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闻哭声有感

李天然

<p class="ql-block">  小区住户最忍不了噪音。有人在小区外直播、卖艺、推销,总会有人会在业主群里抱怨、谴责、投诉。不知谁家亲人离世,今晚小区里传来了哭丧的声音,业主群里却出奇的安静。</p><p class="ql-block"> 此地人最喜欢把“哭丧”的近义词,“号丧”挂在嘴边。孩子哭了是“号丧”,唱歌扰民是“号丧”,汽车喇叭按得不合时宜是“号丧”……</p><p class="ql-block"> 施耐庵在《水浒传》里也曾说潘金莲“号号地假哭”,他还归纳“世上妇人之哭有三种: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号。”在当地人的语境里“哭丧”是中性词,“号丧”是贬义词。这与施耐庵先生的观点一脉相承。从小见惯了人们因亲人的离去而哭泣。</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记忆是四姨难产离世,正在做饭的母亲听闻,眼眶登时泛红,手也抖了,眼泪掉到了案板上,最后也没能做完那顿饭。</p><p class="ql-block"> 邻居奶奶去世,没有女儿,两个儿媳出钱出力操办丧事,但无人哭丧。参加葬礼的年长亲友感叹死者没有生下孝顺儿女,没人哭丧,到了下面阎王爷要为难。一时之间,传为十里八乡的笑话。</p><p class="ql-block"> 奶奶去世,儿媳们和姑姑跪在灵柩前哭得声泪俱下。年幼的我,不忍母亲伤心,一看到母亲哭,就立刻把她强扶起来。这个时候,父亲总会一脸严肃地让我走远点。等到哭上好长一段时间以后,父亲才会示意我去扶母亲起来。年幼的我很困惑,奶奶去世了,更伤心的不应该是父亲吗?为什么哭丧的却是母亲呢?就算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世间还有比母亲去世更悲伤的事情吗。何况奶奶也不曾善待过母亲,母亲为什么能哭出眼泪来呢?</p><p class="ql-block"> 一年长亲人去世,儿女都是干部,没人哭丧,但哭声响彻长夜。竟是丧礼服务公司提供的哭丧录像带。鉴于主家位高权重,参加丧礼的亲友们未敢妄加评论。</p><p class="ql-block"> 闺蜜父亲去世,我陪着她。她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哭,默默地坐在卧室里抽泣。思及每次去闺蜜家蹭饭时,叔叔总会严肃地训斥狗子,让它不要“斗打”我;离开时,叔叔总会热情慈祥地说“下次还来昂”。还记得叔叔给我俩讲他去北京冒险的故事,逗得我俩哈哈大笑。后来结婚生子,去的少了。叔叔每次遛狗路过我家,总会在闺蜜面前感叹我家阳台尿布之多。这个与我并不十分亲近的老人,给我这个异乡的游子父亲般的关心和关注。当时的我禁不住泪流不止。</p><p class="ql-block"> 几日前,外婆丧礼。外婆儿女众多,哭丧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外婆生前未必圆满,但死后也算极尽哀荣了吧。</span>母亲的身体也禁不住长时间的哭丧,正直壮年的我总是会强硬地把她扶起来,劝她想开点,但又不知道这么做是不是真正地体谅她,母亲为自己的母亲哭丧,我剥夺她宣泄的机会似也不对。每听到哭丧,我就想起外婆生前的种种。</p><p class="ql-block"> 今夜又听到了陌生人家的哭丧之声。便又想起每次去外婆家,她看见我,总会笑着说“外孙子是狗,吃饱了往回走”。我只记得会在外婆家住很多天,每天都吃得很饱。偶尔捣乱,外婆总会慈祥地说“唉~糕糕,不敢”。母亲农忙的季节,总会看到外婆拄着拐杖出现在村口……</p><p class="ql-block"> 亲人离世,表达哀思的形式不同,能否人前大哭,是否放声长号都不能强求。无论是真的“泣”“哭”,还是假的“号”,总能唤起人们对离世亲人的思念,由人及己。我们缅怀死者,珍重自身,善待亲人。</p><p class="ql-block"> 老人们常说,人死如灯灭。可我依然<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怀念和铭记在我弱小和脆弱时善待我的人。人死了还留下什么?他们在生者心中留下了善意,这是不朽。我也想在人们心中留下善意,所以我会善待他人,也希望被善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