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属山文化旅游景区位于绥德县城,海拔893m,两河相拥山。秦代,上郡为边塞防御匈奴的军事要地,故派秦皇子扶苏在此监军并设府于疏属山,扶苏含冤自刎后埋葬于此,解放战争时期,绥德警备区司令部设置于疏属山上,成为指挥作战的战略中心,山上有秦皇子扶苏墓及扶苏祠、汉画像石馆、绥德警备区司令部旧址,山脚下有李子洲故居、绥德地委旧址、子洲图书馆,四周散布着独具特色的窑洞四合院,明显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开发的理想之地。 <p class="ql-block"><b> 黄土高原无定河</b></p><p class="ql-block"> 誓扫匈奴不顾身,</p><p class="ql-block"> 五千貂锦丧胡尘。</p><p class="ql-block"> 可怜无定河边骨,</p><p class="ql-block"> 犹是春闺梦里人。</p> 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疏属山文化旅游景区的重要支撑,是原三五九旅绥德警备区旧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地方性纪念馆。纪念馆占地6500平方米,展线长100米,展出图片1076张,文物326件,通过红色文化广场主题雕塑、照壁浮雕、民主革命时期绥德著名人物、绥德警备区事迹展、习仲勋与中共绥德地委、绥德籍烈士、抗大总校在绥德等板块展出,结合绥德民主革命时期历史特点和旧址实际遗存情况,严格遵循历史时序线索,采取专题划分布展版块方法,多点位、广角度、区分主次、详略得当地再现了绥德的红色革命历程,其中对三五九旅与王震将军在绥德的事迹予以侧重展现。纪念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多媒体展示、场景复原等现代布展手段,形象地再现了革命前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感人事迹和高尚情怀。 三五九旅司令部旧址。 陕西绥德汉画像石馆为陕西省唯一汉画像石专题展馆,隶属于绥德县博物馆,位于绥德县城内疏属山顶,与秦太子扶苏墓毗邻。绥德汉画像石馆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四周古柏环绕,风景秀丽。展馆大门门匾及两边的楹联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朴素典雅,端庄大气。展馆总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745平方米,展出面积约2400平方米。<div><br></div> 展览馆陈列绥德汉画像石精品110多块,画像石内容主要有狩猎放牧、农耕植禾、楼阁庄园、宴饮庖厨、车马出行、军事征战、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舞乐百戏、纪年石等;馆内布有人物雕塑、画像石墓葬复原和画像石制作过程场景再现,同时,以图标、3D影像等展出手段丰富了展出形式与内容。汉画像石生动地记载了东汉时期边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风貌、民俗民风,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正如中国汉画学会理事、绥德汉画像石博物馆原副馆长李贵龙说:“如果把一幅幅的汉画像石连接起来,就会组成一幅汉代陕北乃至北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的宏伟画卷。” 数千年来在绥德这片土地上,风云变幻,发生了许许多多足以影响中华民族历史的重大事件。 扶苏墓位于陕西省绥德县城内疏属山顶。疏属山为无定河畔的一独立山头,南眺二郎山,北望五乳峰,东濒无定河,西隔大理河与马鞍山相对。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5′40″,北纬37°30′15″。墓区为纯黄色土壤,内植松、柏、槐等林木。扶苏墓围墙外四周被居民包围。扶苏墓呈长方形,长约30米,宽6米,高约8米,墓旁有扶苏祠,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扶苏墓。 扶苏墓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介绍秦国大将蒙恬也葬于疏属山上,却没有寻找到。<div> 据史料记载,秦统一中国后派蒙恬率兵30万与监军扶苏驻守上郡,修直道、筑长城,逐匈奴,战功卓著,名垂青史。</div> 传说,一日蒙恬闲暇,出外围猎,见一狐狸和一黄鼠狼从古庙中逃出,便张弓搭箭射之。狐狸和黄鼠狼见四周刀枪剑戟,无处逃生,便伏地求饶,泪如雨下。蒙恬见状,顿生恻隐之心,便收回弓箭,示意侍卫放其逃生。未过几日,蒙恬忽接始皇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太子,并斥扶苏与他诸多罪名,赐其二人自尽。蒙恬知是朝中0佞弄权,置自己和扶苏于死地。他既为遭陷而悲愤,更为秦室江山不稳而悲痛。沉思中迷糊入梦,只见两少女跪其面前道:“我两乃为前次将军围猎时放生的狐狸与黄鼠狼。今始皇驾崩,胡亥与李斯、赵高狼狈为0,合谋篡位,假传先帝遗诏赐将军与扶苏死。我等深知将军忠勇仁慈,心无异举,必欲以死报君恩,故不敢强求万一。只因受将军活命之恩,却不能救将军于危难之中,愿以一死相报!”说完一同撞壁而死,显出原形,果是日前围猎放生之狐、狼。蒙恬救之未及,倏地惊醒,见一狐一狼躺地而死,不禁感慨万端,潸然泪下。<br> 蒙恬得此显化,又获公子扶苏自刎之讯,毅然决定以死报君。但他仍然惦念秦室江山,欲于尽忠之前,箴谏胡亥纳良言,珍惜秦始皇统一大业。欲写奏章,但身边无一士卒,又无刀笔,只有已死之狐、狼,甚感叹惜。不由自主顺手抚摸狐、狼周身,竟觉狐尾狼毫柔而坚韧。内心一动,便分别揪下一撮狐尾狼毫,束于木杆,蘸其唾液,地上一画,竟显出笔画来。随即撕下袍袖,咬破手指,饱蘸热心,痛心疾首,匆匆草成奏章一折,毅然自刎身亡。<br> 蒙恬含恨死后,部下将士无不悲愤痛切,将其遗体葬于绥德城西大理河畔,数千万将士用战袍兜土成墓,状似山丘。其后,蒙恬部下将士和上郡黎民百姓便效仿其生前所用之笔,制作了许多毛笔。从此,毛笔的制作和使用逐渐流传全国。清人阎秉庚曾题诗曰:“春草离离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枝笔,难写孤。难写孤臣一片心。”清道光二十八年绥德知州立“秦将军蒙恬墓”石碑一块以示崇尚。蒙恬不仅武功超人,且文治卓绝,相传发明毛笔。蒙恬墓久复盛名,至今为来绥客必游之地。 疏属山上看绥德。 当年这里是秦国的边关。 扶苏祠<div> 秦始皇长子(?—前210),嬴姓,赵氏,名扶苏。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div>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使京城咸阳与北疆保持联,沿南北走向的子午岭修筑直道,即今"秦直道"遗址。当时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咸阳坑杀术士460多人,引起扶苏忧虑。<br>扶苏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担任这项大工程的总指挥为蒙恬,太子扶苏为监军。<br>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秦始皇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时不幸病逝。秦始皇临终以前,曾为玺书召令扶苏至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但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小儿子赵胡亥阴谋篡改始皇帝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即皇帝位。同时另书赐蒙恬和扶苏死,并“数以罪”。胡亥的使者奉书到上郡,扶苏打开诏书知必死无疑,遂准备自杀,大将蒙恬起疑心,力劝扶苏不要轻生,“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但扶苏为人宽厚仁义,不愿背礼,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旋即自杀于上郡望月台(一说今绥德呜咽泉),后葬于今绥德县老城区疏蜀山顶,墓冢很大,形成小山丘,人们后又在墓顶建一木质小楼,人称八角楼,民间又称"太子冢"。 江山如此多娇,风云变幻无穷。 傍晚的云霞。 疏属山下一院残破的窑洞小院。 疏属山上值得细看的历史文化遗产很多,由于白天途中耽误时间较多,以致我们上山后几个纪念馆都已关门,第二天又要去游玩其他景点,只好忽略下次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