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征程,三十年情深

贵州省仁怀师范学校八八级(5)班三十年聚会小记 炎炎夏日,酷暑难当。仁怀师范学校八八级(5)班师生再聚母校,内心的激动与热情胜于炎热的天气。<div> 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让仁怀师范学校------我们的母校淹没于历史的长河,取而代之的是仁怀市第五中学,但“仁怀师范学校”这一名称也铭记于心,多年来,我都告诉别人,我毕业于仁怀师范学校,相信大家都会这样认同吧。</div><div> 三十年前,我们挥泪向母校作别,今天,我们探望母校共叙友情。仁怀市的同学很辛苦,虽然几月前就开始策划,但计划还是没有变化快,因为我们的第一任班主任王娟老师要特意从北京飞来参加我们的聚会,这一生难遇的喜讯大家岂能错过,因此,聚会时间提前。</div><div> 漫步校园,大家迫切寻找三十年前曾经的身影,怎能寻见?变了!变了!好在第二任班主任陈怀德老师和留校任教的同学罗洪敬,在他们的导游下,我们这些外县的同学才分清了东西南北中。话匣子一下打开,说话声,笑声,欢呼声弥漫了整个校园。 </div><div> </div> <h5> <i> 阔别三十多年,王娟老师重返根据地,内心很激动。</i></h5> <h5> <i>母校,孩子们回来看您了。</i></h5> <h5> <i>满头银发的班主任陈怀德老师,在校园运动场向同学们讲解学校的变迁。</i></h5> 王老师走进熟悉而陌生的教室,环顾四周,最后她的目光落在了讲台的抽屉,她想做啥?找粉笔头。原来粉笔头是她的教具之一,上课谁不注意,粉笔头就是对你的提醒和警告。一阵笑声过后,同学们都说,感谢老师,得到真传!又是一阵爽朗的欢笑声。王老师真心想为我们上一堂课,怎奈时间不待,只能作罢。 <h5> <i>王娟老师重返讲台,青春再现。</i></h5> <h5> <i>韩龙同学最棒,否则怎能对得起“逝去”的华发(莫生气哦)。</i></h5> <h5> <i>赵福荣信心满满地回答,王老师脸上似一朵绽放的花朵。</i></h5> 座谈会由史令萍和潘明虎主持,同学们再闻王老师地道标准而又亲切的北京话,在我们面前,王老师阐述了神秘的自我,让我们对她更加由衷的敬佩,这种敬意单靠掌声岂能完全表达,加倍!加倍!王老师一席话,终于让我们明白当年她为什么对我们如此严厉。<div> 班长张方祺用他沧桑感的道真话告诉大家:感谢老师们真切的教诲;大家要友谊长存,珍惜当下;喜迎明天绚丽的朝阳。其实,师范三年,我们也把班长当成了班主任,因为在那年月,班长是一代“民”师考上学校的,比我们长几岁,又对我们特别关心。感谢班长,为您点赞。</div><div> </div> <h5> <i>王娟老师在座谈会上为同学们上了一堂意义深远的“课”。</i></h5> <h5> <i>班长张方祺在座谈会上发言</i></h5> <h5> <i>正安县同学骆书啟分别为母校和同学们献上墨宝。</i></h5> <h5> <i>座谈会上,同学们掌声连连,经久不息,送与恩师和同学。</i></h5> 座谈会后,大家一起到校园合影留念。看着标语上“仁怀师范八八(5)班”那几个醒目的大字,亲切之情油然而生,勾起同学们几多的回忆:篮球场上,运动场边,礼堂,池边留下多少欢声笑语;周日畅游云岛山,欣赏天高云淡之美景,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情怀;钻梭怀阳洞,火把摇曳,清水冰凉,步入洞中,岔口众多,不知方向,顿觉心寒;男生唱歌壮胆,女生轻声附和,最终大家团结一致,走出迷宫;唱歌,跳舞,篮球,书法,绘画,尽是八八(5)班之强项。所以当年班主任陈怀德老师骄傲地说:“我们班最不缺的就是奖牌”,身后迎来其他班主任道道妒忌与无奈的目光。 <h5> <i>合影留念</i></h5> <h5> <i>合影留念</i></h5> <h5> <i>合影留念</i></h5>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红色圣地------遵义苟坝,这是时代的需求,是“跟党走,学党史,感党恩”主题思想的具体体现和落实。通过参观苟坝,我们了解了苟坝会议召开的原因和这次会议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的关心,花茂村从贫穷落后步入小康社会的过程。实践告诉我们,创新是发展的灵魂,花茂村就是用创新思维,打造革命圣地,宣扬红色文化,结合本地特色摘掉了贫困帽。这次红色旅行感慨良多,收益颇丰啊!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八八(5)班师生在遵义苟坝留影纪念。</i></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遵义苟坝留影</i></h5> <h5><i>花季少女?广场大妈?都不重要,先秀上一把再说。</i></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遵义苟坝留影</i></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遵义苟坝留影</i></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遵义苟坝留影</i></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遵义苟坝留影</i></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遵义苟坝留影</i></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遵义苟坝留影</i></h5> <h5> <i> 同学情深</i></h5> <i>一本正经的老儿童,原是室友相聚,留个纪念吧。</i> <h5><i>红色圣地遵义苟坝会址留影</i></h5> <h5><i>红色圣地遵义苟坝会址留影</i></h5> <h5><i>红色圣地遵义苟坝会址留影</i></h5> <h5><i>红色圣地遵义苟坝会址留影</i></h5> <h5><i>红色圣地遵义苟坝会址留影</i></h5> <h5><br></h5> <h5><i>红色圣地遵义苟坝会址留影</i></h5> <h5><i>红色圣地遵义苟坝会址留影</i></h5> <h5><i>红色圣地遵义苟坝会址留影</i></h5> <h5><i>红色圣地遵义苟坝会址留影</i></h5> <h5><i>红色圣地遵义苟坝会址留影</i></h5> <h5><i>红色圣地遵义苟坝会址留影</i></h5> <h5><br></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苟坝会址留影</i></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苟坝会址留影</i></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苟坝会址留影</i></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苟坝会址留影</i></h5> <h5><br></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苟坝会址留影</i></h5> 丝丝白发,怎能掩盖同学的帅气十足。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苟坝会址留影</i></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苟坝会址留影</i></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苟坝会址留影</i></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习总书记坐过的地方,我们也坐坐。</i></h5> <h5><br></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习总书记坐过的地方,我们也坐坐。</i></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花茂村留影</i></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花茂村留影</i></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花茂村留影</i></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花茂村留影</i></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花茂村留影</i></h5> <h5><i>参观红色圣地,传承红色文化。花茂村留影</i></h5> 看我习水美女,花样年华般。 接受了遵义苟坝红色文化的熏陶,我们又回到了仁怀市境内------平正仡佬族风情园,搞后勤的同学早就安排好了午餐------烤全羊、农家宴。吃烤全羊很有仪式感,巫师祈祷上天祝福人间风调雨顺,并赐予我们团队“长老”陈老师上天旨意;长老领命,白酒洒刀,刀挑羊肉,一声“开火”,各位师生“千刀万剐”,分享美食。再看众位食客:割一块羊肉塞进嘴里大嚼,瞬间羊油横流,满脸油污;有站着吃的,有蹲在一旁悄声品的,有比拼吃的,有咧嘴吃的;一幅幅“丑态”,惹得我笑你,你笑我,大家都在笑,此情此景再现了浓浓的同学味儿,幸福之声充满了农家小园。 长老陈老师在配合巫师进行祈福仪式。 巫师祈福:人间太平,风调雨顺。 “千刀万剐”,分享美食。 斯文吃相。 嘴上吃烤羊,心想来杯酒,那才爽。 好羊啊,好羊肉。 吃羊肉的最高境界就是把骨头里的羊肉味儿吃出来。哈哈 恬静吃相。 装着没吃,摆拍一张。 夸张的吃相。 随便拍嘛,不会生气的。 吃得舔嘴舔嘴的。使劲吃吧,老唐,水里没有辣味儿哦。 美食配美酒,美景有美女。 陈长老不吃羊肉,只啃骨头。哈哈 吃货!吃货!哈哈 吃货!吃货!哈哈 吃货!吃货!最佳吃货!哈哈 <h5><i>仁怀市平正仡佬族风情园留影</i></h5> <i>仁怀市平正仡佬族风情园留影</i> <i>仁怀市平正仡佬族风情园留影</i> <i>体验仡佬族传统文化</i> <i>体验仡佬族传统文化</i> <i>体验仡佬族传统文化</i> <i>体验仡佬族传统文化</i> 红色之旅继续前行,同学之情越走越深。午饭后小憩片刻,我们一行参观了长干平正多处红色旅游景点 ,这些都是当年读师范时未闻的,这次有幸知晓,也不枉此行。 <i>红色圣地,风景宜人。</i> 红色圣地,风景宜人。 学习党史,与史同行。 学习党史,与史同行。 历史知晓不少,却是第一次看见实物炮弹。 最后我们徒步登上了蔺田山,在这里,同学们跳起了三十二步舞,曾经一曲《粉红色的回忆》让我们获得大奖,同学们重温经典,共享喜悦。六十高龄的王老师参与其中,乐此不彼,欢笑声回荡在山野,冲去了旅途的疲劳。 重温经典,共享喜悦。 重温经典,共享喜悦。 重温经典,共享喜悦。 “北京人”王老师畅游于天然氧吧,感叹有幸来此。 蔺田山更有盛景------千年古银杏群,粗壮挺拔,高大碧绿。引得多少善男善女来此膜拜求长寿,更是赢得多少摄影师的青睐,他们不远千里结伴来此赏景,就是为了得到心中渴望的那张美片。遗憾的是不是金秋季节,否则又是另一番美景呈现,令你流连忘返。赞美之余不可不留下靓丽身影,拍张照片朋友圈炫耀炫耀。 千年银杏树下留影。 千年银杏树下留影。 感受银杏文化。 感受银杏文化。 感受银杏文化。 千年银杏树下留影。 千年银杏树下留影。 和王老师一起留影。 因为知天命,所以快乐。 因为知天命,所以快乐。 老班陈老师在离别宴上倾吐肺腑之言。 离别就是眼里噙着泪,脸上含着笑。 纵有千言万语,也抵不住一个瞬间的拥抱。 伴着落日余晖,我们又回到了仡佬族风情园,等待着我们的是长桌宴和篝火晚会。晚餐特别丰盛,辣子鸡、活水豆花、自家中的嫩南瓜、茄子,外加一盅美酒。我们很有幸现场欣赏到原始的仡佬族文化,她用舞蹈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了人类的起源,发展,历史的演变等过程,气势磅礴,震撼力强。节目最后,大家围绕篝火,随着音乐切身感受仡佬族古老文化。<br> 三天时光眨眼即逝,天下盛宴终究消散,该说一声再见了。离别宴上,本次活动会长程素再一次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总结了本次活动过程,她代表仁怀市全体同学挽留大家再小住几日,但大家婉拒了,来日方长。<br> 仁怀市年轻诗人潘明虎(不要忘记他也是我们的同学哦)为本次活动添词一首:<br> 《钗头凤•仁怀师范八八级(5)30年同学会抒怀》<br> 文/潘明虎<br> 同窗友,情如酒,卅年分别心相守。今相见,容颜变,口音轻出,愕然浮现。怨、怨、怨! <br> 今分手,何年有?一帘幽梦黉门柳。箫声婉,情无限,云帱山巅,盐津河畔。眷、眷、眷!<br>他现场朗诵,好词!掌声如雷。不得不说,他已经是我们心中的大诗人了。<br> 最后,老班陈老师端起酒杯说:“想当年,很少管大家,是因为你们将来也是管人的,没有经验,没有水平怎么去管别人,放手就是让你们自己学习经验。今天看来,绝对没错,来,为同学们的成功干杯”。放手也是一种关爱。和王老师扔粉笔头一样,又是老师的真传,现在我们都在用,而且很管用。陈老师希望我们多开展这样的活动,同学些要多交流多走动,有事要互相帮助。他特别强调,活动举行时间别相隔太长,虽然他老了,但他一定会参加。肺腑之言,情真意切,掌声相送。<br> 三十年前相会仁怀,那是“缘”,今天相聚仁怀,那是“情”。正因为这份情,王老师从北京飞来了;正因为这份情,同学们从各县奔赴仁怀;正因为这份情,同学们不喝酒也说真话;正因为这份情,大家开过火的玩笑也不生气。<br> 不忘师生情,勿忘同学意。一切尽在不言中,各位保重,来年再聚。

留影

红色

苟坝

圣地

传承

参观

遵义

会址

同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