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总行、分行党委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工作部署,推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走深走实,韶关中支党委高度重视,创新开通了韶关中支粤北红色广播站。在接下来的节目中,将由辖区各党支部的红色广播员,引导大家重温粤北红色故事,把党的百年光辉历史根植心中,切实履行好央行职责,促进韶关金融事业更上一层楼,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 传颂红色经典,坚守初心使命,大家好,欢迎来到人民银行韶关中支粤北红色广播站,我是主持人赖誉鑫。 韶关市新丰县黄磜镇黄沙坑村是新丰最知名的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村,地处新丰、翁源交界的深山之中,曾是地方游击队和东纵北江支队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区域。本期的节目,就让我们跟随新丰支行的黄薇,走进黄沙坑村的革命故事。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革命功高”——黄沙坑</h1> 黄沙坑村是抗日革命老区村,早在1931年黄沙坑村进步青年张雪斋就带着其他进步青年,在黄沙坑村及周边进行抗日革命宣传活动。他们利用黄沙坑村当时有名的纸马舞文化,到周边的翁源、新丰、英德等相关地区宣传抗日革命活动。 80多年前,在抗日战争期间,黄沙坑村就燃起了红色的火种。当时的黄沙坑村山高水远、民生凋弊、穷苦人多这些劣势,却成了战争年代开展革命工作的优势。早在1939年,黄沙坑村进步青年在张雪斋的故居商议,决定在梁坝村开办“抗战学校”。抗日学校中培养了一大批抗日战争的人才,这些人才对解放事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附近常有学员在这里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秘密发展地下党员,随后建立了黄沙坑党支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雪斋</h5> 此后,黄沙坑村逐渐成为地方游击队和东纵北江支队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区域。北江支队指挥部曾从英德转移至此,东江纵队北江支队领导邬强、何俊才、梁泗源等也曾在此活动并指挥战斗。东江纵队副司令王作尧、政治部主任杨康华、林锵云等领导率队北上迎接王震部队南下时途经黄沙坑。黄沙坑村的革命先烈用他们的有限资源支持支援部队在这边休整,继续参加抗日战争。 根据新丰县党史记载,黄沙坑村在革命战争时期有400多人口。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村90%的村民参加了农会,有56人加入了党组织、游击队或民兵组织,期间没有一个农会会员、游击队员和民兵投敌叛变,有烈士10人。1949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司令部、政治部授予黄沙坑村“革命功高”锦旗,以表彰黄沙坑人民为革命作出的杰出贡献。1957年,该村被广东省评为抗日战争老区村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沙坑红色革命历史展览馆的沙盘</h5> 这个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者涌现的小村落,浸染着革命先烈的鲜血,传颂着不怕牺牲、爱国奉献的动人故事,也传承着磐石般坚韧不屈的红色品格。而今先烈虽远去,红色基因却充盈着这个村庄,为它注入前行的能量与动力。 <div> 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黄沙坑村“两委”干部结合本村的红色资源禀赋,积极组织动员和带领群众通过详细查阅革命史料、实地考察革命遗址、多方走访健在革命前辈和知情人士,广泛收集整理和深入发掘考证本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在闲置的村小学里建起了黄沙坑革命历史展览馆,并对高山石洞、东江纵队北上部队黄沙坑活动旧址、革命烈士纪念碑等革命旧址进行修缮、开发,全力打造红色党建文化教育基地,擦亮红色旅游和教育品牌,彰显出时代价值。</div> 如今的黄沙坑村,紧跟潮流、抢抓机遇,依托自然山水、原始生态、红色文化和传统习俗资源,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正缓缓展开。<div> 好了,本期的节目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会!</div> 主编:李 青<br data-filtered="filtered">编审:黄明东<br data-filtered="filtered">主持人:赖誉鑫<br data-filtered="filtered">红色广播员:黄 薇<br data-filtered="filtered">制作:赖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