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兼并争霸。当时,齐国和鲁国经常大动干戈,双方损失惨重。鲁国到鲁定公时任用孔子为大司寇,国势日益强盛。齐国惧怕鲁国的强大,齐景公采纳了大臣黎弥的建议派出使者使鲁,表示愿与鲁国修好,鲁国也有意讲和,相约两国国君举行乘车好会,并把会盟地点选择在齐鲁交界处夹谷。孔子作为鲁定公的相礼出席了会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00年的夏天,齐、鲁两国在夹谷举行会盟。会盟时,齐景公的手下人根据孔子懂礼少勇的特点,想用武力劫持鲁侯。不料孔子采取“文事武备,以防不虞”的战略,事先部署好军队,做到有备无患,在会盟时机智化解了危机,事后还收回了昔日被齐国强行索去的“三田”(汶阳、郓城、龟阴)。从此,齐鲁两国以和为贵,结为友邦。</p><p class="ql-block"> 由于孔子以相礼身份参与夹谷会盟,并在这次会盟中展示了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加之《春秋》《左传》《史记》《孔子家语》等古代典籍都对这次会盟作了明确、详尽的记述,所以会盟的原委和地点引起历代学界的高度关注。但是对这次会盟的具体地址“夹谷”在何处,至迟到东汉时期就较为模糊了,一致说法不一,屡有歧义。根据《左传》所记之祝其、夹谷、莱人以及齐鲁边界等情况,夹谷之说历来有赣榆、淄川、新泰谷里、莱芜、博山等多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南部的云台山东峪当地人心口相传的名称是夹沟子峪,即夹谷峪。再加上莱芜地名的来历中有莱人迁址芜地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齐鲁夹谷会盟期间,有两个历史名人参与其中,这两个人分别是齐国的大夫犁弥、鲁国的孔子。齐国大夫犁弥给齐景公出主意,发动莱人做内应谋害鲁国公,不料孔子却提醒莱人,不用忘记了你们的莱子国是被齐国所灭的国仇家恨,犁弥的一计没有得逞。</p><p class="ql-block"> 齐景公想以武力威胁鲁国公,孔子在雁翎关以南新泰境内准备的少量伏兵,马拉树枝尘土飞扬、锣鼓喧天虚张声势,孔子并宣称借用了卫国之师,以此压制齐景公的嚣张气焰,齐景公信以为真,因为孔子的学生子路是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性情刚直,好勇尚武。这样就弄得齐景公终于未敢动武,才成就了齐鲁夹谷会盟有利于鲁国的成果,齐国向鲁国谢过,并归还了占领的鲁国之地。齐鲁夹谷会盟,充分展现了孔子高超的外交才能。</p><p class="ql-block"> 至于《左传》中所述的祝其山,据邢业友老师说,就是现在的笔架山,笔架山是根据传说王羲之在此练习书法而得名,笔架山在当地也有口语名称柱子山,秋千架之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至今,在莱芜区牛泉镇绿凡崖村,与“夹谷会盟”时有关并沿用下来的地名就有“夹谷村旧址”、“担山桥旧址”、“南门里”、“南门外”、“山门旧址”、“围子墙遗址”、“官房遗址”等,就是祝其国的确凿证据。</span></p><p class="ql-block"> 祝其国名源于祝其山,莒灭祝其,楚灭莒。秦置祝其县。“祝其”二字,一般认为祝其为误传,实际上“况”古时应读“zhu”祝其,其实是况箕,意思是形似簸箕,莱芜夹谷峪,两山夹一峪,与《左传》所描述的正好一样。</p><p class="ql-block"> 齐鲁夹谷会盟在莱芜区牛泉镇境内,也是由于莱芜区牛泉镇在齐国国都临淄与鲁国国都曲阜的连线的中点上,是两国接触最近、最胶着的地方,谈判也不会舍近求远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样一来,齐鲁夹谷会盟在莱芜区牛泉镇绿凡崖村就非常明确了。</span></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十年春,及齐平。</p><p class="ql-block">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和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鲁定公十年春天,鲁国同齐国讲和。</p><p class="ql-block">夏天,鲁定公和齐景公在祝其会见,祝其实际上就是夹谷。孔子担任傧相。齐国大夫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懂得礼仪,但是没有勇气,如果派莱人用武力劫持鲁侯,一定能够如愿。”齐景公听从了犁弥的话。孔子带着鲁定公往后退,并说:“士兵们快拿起武器冲上去!两国国君友好会见,而华夏之地以外的夷人俘虏却用武力来捣乱,这不是齐国国君命令诸侯会合的本意。华夏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夷人不得触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这样做对神灵是不吉祥的,对德行也是伤害,对人却是丧失礼仪,国君一定不会这样做。”齐景公听了这番话后,急忙叫莱人避开。</p><p class="ql-block">即将举行盟誓时,齐国人在盟书上加上了这样的话:“一旦齐国军队出境作战,鲁国如果不派三百辆兵车跟随我们,就按此盟誓惩罚。”孔子让兹作揖回答说:“如果你们不归还我们汶水北岸的土地,却要让我们供给齐国的所需,也要按盟约惩罚。”</p><p class="ql-block">齐景公准备设享礼款待鲁定公。孔子对梁丘据说:“齐国和鲁国从前的典礼制度,您怎么没听说过呢?盟会的事已经结束了,而又没有设享礼款待,这是让办事人辛苦了。再说牺尊和象尊不出国门,钟磬不能野外合奏设享礼而全部具备牺象钟磬,这是抛弃了礼仪;如果这些东西不备齐,那就像用秕稗来款待,是国君的耻辱;抛弃礼仪则名声不好。您为什么不好好考虑一下呢?享礼是用来发扬光大德行的。不能发扬光大,还不如不举行。”结果齐景公没有举行享礼。</p><p class="ql-block">冬天,齐国人向鲁国归还了郓邑、瓘邑和龟阴邑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这是作者手工绘制的齐国国都临淄、齐鲁夹谷会盟之地夹谷峪、鲁国国都曲阜位置关系图。地图轮廓来源于网络上的手机屏幕。由此可以看出,莱芜区牛泉镇的绿凡崖村在齐国国都临淄与鲁国国都曲阜连线的中点上。</p> <p class="ql-block">资料:</p><p class="ql-block"> 夹谷村的可考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时期。当时,齐鲁两国战事频繁,在汶阳之战中,齐国占领了鲁国的汶阳之田。孔子这时做了鲁国的代理宰相,齐国觉察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于是,主动派使者前往鲁国要求和解。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夏,孔子同鲁定公一起与齐景公、晏子会盟于夹谷。会盟中,孔子对齐方做出的非礼举动进行了有礼有节的抨击与辩争,最后以礼胜齐,达到了齐鲁议和之目的。致使齐国同意交还所侵鲁地一一汶阳之田。史称齐鲁“夹谷会盟”’。“夹谷会盟”开创了交战双方通过和谈化干戈为玉帛的先例,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因而被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 夹谷村地处莱芜至新泰通道的咽喉地带,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其东南面有笔架山,西南方有凤凰山,西北面有龟寨山,东北方有大盘顶,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天然屏障。汶阳之田丢失后,为防齐国继续南侵,鲁国在夹谷峪一带各山口的通道上都筑起了围墙,同时在各山的最高处修筑起围堡,围堡的东北方留有隙望口,用以观察来自东北方向的齐军。为了进一步加固这个战略要地,鲁国又在夹谷村的东山口要道上安装了山门,在山门以北建有武将驻守的官房。在夹谷村南的夹谷峪出口处,临鬼湾沟筑起城墙和南门,门外是一座由三块大板岩组成的大石桥,名为“太平桥”,出南门可直达鲁国内地。齐鲁会盟的地址选定在夹谷峪中的夹谷村是有其道理的。</p><p class="ql-block"> 至今,与“夹谷会盟”时有关并沿用下来的地名就有“夹谷村旧址”、“担山桥旧址”、“南门里”、“南门外”、“山门旧址”、“围子墙遗址”、“官房遗址”等。</p><p class="ql-block"> 转星移;朝代更替。经历了战乱与灾荒的夹谷村,几度兴衰。到隋唐初,人们将村址由云凤河的南面迁到北面,村中大街上那棵三搂多粗的古槐树就是迁村时代的证明。(此古槐在二十年前自然衰亡)为纪念“夹谷会盟”的历史功绩,遂将“夹谷村”村名改为“议和沟”。“议和沟”后又演变为“义河沟”。“义河沟”之名一直沿用到明末清初。在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四月修建的“白衣观音庙行宫”的碑上,仍用的是“义河沟”之村名。(此碑现仍存)。</p><p class="ql-block"> 清朝初年,义河沟又有“绿”(音lu)姓人家迁此定居。由于村西河边有一座状如明矾的山崖,于是将村名定为“矾崖”,又因绿氏家族在此居住,义河沟便更名“绿矾崖”。大约180年前,绿氏家人不知去向,现仅存绿氏墓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