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摄影:甘露,莲花种子,手机拍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字:甘露,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制作:甘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1年7月20日早上,我们离开人间仙境扎尕那,来到迭部腊子口。如果说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的生死存亡的转折点,那腊子口战役和俄界会议、哈达铺会议则是红军长征走向胜利的转折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1, 51, 51); background-color:rgb(248, 249, 249);">193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到达甘肃省迭部俄界地区,同先行到达的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会合。12日,为及时向红军广大指战员解释党中央率领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的意图,重新调整部队的战斗部署,确定进入甘南后的战略方针,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党中央在今迭部县达拉乡俄界(高吉)村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会议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指出张国焘的错误性质及其历史根源,号召红四方面军全体忠于党的同志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作斗争。俄界会议改变了在陕甘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确定用游击战争来打通国际联系,创造新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对于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保证党中央北上方针贯彻实施,有着重大的意义。俄界会议后的第二天,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离开高吉村,向北上唯一通道腊子口进发,拉开了攻打腊子口的序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腊子口战役遗址位于甘肃省迭部县东北部的腊子乡,西距迭部县城105公里,北距岷县72公里。腊子口是川西北进入甘肃的唯一通道,是甘川古道之“咽喉”。 1935年9月15日,党中央、毛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离开俄界(今迭部县高吉村),沿白龙江东岸向腊子口前进。一军团第二师四团为先遣团,与国民党新编十四师鲁大昌部进行了殊死博战,终于17日凌晨,胜利攻破了鲁大昌部重兵据险扼守的天险腊子口,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进入陕甘的通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走一段红军腊子口打过仗的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样的地质地貌,目前已经是国家地质公园,沿途风光无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来到当年守桥碉堡遗址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5年9月16日,夜幕降临了,腊子口地区仍然是火光冲天,枪声不断。一军团团长林彪和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及二师首长们接到毛泽东的电话指示后,立即赶到前沿阵地视察,共同商定采用正面进攻和侧翼袭击相结合的作战方案。在这危急时刻,由一个苗族小战士(没有人记得他的名字,只能叫他云贵川)用挂刀攀涯上绝壁,放下绳索,让部队沿绳索攀涯成功包抄敌人后路,凌晨发出了白色信号弹。同时3颗红色信号弹从山下红军的阵地升起,这是发起总攻的信号。顿时,红军的冲锋号、轻重机枪和呐喊声,从四面八方响起,震撼峡谷山岳。红四团乘势一鼓作气,打的敌人丢盔弃甲、仓惶逃命。9月17日凌晨6时左右,红军全部占领了天险腊子口,打通了进军甘肃的最后一关口,彻底粉碎了国民党企图阻挠红军北上的阴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四川一路北进,在付出了惨重代价才走出草地后的红军,已经没有退路。在这种情况下,撕碎敌人在腊子口的封锁、打通北上通道成为红军当时唯一的选择。“腊子口战役在长征及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意义,已经在随后的战争史上得到了最有力的印证。”聂荣臻元帅在其回忆中说,“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现在好了,腊子口一打开,全盘都活了。”可以说,腊子口战役是长征途中最后一次重大胜利,标志着中央红军取得了长征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具体来说,腊子口战役的意义有以下几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腊子口战役后,中央红军越过了征途上的最后一道天险,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凭借天险消灭红军的最后一次尝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腊子口战役也打破了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火并红军、篡夺最高领导权的阴谋,使中央红军摆脱了张国焘的威胁,转危为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3、腊子口战役为红军进入甘南,开赴抗日前线打开了通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4、腊子口战役后,红军迅速地走出了岷山山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开腊子口战役遗址,我们驱车前往哈达铺, 俄界会议后,党中央率红一、三军和中央军委纵队继续北上。1935年9月17日,胜利攻克天险腊子口。第二天,红一军直属侦察连智取岷州哈达铺,从哈达铺邮政代办所和其他地方找到一批《大公报》、《晋阳日报》、《中央日报》、《西安报》等报纸,送中央领导人阅读。其中,7月23日《大公报》刊载的“全陕北赤化人民七十余万,编为赤卫军者二十万,赤军者二万”。8月1日《大公报》刊载的“盘踞陕北者为红军二十六路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9月20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到达哈达铺,经过几天的休整后于26日全部离开哈达铺。虽然只有短短的7天时间,但红军在哈达铺的重要活动却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将永载史册,光照千秋,流芳后世。尤其是22日中共中央在“义和昌药铺”召开会议,作出了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这是红军长征第8次更改目的地)。会议为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和全民抗战的开始奠定了思想基础,哈达铺是红军长征名符其实的加油站和转折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参观完腊子口战役遗址的地方,我们来到哈达铺,参观腊子口战役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34, 34, 34);">该图是1935年9月22日,党中央在毛泽东同志的住处(原哈达铺“义和昌”药铺)召开中央领导会议,作出了落脚陕北、建立新苏区的决定,又在“关帝庙”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宣布了中央的决定,并正式宣布改编红一方面军组成陕甘抗日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最著名的《七律•长征》,就是经历的腊子口战役后在哈达铺的休整中构思创作(1935年9月下旬),10月到陕北后发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七律·长征</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毛泽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出纪念馆,我们来到哈达铺红军街,这是当年红军在此休整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为中午太阳的猛烈,街上看不到人,显得比较荒凉,而且这条街也应该是重新修建。后面也许都找不到开门的店。我们要找买吃的店,这里没有一家有热吃卖的餐馆,我们就在卖饼店买一些可以上车当中餐吃,所以,没有走完整条街就回头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谢谢观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