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这本书并不厚重,本以为出差路上就能看完,结果还是高估了自己,回来几天了,才很努力的看完。忽然发现一个变化,年轻的时候读书很快,虽然谈不上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但是阅读速度和记忆力还是很彪悍的,一本500多页的书基本上一个白天或者一个夜晚就看完了。现在似乎渐渐的慢下来了。仔细想来,终于发现了一个原因,年轻的时候,少年不识愁滋味,读书不求甚解,所以一本书囫囵的就吞下了。现在读书常常会因为书里的内容引起思考,这就打断了我的阅读,不知道这算是岁月带给我的成熟,还是能力的退化。 《西线无战事》是一部反映一战的小说,因为年轻时对历史感兴趣,看过不少关于一战和二战的战史以及人物传记,所以读起来会联想起很多人和事,于是这篇读后作文就有点啰嗦了。还好,我除了工作以外,还是很闲的,一篇作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就是了。 <h3></h3><h1><b>1 一战与西线</b></h1>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简称“一战”,主要战场在欧洲,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br>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7月28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战争。1918年9月保加利亚投降,10月奥斯曼帝国投降,11月3日奥匈帝国投降,11月11日,德国正式宣布投降,一战结束。<br> 那么二战中追随德国的意大利、日本两国在一战中表现如何呢?意大利原属同盟国,考虑到利害的关系,才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可见意大利坑队友的传统是由来已久。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在德意日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br><h3> 一战中的西线指的是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一直延伸到法国东南部边境线,主要战场是在比利时和法国东北部。1914年战争爆发后,德国入侵比利时与卢森堡后,迅速占领了法国大片的重要工业地区,但战争形势因为马恩河战役而有了改变,双方沿着法国边境自北海至瑞士挖了一连串的壕沟实行阵地战,整条战线在战争大部分时间都未有明显的变动。西线是一战的主要战场,1914年到1918年,在西线战场牺牲的士兵超过七百万人,占到整个一战因战死亡人数70%以上。</h3> <h1><b>2 参加西线作战的两个德国青年</b></h1> 接下来要介绍的人一个雷马克,一个是希特勒,两个人都参加了德国的西线作战。但是一样米养百家人,同一场战争也催生出不同的人生道路。战后两人都迅速成名:雷马克在颠沛流离生活中写出了《西线无战事》,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扭曲,小说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希特勒投身政治运动,写出了《我的奋斗》,成了纳粹的核心思想,更成为德国元首。<br> (1)雷马克<br>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1898年出生,家境贫寒,1912年读天主教会办的师范预备班,1915年进入当地的初等师范学校,1916年11月从学校直接应征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年18岁。战争中他五次负伤,特别是最后一次在佛兰德战役中,他从火线救出一位受伤的战友时,在英军的突然袭击下,被好几颗手榴弹炸伤,身负重伤。大战结束以后,他回到学校,修完规定的课程,此后当过小学老师、石匠、记者、编辑等。 1927年下半年,雷马克开始写作《西线无战事》。利用业余的晚上,花了六个星期就把小说写成了,1928年小说在《福斯报》上连载,报纸的销数增加了三倍,1929年1月全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德国以及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轰动。仅在德国国内,第一年就销售了120万册。1930年根据它拍成的美国电影也同样获得成功。1932年由于受到纳粹党攻击,雷马克离开德国,居住在瑞士。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雷马克的作品被公开烧毁,1938年雷马克被剥夺了德国国籍。<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线无战事》电影海报</b></h3> (2)希特勒<br> 1914年一战爆发时阿道夫·希特勒25岁,作为一个奥地利出生的人,他拒绝和逃避了奥匈帝国的征召,自己跑到德国向巴伐利亚国王申请,于1914年8月志愿参加了巴伐利亚第16步兵团,从开战一直打到结束。整个战争期间他作战英勇,两次负伤,先后获得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各一枚。<br> 希特勒的两次负伤。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时,希特勒大腿被炮弹炸伤,在1917年3月1日返回战场。1918年10月14日,在威尔维克村附近,希特勒遭芥子气攻击而短暂失明,就在他养伤时,德国宣布投降。<br> 德国铁十字勋章由来已久,最早始于1813年。一战时德皇重新启用该勋章,勋章被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二级、一级、最高级。二级一般授予立下战功的士兵,一级一般授予立下军功的军官,而大铁十字勋章是最高级勋章,只授予将军以上官员。<br> 在一战中,德军有400万人获得二级铁十字勋章,14.5万人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5人获得大铁十字勋章(德皇威廉二世、总参谋长保罗·冯·兴登堡陆军元帅、军需总监埃里希·鲁登道夫陆军上将、东线总司令巴伐利亚亲王利奥波德·马克西米利安·约瑟夫·玛利亚·阿努尔夫陆军元帅以及东线第一号战将奥古斯特·冯·马肯森陆军元帅)。铁十字勋章是如此炫目,以至于1977年专门有一部电影《铁十字勋章》(Cross of Iron),该片围绕着一个厌战老兵和一个以谋取铁十字勋章作为人生目标的贵族军官展开,从德军的角度回顾了在1943年东部战场的一段血腥经历。 <br> 希特勒两枚勋章的来历是这样的:1914年的10月,希特勒随部队出征,12月就以传令兵的身份冒着战火救援了步兵团的前线指挥官,因此而被晋升为了下士,而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希特勒获得了二级铁十字勋章。1918年8月,尽管3个月后德国就战败投降了,但是在德军对英军实施的一场大反攻中,希特勒在战场上一个人俘虏了15名英军士兵,因此希特勒获得了普通士兵极难得到的一级铁十字勋章。单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希特勒应该算是战斗英雄。希特勒极为珍视这枚一级铁十字勋章,哪怕已经成为了一国元首,每当出席重大场合,他都会将这枚勋章佩戴在胸前。<br> 1919年希特勒伤好后,配合陆军监视一些政党。1919年9月受陆军命令调查“德国工人党”,此后不久加入该党,成为第96名党员,还出任主席团的第7名委员。1920年3月31日,希特勒退伍,之后他便把他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人党的工作中去了。1923年11月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政变失败,被判入狱,在狱中写下了《我的奋斗》一书。<br> 虽然有英国学者认为希特勒在一战中的表现被纳粹宣传机器夸大了,认为他不过是个传令兵,是被前线士兵称作“后方猪”的小角色。但是要知道在炮弹满天飞的时候,别人可以躲在掩蔽部里,传令兵可是要冒着枪林弹雨去穿越火线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希特勒的工作平时还好,算是机关兵,条件相对较好,一旦打起仗来要执行任务的时候,丧命的概率反而比一般士兵要高。<br> <h1><b>3 关于小说</b></h1> 《西线无战事》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反战小说,有点自传题材的意味,从文字上看,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更像是回忆录,或者是战地日记,手法上往往一些篇幅的叙事后,会跟上几段的抒情和感想,就这样“叙事+抒情、叙事+抒情…”地一路写来。所谓叙事,其实仔细看会发现,那都是片段似的叙事,所以全书可以分成彼此独立的小节来看,事实上虽然中文版没有明确的分节,这本书似乎仍是被插入的空行分成了12节。<br>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九岁的保罗·博伊默尔受到“爱国主义”的激励,跟同学们一起志愿参军,但战争与军队生活的残酷完全超出想象。在新兵训练营里,他们被迫抛弃从前对知识和自由的信仰,接受彻底的改造。短暂的训练后,新兵们被派往前线作战,所见所闻尽是残酷:战壕内都是老鼠、虱子;食不果腹,痢疾肆虐;死神的镰刀随时收割着敌对双方的生命,战友们一个个或阵亡或受伤被送到野战医院;野战医院设备简陋,药品缺乏,伤患的死亡率极高。保罗休假回家,发现德国国内仍沉浸在对于战争的英雄主义幻想中,普通人无法想象士兵们在前线所受的灾难,他和从前的生活已完全脱节,他的感受无人能懂。保罗重回前线,此时战争愈发惨烈,他身边的伙伴终于都离开了,而他也在战争结束前夕倒在战场上。死亡当天,战报上冰冷地写着一行字“西线无战事”。<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戴防毒面具的法国士兵</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法国前线的英国士兵</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德国的六人机关枪小队</b></h3> 这部小说的文笔很精练冷峻,有时又带有一丝军营文化特有的幽默。里面对入伍集训、部队生活的种种描写,凡是曾经当过兵的人,我想无论是哪个国家,应该都会产生共鸣,并为之惊奇:过了100多年,军营生活竟然还是这么神似,精微之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小说里充满了浓浓的战友情,大家会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战友,也会在饥肠辘辘的时候为战友找吃的,并且慷慨的分享给大家,甚至会一起跟讨厌的上司斗智斗勇。<br> 部队是个熔炉,一个人一旦入伍,就会逐渐失掉他自身的一些东西,打上某些新烙印,这会让他们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思维方式,他们在一切条件下滋生着袍泽情谊:一起摸爬滚打,一起挨骂受罚,一起站岗执勤,一起冲锋陷阵…很多人不理解战友情,只是因为他们缺少这种经历,正如我无法理解公司的同事关系。公司里的人以利而聚,利尽则散,有多少同事会像战友间那样,即使分别多年还会念旧呢?<br> 小说里有一段几个士兵对战争的讨论,揭开了战争的本来面目,那就是战场上以性命相博两拨人,不过都是些农民、工人、手工业者,他们为什么打仗?战争是他们发动的吗?如果不是他们,那是谁,总是背后有些人因为某些利益发动了战争。另外,战争的双方都说自己是正义的,那么究竟谁是正义的?我觉得这一段讨论,才是小说最大的亮点,这是作者对战争的反思,也是民智的开启,我想这也是本书最令统治者恐慌之处。<br> <h1><b>4 多余的话——关于军人素质</b><br> 抛开战争的性质不谈,德国军人的军事素质之高、作战能力之强还是显而易见的,别的不说,单说双线作战,没有哪个国家像德国这么能扛事儿,无论一战还是二战,德国都是在双线作战,而且是同时跟美英法俄(苏)这种量级的国家打,居然能坚持那么久,甚至是开局占优,中盘相持,最后都是因为国力不济,人、财、物供不上才落败。美国人拍了很多反映二战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从表现单兵作战和分队战术作战来看,以2001年出品的10集电视剧《兄弟连》(Band of Brothers)为经典。很巧的是,德国2013年出品了一部3集的电视电影《我们的父辈》,这是可以跟前者对标的二战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后者对战争的刻画,反战的思想,这使得它的立意比前者高出甚多。这两部剧的豆瓣评分都是9.6分,不相伯仲。有空的时候大家不妨看看。之所以把这2部剧放在本文的后面点出来,只是因为他们和《西线无战事》一样,都是在讲述战争中一群年轻人的故事。<br> 以上。<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