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慧眼,剖析小说情节发现社会问题

杜永红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小说,是指在情节创设和环境描写中塑造人物形象,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几篇小说情节创设得很有特色:在“变”中创设情节,通过纵向对比来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孔乙己》、《故乡》这四篇课文皆是如此。我把这四篇课文放在一起设计阅读教学。我以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这四篇小说创设情节的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问题导学案”,以学习任务单的格式呈现。“学习任务单”可以围绕问题设置的三个层次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设计。就剖析这四课情节而言,学习任务表格可以设置三项内容:一项是“变式情节”的特点是什么;一项是为什么要概括整理“变式情节”,进行人物纵向对比;一项是怎么样才能创设好“变式情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发学习任务单后,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变式情节”,完成学习任务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着,学习小组展示了探究成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变式情节”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以时间推移来设置情节;二是以空间转换来推进情节发展;三是以现实与回忆相交织的写法来进行纵向对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叔叔于勒》按时间顺序来设置情节:赶于勒——盼于勒——躲于勒。这篇小说也在不断地转换空间中张弛有度地推进情节发展。栈桥盼于勒,家中谈于勒,哲尔赛岛遇于勒。于勒远在美洲,但他从未远离菲利普一家人,他甚至成了这一家人的全部。“桥”这个地点给了这一家人无限的希望。“家”是这篇小说最冷的空间。年轻的于勒被哥嫂从这里赶走。中年于勒靠着一封家书又魂归这里。信中那个于勒,曾是现实中的于勒,可是在残酷现实中,信中的于勒终成虚幻。信中于勒成了这家人的“福音”;卖牡蛎的于勒却是这家人的噩耗;“哲尓赛岛”还有那艘游轮成了这家人一辈子抹不掉的阴影。看到又老又脏的水手于勒,哥嫂竟无丝毫同情怜悯,反而旧事重提:“我就知道这个贼,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在实现与回忆的交织中,小说完成了纵向对比。于勒穷,哥嫂就赶他,躲他;于勒富了,哥嫂就盼他,念他。于勒口袋里的钱决定了他的价值:腰缠万贯,就是全家人的福音;囊中羞涩,就是全家人的噩耗。金钱至上的社会毁灭了人情、人性。嫌贫爱富成了俗世的通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变色龙》亦是如此。随着时间推移,奥楚篾洛夫走过广场来到木材厂门口。这篇小说情节创设的特别之处在于以狗主人的身份变换来推动情节发展。阶级社会,没有不讲门第的,即使是一条狗,也不例外。狗是否名贵取决于狗主人是否是权贵。狗的命运完全由“门第”决定。它的主人若是平头百姓,它就会被立即打死,它的主人也得受罚。它若没有主人,或者说它的主人就是它自己,那它被打死得更快。它的主人若是权贵,它瞬间变得比平民百姓高贵得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打狗也得看主人”,奥楚篾洛夫遵循着这条俗世法则。在不断变换主人的纵向对比中,这篇小说揭穿了人人平等的谎言。人狗都不等,何来人人平等?在人人对比中,小说凸现了高低贵贱之分;在人狗对照中,小说突出了底层民众猪狗不如的生存境地。狗染上了人的劣根性,主人不在时,浑身发抖,呻吟可怜;主人一出现,狗仗人势,狂吠不已。奥楚篾洛夫染了狗性,见了穷人紧咬不放,见了主人摇尾乞怜。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是所有狗奴才的特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乙己》按时间顺序来讲述故事情节。咸亨酒店小伙计“我”中秋再见孔乙己。孔乙己用手走来,没了人样。到了年关未见孔乙己,再到中秋亦未见,再到年关仍未见。孔乙己消失在中秋、年关的轮转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乙己》的情节看似全发生在咸亨酒店里,不存在空间转换。其实,空间一直在转换。从抄书人家到咸亨酒店,从科场到咸亨酒店,从丁举人家到咸亨酒店,小说不断地转换空间。无论在哪个空间中,孔乙己都找不到自己位置。他给成功的读书人抄书,抄着抄着,就开始窃书。无论是抄书,还是窃书,所得最后都在咸亨酒店换作了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乙己出现在咸亨酒店的情节既有不同又有相同。第一次出场,短衣帮拿他的伤疤取乐。他的伤疤有外伤,也有内伤。皱纹间的伤痕是他的外伤,偷窃、落榜是他的内伤。第二次出场,孔乙己教“我”茴字的不同写法。他知道不能与短衣帮谈天,于是转向了孩子。“我”对他亦是不屑一顾。当短衣帮取笑他时,“我”也附和着笑。第三次出场,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孩子们在笑声中走散了。第四次出场,掌柜再以偷窃取笑孔乙己本已残疾的身体。孔乙己不十分分辨,继而像在恳求。于是,聚集的几个人和掌柜都笑了。四次出场,人们取笑孔乙己,一次胜过一次。即使孔乙己残废了,他也没能逃过被人取笑。取笑,不断地勾起孔乙己痛苦的回忆,也牵引着读者不断回顾孔乙己的一生。《孔乙己》的变式情节在四次纵向对比中,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世态炎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乡》,今昔对比,似变非变。阔别二十年,久别重逢,不禁悲凉起来。一是因为记忆中的故乡全然不是这样;二是因为故乡从未发生变化,一直以来都是这样。这看似矛盾,仔细推敲却合乎情理。故乡,在追忆少年闰土中美丽起来。原来儿时的故乡是美丽的。儿时的故乡美在孩子之间纯粹的人际关系上。儿时的故乡是虚幻的,因为好多回忆都是由少年闰土勾勒的,“我”并未亲历。二十年后的故乡是真实,真实到让“我”想要逃离。辛苦恣睢的杨二嫂,麻木不仁的中年闰土,四处辗转的“我”这些现实的故乡人让故乡不再美丽。小说把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在变式情节的纵向对比中突出故乡的不变,以此来强化悲哀之情。</p><p class="ql-block"><br></p>

孔乙己

情节

故乡

变式

小说

主人

咸亨

于勒

纵向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