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亦斗胆来说茶》

午夜烟灰缸

<p class="ql-block">  一 懂茶比喝茶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茶叶分两派:</p><p class="ql-block">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一个喝,一个品。一杯茶,两种喝法。</p><p class="ql-block"> 一个说,茶是用来喝的,好喝最重要;另一个偏不服:茶是用来品的,懂不懂茶最重要。</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二者还未分个高下。如今,偶尔还会听人说:喝三四年茶就敢说自己懂茶,他懂个屁呀!</p><p class="ql-block"> 懂茶的人敢这么说,是因为有道行支撑:</p><p class="ql-block"> 喝茶几十年,花茶、绿茶、红茶都喝了一个遍,茶叶知识样样精通。遇到普洱茶之后,一饮普洱误终身,从此之后,六大茶类,皆是路人。</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茶龄,泡茶技能无可挑剔,道行更是炉火纯青。一杯簌簌口,两杯喝出山头,三杯四杯下去,后背发汗,打通任督二脉,全身通透。</p><p class="ql-block"> 对茶的领悟,更是在阅历的支撑下,达到了道家无为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茶,先苦后甜,苦尽甘来。一杯茶,喝出了对人生无限憧憬的洒脱,也喝出了被生活毒打过的辛酸。</p><p class="ql-block"> 茶叶,沉浮两种姿态。人生亦如此,拿起放下间,沉浮皆是往事。该坦然的坦然,该淡然的淡然。</p><p class="ql-block"> 如此高境界的茶与道,让很多人,毫不客气地站在了喝茶鄙视链的最顶端,俯瞰千千万万牛饮的大众。</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种超凡脱俗的领悟,在牛饮的人眼里,却成了装。或者,喝茶悟道?一杯茶,敬不甘的人生而已。</p><p class="ql-block"> 喝茶,简简单单的事,并没那么复杂。</p><p class="ql-block"> 口渴的时候,一杯温茶下肚,何等舒服?待有闲情时,放下生活的忙碌,约一二好友,喝茶论道,谈谈人生往事,说说清风明月,何尝不是一种惬意。</p><p class="ql-block"> 一杯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喝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自己喝的舒服就好,自己喜欢就好。</p><p class="ql-block"> 若真要把牛饮与茶道分个一二,只能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 神化茶叶功效</p><p class="ql-block"> 2015年,央视曝光一则新闻:</p><p class="ql-block"> 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绿茶与伟哥一起使用,具有抑制癌细胞的作用。原因大概是,绿茶中含有儿茶素等物质。但研究者也提醒,绿茶抑制癌细胞、要大量饮用才有效果,这样对身体可能会有影响。</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们看到的文章却是:茶叶中的儿茶素(顺便加了个茶多酚),具有抗癌效果。</p><p class="ql-block"> 再翻寻古籍,找到一个“茶,万病之药”的说法,顺便用乾隆皇帝“君不可一日无茶”的名言背书。从此,茶叶被吹为神药,似乎包治百病。</p><p class="ql-block"> 2020年,疫情爆发的时候,甚至传出了:茶叶能够“抑制”“治疗”新冠病毒的假新闻。</p><p class="ql-block"> 茶叶,真的是包治百病的神药?</p><p class="ql-block"> 茶,相比其他饮料更健康,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长期喝茶的人,更长寿,这也是事实。</p><p class="ql-block"> 茶叶中的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咖啡碱等物质,对人体的确有一定保健功效。</p><p class="ql-block"> 然而,因为茶叶健康,就把茶叶功效神化,说茶叶治疑难杂症。这样的信息,如果让病人看到,可能会误导病人。大量喝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p><p class="ql-block"> 喝茶,因为茶叶能生津解渴,因为茶叶是一种健康的饮料,更因为自己喜欢,享受喝茶的感觉。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 茶,一杯普通的饮料,没必要神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 大师辈出的茶圈</p><p class="ql-block"> 大师,原指:在学问和艺术上有很深造诣,备受大家尊重的人。比如,国学大师季羡林。</p><p class="ql-block"> 虽然季老很低调地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己配不上大师这个称号。然而,在中国,季老国学大师的地位,却是大家公认的。</p><p class="ql-block"> 中国茶界,也有很多大师,比如,茶圣陆羽,穷毕生之力,流传《茶经》。除他之外,汉代的王褒,唐代的皎然也享誉大师称号。</p><p class="ql-block"> 近代,中国茶叶衰落。吴觉农、庄晚芳等人都致力于国茶复兴,为中国茶叶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p><p class="ql-block"> 陈椽教授,根据中国茶叶的工艺,分出了六大茶类;机制茶之父冯绍裘,把滇红茶名扬中国。</p><p class="ql-block"> 他们对中国茶叶的发展,功不可没。他们都是中国茶界耳熟能详的大师。然而,放眼中华历史,古往今来,真正的茶叶大师,不过几十个。</p><p class="ql-block"> 但是,近几十年来,中国茶叶大师却是遍地开花,一抓一大把。对行业贡献,拿着放大镜都找不到。</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茶叶大师,年纪不大,素衣道袍,一副仙风道骨的装扮,虽然气质略显猥琐。但剃个光头,带个佛珠。开口禅茶一味,闭口古法制茶,便可粉墨登场。</p><p class="ql-block"> 茶叶大师,天文地理,人间四时,无所不知,偏偏惜字如金。</p><p class="ql-block"> 若评论别人茶叶,大师定会对比自己的茶叶,言简意赅地从火工上指出不足。</p><p class="ql-block"> 若聊及茶道,大师望着茶室里那株枯死的文竹,谈禅谈佛,绝不会说香高水甜之类的客套话。理论是:茶叶,大师只能点石成金,最后还需自己领悟。</p><p class="ql-block"> 大师的圈子,茶叶必不可少。但更撩人的是大师喝茶的时候,总是朦朦胧胧露出一直女性的手。既神秘又凸显大师不是一个人孤独地喝茶。</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幸和大师喝茶。你趁大师上厕所的时候,把大师的茶叶跟你的茶叶调个包,没准,大师上厕所回来,还真没发现。</p><p class="ql-block"> 照样吹嘘一口喝出树龄,两口喝出海拔,三口品出农残。</p><p class="ql-block"> 最后,大师一定会推出自己的茶叶。不同的是,茶商卖茶,求着茶客买。大师卖茶,茶客跪着买。</p><p class="ql-block"> 据坊间传闻,那是2012年的夏天,某大师一夜之间,卖掉2吨曼松古树茶……</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茶行业,真正的大师没有几个,打着大师旗号卖茶的,倒是挺多。</p><p class="ql-block"> 总之,对大师,不必迷信。</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大师,应该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无论做什么茶,都在自己的领域,兢兢业业、日积月累地耕耘。推动制茶工艺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有位真大师,通过几十年的研究,找回了黄茶失传的工艺)。为中国茶产业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时代并不是不允许大师出现,但真正的大师,是行业公认的,不是自封的。</p><p class="ql-block"> 找几个人搭台唱戏,自封一个“大师”。穿个素服,带个佛珠,口中念着禅茶一味,于行业无半点功德,就想忽悠人卖茶。</p><p class="ql-block"> 那样的时代,早过去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四 茶人相轻</p><p class="ql-block"> 在茶圈混个十年八载,难免要变成茶界独孤求败。</p><p class="ql-block"> 听别人说茶,总是有点刺耳。喝别人的茶,总能挑出毛病。总之,除了自己的说法、自己的茶,看谁都不顺眼。</p><p class="ql-block"> 放眼茶界,舍我其谁,这就叫茶人相轻。</p><p class="ql-block"> 茶山上,茶农从祖宗那里继承来的制茶工艺,三两锅试手之后,便制茶开卖。</p><p class="ql-block"> 没有祖传工艺可继承的茶农,花几万大洋拜师学艺,融合每个师傅身上的三板斧,再自创一板,就成了自己的工艺。</p><p class="ql-block"> 学业成功,收几个弟子,自留一招,免得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其余的传给弟子。在茶山,这就是一个炒茶小队。很多茶老板的茶叶,都是他们的工艺制作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若论工艺、品质如何,每个茶师都觉得自己是行业工艺代表,越陈越香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不仅工艺,喝茶也是如此。有人喝纯料,有人喝拼配。</p><p class="ql-block"> 有人喝滋味,有人喝清凉感,有人喝喉韵,有人喝体感,有人喝香气、滋味、回甘的综合度。</p><p class="ql-block"> 有了自己品茶的标准,放眼望去,遍地烂茶,只有自己的最好。</p><p class="ql-block"> 茶行业,出现这种现象的本质是:茶叶的工艺、冲泡、品鉴等,无法量化标准。</p><p class="ql-block"> 加上茶界独孤求败的背后,是不同的利益团体。比如,说生茶不能喝的,大多是卖熟茶的。说熟茶不卫生的,多是卖生茶的。</p><p class="ql-block"> 说茶叶只有几年保质期,普洱茶不能越陈越香的,是卖红茶、绿茶,或其它茶叶的。</p><p class="ql-block"> 要知道谁在吹捧,谁在贬低,只需思考:这么做,对谁最有利。</p><p class="ql-block"> 理清背后的利益链,对行业独孤求败的现象,也就释然了!</p><p class="ql-block"> 然而,身在茶圈,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建议:茶,人生草木间,讲究包容,有容乃大。</p><p class="ql-block"> 当一个人变成茶界独孤求败的时候:或许,在对茶的研究与认知上,已经很难有实质性的进步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写在最后:</p><p class="ql-block"> 茶,本质是一杯饮料,喝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能在众多饮料里,找到一杯健康的茶。能在一杯茶里,找到一份人生情感的寄托。喝茶如此,夫复何求。</p><p class="ql-block"> 喝茶,无论牛饮还是慢品,没有贵贱之分,自己喜欢就好。一杯茶,无论哪一种喝法,喝得简单、随性、舒服就好。</p><p class="ql-block"> 一杯普普通通的茶,一个充满趣味的茶叶江湖。</p><p class="ql-block"> 混迹茶圈,难免笑笑别人,也被别人笑笑。</p><p class="ql-block"> 如此,又有何不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