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翁带你走京西之京西宗教文化漫谈

燕翁:(齐鸿浩

北京之美,美在西山。门头沟区地处西山腹地,从北京建都起,一直为京畿之地。这里是太行山的余脉,被誉为“神京右臂”,是首都的天然屏障。这里山雄水曲,天蓝地阜,物产多样,自然植被保存良好,林密草厚鸟语花香,泉溪流淌,景色怡人,适合修行的人在此繁衍悟道,门头沟区98.5%的山区风景秀丽,山川隽秀,极适宜在此修身养性,故历来为宗教界所重视, 纷纷来此建庙设坛,留下了大量的寺庙以建筑和建筑遗址。是北京地区宗教的集中展现之地,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步发展的,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与社会意识、民族文化有着广泛而紧密的关系,作为宗教祭祀场所的寺庙、宫观、教堂,从建筑、美术、音乐、民俗等方面,都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内涵。门头沟区千百年来一直是京畿重地,中国历史上所流行的各种宗教在这里几乎都有反映,特别是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民间崇信,给京西这块土地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区现有四种宗教,即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信教总人数一万余人,占全区总人数的3.7%。其中,天主教信徒约1200人、佛教信徒近9000余人、伊斯兰教信徒1000余人、基督教信徒5000余人。 一、京西佛教文化沿革<br>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正是忠实的写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佛教是门头沟历史上最主要的宗教,门头沟区也是佛教传入北京最早落脚的地方。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其实,山就是山,无所谓佛山之说,名刹古寺,一般依山而建,这些山大都是景色秀丽、古木苍郁的名山胜景。古寺藏深山,这其实与佛教自古以来的寻景探幽有关系。名山与名寺的关系,是山以寺灵,寺以山名。佛寺、道观、神庙之所以后来成为风景名胜,确实与善的名气不无关系。佛教徒之所以要追求佛国仙山般的自然美景,主要是为了修身养性的需要。他们认为处于清幽寂静的山林之中,才有利于众僧超脱凡尘,潜心修持,达到涅磐境界。由此,历朝众僧纷纷在名山上建寺设坛。佛教初来中国,并无宗派之分,后因佛典翻译昌盛,思想体系与义理各有独到之处,复以师承各有法脉,所著重之经论互异,遂依其特色分类判摄,而于隋唐时期各擅道场,大放异彩。<br> 京都第一寺——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寺庙之一,民间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谚语。潭柘寺始建时期规模不大,名“嘉福寺”,潭柘寺唐代华严宗高僧华严和尚来此地,在幽州都督张仁愿的赞助下,以破败了的嘉福寺为中心,重建寺庙改名“龙泉寺”,开拓出了后世潭柘寺的雏形,同时也使潭柘寺成为了当时幽州地区第一座确定了宗派的寺院,即华严宗在幽州的第一座寺庙。唐会昌年间,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于会昌二年至五年在全国排毁佛教,史称“会昌毁佛”直到五代后唐时期著名禅宗高僧从实禅师来到潭柘寺,“师与其徒千人讲法,潭柘宗风振”,才使潭柘寺重又兴盛起来,潭柘寺也从此改为禅宗。从金代开始,潭柘寺进入了兴盛时期,金熙宗于皇统元年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并拨款修寺,御赐寺名为“大万寿寺”,这是第一位到潭柘寺进香的皇帝,使后代皇帝争相效仿。金代时期潭柘寺先后出了几位临济宗大师,大大提高了潭柘寺的声誉。至明代均为禅宗,明宣宗命著名高僧达观任潭柘寺住持,并亲赐寺名为“龙泉寺”。 清代改禅宗为律宗。清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赐名”敕建岫云禅寺”。因为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民间一直称其为“潭柘寺”。现有僧团进驻。 潭柘寺老照片 神州第一坛——戒台寺,戒台寺位于北京西郊马鞍山上。戒台寺原名“慧聚寺”,创建于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名慧聚。寺院名声始震是在辽咸雍五年(公元1069年),高僧法均在寺内修建戒台,于是受戒者纷至沓来。后经多次扩修,始成今日规模。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改名万寿寺,清康熙、乾隆时期重修,仍沿用明代的寺名,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寺,又叫戒台寺。 历史上的戒台寺在中国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寺内的戒坛可以授佛门的最高戒律菩萨戒,成为中国佛教的最高学府之一。又因其曾持有辽道宗皇帝亲笔抄写的金字《大乘三聚戒本》,而从辽代到元代中期,一直是北方佛教律宗的中心寺院,而且是佛门的最高学府。戒坛寺自辽代建立戒坛以后,一直受到历代朝廷的重视,很多代住持都是由皇帝亲自选派,不少名僧还被委以各种官职,有多位皇帝都到此进香礼佛,特别是自明代以后,戒台寺开坛受戒必须要有皇帝的“敕谕”,将戒台寺直接置于朝廷的控制之下。至元年间,佛教宗派合流,戒台寺由律宗渐渐开始修炼禅宗,月泉新功长老把律、禅两宗逐渐融合,禅宗已经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属于禅宗五大门派的曹洞门派,万松行秀和尚住持戒台寺,其法孙月泉新公长老是他门下杰出的继承人,成为元代京城一代著名的禅宗高僧。 明代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至毅宗崇祯十七年(1644)前后二百七十六年。历代皇帝和皇后多信奉佛教。戒台寺在明代,一直在朝廷的直接控制之下,皇帝敕赐“万寿禅寺”名,住持、坛主由皇帝敕谕任命,开坛授戒,要有皇帝敕谕,使之进入禅宗的鼎盛时期。 法均塔 灵岳寺。位于斋堂镇北部崇山峻岭间,白铁山拔地而起,势压群峰,古刹灵岳寺坐落在山前坡地。寺创建于唐代盛世贞观年间,规模宏大,“环寺长松蔽日,拔山乔木参空,壮气象之光辉,尽峰峦之雄美,真梵王之宅”。五代时烽烟四起,诸侯割据,兵火殃及灵岳寺,众僧奔逃。皇冠蔡先乘机占据寺庙,毁佛像、伐古松,古刹毁于一旦。辽金时期对寺庙进行修缮,辽称:“白贴山院”,金称:“灵岳寺”。元代倡导佛教,敕修梵刹,僧侣免除徭役。元宪宗八年(1258)皇帝下旨,将有争议的庙产赐予灵岳寺僧人,道士甘、蔡等人抗拒圣命,肆意行凶,以致有的被斩首,有的劓鼻,流放远方,从此寺庙得以安宁。在此时灵岳寺得以大规模修缮,数十年间日修日茸,至元三十年(1293)灵岳寺终成巨刹。“归依有殿,斋会有堂,造缮有厨,储积有库,主有丈室,八十四龛佛像,灿然金碧”。 大雄宝殿 仰山栖隐禅寺 位于妙峰山乡樱桃沟村北偏东2里的小山顶上,佛教建筑。栖:栖息;隐,隐遁。栖隐寺原为禅宗“五家七派”中的沩(山)仰(山)宗祖庭之一,在大仰山(今属江西省宜春市)集云峰,为慧寂禅师所创。唐朝末年,沩仰宗北传幽州,其门徒在西山创建仰山院。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寺院《铸钟碑》称该寺名为“幽州幽都县仰山院”。辽代,仰山院经扩建,改名仰山栖隐寺,成为当时编纂印刷辽代《大藏经》即著名的《契丹藏》的重要场所。当时仰山寺已拥有广阔的山地种植玫瑰花,并提炼玫瑰油贡纳朝廷。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赐寺额为“仰山大栖隐禅寺”。二十年(1180)世宗敕命重建,并“赐田设会,度僧万人,”使之成为金国皇家寺院,规制极高。 希辩,俗名黄希,江西洪州人,为禅家曹洞宗第十世得法高僧,他是北宋名僧鹿门自觉法嗣。宋宣和年间他曾往持青州天宁寺,到燕京以后,多次住持各名刹,并两次住持仰山寺,最后退隐极圆寂于仰山寺。希辩接任仰山寺住持后,不孚众望,一时四方“禅侣云集,若百川朝于巨海”。这是在南宋沉寂的曹洞宗学,在华北却发扬光大,迎来了历史上的振兴时期。希辩倡法,是仰山寺以此成为全国禅宗的弘法中心之一。希辩对仰山寺的功绩,还在于开创了禅宗寺院举办医药院的先例。 二、京西道教文化沿革<br>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它以神仙信仰为枢轴,战国时期兴盛一时的方士神仙学,成为后来的道教主体,道教所信奉的神仙,有灵有肉,极富感性自然之美。道教是多神教。它的神灵队伍庞大而驳杂,倘若你走进道观,从进山门到入大殿,从大殿到偏殿,前殿转后殿,七转八绕,已经闹得难辨方向了,而每个殿里往往又塑上许多个神像,半天绕下来,曾经和多好“神仙”打过照面,就更难弄清楚了。当然啦,道教的神仙队伍尽管很庞杂,神仙们的地位有高有低,各种神的职司也有不同的规定,但整个队伍有一定的次序和等级。总之,道教是中国人创造的宗教,它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道教既以神仙信仰为核心,以重术为特征,又表现为对中国古代宗教信仰、文化生活的综合反映,反映的有深有浅。道教起源的直接源头是古代的神话传说,离不开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逐步发展起来。<br> 道教发源于中国。金末元初,道教分为全真、正一两派。1219年成吉思汗封全真道教龙门派祖师邱处机为国师,赐号长春真人,其住所赐名长春宫,命他总管道教,全真道教开始在北京传播。邱死后葬于长春宫东侧白云观内,于是白云观成为道教全真派的第一丛林。 燕家台的通仙观是我区境内的第一座道观。位于燕家台村东,因通仙观正殿供奉老君,因此当地百姓俗呼“通仙观”为“老君观”。大殿坐北朝南,四大坡形式,面宽11米,进深9米,前有月台,东西竖立二碑,后移至过街楼之碑。大殿是梁架结构,群众俗称“一斗托八升”,斗拱犬牙交错,多系柏木,建筑精良。大殿正中,供奉“太上老君”,塑像一丈二尺有余。院内还有东西配殿、前殿。门外4米见方的钟鼓楼分列两旁。整个道观建筑在碧透清澈的龙门涧水之东,群山苍翠环绕之中。道家栖真之所,福地洞天,名不虚传。 玉皇庙。位于大台办事处板桥村,坐标点为北纬39°57′14.0″,东经115°54′37.9″。创建于元代,道教建筑,供奉玉皇大帝,为白云观的下院。清末明治维新时曾为新式学堂。庙坐北朝南,四合院形制。现仅存大殿三间,建在1米高的青石台基上,面阔10.42米,进深8.10米,五架梁,彻上明造,硬山花脊、筒瓦顶,黄琉璃棋盘心,石望板,双层椽子,檐下苏式彩绘,前后均带廊,两山带排山勾滴。庙前有碑两通, 三、京西天主教文化沿革<br> 元统二年(1334年)外国传教士以行医为名,在门头沟西部山区传播天主教,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因不太适应中国当时国情,传之受限。就在当时只有50余户100多人口的后桑峪村建起了门头沟地区的第一座小教堂,该村人全部加入了天主教。现有原来的大门口的“狮子狗”可为佐证,上有文字“镇宅吉利,怀林德义”。直到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年)天主教堂扩建为5间,门上挂有“万有之源”的匾额。清代天主教有了更快地发展,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后桑峪的教堂扩建为9间房,当村教众300余人,另外还有在附近的大桥山、黄塔、下清水、西斋堂、马栏、黄岭西、军下等村有教民200余人。当时住堂的有两名神父,其中一名姓白,是德国人;另一名姓夏是比利时人。该教堂隶属北京西什库教堂管辖。 1989年在区政府的支持下,重新修建了后桑峪教堂,教堂建筑面积320平米,屋脊高度为7米,附属房屋面积135平米。 90年代初复建教堂后山坡上的圣母山。圣母山坐东朝西高耸的圣母像,四周围墙圈挡,占地约一亩,栽植有花草树木。 天主教堂。位于清水镇张家铺村,始建于清光绪七年,光绪二十六年(1901)庚子事变时,被义和团烧毁。1917年重建。坐北朝南,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殿开三门间两窗,有西洋建筑风格。南配房一间,三架梁。东配殿残存东山墙。山门无存。1985年门头沟区政府公布其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四、京西伊斯兰教文化沿革<div> 伊斯兰教于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元代传入我区境内。清代光绪年之前门头沟没有回教(伊斯兰教原称回教)。光绪年间,来本区第一家回民是祖籍山东随“义和团”征战留住在本区定居的冯家。后来,李姓、刘姓回民先后迁到本区,成了三家大姓回民,但由于人口少,建不起清真寺,也养不起阿訇,有事时只能去香山四王府请阿訇。直到1945年,他们为了建清真寺,合资建起了一座小煤窑,命名“胜利窑”。约定将收入的1.5%用于修建清真寺基金。后因煤窑发生死亡事故,遭受重大损失,煤窑被迫关闭。所剩有限的资金无奈用于伤亡抚恤。基金没有积攒起来,清真寺也未建成。<br><br></div> 1948年,众穆斯林下定决心,就在“胜利窑”原址建起了几间土房,成了他们的活动场所。请了阿訇。先后曾有数名阿訇因缺水离去。<br> 新中国建立初期,穆斯林修建清真寺的愿望得到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支持。市回民工作委员会为胜利煤窑投资,并改名为“回民合作煤窑”,计划将煤窑的盈利部分做为建寺资金,后回民合作煤窑关闭,。1951年经过乡老们商议,将回民煤窑的六间房和原有的煤场改做清真寺。改建的清真寺位于城子西坡崇化庄,由于用水困难,穆斯林洗礼感到不方便,为此,乡老们计划把清真寺迁到有自来水的城子大街。1954年3月,成立了修建清真寺委员会。9月份,市政府批准在城子大街建寺。穆斯林集资(乜帖)在城子大街盖起了几间砖瓦房。做为大殿、水房、阿訇室。从此,门头沟回民有了自己的活动圣殿“门头沟清真寺”。清真寺建成后,方便了穆斯林的宗教活动,主麻日参加礼拜的人逐渐增多。 五、京西基督教文化沿革<br> 基督教于1942年11月传入门头沟区,由龙泉务的曹兴斌、曹兴增、张旭三人发起,定名为“基督教聚会处”自称布道师。后在门城镇、永定、妙峰山、潭柘寺。建国前夕,我区有教徒55人,无教堂,以家庭聚会为主。1981年冯村的李秀兰、安秀珍两位村民从崇文门教堂入教,此后在永定镇9个村进行传播。<br> 民间崇信类民俗信仰是各民族广泛流行的多神信仰,内容十分丰富,范围非常广泛。由于它是一个历史的沉积物,源远流长,古今掺杂,既包括史前时代的巫觋及其变异,也包括各种人为宗教如佛教、道教,及民间俗神。其信仰的重点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依据本地区的特点,形成自己的信仰中心,形成了与其他地区绝然不同的习俗,而称之为独特性。, <br> 妙峰山惠济祠,俗称妙峰山娘娘庙。始建于辽代,三座庙宇群(灵感宫、回香阁、玉皇顶)依山取势,参差错落,高低有致,14座殿宇分别供奉着释、道、儒、民间等各路神灵,是明清时期北方民众的信仰中心。妙峰山是集人文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自然风景旅游景区,传统庙会始于明代崇祯年间,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来自全国各地数十万善男信女,几百档民间花会汇聚妙峰山,朝顶进香,酬山赛会,施粥布茶,场面之壮观,信众之虔诚实属罕见。清《燕京岁时记》载:“妙峰山每属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幅辏,车马喧闹,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香火实可甲于天下矣”。1925年,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所对妙峰山庙会进行了专门调查,出版了《妙峰山进香专号》,此次调查开创了我国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先河,妙峰山因此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发祥地。 舍粥 灵感宫 香子台娘娘庙。位于大村香子台山坡上。娘娘庙建于明代,为民间宗教建筑。坐东朝西,两进院落,南北长17.9米,东西长21.9米,有山门殿,正殿等建筑,建筑上有戗檐砖雕,非常精美。大殿三间,面阔9.5米,进深6.7米,硬山大脊带吻垂兽,筒瓦,合玺彩画,六抹斜方格门窗,彻上明造,七架梁。南北两厢配殿各三间,面阔8.5米,进深4.2米。山门殿三间,13级踏步,小式硬山合瓦,旋子彩画,彻上明造,三架梁。 娘娘庙内古松六株,现由大村小学使用并管理。在娘娘庙的西侧,有戏台一座。为清代建筑。戏台坐东朝西,建于1.5米高的石基上,三间面阔8.1米,进深5米,小式筒瓦元宝顶。后台三间,面阔9米,进深6米,筒瓦卷棚顶,硬山,七架梁。戏台保存完好,门头沟区政府于1985年公布其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古刹龙王庙。位于三家店村西,庙坐北朝南,背靠青山,西临永定河。庙为三合院,建于明代,当时名为龙兴庵,清代四次重修增建,形成今天的格局。其建筑小巧精细。庙东西宽21.7米,南北长21.40米。山门一间,前为硬山调大脊,排山沟滴,门额前刻有“古刹龙王庙”。纹为悬山卷棚箍头脊,苏式彩绘,面宽4.1米,进深2.6米。正殿三间,通面宽10.05米,进深8米,大式,硬山调大脊,筒瓦,砖吻兽,砖垂兽和五小兽,五架梁,彻上明造,前廊外檐柱有*雕龙**,殿内两侧有彩色龙王巡行壁画,龙王乘龙辇,雷公、电母、风婆、雨师随行,虾兵、蟹将、龟元帅、鱼精护驾,骑白马的天神引领大队,龙旗随后,大力神开路,随行队伍绵延逶迤,旗幡招展,威武壮观。近处八河神祗站立云头,远处一行天神正欲从天而降,恭敬迎接龙王。壁画色彩鲜艳,出神入化。东西殿各三间,硬山元宝顶,箍头脊,筒瓦,砖垂兽五小兽,明间五抹斜方格门窗,次间长方格门窗四扇,通面宽9.80米,通进深4.60米。 永定河河神像 因为人们最关心的是基本生存条件和正常的生活条件,上千年的开采史,形成了门头沟煤窑、窑工颇具特色的生产、生活和信仰民俗,这又具体地表现在采煤、运煤、用煤、语言、生活、祭神等各个方面。当然,随着官窑和民窑的不同,土窑和洋窑的不同,这些行业知识又有着差异。艰难的生产条件和对生命的珍爱,不但形成了窑工的喜酒豪爽的性格,粗狂的言语,同时也形成了窑工对窑神的虔诚。如门头沟一带盛产煤碳,小煤窑众多,当地百姓多为走窑的、运煤的、开煤厂的,他们除了信奉窑神外,还信奉九天玄女,以求这位善于济贫解危的女神来保佑。圈门有专门的窑神庙,九龙山的娘娘同样保佑煤业的安全生产,九龙山娘娘庙会也被门头沟人视为“咱沟里的会”。因窑神,所有的窑几乎成为一个整体,人们要经过相同的仪式、祭奠之后才会开窑、采煤,也形成了对窑神周期性的集体膜拜。 窑主、煤商祈盼煤窑生产平安顺利,窑工祈盼在煤窑中生命平安,加之门头沟地区农历五至八月为雨季,对煤窑生产不利,于是在四月二十九送九天玄女回归本庙休养,煤窑也停止生产。雨季一过,开窑之前上山请回九天玄女至炉灰坡的九天娘娘行宫,以佑护煤窑的安全,窑工性命平安。 窑神庙老照片 门头沟区的宗教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底蕴是深厚的,不是三言两语、几篇文章能解释清楚的,还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研究、去挖掘整理,吸取其精华为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为发展我区的生态旅游事业注入丰厚的文化底蕴。<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