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简称中革军委)于1934年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县城召开紧急会议。博古、朱德、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和李德等七人参加。会议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毛泽东极力说服博古等主要领导人,建议放弃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到川黔边建立根据地。毛泽东的建议,得到与会多数人的支持。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会后,博古、李德执意坚持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通道会议是中央红军长征后第一次召开的重要会议,虽然多数人赞同毛泽东的建议,但因中央领导层的意见不统一,未能就战略转移的方向作出决定。但是,通道会议为促进黎平会议决策红军战略转兵,创造了良好条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长征后一个多月,红军虽然突破了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由于“左”倾领导者消极避战,致使红军损失过半,锐减到3万多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负责人在通道召开紧急军事会议,采纳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作出通道转兵的决策。通道转兵揭开了红军长征伟大转折的序幕,避免了红军北上湘西可能遭受的毁灭命运,为党和红军的长征开辟了一条新的生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极力说服博古等主要领导人,建议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他说:“应该放弃在长江以南同二军团一起建立苏区的意图,向四川进军,去和四军团会师。”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但李德、博古仍坚持与二、六军团会合原定计划。这次会议虽然通过了毛泽东的建议,但由于中央领导层中意见不统一,故未能对战略转移的大方向作出决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通道时,中共中央负责人在通道县恭城书院召开了一次生死攸关的重要会议,史称“通道会议”。这次会议促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通道转兵”,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4年12月13日,中央红军从通道出发,兵分两路向黎平进军,突破黔军防线,于15日攻占黎平县城和老锦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2月18日,在黎平县城翘街上一个名为“胡顺荣”的商铺里,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一次会议,史称“黎平会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黎平会议会址在黎平县城的二郎坡,它是晚清修建的民居建筑,两端有高大的封火墙,房屋面宽五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正中有一座门楼,两边为铺面,当年是胡荣顺商号。走进门楼,里面是一个大院,有9个大小不同的天井,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黎平会议由周恩来主持,参加者有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朱德、博古、王稼祥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上还是西进的争论,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结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留下的红军标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1-7-20到铜仁了,原计划是到这里来参观新开的红军纪念馆,通过联系当地文旅局,得知还没有开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听说这里有周逸群故居,就前去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逸群,字立凤。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宣传家、活动家,贺龙同志的入党介绍人,早期中国共产党军队的缔造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红军的创建者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7年周逸群参与领导了著名的南昌起义,1928年他和贺龙等人去了湖北湖南等地,主持开展湘鄂边苏区工作,也就是这一年他还创立了著名的洪湖赤卫队,后来又担任了红六军的政委。可以说周逸群对于中国工农革命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也很好的支持和帮助和贺龙的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熊家大院位于铜仁中南门古城区陈家巷东段的北侧。当年贺龙在这里住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共和国元帅贺龙与铜仁有着不解之缘,他于1924年至1926年间,曾四进铜仁扩充力量,不仅在当时封闭的铜仁大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他本人还与铜仁的仁人志士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当中包括在老铜仁“当铺巷”经营当铺产业的熊雨亭先生。熊家不仅多次资助贺龙的部队,还将当时位于中南门陈家巷东头的闲置房——熊家大院交给贺龙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没有通道会议就没有黎平会议,没有黎平会议就没有遵义会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于20世 纪30年代初,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5年元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遵义,中共中共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指引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参观了遵义会议陈列馆。一进大厅,革命领导人的铜像庄严而肃穆,仿佛在为我们参观的后辈们讲述着革命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国之幸,民之幸,我们今天依然铭记遵义会议,因其生死攸关之际,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作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在存亡危急之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并且使党的路线开始转到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正确轨道上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主席亲笔题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茅台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四渡赤水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远眺茅台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警钟长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我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经典战列,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而成的,成为中国和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伟大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蒙哥马利访华时和毛主席谈起三大战役,赞不绝口,毛主席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作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四渡赤水精神永垂青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5年1月29日,为了面对国民党的强大阻击,不得不渡过赤水河,向西挺进,红军不得不丢掉了所有重武器,冲击敌人包围圈,完成了第一渡赤水,在红军刚站稳脚跟,国民党又调集了川军和黔军共40多万人,准备把红军浇灭在赤水河西岸。红军得知这一消息后,被迫于2月19日再渡赤水河,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完成了二渡赤水。到了赤水河东岸,红军抄近路攻打娄山关,拿下娄山关后又控制了乌江渡口,主动权渐渐回到了红军手中。为了进一步调动敌军,3月16日,红军由茅台镇第三次渡过赤水河。成功地把金沙江的守敌调出后,红军用小部队引开拖住敌人,为大部队争取了四渡赤水的时间,并于1935年5月9日四次渡过赤水河,在巧渡金沙江,成功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向北挺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翻越雪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过草地是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最艰难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天好热🥵,吃个冰棍解暑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河对面台阶是当年三渡赤水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1935年1月9日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10个团,俘敌3600余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娄山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娄山关大捷是红军长征打的第一场胜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娄山关亦称太平关,原名娄珊关、娄关,后称太平关。位于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关名的来历,源于古代对娄山山脉的称谓。它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在汇川区与桐梓县的交界处,北拒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古称天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确保中共中央在黔北遵义建立新战略根据地,确保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率部追击,向北逃窜的敌军,夺取娄山关,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月6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入遵义城。为了建立黔北防御,保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中央军委决定派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追歼北窜之黔军侯之担部,攻克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命令一下,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即到遵义城北门四团驻地部署了战斗任务。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当即率部队北进。部队抵板桥,消灭敌人一个前哨排。同时对娄山关敌情进行侦察,决定采用一路正面强攻、一路绕关东小道抄袭的战斗攻克娄山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攻占娄山关一战,黔军被歼灭600余人,红军伤亡100余人,取得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小走红军路,长征精神代代相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同志在娄山关上感慨万端,吟出了长征中最为悲壮的著名诗句《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描写了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这首词表达了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后的激越情怀。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1月15日至17日,在这里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局面,在战略上转入主动的态势。娄山关战役是长征途中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毛泽东诗情勃发,吟成此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年的黔北第一隘口,自古兵家必争之地,现在是风景如画的游览和红色旅游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长征突破湘江战役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湘江战役中,作为全军总后卫的红34师,同十数倍于己的敌人激战四天四夜。突围中,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不幸被俘,宁死不屈的陈树湘强忍剧痛,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由此,红34师有了一个无比悲壮的名字,“绝命后卫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途径光华铺烈士陵园,前去祭奠,安息吧革命烈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光华铺阻击战在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中,规模最小,却事关中共中央安全,所以,又是意义最重大的阻击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结束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经历了20天5000多公里行程,走了20多个县城地区。让我们近距离接触到红军的故事,触摸那惊心动魄的历史,切身感受长征的艰难,我们体会到了永恒伟大的长征精神,灵魂得到一次次净化和洗礼。越是走近长征,了解长征,就会越发强烈地感觉到它带给红军官兵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必胜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核心,是一切胜利、一切震撼的基石和源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习近平总书记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