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御碑亭

<p class="ql-block">升仙台上御碑亭,</p><p class="ql-block">勒石钦题万字铭。</p><p class="ql-block">白鹿无踪迷翠谷,</p><p class="ql-block">丹丘有迹赋金星。</p><p class="ql-block">烟云浓淡干秋绪,</p><p class="ql-block">溪谷纵橫百丈屏。</p><p class="ql-block">履杖临风犹健步,</p><p class="ql-block">怡然高处瞰山青。</p> <p class="ql-block">庐山御碑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p> <p class="ql-block">2014年7月21日,庐山御碑亭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7-1120-3-418。</p> <p class="ql-block">庐山御碑亭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所建。朱元璋建御碑亭,既是为了感谢、纪念对明朝建立有功的周颠;更是为了宣扬“君权神授”,他当皇帝是“天意”,以此蛊惑人心,愚弄民众。</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建在庐山仙人洞附近的白鹿升仙台上,传说周颠在此乘白鹿升仙而去。有首诗写白鹿升仙台:“野人似我真如鹿,六月披裘受清福。醒来枕石学云眠,瑶草琪花相伴宿。飞蝶时时上我身,但见香云不见人。早知世外容疏懒,悔往尘寰四十春。”(清·舒天香《白鹿升仙台》)朱元璋选在白鹿升仙台建御碑亭,主要因为这里据说是周颠乘白鹿升仙的地方;再者这里的“风水”极好,背靠滚滚东去的大江,及扼大江咽喉的重镇九江(当时称德化);右(西)面山下是古老的东林寺,及远处层峦起伏的群山;左面、南面是远远近近,云遮雾绕的秀丽山峰。</p> <p class="ql-block">整个御碑亭的建造风格比较独特,御碑亭是彷木构歇山顶石亭,平面呈正方形。每边宽5.8米、亭高6米、整座亭子内外厚重,亭子四面无柱子都是石壁。</p> <p class="ql-block">仅在三面有门,一面没有门,在亭子正门外刻有两幅对联:外联是“姑从此处寻踪迹,更有何人告太平”。内联是“四壁云山九江棹,一亭烟雨万壑松”。</p> <p class="ql-block">亭内“御碑”高4米,宽1点5米,厚0点25米。碑正面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碑文《周颠仙人传》,背面是朱元璋的《赠四仙》诗:“匡庐之颠有深谷,金仙弟子岩为屋。炼丹利济几何年,朝耕白云暮种竹。”</p> <p class="ql-block">这里所说的四仙,为周颠仙人、天眼尊者、徐道人和赤脚僧,都是帮助朱元璋取得鄱阳湖大战胜利且救过朱元璋的命的人。</p> <p class="ql-block">此处是上个世纪80年代著名电影《庐山恋》中男女主人翁在此避雨,浪漫相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无巧不巧,我们一行刚到这里下起了阵雨,从御碑亭往下看,云雾缭绕,层层山峦时隐时现,宛若画卷,宛若仙境。</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周颠非常能耐,已非凡人。他从南昌一路追踪朱元璋到了南京,整天嚷嚷着要见朱元璋。朱元璋接见他,他总是说那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告太平”。几次三番,朱元璋烦了,打不怕,火烧也没用,就把他放到锅里煮,他不仅不讨饶,还在锅里唱《太平歌》,锅底下的火越旺,歌声唱得越响亮。朱元璋见了,也认为是奇人、奇事儿,命令进一步加强火力,继续烧煮,看他能撑到多时!火烧到半夜,锅里终于静了下来,人们说,这回总算把疯子给治住了。第二天朱元璋来到现场,他要亲自看看这个被他煮了的疯子。谁想打开锅盖一看,周颠在锅里睡得正香。围观的人惊叹不已。惊叹声惊动了熟睡中的周颠,只见他揉揉惺忪的睡眼,伸了个懒腰,不耐烦地说:“你们在这里吵死呀,惊扰我的好觉……!”朱元璋问他有什么感觉,他乐呵呵地说:“好久没洗澡了,在锅里洗洗、煮煮,实在是舒服极了……!”自那以后,朱元璋知道周颠不是一般的人,开始重视起他来。</p> <p class="ql-block">周颠出生在江西建昌(今永修县),少时聪明伶俐,诗词歌赋,五经四书,过目不忘。没想到十四岁时得了一场重病,落了个疯疯癫癫的毛病,被人们称为周颠。后来到外边流浪,整天疯疯癫癫的,嘴里总是唱着《太平歌》。见了人,尤其是当官儿的,总是喊:“告太平……!”那时因为元朝残酷统治,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起义军也互相杀戮,兼并。到后来,朱元璋与陈友谅成为当时农民起义军中,最有势力的两股农民起义军。二人在现在的南昌、鄱阳湖甚至庐山,展开了多次战争。开始朱元璋吃了亏。当朱元璋在庐山成功摆脱了陈友谅军队的追击,不久后就又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展开决定性的一战。这决定性的一战,周颠立下了汗马功劳。</p> <p class="ql-block">陈友谅势力的不断壮大,使朱元璋坐卧不安,却也不敢轻易去攻打陈友谅。正在朱元璋犹犹豫豫,举棋不定时,有次疯疯癫癫的周颠,却让朱元璋打破旧桶,再建一个新桶。朱元璋不明白周颠是什么意思。军师刘伯温就给朱元璋解释说,周颠是让你推翻元朝,另立新朝。桶者,统也。打破旧桶(统),重建新捅(统),实现大一统江山。朱元璋说:“陈友谅兵多将广,实力雄厚,我怕不是他的对手。”周颠指着天说:“上面没他的,上面没他的!”意思是上天不会让他当皇帝。朱元璋听了,高兴非常,不久就从安庆一带登船,往九江进发。当时风平浪静,船行驶得很慢。就又请教周颠,是走水上好,还是弃舟登陆好。周颠说:“只管前行。无胆便无风……!”话刚说完,忽然狂风大作,风帆鼓满,船飞速行驶。周颠竟还有呼风唤雨的神通!朱元璋大喜,心说:“真乃天助我也!”朱元璋的大队军马,浩浩荡荡来到九江附近,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了决定性的一战。最后,朱元璋战胜了陈友谅,又一鼓作气,攻下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p><p class="ql-block">周颠“功成名就”,准备离开南京,到外面云游去。朱元璋问以后去哪里找他。他说,到庐山锦绣谷竹林寺。后来朱元璋派人去找周颠,却找不到竹林寺。人们纷纷传说,周颠已在白鹿升仙台,乘白鹿升仙了。朱元璋便在白鹿升仙台,建了御碑亭,怀念周颠,说周颠是“上天”派来帮助他打江山的。说到底,无非是宣扬自己当皇帝,是上天的旨意。其实还是在玩“君权神授”的老把戏</p> <p class="ql-block">洪武皇帝对御碑的立碑仪式格外重视,特意派遣普庄、绍宗两位高僧大德前往庐山主持立碑仪式。此外,朱元璋还正式加封庐山为“庐岳”,并令九江、南康两府每年春秋合祀庐山天池寺,受朝廷礼遇之高前所未有。</p> <p class="ql-block">因为开国皇帝的垂青,明朝历代皇室都对庐山眷顾有加。明成祖朱棣即位不久便下诏宣布以庐山天池寺为核心,将“东至五老峰,南至白云峰,西至马鞍山,北至讲经堂”的广大区域辟为皇家禁地,禁止任何形式的砍伐、开垦和狩猎。</p> <p class="ql-block">熟悉明史及朱元璋的人应该知道,朱元璋是比较痛恨装神弄鬼的,一般史学家都认为周癫其人是一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人,为什么朱元璋自己还要去虚构一个不存在的周癫出来呢?并大张旗鼓写文作诗,大费周章地在庐山之巅立碑纪念?道理其实很简单,和历史上大多数武力夺取政权的开国皇帝一样,也需要对外宣扬君权神授,宣扬称帝的合理、合法。本质原因还是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统一全国的道路上,鄱阳湖大战是最关键的一战,决定了谁能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消灭陈汉,决定了谁能最后夺取天下,以至于大明王朝建立25年后,朱元璋仍然不忘记在庐山树立一座大明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出身最卑微的皇帝,他的成功有其非常过人之处,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奋治国三十一年,整肃吏治,严惩贪官,创立卫所,巩固边防,重视农业,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大明王朝与庐山的渊源,到此并没结束。</p><p class="ql-block">时间到了万历十四年(1586年),明神宗朱翊钧的一道《护藏敕》圣旨颁给了庐山黄龙寺。次年,一座歇山顶式的御制赐经亭在黄龙寺右后侧玉屏峰麓的小山坡上拔地而起。</p> <p class="ql-block">庐山黄龙寺是由临济宗高僧彻空禅师在万历年间始建,因彻空禅师佛法精深,万历皇帝和母亲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曾诏其入宫听其开讲,慈圣皇太后亲赐黄龙寺藏经、画卷以及鎏金佛像等珍品。赐经亭正是万历皇帝为纪念母亲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赐经之事而建。</p> <p class="ql-block">赐经亭的御碑上刻有明神宗朱翊钧的《护藏敕》、《新刊续入藏经序》,以及顾云程的《圣母印施佛藏经赞》。石碑边饰刻有双龙,刀法婉转,线条流畅,工艺精湛,亭内顶部的双龙石雕藻井也精美异常。2014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明太祖朱元璋敕建的御碑亭相比,赐经亭的造型更加小巧精致。</p> <p class="ql-block">因为赐经亭位置偏僻,基本没有游人来此参观。庐山黄龙寺,很多游人到过,但基本也没有人知道庐山黄龙寺后面山上有座赐经亭。</p><p class="ql-block">庐山黄龙寺赐经亭,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神宗朱翊钧三代皇帝的敕封,两座御碑的树立,让庐山在明代成为显赫一时的皇家山岳。其政治地位国内一时无两,超过了千百年来一惯的帝王之山--山东泰山!庐山政治名山的地位也是由大明王朝开始的,而不是大家熟悉的民国时期的夏都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我党的三次庐山会议,它们只是延续并丰富了庐山政治名山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1644年,笃信天命所归的朱洪武亲手缔造的大明朝并没有逃脱中国历史上王朝兴衰的铁律,一个曾经浩大恢弘的帝国,大厦倾倒,烟消云散。盛衰兴亡的轮回之后,历史又走回了离乱的起点。而庐山,依旧在秋云冬雪中俯瞰社稷兴亡,静观世间沧桑。</p> <p class="ql-block">庐山的御碑亭,不仅仅是因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更加多的是因为它默默的注视着岁月的变幻,一直保留到现在!作为庐山在古老的建筑,它的年纪已经有600多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