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

czx编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一读《资治通鉴》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吴浩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前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周世宗显德6年(公元959年),记載了1362年的历史。全书294卷,300多万字,是一部长篇历史巨著。“鉴”原意是照人的镜子。唐太宗曾云:“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通过总结和汲取前朝的兴盛和衰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以提高当今治国理政的能力,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当时的皇帝宋神宗十分赏识,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善可为法,恶可为戒”,故赐名该书为《资治通鉴》,並亲自作序。《资治通鉴》编撰历时19年,参加编写的还有刘恕、范祖禹、刘攽等人。搜集资料相当丰富,除“正史“(国家编写的)外,还采用“杂史”(民间流传的)不下300余种,並作了认真的考证。记载了许多精彩的历史故事和经典名言,文字精谌,論理精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宝藏,读史可以明理,鉴古可以知今,认真阅读品味,大到治国理政,小到为人处世,可增长知识和智慧,提高道德和修养,当收益匪浅。余年少时即仰慕此书,然购买原书后却望而怯步,一直珍藏书橱,束之高阁。八十高龄始有闲拂尘品读,择取原书之精华,采取讲故事、释名言、谈感想方式,边读边写,日积月累,写成此《资治通鉴读书札记》,祈望与读者共饗古代文史名著之精华,传承中华文化之瑰宝,以了此生之夙愿。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二O二一年八月于南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一卷(公元前403年至369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天子之职莫大于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资治通鉴》从周王朝“三家分晉“说起。周王朝原分封了齐、宋、晉、秦、楚5个诸侯王,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割了晉,拖了50年后,至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无力改变现状,只得正式承认三家为诸候,周朝就由春秋时代进入由燕、赵、齐、魏、韩、楚七国爭雄、战乱不断的战国时代。“三家分晉”是我国从春秋到战国的转折点,《通鉴》也从公元前403年开始写起,以“三家分晉”为开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作者在记述“三家分晉”这段历史前,对国家的政体和治理开宗明义地发表了一段論说:“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何谓礼?纪纲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倫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服役者,豈非以礼为之纪纲。”“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枝)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枝)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子的最大职责在于以礼治国。什么是礼?就是社会的秩序和国家的法纪。我们国家地广人多,受一个人指挥,这个人虽有非凡的能力,高于一般人的智慧,想要不到处奔走辛勤地工作,需要以礼作为纲领来抓。抓住了礼,上级指挥下级就像心腹(大脑,古代以为心腹是思维和指挥的器官)指挥手脚,像树的根和主干控制枝叶,下级对待上级就像手脚保护心腹,枝叶庇护树干和树根一样,然后才能上下互相保护而国家安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国古代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再进入封建社会,逐渐进步,就是从无序的自然状态进化到有序的礼制和法紀的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到周王朝时为了保持国家统一,重视礼制建设,制订了“周礼“,尊崇孔孟之道,強调国家要遵循纲纪和礼仪道德,君臣父子上下有序,以便于统一管理。皇帝为上天之子,称为“天子”,全国尊重,不可动摇。但同时却又在政体上实行分封制,诸候有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权和独立的军队,容易引成诸侯割据,互相爭斗,而架空周王朝。周王朝“抑诸侯,尊王室 ”,要求依礼而行,使“天尊地卑”,天下有序。周礼和孔孟之道后来成为维护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统一的治国理政的法宝和精神支柱。但到了周幽王和周厉王时,天子失德,纲纪败坏,下不服上,诸侯专政,所以战乱不断,“三家分晉“成了破坏“名分“之开端,从此历史由春秋进入战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资治通鉴》一开始选择了“三家分晉”这个切入点,总结了历史经验,对国家的政体和治理方法表达了作者的看法,认为“三家分晉”违反了礼制,“先王之礼斯尽矣”,周王朝不应该承认,因为由此助长了以下犯上,形成诸候割据,从此“天下以智力相雄长“,依靠实力争斗。认为要想国家统一强盛,必须加强道德和法纪的规范建设,使下级和广大民众服从指挥,上下一心,国家才能安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段话是全书的纲领。《资治通鉴》的总体指导思想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敎训,来维护封建统治,作者的立场和观点都由此出发。以礼治国在当时对维持国家的统一管理和社会正常秩序是进步的政治体制,但也有一定历史局限性。这里所说的“礼”,是封建的礼敎和法纪,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一种手段。封建制度决定了封建社会的上下、贵贱的不平等,不可能做到“上下相保”、“干枝相护”。封建统治者互相爭权夺利,被封建统治压迫的人民为了爭取自己的权利,也必然会奋起反抗,因此战乱不断,国家也就难以长治久安。历史证明:国家的统一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体制、健全的法制和道德规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接下来,追述了“三家分晋”的过程,並从中论述了国家兴衰与用人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晉原为周王朝下的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公元前633年晉文公设六卿(韩、赵、魏、智、范、中行),后赵灭范和中行。公元前453年赵、韩、魏灭智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名赵、韩、魏为诸侯。公元前376年,赵、韩、魏三国废晉静公,分晉国其余封地,最终实现“三家分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开初,晉大夫智宣子想確定儿子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反对说:“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強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代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意思是说,智瑶有5个超过他人的优点:仪表堂堂,武艺高强,多才多艺,能文善辯,刚强果敢。但非常不讲仁义。他如果因有五个长处而盛气凌人,且不行仁义,谁能和他共事?您若果真要立瑶为继承人,智氏宗族必定会灭亡。”智宣子没有听从智果的意见。智果为了避祸,就离开了智氏家族,另立门户。后来智瑶掌握晋国政权,刚愎自用,欺负晋国的魏、赵、韩三家卿大夫,最终被三家联合灭亡,造成了”三家分晉”,使晋国分裂为三个诸候王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历史证明:用人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不配才,有才无德,能力高强但品德低下,用其过人之才做无德之事,其才反而起更大的反作用,非但无用反而有害。所以司马光说:“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这是用人不当的一个深刻历史敎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3、用人需审于才德之分而知先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关于德才问题,司马光还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值得借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司马光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苛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挾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姦,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段话的意思是:用人最好是用德才兼备的圣人,不用有才无德的小人。如找不到德才兼备者,则需以德为先,因为有德之人以才干好事,无德之人可以凭才干坏事,越有才就越增长了干坏事的能力,就像给老虎增添了翅膀。愚笨的人想干坏事,也没有能力,就像小狗想伤人,人可以容易地制服他。有德之人为人正派,待人待己都很严格,不易亲近和被人喜爱,而有才之人善于交际和逢迎拍马,容易被人亲近,所以人们容易被他的才所蒙蔽而忽视了他的德。自古以来,乱国败家者大多是才有余而德不足者,所以为国为家对人才的选择必须分清德才並知其先后,防止失察,造成后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司马光还说到了人才培养问题,他说:“聪察強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谿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镕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真正的人才必须是聪明能干、坚强刚毅,而又为人正直、处事适度、善于团结人的人。才是德的资本,德是才的统帅。人才成长需要先天的素质也需后天的培养,就像云梦产的竹子很强劲,棠谿产的金子很锋利,不经过加工,不能成为入坚、击强的好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司马光说的这段关于选人用人和培养人的话深刻精辟,距今已有2000多年,实践证明,至今仍值得借鉴。由此也可见中国文化之精深、精神财富之丰富,值得学习、继承和发扬。</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4、将欲取之,必先予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接下来记叙了“三家分晉”的历史过程,描述了古代统治者之间爭权夺利、勾心斗角的故事和以退为进的谋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起初,当晋国智氏那位德不配才的智伯继承父业后,就开始想侵夺晉国其他三位卿大夫的封地,据为己有。首先要求韩康子向他献地,韩不想给,家相段规劝他说:“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将伐我,不如與之。彼狃於得地,必请於他人;他人不與,必嚮之以兵,然后我得免於患而待事之变矣。”这是说,智伯贪利而残暴,如果不给他地,就可能会讨伐我们,不如给他,让他自以为得计,再向其他卿大夫要地,不给他,就会出兵攻打,然后我们可以免于祸患而坐观其变,再相机行事。韩康子听了他的话,就将一个有上万户人居住的城献给了智伯。智伯果然得寸进尺,又向另一位卿大夫魏桓子求地,魏也不想给,家相任章也说:“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懼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这是说,智伯无故向大夫们要地,大家必然都很畏惧,我们把地给他,智伯必然更骄横,他骄横就一定轻敌。大家都怕他就会更团结,我们以团结的力量对付骄傲轻敌的人,智伯很快就会灭亡。正如周书所说:“想打败对方,姑且先辅助他。想夺取他,姑且先让给他。”你不如先把地给他,让他更加骄傲,然后我们和别的卿大夫联合起来把他推翻,何必让我们单独成为智伯的打击对象呢?魏桓子听了他的话,也把一个上万户的城邑送给了智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智伯果然得意忘形,更加贪得无厌,又要求另一个卿大夫赵襄子将蔡与皋狼两块地献给他。赵坚决不同意,他就率领韩、魏之兵一起攻打赵氏。赵襄子派使者私下会见韩、魏,说:“臣闻脣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意思是说:我听说人的嘴脣没了,牙齿就会受寒。现在智伯带领你们韩、魏来攻打我们赵国,赵国灭亡了,韩、魏也将紧接着被他灭亡的啊。于是三家联合打败了智伯,“尽灭智氏之族”,智伯的头骨被赵襄子上漆加工成了饮酒的器具。只有那个当时反对智伯为晉国接班人的智果,因为预见到智伯必亡而另立门户,得以免了这场灾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个“三家灭晋“的故事中,有两个成语:“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和“唇亡齿寒“。“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最早见于春秋时的《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道德经》:“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讲的是一个政治谋略:想达到一个目的,但暂时力不能及,与其拚命去夺取而难遂所愿,不如先退一步,麻痺对方,再后发制人。相近的成语还有“欲擒故纵”“以退为进”,想抓住对方但力不从心,不如先退让放纵对方,让其放松警惕,然后再打败对方。在社会生活中,“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也可理解为人们的互惠互利的关系,想得到别人的帮助,自己先要乐于助人,不能自私自利,只想获得,不愿付出。“唇亡齿寒”的成语最早来源于春秋时《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这个2000多年前的民间谚语流传至今,家喻户晓,它深刻地阐明了邻邦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如果邻邦有危而见死不救,最后就将危及自己。我国刚解放时决定抗美援朝,挑战强大的美国,就是出于这种战略上的考量。区区四个字,决定了中朝生死与共、同仇敌忾联合抗美的保卫战。由此可见,我国2000年前的文化遗产,仍是传之万世的精神宝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5、见微知著、谨小慎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司马光在记述上面这段历史故事时,还有一段精辟的议论:“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段话的意思是:凡事都有一个从微小到显著的发展过程。圣人能深思远虑,所以能在微小时即注意防治;一般人见识浅薄,注意眼前不考虑长远,常常必须到发展严重时才去救治。治小事费力少而功效好,而解决大问题则需用尽全力还不能奏效。易经说:“当您走在结霜的地上时,就要想到天就要冷啦,结冰的日子快到啦,要做好防冻的准备。““君子能因小见大,注意防范,所以没有大的祸患。”“见微知著”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末期韩非所著《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著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意思是:圣人在事物微小时就知其萌芽,在开始时就能预见其结果,所以因看到的现象很明显而引起驚觉,知道天下存在不足之处。“谨小慎微”这个成语则源自汉朝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意思是:圣人在事态微小时就十分重视,及时地采取行动。这个成语本系褒义词,后来也用来批评过分胆小怕事的人,成为贬义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段话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聪明的人高瞻远瞩,看问题比较长远,能见微知著,见事早,从小的时候进行防治,使坏事不发生,或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而愚蠢的人见事迟,或麻痺大意,待问题严重时才发现,要费很大的精力或财力去搶救,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见微知著必须具备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確掌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事物刚露出苗头时就及时发现,並预想到它的结果,以便顺势而为,防患于未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江苏兴化的清代文人郑板桥故居有一副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非常哲理地指出了四季轮回的自然发展规律:我们从夏天的雨声中就要预感到秋天即将来临,而当寒梅在冰雪中绽开时,就预示着温暖美丽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再深一步想,可以悟出一个人生的哲理:人在兴盛时要想到物极必反,即将会从盛夏走向秋冬,提前做好衰落和防寒的准备;人在困难时要想到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努力去战胜困难,充满信心地迎接春天的到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见事早,掌握主动权,及时调整方向盘,适应事物的发展变化,纠错防变。在生活中,要做到预防为主,防止发生各种事故,做好防病和及时治病,如此等等。阅读这个篇章,可以举一反三,使前人的经验教训,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6、富贵者安敢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家分晉”后,魏国传至第三代魏斯,为魏文侯,礼贤下士,拜卜子夏、田子方为老师,每次乘车路过名士段干木家门口时,总要停车行注目礼,所以四方贤能都归附于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有次,韩国向魏国借兵想进攻赵国,魏文侯没答应。后来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想进攻韩国,魏文候也没答应。两国都很生气。后来两国得知,文侯不肯借兵是想他们和好,于是两国都很敬重魏国,从此魏国成为三晉中最強大的国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有次,魏文候的儿子魏击外出,路遇文侯敬重的名士田子方,下车施礼,而田子方却傲慢而不回礼。魏击发怒而责问子方:“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是富贵的人值得骄傲?还是贫贱的人可以骄傲?)子方回答说:“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田子方这段话的意思是:“当然是贫贱者可以显示骄傲,富贵的人怎么敢对人骄傲而不尊重他人呢!因为国君如果傲慢待人就可能失去国家,大夫如果傲慢待人就可能失去他富贵的家庭。没听说过亡国之君别人还会像国君一样对待他,失去富贵家庭的人别人也不会再以贵人一样对待他。而贫贱之人,他的话如不被采纳,他的行为不合主上的心意,充其量不过穿好鞋子就拂袖而去,本来就一无所有的人,到哪里还怕找不到贫贱吗?”魏击知道自己错了,立即向田子方道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这里,田子方表达的是对封建等级制的蔑视,他认为高官厚祿都不能作为傲慢的资本,只有礼贤下士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支持,才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而贫贱者也不必在权贵面前卑躬屈膝、奉迎拍马,因为言不用、行不从,随时都可离开,到那里都不必耽心失去他们的贫贱。这番话表现了封建社会地位低下的文人对封建等级制的不屑,以及蔑视傲气凌人的权贵们的骨气。也正如唐代诗人李白诗中所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怎能低眉下气、弯腰屈膝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开心呢?东晉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说过:“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了保住每月五斗米的官俸而卑躬曲膝,放弃原则,谄媚上级。文人有知识和才能,但也不可有傲气。而有些文人坚守道德底线,不随波逐流,不奉迎谄媚的骨气则是非常可贵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7、李克荐相,大公无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魏文候有次对谋士李克说,您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我现在想从魏成和翟璜两人中选一人为相,您认为他们两人如何?李克说:“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與,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客哉!”意思是说,考察了解一个人,要观察他平时亲近什么人,富贵之后交往什么人,当高官以后推荐什么人,遇到困境时是否会不做不该做的事,贫困时能否坚持不取不义之财,看这五个方面就足以確定他的为人,不需要听我的意见。虽未正面回答,魏文候心领神会地说:“吾之相定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后来,翟璜知道了这个消息,向李克打听魏文侯选谁为相,李克则直截了当地说是魏成。翟璜很不高兴地说:我推荐了吴起、西门豹、乐羊等名将、名臣,推荐了屈侯鲋为太子的老师,还推荐了您镇守中山,都是辅国安邦之才,哪一点比不上魏成?李克回答说:“您当初向主上推荐我,难道是想把我作为党羽,为现在成为高官舖路吗?主上问我谁可为相国,我没有直接建议谁,而是讲了选人的原则。之所以我认为他必定选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拿出年工资的的十分之九,用于为魏国广召贤才,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位名士,皆被主上尊为师长。而您推荐的五位,仅只为臣子。魏成仅用十分之一的工资以供家用。您与魏成怎能相比?翟璜听李克大公无私的直言,深受敎育,惭愧地说:我是一个品格低下的人,刚才我的话错了,愿意终身作为您的弟子,向您学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个故事说明名士李克为人公道正派,举荐人时大公无私,用统一标准衡量,虽然翟璜对他有举荐之恩,但他不循私情,观察也很细,帮助魏国选贤任能。而翟璜也是个明理让贤、有话直说、知错即改、不结私怨的好官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8、君仁臣直,翟璜巧言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魏王其实翟璜也是个十分正直的好官。《资治通鉴》记载了一段关于他的另一段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魏文侯派大将乐羊讨伐中山,並攻克。随后把占领的这块地方封给了他的儿子击。魏文侯问群臣:“我这个君主怎么样?”群臣都说:“您是一位仁君。”这时有位臣子任座直言说:“君上得了中山,不封给您的弟弟,而封给了您的儿子,怎么可以称为仁君呢?”魏文侯见他当面顶撞他,很生气。任座见他听不进不同意见,立即离朝而去。文侯接着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的確是仁君。”文侯说:“您根据什么知道我是仁君?”翟璜回答说:“臣闻君仁则臣直。嚮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意思是说:我听说君主仁厚,听得进臣下的意见,臣子就耿直,勇于直言,刚才任座讲的都是直话,而您没有处罚他,我由此知道你是个仁君。文候听了很高兴,就让翟璜立即把任座召回来,並亲自下堂迎接,尊为上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段短短的历史记载中,有三个人物:一是任座,是个正直的臣子,在众人都迎合君主的情况下,敢于直言,冒着贬官和杀头之祸,当众和君主唱对台戏,一般人很难做到。但是他不注意说话的方法,所以没起到应有的劝诫效果。二是翟璜,他既是一个忠直的臣子,又是个聪明和善于做上级思想工作的能臣。当魏文侯对任座十分反感时,他一方面不放弃原则,没有顺水推舟地附和讨好君主;另一方面又善于用巧妙的语言,反话正说,用表扬代替批评,以君主容易接受的方式批评纠正君主的错误,使批评也能让人感到舒服,愿意愉快地接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该算是一个相国之才,这也是语言的艺术,叫做口才。怪不得魏文侯也曾把他当作国相的候选人。第三个是魏文侯,他主政魏国但存有私心,不按规矩办事,还要臣子们当众表态支持他,以防背后议论。不料遇到正直的任座,当众搞得他下不了台。但魏文侯又不是一个残暴而任性的君子,对任座虽然发怒,却未乱加处罚,而且冷静地倾听了翟璜的意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並尊为上宾,等于当众认错,一般的君主很难做到,可算是开明而礼贤下士的君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9、杀妻求荣,却爱兵如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吴起是一个优缺点都很突出的奇才,骁勇善战,先后在鲁、魏、楚等国任将,均战功卓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吴起出身于卫国,但在鲁国任职。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对他不放心,吴起竟把妻子杀了以求鲁国的信任,为将后大破齐军。鲁国人认为他杀妻求将,残忍薄行,品德低下,不可重用。吴起就投奔魏国为将,带兵攻打秦国,攻占了五座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吴起为将,屡战屡胜,其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是关心士兵,与士兵同甘共苦。他领兵打仗时,和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睡觉不设专门的床铺,行军时不骑马乘车,和士兵们一起步行。他还亲自帮士兵捆扎干粮袋,分担劳苦的事。有个士兵生疮,他亲自用口给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知道后在家痛哭,旁人问她:“你的儿子是个普通小兵,将军对他这么好,亲自为他吸脓瘡,您为什么还哭?”母亲说:“以前他的父亲当兵时,吴起也曾为他父亲吸过脓疮,所以打仗勇往直前,战死沙场。现在吴起又为我儿子吸脓疮,我不知道他也将会死在何处,所以才伤心痛哭。”爱兵如子,能和士兵同甘共苦,这是吴起的一大优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0、将相之才,结局悲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后魏文侯去世,太子击继位,为魏武候。新任魏相公叔受宠于武候,娶公主为妻,忌妒并害怕吴起,他的仆人出主意说:“除掉吴起很容易,你可以先对国君说,吴起是个贤人,但我们是个小国,他恐怕没有久留之心,君主可用把公主嫁给他的办法试探他,吴起如不想留在魏国,就必定推辞。然后你请吴起一起回家,让公主(公叔之妻,也是魏王之女)当着吴起之面欺负你,吴起见公主对相国都蛮横无礼,必定不愿娶公主(魏王另一个女儿)为妻。这样,他就中计了。公叔按照仆人设计的诡计去做,吴起果然不敢娶公主为妻。魏武候也就怀疑吴起而不再信任他,吴起害怕被杀,于是逃奔到楚国。由于公叔嫉贤忌能 ,设阴谋诡计陷害吴起,使魏国失去了一位能征善战的良将。官场之斗,需时刻防止小人的陷害!魏国出了很多人才,也曾一度成为强国,但因没有留住这些治国打仗的优秀人才,致使国力渐衰,最终为秦所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楚悼王早就听说吴起是个贤才,所以吴起到楚国后就任命他为相国。吴起不仅武能为将,而且文能治国,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修订法律和政令,裁减不必要的冗官,废掉与国君血缘关系已疏远的贵族,将省下的经费用于养兵,壮大军事力量。同时拒绝游说之士合纵、连横的活动。从而使楚国国势大增,向南平了百越,向北打败了魏、赵、韩三晉,向西征伐了强秦,诸侯都耽忧楚国的强盛。而楚国内部的贵戚大臣们因改革侵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大都对吴起怀恨在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后楚悼王突然去世,贵戚大臣们乘机作乱,攻打吴起。吴起走投无路,就跑到楚悼王的灵堂,伏在楚王的尸体上,追击吴起的党徒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遗体。后楚粛王即位,派令尹(法官)查处,将作乱者全部处死,因射杀吴起而伤及楚悼王遗体的被灭宗族70余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对吴起应客观全面地评价。吴起杀妻求将,残忍薄行,贪而好色,母死不奔丧,个人道德品质低下,为人诟病。同时他又是个文武双全之能人,为将常胜不败、为相改革强国。他在领兵打仗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合称为著名的“孙吴兵法“,是宝贵的军事著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有“兵家四圣“:兵圣孙武,谋圣鬼谷子,亚圣吴起、次圣孙膑,吴起名列亚圣。因他屡建战功得到重用,也曾遭人嫉妒谄害;又因改革得罪了权贵,遭人谋害,最终死于非命。但临死靠其智慧埋下了复仇之计,使杀害他的人也遭灭族,虽死犹强,可悲可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1、取其所长,弃其所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卫国的子思(孔子嫡孙,名孔伋,字子思,孟子之师)向卫侯推荐苟变说:“其才可将五百乘。”(古代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五百乘为三万七千五百人)卫候说:“我知道他可以为将,但他以前做收税的小吏时,收税时贪食过纳税人两个鸡蛋,所以没用他。”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子思这段话是说:凡是圣明的君主任用官员,和木匠用木料一样,应该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一棵数人才能合抱的杞、梓大树,有几尺腐朽之处,高明的工匠不会弃而不用,现在主公处在战乱的年代,急需选拔能征善战的将士,仅因为多吃了两个鸡蛋就把一个能攻善守的良将弃之不用,这种做法千万不可让邻国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子思这段关于如何用人的话很精辟,后来引成了一个成语“取长补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过度求全责备,那世上就无可用之人。也不能因一个人有一点缺点,就全盘否定一个人,可以取其长处,並帮助他纠正缺点。使有才之人扬长避短,这是高明的领导者的用人之道。最后卫侯再三拜谢,接受了子思的意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2、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此后,子思又对卫侯如何听取群臣的意见发表了精辟的见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次,卫侯谈治国的计策时,说了错误的意见,群臣却众口一辞地随声附和。子思此后私下评論说:“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卻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闇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闇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兴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这番话的意思是:我看现在的卫国,“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国君如果习惯于自以为是,群臣就不敢提建议。事情做对了就自命不凡,不再听取大家的意见,更何况做错了还要大家附和,无异于助长错误啊!不明察事情的是非,而喜欢别人赞扬自己,实在太糊塗了。不考虑道理是否正確而阿谀奉承,以求得主上的欢喜,是十足的谄媚。国君糊塗而臣子奉迎拍马,高居于百姓之上,民众是不会拥护的。这种情况如果发展下去,国家将会灭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后来,子思又直接对卫候说:“您的国家将每况愈下啦!”卫侯问什么原因?子思说:“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鸟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子思这番话的意思是:君上对自己的话都自以为是,卿大夫没有人敢纠正您的错误;上行下效,卿大夫也都自以为是,一般人也不敢纠正他们的错误。君臣都自以为很贤能,而下级也同声称颂上司贤明,说好话的人可以带来好处,敢于纠正错误发表不同意见的人会带来灾祸,这样下去利国利民的好事怎么会有人去做?诗经说:“都说自己是圣贤,哪个能辨明鸟的雌雄?”这正好和卫国现在的君臣关系相似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子思在君主面前敢于直言,指出了君臣不民主造成的严重危害性。贤明的君主和官员们都应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不能自以为是,才能更好地治国理政。君主和官员只喜欢听附和自己的意见,部下就会无原则地顺从你,且容易被奉迎拍马者所蒙蔽。而作为臣下,则应学习子思忠诚正直的品德,敢于直言,帮助上级纠正错误。“自以为是”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荀子 .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意思是:凡是爭斗的人必定自己认为自己是正確的,而认为别人是错误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3、群臣聳惧,莫敢饰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次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您被派遣到即墨任职以来,诋毁您的话天天传到我这里来。但是我派人到即墨考察,却看到那里开辟出许多良田,人民生活富足,官府没什么案子要办,齐国的东方得以安宁,这说明你的口碑不好,是由于你不肯送礼给我的左右,以求得他们的美言之故呀!”于是齐威王加封了即墨大夫一万户封邑。接着,齐威王又召见了阿地的大夫,对他说:“你在阿为官,我天天听到赞誉你的话,吾派人直接到阿视察,却看到田野荒芜,人民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郢时,你不救援;卫国攻取了薛陵,你竟毫不知晓。原来你靠用重金贿赂我的左右,以求得他们的美誉呀!”当天,就用烹刑处死了阿大夫和威王左右受贿而吹捧他的贪官。“于是群臣聳惧,莫敢饰诈”,齐国朝廷上下的臣子们都十分震惊和恐惧,官吏们从此不敢掩饰和欺诈,都做到禀报实情,齐国因此而大治,成为天下强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司马光用齐威王和卫侯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卫侯是自以为自,实际上是官僚主义,被下级所蒙蔽,不了解实情,于是“君闇臣谄”,国家面临危亡。而齐威王不轻信左右贪官污吏的谎言,注重调查硏究,明察秋毫,奨罚分明,扶正祛邪,所以国家治理得好,成为当时的强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