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1启迪心智《蒙学丛书》《龙文鞭影》</b></h1><div><b><br></b></div><div><b> 与亲分享,一起慢慢读书,一起慢慢游走,一起慢慢变老。</b></div> <div> 少年不知愁滋味,失了双亲,始知无助。</div><div> 小时候居住条件很差,一家五口人挤在一个大炕上,临睡前总要缠着父母讲故事才会睡觉。父亲讲的绘声绘色,母亲讲的也记忆犹新。现在想来,儿时和少年时受母亲责诲很多,以至于到老都不敢妄为。</div> <div> 中国历史上的古代贤人很有教育思想,也很有教学经验,研究出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从学说话开始,就潜移默化地灌输。这些文字成句后很押韵且朗朗上口,很适合呀呀学语的孩提。</div><div> 还有《龙文鞭影》,里面有好多典故,虽然寥寥数语,但却精彩绝伦,将一部宏大的历史画卷展现出来,将无数的英雄豪杰一一道来。</div> <div> 孩子们受到的教育其实是潜移默化的,往往临睡前的故事或者诵读都会给孩子的一生耳濡目染受益无穷。</div><div> 今天是母亲节,五月正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以前每年都会带母亲去沈阳植物园看花。最后一次去时,她的眼睛已经看不清了,心情不免烦躁,我拉着她的手说我就是你的眼睛。看看就没有了兴致,后来走累了,我带她坐马车,和马车夫聊天时,她想起年轻的时候在牡丹江省政府做机要外出坐马车,才高兴起来,那车夫特意拉着她多转了一会。谢谢他!</div><div> 坐在车上,妈妈哼起了老歌,我也陪她一起哼唱。那一年,五月的鲜花格外的红,格外旳香!</div> <div> 我握着妈妈的手,像个婴儿一样牵着,她也紧紧地握着我的手,那一刻,我深切地感悟到什么叫相依为命!</div><div> 以后我和妈妈再也没有来过植物园。</div><div>有妈才有家!</div><div>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div><div><br></div><div>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母亲!并祝天下慈爱的母亲们节日快乐!</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18-5-13</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2三个半诗人</b></h1><div><b><br></b></div><div><b> 与亲分享,一起慢慢读书,一起慢慢游走,一起慢慢变老。</b></div><div> </div><div> 首先声明:我不懂诗歌,只是个诗歌爱好者。</div><div> 在发此文之前,我纠结了几年,深怕误导。</div><div> 2007年我去西藏,在布达拉宫门口,一群夯土的女人们在哼唱着,进退有序,动作整齐划一,歌声悠扬动听。</div> <div> 远古时代为何会有诗歌产生?有观点认为是劳动号子的造就。原始的劳动号子,再加上贵族的采风,到后来的民间收集,慢慢形成了诗经,有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div><div> 少年和青年时读了许多中外诗歌,还是最喜欢读中国古典诗词,但不大懂,也不过是趴在门缝往里看。喜欢博览却不能强记,读到当代,由于学力有限,也就止步于此,不敢再涉猎了。</div><div> 近、现代中国诗歌的发展深受西方影响,五四以来旧体诗逐渐被自由体所替代,而那时接受西方教育较早又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在我个人看来,有三个半诗人是最突出的。</div><div> 一个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的戴望舒,以至于我每每走在江南的小巷中,都很向往雨中漫步,期盼能相遇一个丁香一样的女子。</div> <div> 这本书是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1993年6月第一版,1994年8月第三次印刷,精装13.5元。收录了84首,散文6篇。</div><div> 戴望舒从最初的浪漫派到象征派,为诗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div> 另一个是轻轻地挥了挥手,没带走一片云彩的徐志摩,雨中的康桥,不过是诗人的理想,羽化升天才是最终的归宿。 这本书印制的质量不是很好,缺了一小点边角,我怀疑是盗版的,所以顺手抓个30年前的东西盖上,本来要扔了的,因为一个友情,觉得还有纪念意义,就留着吧! <div> 半个诗人就是郭沫若了,这仅是我个人的观点,有点不公允。为什么呢?因为郭沫若前半生所写很经典,后半生多为附和,不像诗,更像顺口溜。不过即便如此,那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望其项背的。</div><div> 我很喜欢《凤凰涅槃》等诗篇。</div><div><div> 数次搬家造成了一些书的受损,这也是我会为书亲手包上书皮的原因。这本书是某大学一些老师编撰刊印的(内部刊物,我理解也就是为了过瘾玩玩的,并无学术价值),其中一位把它送给了我父亲,父亲见我想看就送给了我。那时我还上初中,还记得每次学校组织看电影,那位老师的爱人都会坐在我身边,边看边问我中心思想,回家又问孩子以作比较。我觉得他们的名利心太重,不过现在我很能理解,其实都不过是为了糊口,想要过的好一些而已。</div><div> 我还记得那位老师自得的笑容,觉得自己书中有名很有了成就感。其实未必出了书就是作家,也未必有了作品就有读者。更多的时候,还是圈内的人们在互相吹捧,而那些孤独的作者往往是清贫无助的。</div><div> 现在想来,那本书唯一的好处就是对当时贫乏的可读物有了补充。</div></div> <div> 还有一位很少被人知但却深受郭沫若敬重,虽名不见广为流传,但却是中国近现代诗坛少有的一位大师,他叫邓均吾。</div><div>在四川文学界,知道邓均吾的应该很多吧!</div><div> 上高中时我曾手抄过同学借我的海涅的诗,也读过后来的朦胧诗等所谓新派诗歌,觉得其实不过是西方诸国诗歌的衍生。参加工作后我还订过《诗刊》,模仿莎士比亚写过十四行诗。</div><div> 后来我就越来越不懂诗歌了,再后来,诗体泛滥,头脑混乱,也就不敢读当代诗歌,也很少读外国诗歌了。</div><div> 现在看一些平和谦逊的诗人朋友的作品,虽然充满生活气息,但总是觉得缺了什么,也许是我不懂诗歌的缘故吧!</div><div>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18-06-28</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3四大传记</b></h1><div><b><br></b></div><div><b> 与亲分享,一起慢慢读书,一起慢慢游走,一起慢慢变老。</b> </div><div><br></div><div> 1984年仲夏的一天,一位同学从大连寄来一本书,是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的宋碧云翻译的《苏东坡传》。闲读《三言二拍》时觉得苏东坡是诙谐豁达之人,而读《苏东坡传》,对苏大学士充满了敬仰之情。行车疲倦或下班归途中,听《苏东坡突围》,觉得苏东坡的一生颇多坎坷。感叹人生在相逢贵人的同时,也规避不开小人的缠扰。</div> 这本书没有出版时间和版次,也没有价钱,赠书之恩我只能铭记在心了!<div><div> 后来我买了一本《万历十五年》,推介给我的一位兄长,是领导、朋友加老师的那种。再后来我又买了一本新版的《万历十五年》,那本书的后面有个推介,就是四大传记,《苏东坡传》《朱元璋传》《张居正传》和《李鸿章传》。</div><div> 推介这四大传记,是因为作者都是大家,《朱元璋传》的作者是吴晗,这部书受到毛泽东的关注。</div></div> 《李鸿章传》的作者是梁启超,我在路过安徽合肥那次长途自驾时,特意去了李鸿章故居,那里离逍遥津公园很近。 《张居正传》的作者是朱东润,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创始人、文学批评家。 读《张居正传》时,除了《万历十五年》要参考外,有两个人不可忽视,文有后来接替张居正的宰相申时行,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官吏,而解决这个最大问题又离不开这些官吏,这就形成了一个尴尬的怪圈。武有当时号称“南戚北李”的戚继光,北李就是李成梁,大城市铁岭与抚顺交界处有他的墓地(可参见以前博客)。戚继光御敌海防战功卓著,他的著作被收录于《四库全书》,我在浏览时看到那些兵器插图以及兵书战策,心中对戚继光无比崇敬。河北秦皇岛的天马山和山东蓬莱阁都留有戚继光的遗迹,以后会有介绍。 <div> 正史与野史以及小说中,对一个人的评价是不同的,不同层次的人对待一个人的态度也是不一致的,许多时候我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对待人和事。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判断,就会处理好许多事情,避免不必要的误解。</div><div> 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客观公正,为名人作传,始于司马迁。那些历史人物都不是神仙,而是颇具大智慧的人物,但同时又是凡人。如何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还得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超脱的批判境界。</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18-06-28</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4本草纲目</b></h1><div><b><br></b></div><div><b> 与亲分享,一起慢慢读书,一起慢慢游走,一起慢慢变老。</b></div><div> </div><div> 我的一位上司说你看那么多书,要是把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多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自觉工作时间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虽不能令上司满意,但绝不敢懈怠,良知所系,心中无愧。</div><div> 我在侍奉母亲时留下了生物钟错乱后遗症,导致常常失眠,至今无法安然入睡,便观星或看书,若有假期闲暇外出游历,偶有心得,记录下来与亲友分享,这是我在个人时间里的一点奉献且无取酬之心,希望不被误解。</div><div> 庞士元非百里之才,张飞识之;陶渊明系百世宗师,错位必隐。</div><div> 体有患易治,若入膏肓,非猛药无以为生。</div><div> 故而我放下一切羁绊,心无尘埃,穿越千古,用心灵与良医沟通,以求超脱。</div><div> 公元1518年,在湖北的蕲春,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良医诞生在这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良医堪比良相!良医善治病本,良相应该善治什么我就不懂了。</div><div> 这个继承了父学,踏遍了千山万水,品尝了百草,翻阅了800多部书籍,记录了无数偏方,历时近30年,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方才在61岁(1578年)那年留下一部震古烁金、举世无双的医学典籍、世界奇书。</div><div> 《本草纲目》一共52卷,共分为16部62类,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还绘制了1111幅插图。</div><div> 李时珍将药物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div><div> 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植物药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动物药又按低级向高级进化顺序分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还有服器部。</div><div> 说这部书奇特伟大,是因为《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上有巨大成就,还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有其突出贡献。仅在化学史上,就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div><div> 当然,李时珍在收集整理旧方时,采取了客观的照抄收录,其中一些方子难免虚妄,不可尽信,但由此也可窥见李时珍当年三易其稿的艰辛。</div><div> 这部书被收录于《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还有《奇经八脉考》和《濒湖脉学》也收录其中。</div> <div> 这本书购于1985年12月23日,定价0.19元。</div><div> 该书中删除了编者认为是虚妄的部分,我认真看了电子版的原文,站在当时的角度无可厚非,在今天来说,有些内容确实要客观对待。</div> <div> 浏览这三部书,我用了63天。电子版的原书无标点,繁体竖版,读来艰涩。</div><div> 李时珍是伟大的!《本草纲目》也是伟大的!</div><div> 每一味药材都有独特的功效,用在不同的病体,收效也自不同。每一位良医用药都应该是谨慎的,乱用药者必为庸医!</div><div>未必最好的药材就是最适用的,也未必最不好的药材就不适用,看是良医用还是庸医用! </div><div> 药尽其材,方能除病,药得其方,雨化甘霖,方药不谐,仙亦为妖。</div><div> 谨以此文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18-06-29</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5题外篇·音乐与心性</b></h1><div><b><br></b></div><div><b> 与亲分享,一起慢慢读书,一起慢慢游走,一起慢慢变老。</b></div><div> </div><div> 每每夜听时,总有许多收获,譬如音乐对于心性滋养,对于健康裨益,常在不经意之间温暖于心。</div><div> 这是去年的今天听美女老师的课时急速记录的。</div> 好的环境会让人心向善,不好的环境会让人心迷乱。 中国古代有五音,宫、商、角、徵、羽,音符不是现在的五线谱,也不是简谱,而是这样的。 我看得晕晕乎乎的,但是我知道我那些热爱中国古典乐器的朋友们是懂得的。 <div> 在2018年读古代经典书目百部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书目之外的这一部《琴史》,这是宋代朱长文撰写的,记述了古代著名的音乐家146人的事迹,堪称琴典。 </div><div> 古人是有姓有名也有字的,现在都统称为名字了。 </div><div> 这里只介绍两位古代音乐大师分享与亲。 </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一) 师旷</b></div> 师旷,字子野,晋人,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人,生下来就双目失明。他“博通前古”,敢说敢当。据说曾经当过古代晋国的太宰,治理国家颇有建树,并不仅仅只精通音乐。对于音乐而言,师旷“无所不通”。再神话一点,那就是“休咎胜败,可以逆知”了。 <div> 有一则传说,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已而果然。</div><div> 意思是说楚国的军队来犯,师旷说不怕。北风、南风都属于曲名,南风不如北风,又多死亡之音,楚国军队一定无功而返。 </div><div> 至于鼓琴,师旷之技艺可以“感通神明”,万世之后谈到音乐那是一定要推崇师旷的。 </div><div> 古时的卫灵公快到晋国时住在濮水边,夜半听到鼓琴声,问左右随从,大家都没听到,就召来师涓(xuàn),问是怎么回事并且说“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此处原书错写作涓,也许古时两字通假吧,我怎么也打不上此字,总显示为?我只好打作涓)答应了。第二天回复说听到了,但还没学会,请再待一宿学习。卫灵公还真有瘾,又留了一宿,天明师涓说学会了,就一起去晋国会见晋平公。 </div><div> 晋平公在施惠之台摆酒设宴款待卫灵公,喝高兴了,卫灵公就说这次来的途中听到一首新曲,要献奏给晋平公听,就让师涓捧上琴来演奏,曲未终,师旷就按住琴弦阻止说“此亡国之声,不可听”。晋平公问“你咋知道?”师旷说:“这首曲子是师延为商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武王伐纣时,师延向东逃跑自投濮水而死,所以卫灵公一定是在濮水边听到此声的。”晋平公讲究礼仪,说先听完罢。 </div><div> 师涓演奏完毕,晋平公问是什么音,师旷回答是清商,不如清徵,晋平公就让师旷演奏清徵。后世荆轲刺秦王,行前在易水河畔就是先歌羽音后转清徵,慷慨悲歌引无数涕下。 </div><div> 师旷演奏技艺有多高呢?演奏过程中人听的咋样不知道,结果来了一群黑色的鹤(二八共十六只)在门廊下,再继续演奏,那些鹤就伸长脖颈鸣叫,张开翅膀舞动。晋平公乐坏了,问还有没有比这还悲惨的,师旷说清徵不如清角(jùe),远古时候黄帝用来大合鬼神,而今君主德义鲜薄,不够资格听(由此可见“谏诤无隐”),听了会破败的。 </div><div> 晋平公犟眼子,非要听,师旷不得已援琴,一鼓琴就有白云从西北方向升起,再鼓琴就起风了,跟着就下雨,风雨中门廊上的瓦片也被风掀掉了,左右随从们吓得东奔西跑,晋平公也吓得不行。后来晋国大旱,三年颗粒不收。 </div><div> 琴只不过是娱乐的一个器物,为什么会感天动地呢?有评论说“治平之世,民心熙悦,作乐足以格和气;暴乱之世,民心愁蹙,作乐可以速祸灾。可不诫哉!” </div><div> 世道衰落礼乐败亡,应引以为警戒。 </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伯牙</b></div> 伯牙是古代春秋后期极为著名的精通古琴的大家,各家著作都有记载,曾经拜师于成连先生,学习了三年出徒,但还是感到“神妙寂寞之情”不能掌握和表达。 <div> 成连先生就说,我呢虽然能教你弹琴奏曲,但还做不到“移人之情”,我的老师方子春在东海中的岛上,他能移人之情,要不我和你一起去拜见他? </div><div> 于是二人一起来到东海的蓬莱山(此处蓬莱应该不是现在的山东蓬莱),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就呆在这儿学习吧,我去迎接我的老师方子春。”说罢驾船而去,十天半拉月过去也不回来,伯牙眼巴巴地等啊等。 </div><div> 身处孤岛,伯牙那个心情啊!古人文字精炼,形象生动,“心悲,延颈,四望,寂寞无人”。耳边只听得海水汹涌澎湃,群鸟悲鸣。伯牙心知被老师给骗了,仰天长叹道:“唉!成连先生其实也是没有老师来教我的,把我骗到这里,不过是为了改变我的性情吧!” </div><div> 于是伯牙援琴而作《水仙》之曲,有人(荀子)评论说“伯牙鼓琴,六马仰秣,鸟兽犹感之,况于人乎?” </div><div> “移人之情”表现最突出的就体现在钟子期身上了,伯牙高山、流水之志,钟子期都能感悟至深。所以钟子期一死,伯牙就摔琴谢知音,终身不再弹琴。</div> 这是《抒怀操》中的《高山流水》的琴谱。这部书有大书法家米芾为其作序,书后附有《怀德操》曲目三十。 <div> 人海茫茫,知音、知己何在?流传千古的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开篇第一卷就将这则故事演绎到了极致,还给了伯牙一个俞姓。 </div><div> 人生得遇名师不易,名师指点迷津更难,有师如成连先生大智移情,有徒如伯牙心有灵犀一点就通,一段佳话才能成就后世的高山流水,也才有了知己难求!知音难觅! </div><div> 在网上搜索可以阅读电子版的《琴史》,也有纸质出版,但内容并不全。这部书中还介绍了一个人,“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怀忠履洁。忘怀于得丧之境,古之伯夷、原宪、荣启期(此三人书中也有介绍)之徒欤,性不解音。常畜素琴一张,每日有酒适,常抚弄以寄其意。每曰:但得琴中意,何劳弦上声。” </div><div> 素琴无弦,但以高山为柱,以流水为弦,曲在心中,自然移人之情!</div> 但得琴意!岂恋虚名!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6不同版本的古诗学习</b></h1><div><b><br></b></div><div><b> 与亲分享,一起慢慢读书,一起慢慢游走,一起慢慢变老。</b></div><div><br></div><div> 我之所以在朋友圈发古诗词,是因为中年一位朋友转发央视诗词大会,我参加了万人挑战,结果却因为不知道作者或是诗歌的篇名落败。我很感慨,觉得知识不扎实,有必要回炉补课,因此就坚持每天复习背诵默写,并分享给朋友圈。而在朋友、同事们关注的时候,有同事西西美女等问为何会有不同的版本,就此我认真查找资料学习。</div><div> 最初是三国时曹植的《七步诗》,我发的是:</div><div>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div><div> 而同事西西美女发的是现在学生学的:</div><div>“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div><div> 那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版本呢?我查阅了以下资料,后一个版本是《世说新语》中的一段记载。</div> 这是两个不同年代版本的《中国诗史》中关于《七步诗》的看法,专家们认为此诗确实为曹植所作。如果一定说是曹植所作,那也是后人将“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浓缩精炼成为“煮豆燃豆萁”,便于诵读吧。 我在《四库全书·集部·曹子建集》中找到了这首《七步诗》,也就是广为流传后世、小学生可以朗朗上口诵读的原课文,而这不好么? 关于曹植,钟嵘在《诗品》中给予了较高规格的评价,“入室”者令人仰止,“坐于廊庑之间”者也都非凡品,我也只能徘徊于旷野遥遥张望了。 <div> 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在《全唐诗》中是这样的:</div><div>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div> <div> 原因何在,不过是为了能让小孩子朗诵起来押韵上口。</div><div> 再如【唐】刘禹锡的《望洞庭》,原诗如下:</div><div>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div><div> 另一个版本:</div><div>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翠色,白云盘里一青螺。”</div> 这两个版本之外,还流行着“遥望洞庭山水色”,而那其实是不准确的,应该也是为了读写好记也容易上口吧。 <div> 至于为何将难读、难记、难写的后一个版本的《七步诗》编进教材,就实在令人费解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发表于2017-06-13 04:17</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最后修改于 2017-06-13</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7戏剧篇</b></h1><div><b><br></b></div><div><b> 与亲分享,一起慢慢读书,一起慢慢游走,一起慢慢变老。</b></div><div><br></div><div> 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时期,我曾自费订阅过三年《电影作品》(编辑部好像是在四川)等杂志,印象很深的就是电影文学剧本《风雪万里行》(土尔扈特部东归,后取名《东归英雄传》)和《鉴湖女侠》(后名《秋瑾》)等。后来参加了广播剧影视剧创作学习,也练习创作了《巴尔扎克雕像的手》广播剧本,那是根据一本小书演绎的,文字很短,演绎很长。</div><div> 青少年时期最大的爱好就是逛书店,一次偶遇繁体竖版王实甫的《西厢记》,欣然收下。</div> <div> 这本小书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78年11月第一版,1981年11月第3次印刷,定价0.81元,1982年6月20日购于市新华书店,那时我还没有参加工作,还不到20岁。</div><div> 百姓俗话常说看“一出好戏”,可在之前还是“一本一折”的(想到一个成语“一波三折”,臆想会不会是一本三折的衍生呢?)。</div> <div> 《古代戏曲名著选读》由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第一版、保定日报印刷厂第一次印刷,河北省新华书店发行,定价0.64元,印数20,000册,收录了九部著名剧作,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任等戏曲大师经典之作,令人拍案叫绝。</div><div> 这本小书是当时中学语文课外读物,收录了《窦娥冤》《李逵负荆》《张生煮海》《陈州粜米》《中山狼》《打渔杀家》六个剧本,此外还节选了《西厢记》两折、《牡丹亭》两出、《桃花扇》两出。<br></div> 1983年7月17日购买的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1982年10月第1次印刷出版的《舞台美术文集》,印数4,000册,定价1.80元。梅兰芳、焦菊隐、盖叫天等戏剧大师的文章皆有收录。 1983年9月4日购入蔡仪的《美学论著初编》(平装上下册),1982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数33,000册,定价3元,另有精装本100册,精装定价4.95元,当时工资才30多元没舍得。 1986年4月27日有幸在市新华书店对折购买了《老舍剧作全集》第一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第1次印刷,平装印数11,400册,定价1.6元,这部书还有精装版,收录了《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大地龙蛇》、《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六个剧本,初版于上世纪的1939年-1943年间,这时每折或每出已改为每一幕了。 <div>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出版的《中国古代十大喜剧赏析》(上、下),印数8,000册,全套定价28元。</div><div> 此外还有《电影美学》、《十九世纪俄国作家批评家论文学》等书籍。这就引出了外国戏剧作品的阅读了,正好作为《家有藏书慢慢读·外国卷》的引子吧。</div> 1979年11月第1版,1980年10月第1次印刷出版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外国剧作选》(一),印数54,000册,定价0.84元。 1986年10月28日六折购于市新华书店的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北京出版的《意大利电影剧本选》,上下两册,分别收录了《偷自行车的人》、《大地在波动》、《橄榄树下无和平》、《警察与小偷》和《温别尔托·D》、《苦难情侣》、《人与狼》、《一年长的道路》。 <div>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1-6卷),印数10,000册,定价30.10元。第一卷收录了《温莎的风流娘们》、《仲夏夜之梦》等8部,第二卷收录了《威尼斯商人》、《驯悍记》《终成眷属》等7部,第三卷收录了《理查二世》《亨利六世》等7部,第四卷收录了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6部,第五卷收录了《哈姆雷特》《奥赛罗》等6部,第六卷收录了《鲁克丽丝受辱记》5部以及《十四行诗》等5集。</div><div> 2003年至2007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这套书没有保存好,搬运中的挤压和书柜中的日晒,致使品相受损。</div><div> 我的耳边还回响着在我少年时独自聆听父亲背诵演绎的《哈姆雷特》,那是一个人惟妙惟肖对不同角色转换传递出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剧,我到今天也无法做到,即使捧着朗诵也依然无法企及。</div> 1986年5月18日半折购于市新华书店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文讲演谈话书信集》,由中国电影出版社于1981年11月第一次第一版北京出版,平装本印数10,000册(其中精装本2,500册),定价3.50元。该书分上下两篇,对于指导戏剧创作和戏剧艺术理论学习大有裨益。 《魂断蓝桥》这本小书,1986年12月24日购于市新华书店,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合肥出版,印数32,000册,定价1.53元,同时还收录了《卡萨布兰卡》、《相见恨晚》、《啊,无声的朋友》三个文学剧本。 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5月第一版、1981年5月北京第三次印刷出版的《罗丹艺术论》,印数114,000-144,000册,定价0.58元,是一位同事大哥给我的,共有十一章。罗丹对于艺术的现实性和思想性的论述,对于学习和理解艺术的美与神秘其实一定是殊途同归的。 <div> 1982年6月2日购于沈阳火车站的《安格尔论艺术》,由辽宁美术出版社1980年4月第1版、1981年4月第2次印刷,印数25,001-35,000册,定价1.28元。</div><div> 安格尔对艺术美、批评与趣味、色彩和音乐等艺术论,今天读来仍然开卷有益。</div><div> 该书收录包括封面及自画像共33幅画作,其中第28幅创作于1856年的收藏于巴黎鲁佛尔美术馆的《泉》这幅画意味深长。</div> <div> 1983年9月4日购于市新华书店的《日本戏剧概要》,由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出版,印数2,700册,定价0.74元。</div><div> 日本还有一部书很有名,叫做《源氏物语》,我在读高中的时候读过。</div> <div> 当年(1983年-1984年)参加电影电视两剧创作组学习班学习期间,一次讲座中我知道了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知道了他导演的影片《罗生门》,黑泽明导演的还有一部影视作品《姿三四郎》。</div><div> 当时那位讲座老师想来也是内心极度震撼的,黑泽明以高超的手法反映了日本“战时”、“战后”的时代精神和人性。讲座老师想象不出为什么人性会那么扭曲,因为那是日本人!扭曲的社会一定会出扭曲的作品!</div><div> 就像今天扭曲的美国政府、政客和美国军方,做出来的下三滥勾当也都是扭曲的心灵的反映!</div><div> 还有无耻至极的印度政府和军方,步步蚕食对于小国也许会有收效,但对于觉醒了的中国,那绝对是打错了算盘!依靠强力掠夺土地和资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龙面对印度像不会畏惧!一寸山河一寸血,当年你打不赢,今后你也永远打不赢!土地你一寸也夺不去!</div><div> 还有无耻的民进党和国民党,阻碍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罪人一定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台湾就算化为一片焦土,也绝不容许从祖国分裂出去!</div><div> 和平统一当然最好,但是决不放弃武力统一,一旦武力统一之后,台湾就是战争前沿,就是战场,面对不怀好意的敌人,除了内地要派驻数十万守岛建岛创建新秩序的政府和社区人员外,为了保护岛上原住民,还要体现关怀,将他们迁入内地妥善安置,免受战火伤害。</div><div> 当年国民党败逃孤岛,贼心不死,蒋氏二代有意埋下台独隐患,为民进党独大创造条件,唯独不思统一,表演着一出出丑陋的祸害中华民族的丑剧闹剧。</div><div> 回到读书与学习欣赏戏剧。</div><div> 影视戏剧作品最后的收藏也许就是下面这部书了,这是黄先刚先生历年创作的结晶。我曾在浑河边绿柳下坐在车里放着《红梅赞》笛子曲,将自己浸入情节之中,遗憾的是我只是看了剧本,没有观看演出(网上可以搜看),各个剧种的唱腔韵味没有机会享受了。</div> 这也不是绝唱!未来还会有更多更好的中国戏剧作品,我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