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作者探寻——方言篇

曹阳飞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红楼梦》的作者探寻——方言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谈到汉语方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山头一种土话的说法。秦灭六国,虽然统一了文字,却无法统一语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中国国内语言学家根据汉语分支的不同特点,把汉语划分为七大方言。分别为官话方言、赣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一、汉语官话方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主要分布通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以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大部、广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北部和江苏北部等地。官话人口占全国的70%以上。官话方言内部的一致程度比较高,相互通话没有多大困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官话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又可以分为4个次方言: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华北官话分布在北方东部,通行于北京、天津、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河南等8省市,以北京话为代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西北官话分布在北方西部,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七省区,以西安话为代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西南官话分布在南方西部,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等6省区,以成都话为代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江淮官话,俗称下江官话,分布在南方东部,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以扬州话为代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二、非官话方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包括赣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等6种方言。非官话方言区面积小,可是方言差别大,彼此一般不能通话,甚至在同一个方言区内部交谈都有困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赣方言:江西大部,湖南东部,福建西北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以南昌话为标准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吴方言:江苏南部,浙江大部。以苏州话为标准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湘方言:湖南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以长沙话为标准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粤方言:广东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以广州话为标准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闽方言:福建,台湾,广东的潮州、揭阳、汕头,海南,以厦门话为标准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客家方言:广东省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湾,以梅州话为标准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在中国古典名著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方言。比如在封建年代被列为禁书的《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均存在各种不同的方言。就是为了避免当时朝廷辨别出作者的籍贯身份,也是出于自保的一个无奈之举。就此,我特别对《红楼梦》的方言进行了研究比对,并由此得出其作者是如皋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冒辟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通过全国各地红学爱好者提供的方言归属地显示,《红楼梦》一书中的方言种类比较多,这让红学爱好者研究至今,也没弄清楚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多种地方方言的,并且有读者根据某一种方言直接把《红楼梦》作者的祖藉归属到某个地方,这显然是犯了“盲人摸象”的错误。举例来说,《红楼梦》书中有个“挺尸”(指睡觉)一词至少被五个地区归属,争得不可开交,那这个“挺尸”岂不是要被“五马”了?一部分红学好好先生则认为:《红楼梦》是由多人合作或者被后人多次增删的结果。首先几个人聚在一起坚持多年似乎不大可能,也没有佐证的证据。而后人随意更改原著的方言会改变原作品意境的表达,是对原著《红楼梦》的最大亵渎。而且最早的甲戌本《石头记》中各种地方方言早就存在,所以这种说法也没有说服力。我们在这种茫无头绪的情况下必须先缩小归属地的范围,其实很多官话方言内部的通用性比较高,相邻的两个地区,虽然很多方言的语调有差异但使用的文字词汇是一样的,这种情况便可合并到其中的一个方言归属地。本着客观严谨的态度,这一步工作必须紧扣历史史实。本文先结合冒辟疆的生活轨迹,将全国各地红学爱好者提供的方言归属地划分为两大部分;轨迹内部分和轨迹外部分。然后再由方言片区划分的区域进行同区合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轨迹内;客家方言(江西会昌地区)、赣语方言(会昌部分乡镇)、华北官话(山东方言)、西北官话(山西方言)、西北官话(贵州方言)、湘语方言(湖南方言)、赣语方言(湖南东部和湖北东南部)、西南官话(湖北荆州方言)、吴语方言(江苏苏州方言)、江淮官话洪巢片(江苏南京方言)、江淮官话泰如片(江苏如皋方言)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轨迹外;华北官话(北京方言)、华北官话(河北方言:唐山、丰润)、华北官话(天津方言)、华北官话(东北方言:辽阳、铁岭)、西北官话(陕西方言晋源、西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这时不难发现,轨迹外部分的华北官话、西北官话都能在轨迹内部分找到同类归属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接下来且让我将其生平逐个列出:1611年,冒辟疆出生于江苏如皋仕宦之家,从三岁到十一岁八年间,其祖父冒梦龄(1613年至1621年期间)出任江西会昌县令,童年冒襄随祖父在江西会昌度过,会昌地区在多年战乱迁徙后形成了以客家方言区和赣语方言区并存的语言环境。客家方言和赣语方言是冒辟疆童年除如皋方言之外接触较早的语言。后冒梦龄前往四川酆都县就职,青年冒辟疆又跟随父母前往山东、湖广(明朝省:今湖南+湖北)等地。其父冒起宗,崇祯元年进士,官至山东按察司副使,督理七省漕储道。后调任湖广布政使参议。冒公子在山东的济南府、湖广的武昌府等地生活,并与来自山东、湖南、湖北、山西、贵州等多地的大小官员多有接触,时间至少有八九年时间。1629年19岁的冒辟疆回乡与苏元芳完婚,生二男一女。苏氏为荆(湖北)人,是冒辟疆祖父冒梦龄任江西会昌县令时与苏文韩订下的“娃娃亲”。从此以后冒辟疆身边有了一位相伴相随的荆州乡音!并且苏氏小时候同在会昌生活过,所以他俩语言沟通尤感亲切。1627至1642年期间,冒辟疆去南京参加了六次乡试,次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连举人也未捞到。其间因而与张明弼结盟,参加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过从甚密,人称“四公子”。此处的南京方言来头无需过多解释!1642年娶了他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董小宛(苏州金阊),9年后(1651年)董小宛病亡,冒辟疆痛失爱妾,写下洋洋四千言《影梅庵忆语》,自幼苏州长大的董小宛操一口吴语方言,吴语方言后来被使用于写作也在情理之中。另外冒辟疆一生当中多名女性包括陈圆圆、吴蕊仙、妙玉、蔡女萝、金晓珠、来均自苏州太仓等地。所以此文当不再赘述。至于后面家乡话如皋方言同样不必太多的解释。综合以上所述,《红楼梦》里使用的客家方言、赣语方言、山东方言、山西方言、贵州方言、湖南方言、湖北方言、南京方言、吴语方言、甚至家乡话如皋方言基本上都能够从冒辟疆的人生轨迹中找到对应的归属地……冒辟疆超乎常人的方言阅历是后来著成《红楼梦》的坚实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对照之下,江宁织造府曹雪芹的方言简历就相对牵强许多,且多数依靠的是对其祖籍的考证:曹雪芹(本人二十九世)最早的“二世祖”到“九世祖”居江西都昌龟山(都昌方言)。后来“南宋始祖”(南宋: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迁至江西南昌县武阳镇(南昌方言),“辽阳始祖”曹俊,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七月在山东随军户,渡海"克复辽东"入辽阳(东北方言)。根据史料证实,这一支应该是正支。另一支“丰润始祖”在明永乐二年(1403年)自江西南昌迁至河北丰润(丰润方言)。没有史料能够证实这一支与曹雪芹有直接关系。后来曹雪芹高祖曹振彦随多尔衮入关,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因功加封后改文职,居北京。曾祖曹玺顺治年间在清朝为官(北京方言),康熙二年(1663年)曹玺移南京江宁织造府,曹家执掌江宁织造六十五(南京方言),雍正六年(1728年)曹雪芹全家被遣“北返”(北京方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有人在《红楼梦》一书中发现了许多都昌方言,然后通过考证挖掘,找到曹雪芹远祖籍在江西都昌龟山,后迁南昌武阳镇。于是认为都昌方言佐证了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无疑。而且类似事件同样在丰润等地出现。在此值得质疑的是1371年“辽阳始祖”的后代在东北北繁衍生息一直到1715年曹雪芹在南京出生,三百五十多年间究竟使用哪种方言?这里根据基本常识分析:前一百年应该是由都昌方言向辽阳方言演变。中间一百五十年应该完全变成辽阳方言,最后一百年应该由辽阳方言向北京方言再向南京方言演变。结论:曹雪芹根本不会说都昌话。那根据都昌方言佐证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一说岂不是无稽之谈,同理“东北方言”和“丰润方言”的佐证版本也同样经不起推敲。 另外,曹雪芹“祖母”李氏为苏州织造李煦的堂妹。而另外一说“祖母故里”为山东昌邑的密埠。那“祖母”究竟是讲山东话还是苏州话也就不得而知了。曹雪芹母亲马氏出生苏州织造世家,母亲马氏讲苏州话应该是可靠的。但是相对来说,曹雪芹没有湖南、江西、以及如皋的生活史,也同样无法考证到他有直系亲人在以上地区的记载。从方言的亲密接触程度来看,冒辟疆的亲身经历比曹雪芹年代久远的“九世祖”、“南宋祖”、“辽阳始祖”、“丰润始祖”、“祖母藉”、“祖母故里”具有更高的亲和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13岁的曹雪芹随家人北返后,长期生活在北京西山,由于当时的政治及家庭状态,回到京城的曹家人,不敢妄自抛头露面、走亲访友。安分的在家中耐着凄凉与寂寞,靠亲戚接济些银子衣物与曹家度日。关于有读者举证《红楼梦》里有大量北京方言,据考证,冒辟疆有两个儿子冒和书、冒丹书,他们二人在年轻时候曾前往北京谋官三年,后因不得志而返乡,冒辟疆晚年著书,他们二人匀是知情者,又是后四十回的文笔续丰者。所以胡适考证高鹗续写后四十回均是无稽之谈。曹雪芹不惑之年在北京西山闭门写作,凭他的生活阅历怎么能够写出如此之多且风格迥异的“外地方言”?他的生活轨迹里根本不具备这么全面性的方言环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总结:根据全国各地地方方言的分布,对照《红楼梦》方言的归属地,这些归属地正好与冒辟疆的人生轨迹高度吻合。而对比之下曹雪芹的人生轨迹却显得如此残缺而仓白,最终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无我的尴尬局面,据此,《红楼梦》作者是如皋的冒辟疆而不是北京西山的曹雪芹,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红楼梦》开篇的“曹雪芹”只是冒辟疆为掩人耳目的化名而已。与后来北京西山的曹雪芹仅仅是一个偶然的巧合。由于一些高居神坛的大师如胡适等红学专家的误判,“大师结论”得到了全国各地出于私心的地方学者热烈响应和追捧,给后来红学研究增加了一层厚厚的迷雾。由于曹雪芹祖籍多地分布的原因,随地又出现了名人归属的激烈争夺,随着各地红学争斗的日渐加剧,形成了上面砖家大师只手遮天、将错就错;下面地方学者学术造假、互撕互揭。因此也诞生了一批学术研究的正义之士,他们作风严谨,不畏艰难,勇敢挑战权威,对一些“大师”的学术造假和学术霸权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给迷雾重重的红学带来了新的曙光。我坚信,在不远的未来,历史的真相终将会大白于天下。&nbsp;</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