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体验式学习”

清风拂面

<p class="ql-block">七月,是最忙碌的一个月。除了与工作相关的专业书籍,几乎没有时间读别的书。连郑州暴雨、南京疫情,也是晚上加班时见缝插针听的新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书会要求读王德培的《中国经济2021:开启复式时代》,根本没读。最近几天休息,才开始跳着读。结合时下“双减”的重磅话题,对第十七章“教育回归初心”中提到的“从‘教育投资’到‘学习体验’”有点儿自己的浅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来说说“学习体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由此,“体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心理学角度讲,体验是“理智的直觉”,是建立在个体“内部知觉”基础上的一种特殊活动,它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词源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也需要亲身经历,亲自验证,才能获得科学知识,养成道德品质,掌握技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学习体验”,也可以说是“体验式学习”,属于“体验式教育”范畴。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即在各种体验中主宰自我,修正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在日常行为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构建社会与时代所希望他们拥有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集体意识。</i></b></p> <p class="ql-block">时下的“双减”与“体验式学习”又有何关系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双减”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一剂猛药”。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涉及“教育改革”都是热门话题,毕竟关乎到每个家庭,关于国家的未来与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最基层教育工作者,整日蜗居斗室,自然没有能力去评判国家宏观层面的教育改革。但从教近三十年,也算经历了我国教育改革的“3.0蝶变”:从传统的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1.0版),到“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算是2.0版),再到“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即3.0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始终笃信一点:<b><i>教育无论怎样改革,都必须把人——活生生的、有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学生,作为学习和成长的主体,回归到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帮助人成长,以育人为目的,才能顺应时代发展。</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b><i>时下的“双减”,其实是为“学习体验”或者说“体验式学习”创造适宜的大环境,也是落实“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i></b></p> <p class="ql-block">“体验式学习”“体验式教育”,可以说是时代发展,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面对思维活跃、信息丰富且极具个性的新生代,过去那种传统的、将知识道理灌输给孩子的“客观主义知识观”显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0多年前,<b><i>杜威说过:“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认知过程维度来看,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与认知活动的复杂性是正相关的。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知识和技能是可以教的,而能力和素养是不可教的。能力必须通过主体的实践性活动才可能得以形成,素养必须通过知识的活化和能力的迁移才可能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德培在《中国经济2021:开启复式时代》中提到“教育回归初心”,提到“体验式学习”,其实是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目标“核心素养”的基本体现——从传统教走向自主学,才能真正以“<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真正</span>回归教育初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换言之,<b><i>时代发展赋予新时期教育更深层次的内涵,其实是回归到教育的初心、本质: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即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孩子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孩子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构建。</i></b></p>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b><i>“体验式学习”“体验式教育”本身就是以学生(孩子)为主体。而“体验”就得有人给孩子创建体验的环境。说到底,再“宏观”的教育改革,最终还是得具体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甚至每一堂课上来贯彻落实。</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自上而下的所有教育者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式,尤其最基层的、直接参与孩子教育活动的家长、老师。</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在“体验式学习”中,家长、老师的角色定义已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这并不意味者家长、老师的作用弱化,而是定位有所不同。家长、老师要基于孩子日常体验学习的大单元设计,设计体验学习目标、核心问题与关键任务、评估和诊断;同时要研发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学习工具与“脚手架”,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学习支持;还得对目标和流程进行引导和控制,对学生学习的个别化关注与支持,对学习的观察和过程性进行评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见,<b><i>“体验式学习”要求家长、老师去设计学习、领导学习、评价学习和促进学习。简言之,就是要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让学习真实发生。</i></b>这于家长、老师来说,难度其实更高了。</p> <p class="ql-block">结合当前的教育现实来看,家长、老师能胜任吗?这该是眼下要深思并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说说家长在实际教育中的理念与方式。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备受家长青睐。其实,这跟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小在家庭和学校,我们接受了太多的大道理,在我们的经验和认知中,教育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就是告知和被告知的关系,所以我们当了家长后也认为教育就是“明白人”对“不明白人”说话。生活中,我们经常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各种大事小情都告诉他该如何做,怎样做是对的,错了也只是告诉他该如何改,总之告知了孩子,就希望孩子能够做的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东西方先哲们的观点: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只是讲道理的话,在讲的时候孩子已经起对抗情绪了,那么你的道理往往就进不到心里去。必须允许孩子去体验,去尝试,甚至去犯错,才能让所谓的“道理”走进孩子的心里,最终再去指导其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想让孩子懂道理,学到智慧,家长要先做的有道理,做的有道理,比说的有道理重要的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这也要求我们家长要多学习、终身学习,才能真正了解孩子,进而有耐心、有智慧地引导孩子通过各种行动和体验来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并把这种方式融入到学习和生活的全部过程。</i></b></p> <p class="ql-block">再来说说老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理念与方式。老师通常认为,以教为主的课堂效率高,从时间和内容上都是可控的;而以学为主的课堂缺乏效率,随意性很大,难以掌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定律10分钟就可以讲清楚,如果一定让学生去体验和探究,非半天不可;一篇作文给个例文模仿套改,一节课就完事了,非要让学生去读懂、探究写法、结合自身经历灵活运用,不花个两三节课是收不到效果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只考虑“教”的效率,考虑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不考虑“学”的效率、效果究竟如何,“教”还有意义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教”永远是为“学”而服务的。教育家杜威曾说:“教之于学,犹如卖之于买。别人没有买你的东西,就不能说你卖了。”于课堂来说,没有学习行为的发生,就不能说完成了“教”。因此,老师的全部着眼点应该是让学习真实发生。</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眼下,就语文学习来说,还有不少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依然停留在教育改革“1.0版”——“重视双基”的层面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跟许多小学生交谈时发现,小学六年,预习新课烙在学生记忆里的是“3”(读三遍课文)“5”(生字带拼音写五遍)“2”(组两个词);课文学习就是背课文中重点段落,背课后习题答案;家庭作业就是抄生字、词语,听写生字、词语;复习就是做试卷,不管平时怎样,只要一复习就能考高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年的小学语文学习,不分段设计目标,不结合学生成长规律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甚至有不少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用同样的方式方法,教不同版本的教材和不同时代的学生。结果是生字不知写了多少遍,同音形近字傻傻分不清;灵活的主观课内阅读题不会答,更别说课外阅读;作文要么千篇一律、思维固化,要么胡编乱造,漏洞百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试问,在这样方式方法引导下,上完小学的高分学生能适应中学的语文学习?</p> <p class="ql-block">结合当下实际来看,<b><i>“体验式学习”是深化教育改革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在现实中落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过程会非常艰难。</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竟,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育人工程,世界经济发展大背景,国家层面的改革举措,社会、家庭的观念转变,学校教师的贯彻落实,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等方方面面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的教育过程走向与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无论哪一项改革从提出到落地,无论涉及哪一方面,都是伴随着此消彼长、顾此失彼的矛盾与问题而逐渐向好发展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教育改革也与所有改革一样:“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终身学习,体验学习,打造出自己“护城河”(核心的竞争力),才能够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占据一席之地,不被时代所抛弃。</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世界风起云涌,愿我们能时刻保持清醒,持续埋头“深耕细作”,待时光沉淀,当你抬头一看,眼前的护城河已然成型,蔚为壮观,那应该是一件很骄傲的事儿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