虫在和顺很少见到,即使三伏酷暑夜晚就寝也得盖上被子,和顺实乃消夏避暑休闲旅游的绝佳去处。<br><br> 全县辖五镇三乡,176个行政村,常驻人口12.2万人。全县的地形地貌大致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省道318榆邢线横穿东西,天黎高速、国道207、阳涉铁路纵贯南北,东吕高速经过县境,全长142.4公里的和邢铁路,是我国继大秦铁路和中南部铁路通道之后的第三条能源运输大通道,将于今年年底通车,结束了和顺没有客运火车的历史。和顺已经成为京冀鲁豫休闲避暑的后花园。 和顺县 ,春秋时名盖与,为晋大夫梁余子养封邑。<br><br>战国改名为阏(yān)与,隶上党郡。<br><br>北魏孝昌二年(前236年),阏与改置为乐平郡及乐平县。<br><br>北齐置梁榆县,属太原郡。<br><br>隋开皇十年(590),定名为和顺县。<br><br><br>2000年,晋中撤地设市,属晋中市。 北关阁,门洞上方分别刻有“石勒旧都”“梁余故郡”。<div> 后赵皇帝石勒,出生地、墓地是最有争议的,有榆社说、和顺说、武乡说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石勒曾在和顺北乡(今石勒村)居住过。县志载:石勒本羯奴,少游洛阳,依上东门长啸。王衍惊云,此雏有异志。勒遂循去。来寓于和之北乡,以农为业,史称勒耕于野。勒与李阳相隔五里,二人因争沤麻池相格斗。石勒当了后赵皇帝后,不计前嫌,让李阳当了将军。至今和顺有南北李阳村、上下石勒村,“李阳故里”“麻池胜迹”的古匾仍存。清邑侯苏宏祖有感于此,写下《李阳村》一诗:千秋尚有李阳村,落日西风吊古魂;毒手遂成遂鹿事,老拳终却沤麻盆;深山何处龙鳞卧?故垒萧然燕雀村;池上英雄今已去,年年池水为谁喧?<br></div> 其实,和顺县名本身就有很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古县志载,和顺县名。在“风俗”志篇首则给出了新的解释:“《礼》曰,一道德以同俗;又曰,外和而内顺,此之谓盛德。古人之名斯邑者,其有见于此地之人情欤!”此“人情”,就是“邑处山谷之中,水不载舟,陆难行车,商贾鲜通,止事耕凿”,“民俭朴实,盖由唐虞都会遗风尚存”。明朝邑令张翼则认为“邑名和顺,当日之命名有义存焉,盖邑人心即天地,人心和即天地之心亦和;人心即天地之心亦顺,和以招和,顺以来顺,斯万物咸苦,而岁其稔好。”这就有了和谐社会的味道了。其实,“和顺”的最早意思就是“和谐”,《广韵》释曰:和,顺也,谐也。 省级森林公园——云龙山森林公园。 云龙山森林公园,原为和邑十景之一的西溪灵井,位于城西三华里,1994年山西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是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一体的重要风景旅游区。<br><br> 公园山门是一座高8米,宽7米,由26块汉白玉对接雕凿而成的四柱三门石牌坊。正中是单檐歇山顶的琉璃顶式,门楣刻有“云龙公园”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此字为和顺温源村人、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厅长刘江先生所题写。两侧篆书“聚雅”、“凝瑞”,石柱上雕刻“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八仙过海”、柱座雕刻“松鹤延年”、“麒麟送子”等图案。山门的背面雕刻的是“灵溪胜境”、“风和”、“云祥”。<br><br> 路旁有“接脉泉亭”,是六角形建筑,“脉”是指山脉与水脉,山水并存,水依山活,林依山存。亭座有一石雕龙头,泉水从龙嘴中吐出,飞珠溅玉,四季长流。和顺民众常常提壶托罐来此灌装泉水,带回饮用。<br><br> 公园的南面是一座戏台,坐南朝北,与神龙殿遥相呼应。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和六月十三都要循例唱戏。戏台与神龙殿之间有一座石拱桥,名为“玉泻桥”,桥下流水淙淙,清澈见底,洁白如玉。<br><br> 北面山上建有神龙殿,殿右有“云龙山”三个摩崖石刻的赤色大字。相传是宋太祖赵匡胤讨伐北汉时,登临此山所题。<br><br> 殿右是钟楼,青石底座,凿刻精细,上装古钟。殿前的千年迎客松,枝叶苍翠,松涛悠悠。<br><br> 云龙公园旧称“西溪灵井”,庙始建于北魏,以求龙王降雨,尊为“雷音台”,尊“神龙殿”为“龙王堂”、“大龙庙”。“西溪灵井” 位于“神龙殿” 内,称“灵井泉”,深丈余,在建庙之初,就将自然泉穴砌为井状,泉水入井,冬不结冰,夏不干涸,盈而不溢。<br><br> 殿左有一六角亭,名为“澄碧楼”,上下两层,里面有一眼泉水清澈见底。<br><br> 沿小路向东100米是“药王庙”,庙门上一副对联为“树志德于生前,留遗爱于身后”。<br><br> 云龙山重山叠嶂,林海松涛,气候凉爽宜人,空气清新洁净,是避暑的理想之地。<br><br> 过去,云龙山有古建筑32处,历代战争摧残,再加人为破坏,导致古建和佳木惨遭毁伐。先是,山西督军阎锡山修石太铁路将云龙山、麻衣山百万株佳木伐作枕木;而后日寇入侵和顺,在云龙山建起哨所,为防抗日军民隐蔽于山,将所有庙宇拆毁,全部树木砍光。现在的满山林木,是1950年后种植与自生的。1982年,县城建局陆续修复云龙山的亭台楼阁 ,已投入巨资恢复古迹16处。<br><br> 登上云龙山峰巅,在其西北部横亘着一个突兀高大、状如伏虎的天然平台,面积约两万平米,有上下两台,上大下小。上台中部有一土石浑筑的大丘状墩台,台中凿有石孔, 为插立旗杆的台墩。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赵王台”。(赵王指后赵皇帝石勒)<br><br> 赵王台下的漳翼河畔有赵王女儿(皇姑)居住的地方,皇姑每天梳妆完毕后上赵王台拜见父王,故名为“梳头村”。皇姑由于钟情于云龙山的清幽雅静,峰秀地灵,死后葬于赵王台西面的高山上,此山头便名为“皇姑垴”,附近的“黄狮垴”村的得名便与此有关。<br><br> 云龙山的名称来历有三:一是此山有雷音台、灵井泉,皆与传说中的龙有关;二是此山的两侧有漳翼河、梁余河二水环城相汇,形如玉带,故为云龙形势;三是从空中俯视此山,灵秀俊逸,吞云吐雾,其形态如一条奋跃腾飞的巨龙,山上有一片黄沙滩,状如“龙爪”、“龙头”、“龙尾”。<br><br> 2007年后,和顺县政府投入巨资,在云龙山顶,新建了“九龙柱”。原一缘煤业董事长陈来贵先生斥亿元巨资新建起老君殿和佛光寺等古建筑群,为云龙山森林公园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和历史情怀,可谓功德无量! 雨洗麻衣,为和邑旧十景之一。麻衣山,古名二龙山,位于县城北五华里。海拔1477米。东傍刘家窑村,西邻尧村,南依河北村,北靠后峪村。山上原有松树数十万株,山顶一古松,岁以千年计,数围约3米,高约15米,几十里外即可望见起岿然雄姿,百姓称其“老王树”。可惜于1976年夏被雷电击毁,残留树干于2005年5月9日被一场大风刮倒,现仍存留原地。站在麻衣山顶眼界开阔,县城全貌尽收眼底。<div><br> 山上原建有双龙寺,因麻衣道人在此修行,更名麻衣寺,又名麻衣和尚院。该寺院为四合院并套西禅院,正殿为大雄宝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琉璃光药师佛、阿弥陀佛。东配房供奉有千手观音、文殊普贤菩萨。西配房供奉有地藏王菩萨、十殿阎罗。南大殿供奉着弥勒佛,背靠背有韦驮菩萨,两边是四大天王。住持均由五台山派驻,统领全县各寺院。上世纪五十年代,遭到拆除。<br><br> 山上有和尚坟,占地十多亩,建有哪吒庙和山神庙,均为石砌窑洞,现遗迹犹存。<br><br> 麻衣山顶下南腰50米处,有北魏时石窟三处,长高宽均为2米,石窟外沿有很多石佛刻像,并有宋太祖赵匡胤御笔题写的“第一峰”、“寿”字和刻像。<br><br> 传说,麻衣道人为寻找修行之处,从南往北徒步苦行,最终选择了二龙山双龙寺这一风水宝地,专著麻衣相书,传于后世。县志载:“麻衣和尚,姓氏不传,唯好着麻衣,即以之为名。”麻衣道人仙逝于麻衣寺内,为纪念麻衣道人,山上建有归真之塔。县志载:“麻衣道人坟冢,在麻衣山椒,冢上有石塔。”据史书记载,麻衣道人在石室著有《神异赋》、《金锁赋》、《银匙赋》、《正易心法》、《麻衣神相》等,成为宋代理学的组成部分。<br><br>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为了一统天下,于公元954年4月,征讨盘踞在太原的北汉小王朝,先后历经十年的讨伐,皆未如愿。为此,三次上山拜访麻衣道人,但都因为道人厌烦战事有意回避,不得相见。无奈,赵匡胤为表诚心,题刻“第一峰”三个大字,并在神台反复祈祷:“此行志在吊伐,不戮一民。”之后,宋太祖终获成功。<br><br>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反封建反迷信”,将归真之塔推倒,麻衣道人之墓被掘。现有“麻衣道人之墓”墓碑一通,高约1米,方形,四面宽30多公分,并刻有文字。</div> 石牌坊,位于中和街北端,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木牌坊,是石牌坊的配坊,在石牌坊以北十米处, 位于中和街北端,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石牌坊是和顺古建筑的典型之作,建造宏伟,古色古香。石牌坊建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木牌坊系石牌坊之配坊,位于石牌坊北十米处,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是和顺北关村人举人药济众(时任中宪大夫山东按察司副使,正四品,相当于现在的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的门生刘弘光(时任山西监察御史)出资修建。明崇祯六年,药济众带领和顺县城居民和流贼土匪相持四十余日,困守孤城,城陷攻破,投井殉国,阖家沦亡。顺治元年,清廷念其忠心,彰其功绩。 槐树街的这株老槐树,树围三米,树龄在200年以上。此老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一度干枯,1992年,古槐又焕发新枝,民众奉为“神槐”。每年元宵节,善男信女们给“神槐”张灯结彩、披红挂绿,祈求“消灾、延寿、赐福”,希望古槐给人间带来福祉。 文昌山 文昌塔 和顺文化大家赵世芳先生撰写的《重修文昌塔记》<div><br></div><div> 2012年11月,和顺县斥资1.53亿元开工建设文昌森林公园,于蔡家庄村塔垴顶重修文昌塔(原来的文昌塔已经坍塌近百年了)。和顺文昌塔呈八边形,七层,高62.84米,面积2191.59平米,投资2726.9万元,2016年5月竣工。<br><br> “和顺之名,正道中和;昌文之风,古往今来;人才之盛,泽被桑梓。”(赵世芳《重修文昌塔记》)<br><br> 文昌塔,又称文风塔、文峰塔、文笔塔。文昌原是属星官名,有“文曲星”或“文昌”的说法,而掌管“文昌”的属官,则称之为“文昌帝君”。在神话中,文昌星君掌管天下的功名、禄位大权,因此,文昌星成为文人崇拜的星座,人们为祈求文昌星君保佑地方文化昌盛,多得功名、多出人才而兴建文昌塔。<br></div> 政务大厅(原和顺人武部住址)。古代,这里曾是和顺县衙所在地。<div> 古代,和顺县城有三座城门:北门(大槐树以北)为拱辰门,南门(东关口附近)为康阜门,西门(和顺一中附近)为宝凝门。<br></div> 政务大厅往南正对的这条街是——遵化路。<div> 古代,和顺县城只有三条街:<br><br> 中和街,北门(大槐树)至南门(东关口),长480米,宽5米,是县城的商贸中心,有商号、店铺40余家。 <br><br> 遵化街,北起县衙(现政务大厅)南至招待所,长320米,宽4米,遵化街的南端,现在迎宾苑(原招待所)附近那一带,曾经建有城隍庙、吕祖庙、兴国寺、子孙庙等,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城隍庙的地盘上,建有政府小礼堂,经常演电影。 <br><br> 西门街,俗称槐树街,西从粮食局起,东至大槐树,长200米,宽五米。<br><br> 古代,和顺县城其余的街道有:城西为西关街(原来的西大街,现在是永和路);北门外北向为北关街(现在是中和北街),北门外东向为城东街(小东关街);南门外南向为南关街(现在是中和南街),东向为东关街(现在是泰山街)。南门口是商业闹市,有商铺饭馆几十家。<br><br></div> 和顺县粮食局旧址。古代,这里是和顺县的常平仓,即粮库;赈济灾民时,开仓放粮之地。 义兴镇农村商业银行。<div> 古代,这里是云龙书院,民国时改为高等小学堂。农商行后面,古代是典史署,维护治安,缉拿罪犯,民国时改称警务公所,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的职能。<br></div> 和顺县融媒体中心。<div> 古代,这里是和顺县的学宫建筑群。原有一座文庙,曾是和顺县规模最大的庙宇之一。据民国三年《和顺县志》记载:有一进七院,大成殿正中奉祀至圣先师——孔子。有配祀、崇圣祠、名宦祠祀、乡贤祠祀等组成,祠内祀奉牌位200多个,每春秋仲月上丁先一日,知县公服至孔子神位前行礼,上香,行三跪九叩首大礼。当日子夜,引祭官先祭奠崇圣祠,行二跪六叩首礼,响鼓三声,奏乐起舞。<br><br> 自顺治以来至民国,历任知县均恭录御制匾共十二面: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圣集大成,圣协时中,德齐帱载,圣神天纵,斯文在兹,位育中和,圣教昌明。<br><br> 古代,和顺县的魁星阁,原址在东南城墙上(现在县社后面一带),被读书人视若神明。<br><br> 文昌庙的原址在电业局办公区,内祀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包括六颗星,古代星相学家将其解释为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将其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也叫“文星”。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来,文昌星尤为文人学子顶礼膜拜。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圣诞日要告祭正殿祝文,并吹奏乐曲致祭,热闹非凡。<br></div> 北关石牌楼停车场。是县中医院和县医院旧址。<div> 古代,这里是梁余祠(供奉梁余子养的祠堂),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时任和顺知县余光超特建梁余祠,每年农历五月初三致祭,日寇入侵县城后祠堂被焚毁;民国时代,和顺商务会也在这一带。</div> 这里曾是原和顺县法院的旧址。<div> 古代,这里是王家祠堂所在地,为祭祀和顺第一大儒——王虎谷先生而兴建。祠堂坐东面西,由三进院落组成,建筑庄严肃穆,石碑林立,平日香火繁盛,可惜在1938年被日寇战火焚毁。<br></div> 和顺二中旧址。现为和顺县法院驻地。<div> 古代,这里是泰山圣母庙所在地,祀奉泰山圣母,南向有戏台一座。和顺县城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赶庙会,就是与祭祀泰山圣母有关的。<br></div> 原百货公司大商店旧址。 原百货公司小商店旧址。 原城关供销社旧址。 原交电公司旧址。 原汽车站旧址。 中和街。 东关牌坊(泰山街)。 和化路。 北关沙巷街。 滨河路。 中和南街(南关街)。 北内环。 南内环。 桥东路。 太和路。 天顺街。 新和大街。 新华街。 新建街。 永和路。 云龙巷。 财政局、审计局、乡村振兴局。 森林局。 县委党校。 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检察院。 交警队。 交通运输局。 教科局。 科技楼——人社局、市场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医保局等单位办公大楼。 农业农村局、西城社区(原粮贸大厦)。 林业局。 晋能和顺公司(原煤运公司)。 农机公司。 生态环境局。 税务局(原国税局)。 税务局(原地税局) 牛郎织女晋剧院。 县医院。 应急局、能源局。 迎宾苑(原招待所)。 住建局。 自来水公司。 自然资源局。 汽车站。 和顺一中。 和顺二中。 和顺职中。 北关小学。 东关小学。 康乐幼儿园。 北关村。 东关村。 河北村。 尧村。 南关村。 任元汗村。 北关供销社。 北河——张翼河。 南河——梁余河。 滨河大桥。 滨河画廊桥。 新和大桥。 尧村大桥。 泰和湿地公园。 体育馆。 地厚集团大楼 天凯财富中心。 府东超市。 利澳会所。 天凯科技。 天缘酒店。 一缘公司。 昱和酒店。 北关戏台。 北关小东关阁。 东关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