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章丘季官,一览历史风云

胡山掠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季官航拍视频</p> <p class="ql-block">  季官村,隶属章丘区枣园街道办事处,原址位于街道驻地以南四华里西巴漏河大站水库段西岸,新址位于省道241线(零九公路、绣源西街)西。</p><p class="ql-block">  原址庄西有一大车沟,为古官道;村南为上河、下河两村,北为大站、南皋埠、枣园火车站等。新村西邻埠村煤矿调煤铁路,东靠省道241线,南依规划中的山大龙山校区生活区,北靠圣井工业园区十一号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为宜居宝地。</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季官村村址</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季官村新村</h5> <p class="ql-block">  全村450户,1900人,村域面积7800亩(其中河道占地包括水库占地6000亩),耕地面积1650亩。</p> <p class="ql-block">  章丘地名志上载季官村村名含义无考。距村东北1华里处有乐盘城遗址,该遗址被考古专家命名为“季官庄遗址。”章丘市政府立文物碑一处。《道光县志》载:“乐盘城在县治南二十七里”。1992年章丘县址载:“乐盘故城遗址,又名季官庄遗址,位于枣园镇季官庄东北350米处,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章丘三盘胡姓于明万历年间迁入季官庄,以后繁衍为该庄望族,曾于民国元年的章丘地图上改称为“胡官庄”,终因季官庄历史悠久,以后仍称为季官庄。</p> <p class="ql-block">  元朝末年,因连年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山东等地人口锐减,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朝建立后,朝廷由山西洪洞和河北枣强移民至山东。现章丘各姓大部分为河北枣强迁来并分别选择域内村庄定居。章丘各姓氏繁衍生息,人口逐渐增多,后又由各自的域内发祥地向季官庄迁徙。明朝万历年间,胡姓由三盘庄迁徙居季官庄;清朝中期,王姓由淄川苏李庄迁往季官庄,张姓于章丘城迁往季官庄,李姓分别由梭庄和沙湾庄迁往季官庄,程姓由上河洽迁往季官庄。另外,从清末到民国时期,黄土崖付姓,埠村郭姓,陈家庄黄姓,东皋庄顾姓,济宁刘姓等也先后迁入季官庄落户。</p><p class="ql-block">  季官庄原有马、杨、朱、赵等姓,由于再传无后,已无后人。目前,只有胡、王、李、程、张、付、郭、刘、顾、吕、于十一姓。胡姓为第一大姓。</p><p class="ql-block">  先民们落籍季官庄后,团结一心,共建家园。为了村庄的安全,先后建起了地道圩子墙。西北门、桥沟门、王家街门、南门、西门、东南门等六个哨门,各个哨门气势恢宏,端庄大气,均有功德碑镶嵌于门两侧,昭示后人不忘祖先的功德。为防匪患,清末,又深挖地道,地道各家互通,每个区域都有卧室,厨房,并和水井连通。1976年,水利局潘总工程师曾下地道普查,并绘制了全庄地道的详图存于水利局。为以后季官庄水利搬迁提供了可靠依据。</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胡定南作老季官庄地图</h5> <p class="ql-block">  季官庄的先人们崇尚道教文化,在庄西南角建立了大庙。有大殿三间,东西厢房,正阳门两边有石碑两通,院内植有侧柏两株,至解放前,已坍塌,成为了庄里人的乘凉处和短工市。在庄内,东有关帝庙,坐南朝北,面朝王家街,供奉关公。此庙建于高台之上。台上各有东西两条石凳,供人们供奉和乘凉休闲。西头观音庙,坐南朝北,面向西北门大街,供奉观世音菩萨。前街东西两头的门上,还各建有两个神龛,东为文昌阁,西为关帝庙,关帝庙下哨门外有元朝至正年间石狮子一尊作为镇街之宝。</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胡延纪作老季官庄平面图</h5> <p class="ql-block">  作为该村第一大姓,胡姓于明朝万历年间迁居季官庄,分别居住于桥沟街东西两侧,西侧为胡姓始迁祖胡东才,东侧为胡姓始迁祖胡东铭。两人系亲兄弟。(其行二兄弟胡东渐系明朝万历进士、号称胡督堂,居三盘村)兄弟二人卜居季官庄后,以桥沟街为界,西侧由胡东才后人建大门一座,称西楼;东侧由胡东铭后人建大门一座,号称东楼。东楼门分为上下两层。门上悬挂匾额一块,上书胡东铭书写的四个大字:“世祖彦深”。胡姓另一支胡东辅迁徙季官后,传至十六世胡运玫、胡运章、胡运吉时,在东西大街东头,修建了自己的府第,号称“三大门”,至十八世胡熙俊于光绪四年考中武举后,在北大门前建棋杆座两座,门庭上悬一匾,书“登科”二字。</p><p class="ql-block">  最晚期的建筑为西街胡延瑞的府第,建于清末民初,位于西街中段东侧,建筑风格展青砖黛瓦式,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30米。自西向东分四个院落,西院解放后曾是季官庄小乡政府驻地,为季官庄拆迁前保存最好的建筑。</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非原图,借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非原图,借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非原图,借用</h5> <p class="ql-block">  季官村经济解放前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解放前由于连年战争和自然灾害,农业粮食产量一直徘徊在亩产300-400斤左右。解放后至改革开放,通过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截至村庄搬迁前,粮食产量亩产已达到800多斤。</p><p class="ql-block"> 1965年开始,村里创办了铁业社。1980年,开办了砖厂,壮大了集体经济收入。使季官村成为了经济强村。</p> <p class="ql-block">  季官庄文化底蕴雄厚,民风淳朴。每逢春节和重大节日,村民们都自发组织文艺活动。上世纪五十年底初期,庄里的小剧团在西南场搭台唱戏,那时的剧种叫四股弦。后来,村集体又组织成立吕剧团,春节后初五至元宵节在村里演出,有《王定保借当》、《王汉喜借年》、《小姑贤》、《墙头记》、《两垅地》等十多个剧目,轮番演出,台下人山人海;每逢清明节,各生产队都在街头扎起秋千架,供村民荡秋千娱乐;另外,结合政治运动和节日,村里还组织扮玩活动,扮玩队伍走街串巷,观看的群众挤满各个街道,场面壮观而热烈。</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非原图,借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非原图,借用</h5> <p class="ql-block">  1978年,西巴漏河大水,大站水库暴满,殃及老季官庄地道进水,几户村民房屋塌陷,多户房屋墙体出现裂纹,给村民带来威胁。对此,省市县各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批准在村西两华里处建新村。自1978年秋季开始至1991年,经上级批地,村民自筹资金,季官新村拔地而起。新村北部自东向西8条街道;中间自南至北7条巷道,南部自东向西8条街道。</p> <p class="ql-block">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老季官庄已荡然无存,只能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当中,但在新时代下的季官新村,优良村风民俗依旧在维续传承下去,季官村正掀开新的一页,书写着崭新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撰写人 胡延纪</p><p class="ql-block"> 202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