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大师“寻宝”之旅(山西大同至太原八天自驾游)

george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1年7月6日周二开始八天山西大同至太原自驾游。第一天早上头班飞机从上海飞山西大同与老同学会合,下午游玩华严寺、大同古城墙,晚饭后游古城观夜景,住宿古城内;第二天上午游古城善化寺、九龙壁、代王府等,下午至大同得胜门游玩,住宿大同;第三天上午游大同火山群,下午游云岗石窟,住宿大同;第四天上午游大同土林、浑源县永安寺,下午游恒山悬空寺,住宿应县;第五天上午游应县木塔、净土寺;下午游崇福寺,住宿朔州;第六天上午游玩代县古城边靖楼、文庙、阿育王塔,下午游玩代县古城墙、传统文化街区,住宿代县;第七天上午游五台县佛光寺、南禅寺,下午至定襄县住宿;第八天上午至太原晋祠游玩,下午晚饭前太原飞上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同古城墙修建于明洪武五年,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设施完善,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大同城墙的一大特点是外廓像齿轮一样,城墩凸出,梯形结构,为大同城墙设防的特殊造型。现存的古城墙是明洪武五年(1372),大将军徐达镇守大同时,于汉、魏、唐、辽、元旧城基础上增筑的,周长724公里,古城面积达328平方公里。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城墙高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比南京城墙宽的地方还宽66米。城墙上有62座门搂、角楼、望楼。城门楼四座其中南门城楼,为三层重楼,面宽61米,进深2335米。城墙四角雄峙着四座角楼,尤以西北角楼,呈八角形,称为乾楼54座望楼中以洪字楼为望楼,为其他古城墙中少有。同时还建有96座窝铺。在距墙约40米处,修有护城河,宽10米,深5米。四门外有瓮城,建筑面积约为17600平方米。瓮城外又筑有月城,将瓮城圈在其中,辟有城门。这样,出入大同城须经三道门卡。各门上还建“箭楼”或二层“匾楼”。城设四门,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墙体上的望楼、角楼、城楼、箭楼间隔而立。护城河吊桥、瓮城、月城、关城、耳城重关叠嶂,防备森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设施完善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战斗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北方锁钥”之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同城墙的一特别处是,它的外廓像齿轮一样。凸出城墩,共五十二个,梯形结构,底长约23米,顶长约20米,顶面积为4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角墩:较望楼略高大,在四个角墩的外,各建有控军台(或称望军台)一座,宽约16.6米,纵约15米,与角墩的间距约66米,上架踏板与城墙相通。为大同城墙设防的特殊造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外广场</p> <p class="ql-block">位于大同市中心的华严寺,始建于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之后多次重建。明代华严寺分为上、下华严寺两部分,上华严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下华严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两寺紧邻,下华严寺位于上华严寺的南方。两寺之间有小门相通。上、下华严寺的中轴线都是“东西走向”,主要殿宇都是面向东方,这与辽国契丹族崇拜太阳、以东方为上的信仰和习俗有关。</p><p class="ql-block">上华严寺的大雄宝殿是金代的建筑,殿内有明代的塑像和清代壁画。站在大殿前仰视,可以看到殿顶正脊两端的琉璃鸱吻(传说中龙九子之一,会喷水灭火),北端的鸱吻是金代遗物南端鸱吻是明代配制的,两者风格略有不同。殿内供奉着明代的密宗五方五佛,两侧立有二+诸天神像。其中“诸天神像”都是向前倾15度左右,这样做一是为了显示了护法天王的威严和气度二是利用力学原理,能长时间保存塑像的完整性。</p><p class="ql-block">下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是寺中唯一尚存的辽代建筑,殿中的31尊辽代塑像尤为珍贵。佛像姿态、神情各异,端庄的佛、慈善的菩萨、凶猛的天王、各具特色,既有唐代丰满圆润,又有宋代秀美俏丽。其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合掌露齿菩萨”,佛像立于莲花之上,有着优美的线条,她面带微笑,流露出内心的喜悦。这种面带微笑的佛像,是极其少见的。在薄伽教藏殿,除了可以观赏到精致的辽代塑像外在殿内塑像后面建有双层楼图式藏经柜,也是国宝级的文物。殿内四周依墙而建排列着藏经柜共有38间,上层是供设佛像和佛龛,下层是存放经书的壁藏。环绕大殿一周的勾栏栏板,图案多样,全部以镂空雕刻,玲珑剔透。工匠还在藏经柜间搭建了一座圆弧拱桥,并在桥上建有“天宫楼阁”,这与佛教中传说的“天宫宝藏”不谋而合。著名的建家梁思成先生看后,赞誉其为“千年国宝、罕有的国宝”</p><p class="ql-block">寺中的其他建筑和塑像也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整座华严寺,就是一座中国古建筑和佛教文化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古城西墙上看华严寺</p> <p class="ql-block">清真大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该寺建筑古朴,结构严谨,整个建筑既有中国传统汉式木构建筑特色,又有阿拉伯风格。它也是我国唯一一座在《二十四史》中有载的清真寺。大寺内明嘉靖丙午(1546年)陨石碑刻,也是现知全国独一无二的一块刻在陨石上的阿汉文碑刻。寺庙现存有正门、十字穿心楼阁、石桥、礼拜殿主体建筑由四组殿堂相连而成,在中线两侧还有沐浴室。其中畔池、后拱桥、陨石台、牌坊、碑楼等为明清遗物,寺内还存有康熙圣谕牌、历代《古兰经》手抄本、刻印本及清真寺藏书等珍贵典籍文物。</p> <p class="ql-block">纯阳宫,又称吕祖观,位于古城大同的闹市中心鼓楼西街,是山西三大纯阳宫的“北宫”。大同纯阳宫创建年代已无确切金石文字可考,据说为金末元初西京道宫长刘道宁创建。</p> <p class="ql-block">四牌楼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旧城中心,由四个相连的牌坊组成的建筑。四牌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当时大将军徐达受命修筑大同城为壮军威、颂功德,在城中心修筑了这座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同鼓楼始建于明代,耸立于大同市区内大南街南段十字口中心。清代曾多次修缮,是明消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充分显示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外观呈方形,面阔、共三层且均为进深三间,底层砖石砌成,中为十字穿心门洞,行人可纵横通行。这座三檐楼阁的下两层是木结构建筑,上层置大鼓面,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九龙壁原是明初代王朱桂府前的照壁,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现存享有盛名的三座九龙壁中是建筑年代最早、尺度最大、又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另两座在北京,分别位于北海公园和故宫皇极门前,均建于清乾隆年间,较大同九龙壁晚三百五十至四百年)。壁高8米,厚2.02米,长45.5米,壁面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此壁的建筑结构全部使用黄、绿、蓝、紫黑、白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体由三部分组成:底部为须弥座,中部为壁身,上部为壁顶。东西两端分别是旭日东升和明月当空的图案并衬有江崖海水,流云纹饰。须弥座的束腰镶有两层琉璃兽:一层是麒麟、狮、虎、鹿、飞马等,二层是小型行龙。这些琉璃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壁身之上有仿木结构的琉璃斗拱六十二组,承托琉璃瓦壁顶。壁顶为单檐五脊,正脊两侧是高浮雕的多层花瓣的花朵以及游龙等,脊顶戗兽、脊兽、龙兽俱全,两端是雕刻手法细腻的鸱吻。</span></p> <p class="ql-block">山西大同代王府是明初代王朱桂(朱元璋第十三子)的府邸,是明代规模较大的一座藩王府邸,代王府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19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二+多座,房屋八百余间,是复建规模及复建完整度都较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位于大同市区西南方,始建于唐代,后毁于战火辽、金时期开始重建。如今的善化寺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辽金寺院。寺中的主要建筑三圣殿、大雄宝殿等,都位于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上。和很多寺院不一样,善化寺是没有山门(大门)的。寺内的大雄宝殿,是善化寺规模较大的殿宇,建于辽代,金代重修。来到殿内,正面供奉有“五方佛像”,从西到东的排列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西方阿弥陀佛、中部毗卢遮那佛、南方宝生佛和东方阿開佛。五方佛是佛教“密宗”崇奉的一组尊神。殿内两侧的砖台上还站立着二十四诸天塑像,这些塑像都是金代塑像中的精品。这些人神合一的杰作,每尊都高约三米,有的披甲执仗,有的朝冠官袍,有的圆润、衣带飘荡,尊尊表情生动传神。在大殿墙上,还有清朝康熙年间所绘的壁画,壁画的内容都是佛经故事。</p><p class="ql-block">此外寺中三圣殿内的供奉着的“华严三圣”塑像释迦牟尼佛和普贤、文殊两位菩萨,也是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在寺门前的广场,你还能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迁过来的五龙壁,五龙壁是明万历年间遗物,壁中五条巨龙翻腾于波涛汹涌的云雾之中其中一条“正龙”,怀抱一颗火珠,头朝正前方,正对着古寺。</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五龙壁位于大同城内西南隅善化寺天王殿西侧,原为兴国寺山门前之照壁,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980年拆迁至善化寺内。</p> <p class="ql-block">得胜堡建于明初,是外长城的重要隘口,京包铁路与长城在此交汇,晋蒙两省在此分界。得胜堡以北1公里即是得胜口,是连接口里口外的重要关口。由得胜堡、镇羌堡、四城堡、得胜月城组成了一个具有边墙关隘、守关城堡、屯兵镇城及边塞马市的连环堡群。四堡之间相距很近,皆为夯土城堡。得胜堡现存遗物多为土夯,古朴厚重。登上门楼放眼望去,四边堡墙轮廓完整,墙体规整。墙外田野辽阔,墙内房舍成片。一条大街从南门向北延伸,穿过一座砖箍方台,方台下有门洞,台上曾建玉皇阁。得胜堡原有阁楼4座,分别为南城阁、日菩萨阁、玉皇阁、神武阁。如今,四座阁楼及瓮城、月城均已不存。</p><p class="ql-block">明王朝与蒙古靴靶部订立互市盟约,发展贸易往来,开辟了民族团结的新局面。当时的得胜堡是贸易的主要市场。通过此市场,中原地区的丝绸、茶叶、豆、米、粮食等货物可以运往蒙古及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牛、羊、马、皮毛等又可以输入中原内地。</p> <p class="ql-block">大同火山群地质公园分大同火山群景区、桑干河景区和秋林峪景区,兼具地质遗迹和人文古迹,该火山群属于第四纪地壳运动的典型遗存,处于平坦宽广的大同盆地东翼和桑干河中游的河谷地带,是我国六大著名火山群之一,也是东亚大陆稀有的自然遗产,已知火山有三十多座。</p> <p class="ql-block">昊天山,为大同火山群一峰,位于县城北一公里处。北魏时山上建昊天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北方闻名的寺院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代佛学教材中,就有昊天寺的有关课程记载。民间曾流传着“先有昊天寺,后有华严寺”的说法。明代万国年重修。文革期间,峙遭人为毁坏。1993年,各路僧人,四方乡邻,捐资捐物,重新修缮,才得以恢复旧观,千年古刹,重放异彩。</p> <p class="ql-block">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4个,石雕造像51000余尊,是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永安寺简介</p><p class="ql-block">永安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浑源县城东北,俗称“大寺”。始建于金代,现存寺院为元代建筑。坐北朝南,总面积近6500平方米。中轴线南端是山门,琉璃盖顶三门并立,两旁配有两小门,共有五门。寺院分前、中、后三院,前院正中为护法殿。“院是全寺的主要部分传法正宗殿,后院为铁佛殿。传法正宗殿建于元延佑二年(公司1315年),殿内四壁绘有美轮美奂的元代巨幅壁画,高三米,总周长五十六米,面积达到170平方米。壁画内涵十分丰富,所涉猎的范围也极为广泛,是全国元代寺观壁画的典范之作。其中凡举佛、道、儒、神仙、天堂、人间、地狱几乎无所不包,颇具浪漫主义色彩,它大气磅礴,气势壮观,线条饱含着生命感、流动感、质感和张力。用笔更是精确、传神、果断,色彩绚丽,画面逼真。可谓“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大同·浑源)</p> <p class="ql-block">山西大同土林,当地人叫“石板沟”是目前华北地区唯一已知的土林景点。土林的奇特令人眼花缭乱,似古堡而非古堡,似雕塑又不是雕塑。有的犬牙交错壁立千仞,那一定是天界地缘;有的连绵不断,如远古长城再现:有的独居单处,好似隐士休闲:有的三五成群,有如古堡森严。</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位于恒山金龙峡翠屏峰的悬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集美学、力学、宗教内涵于一身,汇人文景观为一处的寺庙建筑。集奇、险、巧于一体,风格独特,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是国内现存较早、保存较好的高空木构摩崖建筑。</p><p class="ql-block">来到恒山脚下,远远地就可以看到悬在半山腰的悬空寺,可谓是万丈深渊上的建筑。整个寺院悬在陡峭的崖壁上,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巧妙依势而建显得格外错落有致。诗人李白当年游览过悬空寺后,挥笔写下“壮观”二字,写完仍觉得不够体现自己激动的心情,又在“壮”上多加了一点,这两个字至今还刻在寺院脚下的岩石上。</p><p class="ql-block">寺院由三部分构成,首部是一个完整的寺院布局,建在山崖间。第二、第三部分则是真正“悬”在崖壁上,两部分之间连接的木栈道更是好像凭空浮在半空中一般,游人走在上面,看着下面的悬崖,心也不由跟着悬起来。</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又名佛宫寺释迦塔)建于公元1056年(辽清宁二年,即北宋至和三年),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7400多吨,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木塔造型,稳重端庄、比例得当、轮廓优美。古籍上称“浮图之丽、甲于宇内”。</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释迦塔)坐落于应县旧城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寺庙的主体建筑。佛宫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整个中轴线突出,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释迦塔、大雄宝殿,释迦塔位居寺院中心,大雄宝殿在其后。钟鼓楼位于寺院前部东西两侧,建于明代。</p><p class="ql-block">木塔为“明五暗四”共九层的双层套筒式结构,全塔没用一颗铁钉,全靠木构件和59种斗拱卯榫咬合垒叠而成。木塔塔身内外悬挂52块牌匾和6副楹联,其中“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1966年、1974年木塔先后现世的两枚佛牙舍利,据考证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在四层主像内发现的一批辽代珍贵文物,对研究我国印刷工艺发展史和辽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建塔的历史背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应县木塔堪称世界古建筑的典范,佛教文化的中心和圣地。</p> <p class="ql-block">山西朔州崇福寺俗称“大寺庙”,位于朔城区东大街北侧,是我国现存辽金三大佛寺之一。始建于唐麟德二年(665年),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建造。</p><p class="ql-block">寺院坐北朝南,前后五进院落十重大殿,主次分明、布局严整、规模宏大宇总面积23520平方米。崇福寺的主殿是弥陀殿,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建,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殿正面檐下,悬有“弥陀殿”竖匾一方,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的原物。为了扩大内部空间面积,增大佛坛位置与礼佛部位的空间,使用减柱与移柱的做法,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大胆创新。弥陀殿为全寺精华所在,尤以大幅壁画、巨额牌匾、雕花棂窗、琉璃脊饰、塑像背光被誉为崇福寺“五绝”。</p> <p class="ql-block">代州古城是代县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支撑,是中国古代北境著名的边塞重地和军事重镇,是中国古代南北通衢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商埠,历为道、州、郡、县行政治所,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绘画画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p><p class="ql-block">古城在西周时期为古代国之地,春秋属晋,战国归赵,秦建县,魏置郡,隋设州。清为直隶州。“阴山北去三千里,紫塞南来第一州”。据史料记载,代州古城建于西汉景帝后三年(公元前141年)彼时称上馆城。北魏孝明帝时,移广武于此,隋、唐、五代、宋、元称代州城或雁门城。 史书中对古城代州有这样的记载:“太原以北。列郡 数十,雁门为大”,“(代)州,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底三关,咽喉全晋。</p><p class="ql-block">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代州古城的规划十分精彩。代县古城民间俗称“缺角卧牛城”。城设东、西、南、北四门,分别是熙和门、康阜门、迎董门、镇朔门。门额上刻赢,分别为“屏藩畿甸”“车辅晋阳”“滹沱带绕”“广武云屯”。古城内现有国保文物单位三处,分别是边靖楼、阿育王塔、文庙。省保文物两处,分别是钟楼和毛主席路居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边靖楼,亦名谯楼,俗名鼓楼,豪立于代县城中央,坐北朝南,取靖边安民之意。是古代守望敌人、击鼓联络、指挥作战的军事设施。代县边靖楼比山海关边靖楼高15米,比嘉峪关城楼高17米,是山西楼阁式建筑中体量最大的一座,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木质鼓楼,被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万里长城第一楼"。</p><p class="ql-block">据清《代州志》载:边靖楼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由吉安侯陆亨建。成化七年(1471年)被焚,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均有维修,现存结构仍为明代遗构。楼为砖木结构,斗拱规整、梁架精巧、结构合理、建造宏伟。由砖券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身组成,基底平面东西长43.3米,南北宽33.3米,台高13.3米,楼身高26.7米,总高40米,面阔7间,进深5间,四周围廊。二层设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高悬“声闻四达”“威震三关"巨匾两块,均长8米宽3米,为亚洲第一木质巨匾。此外楼南一层和山门上分别悬挂“晋北形胜”、“共登青云"牌匾。</p><p class="ql-block">我国北方有“代州鼓楼、应县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说。登楼者,北望雁门,南望滹沱,全县山川景物尽收眼底。1947年秋叶剑英元帅登楼题诗:“威镇三关壮代州,声闻四达雁门楼;欲穷千里登临眺,紫塞滹沱固卧牛"。</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边靖楼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代县文庙,亦叫孔庙,位于代县城内西南。创建于唐代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因战事被烧毁,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知州李元凤倡议捐款重修,到明洪武二年(11369年)八月竣工,形成了占地15000余平方米的古典建筑群,是华北现存最大的州级文庙,是山西省稀有的古典建建筑,也是代县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文庙坐北向南,分前中后三院,总体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规制严谨,布局有序。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万仞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敬一亭。前院主要建筑有棂星门、戟门,院内有唐槐两株,紧靠唐槐凿有泮池。东建忠义祠、文昌阁;西建明伦堂、节孝祠。中院主要要建筑为大成殿,绿色琉璃瓦覆顶,单檐歇山顶,面阔7间,进深5间!金碧辉煌,宏丽巍峨。殿内塑有孔子及其弟子彩塑。东西各有 15 间廊坊,原供奉先贤牌位 39人,先儒牌位31人,现为代县博物馆古代史和革命史展厅。后院建崇圣祠,面阔3间,进深3间,四周围廊,是祭祀历代大儒的地方。所有这些建筑组成一组宏大的儒学建筑群,集中反映了代州老百姓的心理、爱好、信仰、风尚、习俗及情操它是研究儒学文化及古典建筑的珍贵标本</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代县文庙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俗称宝塔,是隋代皇帝杨坚敕建的佛祖真身舍利塔,为第五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p><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原为木结构,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建为砖塔。塔体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总高40米。塔基为长方体,南北长50米,东西30米,高1.5米。塔座平面为圆形,周长60米,作覆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须弥座式,四周刻有各种花饰和陀罗尼经;塔身为覆钵式,精巧而秀丽;塔刹由曲尺须弥座、十三层相轮、葫芦状宝顶及盘盖金铎组成。整个宝塔造型端庄挺秀,雕艺精湛,为我国藏式塔中之佳作。</p> <p class="ql-block">武庙,俗称老爷庙,位于县城西南隅,始建于元天历二年(1324),明弘治、万历均重修。文革中,除大殿抱厦外,其它楼台厢廊均被改建。2004年由代州武庙民间修缮委员会按原制重修。庙座西向东,门前有牌坊五楹,中题“壮穆忠武”四字。牌坊后为乐楼五楹,中楹楼下即为庙门。乐楼对面筑五尺高露台,护以雕栏,台上建大殿五楹,为明清时规格最高的庑殿顶建筑。斗棋有单昂、双昂、三昂斜等多种样式,屋顶正脊设婆铜制宝顶,四条垂脊各置七尊跑兽,为典型的皇家建制。前设卷棚抱厦献殿,结构奇巧,造型美观。中悬“天日同昭”横匾,为明邑人大司马孙传庭所题。南北两庑彩绘关帝圣迹,人物造型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武庙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位于代州城内西北角,创建年代无考、明成化十七年(1481)重修。</p><p class="ql-block">庙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480平方米。原庙依南北中轴线置:山门、戏台、钟鼓楼、大殿、寝宫(戏台已毁)。现存山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内塑哼哈二将;大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建筑,内塑城隍及十殿阎君塑像,殿前古槐、古楸树各一株。寝宫面阔五间,悬山顶建筑,内塑城隍夫妇及侍女像,四壁彩绘壁画。</p><p class="ql-block">整体建筑井然有序、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现为代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山西峨岭寺位于五台、代县、繁峙三县交界处的代县聂营镇康家沟村,亦称凤凰岭,相传古时候有凤凰在此栖落,村民认为这是块吉祥之地,于是商定在此建玉皇庙。至明崇祯年间,该寺已颇具规模,建筑40余间。整座寺庙被太行山余脉环抱于青山绿水当中,上百年来佛音绕梁,香火不绝,游人如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佛光寺创建于隋末唐初,教煌莫高窟第61腐五代时期绘制的《五台山》壁画中就有大佛光之寺,是五台诸寺中规模较大者。现存寺院中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东大殿是我国现仅存三座唐代寺庙中规模最大的木构造存,建于金代的文殊殿是全国寺庙中最大的配殿。彩画,壁画,泥塑,题词等都是精品。</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现存仅三座唐代寺庙之一五台山南禅寺是一座唐代艺术殿堂,无论是建筑,还是塑像、砖雕,都是稀世国宝。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也是亚洲版图内)大佛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中国坡度最舒缓的屋顶,雄大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的构图。</p> <p class="ql-block">山西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是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祠宇,晋国的宗祠。素有“不到晋祠,枉到太原”的说法。</p><p class="ql-block">晋祠公园,这是一个免费的公园,环境不错,可随意看看。步行约10分钟,穿过公园便可到达晋祠的主体区域。景区内晋祠“三宝”(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和“三绝”(周柏、难老泉、泥塑彩绘人像)是每一个来到晋祠的人都不可错过的景观。晋祠“三宝”是连在一起的,位于晋祠的中轴线上可一并游览。献殿是供奉祭祀品的场所,四面的墙壁是栅栏状的,通风凉爽。特别的是,整个殿内的梁柱上没有用一颗铁钉。鱼沼飞梁位于献殿前,建于宋代。整个景观造型类似现代的立交桥,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飞梁”的一端连接着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现存较早的主体建筑。大殿内很宽阔,有梁无柱是一大看点,殿前8个廊柱上雕刻着8条跃跃欲飞的木雕盘龙,连同“鱼沼飞梁”显得颇有气势。</p><p class="ql-block">以圣母殿为中心,很容易找到“三绝”。彩绘泥塑人像就在圣母殿里,主像圣母端坐在木制神龛内,端庄华丽,其余42尊侍从分列两侧。这些塑像衣着艳丽,表情各异,其中有一尊花旦装扮的侍女,半面欢喜半面忧愁,让人看后心情也不禁五味杂陈。梅兰芳大师曾在这尊侍女前伫立良久,仔细品味她的动作和内心,并且大加赞赏。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植于西周,已有3000多年历史。难老泉位于圣母殿南侧,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除此之外,晋祠内还有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写并手书的《晋祠铭》碑,非常珍贵。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p><p class="ql-block">晋祠主殿。创建于北宋大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大殿四周围廊,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前廊进深两间,极为宽敞。廊柱上八条木雕蟠龙,是中国现存古建中的孤例。圣母殿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宋代塑像</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的宋代彩色泥塑,是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其中的33尊侍女像,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庞的清秀与圆润,各因性格和年龄而异;口有情,目有神姿势自然,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与个性特征。它们是宋代宫廷生活的典型人物造型,是中国古代社会难得的现实主义杰作,是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大殿</p><p class="ql-block">西周晋国宗祠。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元至元四年(1267年)重建,具有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特色。殿内主供西周时期唐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唐叔虞姓姬名虞,周武王子,周成王胞弟,因其封地为唐国,而古代兄弟排行又有伯、仲、叔、季之称,因此称其为唐叔虞,其子燮父改唐为晋,山西简称晋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龙兴晋阳</p><p class="ql-block">为纪念太原建成2500周年而塑的李世民及其群臣的青铜群雕,2003年8月落成。中间骑马者为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绩,前面为尉迟恭,最北侧两位前是魏征,后为马周。这组雕塑讲述着李世民的戎马一生,也展示了唐王朝与晋祠的历史渊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