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并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是藏传,汉传,南传佛教信仰文殊菩萨的人心中的圣地,亦是历代朝圣者心中的向往之地。《华严经》有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p><p class="ql-block">《文殊大士灵应录》序言说:“若人闻此五台山名,入五台山。取五台山石,踏五台山地,此人超四果圣人,为近无上菩提者。”佛在《大般涅槃经》中云:“若闻文殊名,或见形象者,百千劫不堕恶道。若称念文殊名者,没有重障者,不堕阿鼻及猛火处。常生他方清净国土,值闻佛法,得无生忍。”可见能来五台山礼敬文殊菩萨的功德是多么巨大和神奇。</p><p class="ql-block">五台山朝台传说中,有大小朝台之说,登上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殿为小朝台;从南台顶普济寺开始、西台法雷寺、中台演教寺、北台灵应寺、东台望海寺止为大朝台,五台朝台完成,就是完成了重要的修行过程。</p> <p class="ql-block">几经周折,我的大朝台梦想终于实现,7月31日,我随丽驰户外一行12人踏上了朝台之路,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这方清凉圣地,进行一场自我的修行🙏</p> <p class="ql-block">朝台第一天:台怀镇、南台普济寺,晚上入住竹林寺精品酒店。</p> <p class="ql-block">台怀镇地处由五台山五大高峰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形成的怀抱之中,故名“台怀”。台怀镇距东台望海峰十九公里,距西台挂月峰二十二公里,距南台锦绣峰二十八公里,距北台叶斗峰二十公里,距中台翠岩峰十九公里,是登台顶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这个佛教文化悠久的北方小镇,古刹圣迹随处皆是,有意无意间总能与之邂逅这瓦蓝的天空如大海般会将你的思想洗涤的一片祥和。</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是坐北向南建筑。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殿内除了供金脸龙王老五外,在他背后也左右排列了大爷、二爷、龙母、三爷、雨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龙王的,而五台山为什修龙王殿呢?传说很久以前,五台山地区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大智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成为避暑胜地。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不过文殊菩萨很快就降服了他们,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就为他建造了庙宇。</p> <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五爷本来是黑脸,但文殊菩萨为了广济众生,化成了五龙王,所以黑脸变成了金脸。</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里殿内供奉的五爷是广济龙王文殊菩萨的尊称,也是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的化身,因而,这里是整个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而事实上,应该说五爷其实就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它承担起了民间俗神的职能,寄托着当地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愿望。</p><p class="ql-block">也许正是因为五爷比起其他各大寺院里庄严肃穆的菩萨们更亲近群众,更符合急功近利的众生心愿的缘故吧,小小的五爷庙,在善男信女们的心目中,它几乎成了有求必应的象征,上五台山烧香的人大部分都是冲着五爷庙去的。</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化成的五龙王很喜欢看戏,所以在五龙王殿的对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戏台,专门为五爷演戏。一直到今天,五台山在六月法会期间,名角,名戏都必须安排在万佛阁演出,意思是给五龙王唱戏。</p> <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是文殊菩萨的化身:龙王广济菩萨(五爷)的圣诞日,来自海内外的信众将齐聚山西五台山参加“五爷圣诞”的庆祝活动,这一天也是五台山最为热闹非凡的一天。从农历五月十二下午开始《五爷圣诞》活动就开始了,台怀镇五爷庙大院、龙王殿、文殊殿、万佛阁等24小时开放,为信众提供礼佛、朝拜、诵经、叩拜等各项佛事活动。</p> <p class="ql-block">走进万佛阁,朝圣许愿的人流中,各色的脸孔和各色的装束包藏着各色的心态,其中不乏命运凄苦者,也不乏春风得意者,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涌向这里,一切情绪都得到了暂时的收敛。即使是为非作歹者,也似乎恢复了人性,唤起了良知。五爷庙许愿的时候传统上不要超过三个愿望,但是只要是与佛菩萨相应的愿望,多多益善。利益众生、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愿望就是与佛菩萨相应。</p><p class="ql-block">五爷有灵,他与人类倡导的精神文明并行不悖,那神秘的传说中,寄托着善良,包含着人们对众生平等的向往。点燃一柱香,微闭双目,眼前幻化出的是一派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美好境界。尽管人世间也不乏你争我斗,但生命的本源是善良的。 白塔依旧,殿宇仍在,悠然的钟声和祈祷声多少年来重复着一个深沉的调子:真、善、美。</p> <p class="ql-block">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p> <p class="ql-block">大白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通高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塔基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盖铜板八块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顶中装铜顶一枚,高约五米,覆盘二十一米多,饰有垂檐三十六块,长两米多;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钟三个,连同塔腰风钟在内,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个,风来叮当作响,极富古刹风趣。</p><p class="ql-block">台怀诸寺,群山环峙,塔院寺位居在前,耸入云天的大白塔引人神往,人们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据佛教史籍记载,台怀镇大白塔的地底下,藏有释迦牟尼的舍利,佛舍利是释迦牟尼的象征,因而最受佛教徒敬仰。</p> <p class="ql-block">大白塔是中国建塔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是中国塔式建筑中少见的珍品和孤例,是研究高层建筑如何经历地震和风雨雷电侵袭而不衰的实物资料。大白塔也是朝圣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偶像。香客多绕行白塔还愿,一边走一边念经或叩头,一边抚转法轮。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迹”的第一圣迹,就是大白塔。</p> <p class="ql-block">塔院寺藏经阁,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二十层,各层满放藏经。供信士礼拜与僧侣颂诵。</p> <p class="ql-block">台怀镇的东面有一座经常隐没在云雾中的小山峰,人称黛螺顶,亦称“青峰顶”,以山色青翠故名。山顶有寺原名佛顶庵,清代以后改称黛螺顶寺。寺内供有“五方文殊”像。这处高约四百米的山峰,是五台山五大台项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在诸菩萨中专司智慧,所以通往朝拜五方文殊的路为“大智路”。这条路如天梯般陡立奇峭,渐次登临之间,鸟瞰四周景色,浩浩然若凭虚御风。且石阶曲折处又多置平台,还有围墙小亭,边登边歇,领略佛国风光。这条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虔诚的佛教徒一步一叩首的情景。</p><p class="ql-block">1080级台阶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称六凡四圣。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等等。据僧人们讲,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p> <p class="ql-block">大智路的末端是一座四柱三门三楼悬山顶木构牌坊,明间坊额为“大螺顶”。从上文乾隆十五年(1750年)大螺顶才改称黛螺顶看,这座牌坊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乾隆十五年以前。</p> <p class="ql-block">过牌坊,即是黛螺顶的山门殿。山门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中间拱圈门两侧有联:“登螺顶仰观天空眼界自阔;临宝地俯览台怀胸襟更宽”。站在殿前,可以俯瞰整个台怀镇,塔院寺、殊像寺、显通寺等名寺尽收眼底。该殿同时也是天王殿,殿内除供奉大肚弥勒外,还塑有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五方文殊殿面宽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周出廊。门两侧有联:“九品莲花狮吼象鸣登螺顶;五尊金像龙吟虎啸坐青峰”。殿内依次供奉着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和西台狮子吼文殊。</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黛螺顶最后一座殿堂,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前有出廊。殿内供奉铜铸横“三世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东西两山为十八罗汉彩塑。</p> <p class="ql-block">黛螺项背靠耸入云端的东台望海峰,下临流水潺潺的清水河,峰顶古树参天,景致绝佳。清代的乾隆皇帝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登临黛螺顶后曾赋七律一首,诗曰:</p><p class="ql-block">峦回谷抱自重重,</p><p class="ql-block">螺顶左邻据别峰。</p><p class="ql-block">云栈屈盘历霄汉,</p><p class="ql-block">花宫独涌现芙蓉。</p><p class="ql-block">窗间东海初升日,</p><p class="ql-block">阶下千年不老松。</p><p class="ql-block">供养五台曼殊像,</p><p class="ql-block">舍黎终未识真宗。</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有五座山峰,分别称东南西北中台。来五台山拜山,五座山峰都登顶拜到,称“大朝台”,但有精力和时间实现“大朝台”的人毕竟有限,所以就有了黛螺顶汇聚五方文殊,让人们更容易拜遍五方文殊的“小朝台”。</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在山西五台山怀镇西南1公里处,殊像寺也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创建于东晋初年。</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山门面南,面阔三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内供护法神哼、哈二将。山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两侧设腰门。</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大殿),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这是一组长48米,高6.8米,面积为326.4平方米的彩色悬塑。</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是皇帝和太后经常临幸之所,建筑布局高低错落,内部摆设考究,环境幽雅,园林气息浓厚,犹其叠石更为驰名。</p> <p class="ql-block">清代,皇帝对五台山崇渥有加,康熙皇帝五次朝台,皆瞻谒文殊真容,并为殊像寺题匾“瑞相天然”,意思就是文殊菩萨的天生的模样,就如殊像寺所塑的一般。</p> <p class="ql-block">镇澄法师在《殊像寺碑记》中还写有这样文字:“台山名刹凡十二区,而藏佛真容者,唯殊像寺焉。”</p><p class="ql-block">这不仅是文殊在此显露真像的问题,而实际上在说:殊像寺是文殊的祖庭,文殊菩萨就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中午一点多,我们乘车前往宽滩村,由此登启南台朝拜之路。</p> <p class="ql-block">村头的龙王庙,村民们在此祈福的。</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其他四座台顶是皆连起伏的系列山脉,唯有南台是另为一峰。</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南台顶有寺庙名普济寺。普是全面,遍及的意思,济谓有益的救助,佛教认为,文殊菩萨以拯救众生为自己的誓愿,对待众生一律平等。当众生有难的时候,只要向文殊菩萨求救,口念“文殊师利”,不管灾难多么严重,文殊菩萨都会凭借自己锐利威猛的智慧,采用不同的形式给予结成的有益的救助,使其脱离灾难。普济之名就是这个意思。与此相应,普济寺内供奉的是智慧文殊。</p> <p class="ql-block">南台顶海拔2485米,是五台山海拔最低的一个台,所以路上植被茂盛,道路两旁是浓密的华北落叶松,因为南台山峰耸俏,烟光凝萃,五彩缤纷繁花似锦,因此被称为锦绣峰。</p> <p class="ql-block">南台是五个台中春季来得最早冬季来的最晚的一个台,也是山形最平缓,自然风光最绚丽的台顶,正是因为南台山势平缓,景色宜人,成为徒步爱好者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红红的小果类似于桑葚</p> <p class="ql-block">洁白的云彩触手可及</p> <p class="ql-block">一路登山,虽汗流浃背、疲惫不堪,但身处这清幽翠绿的深山幽谷之中,只被美景所吸引,所沉沦,从而无怨无悔。性善诗中对南台普济寺有这样的赞颂:“策杖寻幽上翠巅,清凉春尽景芳妍。千崖花缀千崖锦,五顶峰连五顶天。梵召绕陵日月,经堂寂寞锁云烟。真容欲睹知何在,极目苍苍意惘然。”可见南台风光之秀丽。</p> <p class="ql-block">南台亦名仙花山,以野生植被丰富,野花种类多闻名,台顶鸟语花香,犹如仙境。台顶象倒立的藻瓶,周围一里,细花杂草布满了整个山峦,犹如绿色的地毯。这里有罕见的野生“金莲花”“日菊”和名贵的“香蕈、银盘、水皮等蘑菇”。这里也是高品质农作物品的产区,大豆、藜麦、莜麦等高寒作物很著名。</p> <p class="ql-block">接近南台顶的时候,路边多了许多经幡。</p> <p class="ql-block">传统的经幡分为白色经幡和五色经幡(由蓝、白、黄、红、绿五种颜色组成的经幡)。以白色为主,据介绍有色经幡的各种颜色是固定的,,不能随便改变,各种颜色的排列顺序也是严格规定的,必须按五佛部的顺序相符合,不能有任何差错。五色经幡最上部为蓝色,象征蓝天;下来是白色,象征白云;再下来是红色,象征火焰;最下面是黄色,象征土地或大地。这样一来,也固定了经幡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如同蓝天在上、黄土在下的大自然千古不变一样,各色经幡的排列顺序也不能改变。</p> <p class="ql-block">之所以被称作经幡,是因为这些幡上面都印有佛经,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看来,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在不停地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这样,经幡便成为连接神与人的纽带。风幡所在即意味着神灵所在,也意味着人们对神灵的祈求所在。</p> <p class="ql-block">玛尼堆就是“石头堆”,也被称为“神堆”,在藏传佛教地区,人们把石头视为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刻有佛像及佛教经文的“玛尼石”,并没有统一的规格和形状,制作者用不着刻意选择,捡着什么石头就在上面刻画,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它们也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朝台的路上玛尼堆、风马旗随处可见。行走其间,我们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生怕碰到朝圣者堆的玛尼堆,从而影响到他人的祈福。这堆得高高的,不仅是人们层层叠叠的祈福祝愿,堆起的每一块石头上更是寄托着他们的情感、理想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远远的看到了南台台顶,脚下的步伐也变得轻盈起来,树林里、草甸上,悠闲的牛马成群结队的,或津津有味的咀嚼着青草的味道,或躺在厚绒绒的绿毯上晒着太阳,或哺乳幼儿,或依偎伴侣,一副美好的画卷就这样生气勃勃的展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全力冲刺到台顶,这栋建筑直接美到我了,应该是僧舍吧。</p> <p class="ql-block">普济寺为隋文帝诏令始建,是五台山南台的一座寺院,内供文殊智慧菩萨。寺内3间前殿,内供脱沙弥勒佛像;5间正殿为文殊殿,殿前有文殊画像碑;后殿为石窑洞3间,内置一尊石雕佛像和两尊菩萨塑像,其中,石雕普贤菩萨像,做工精细,色泽古朴,当为宋,元时期遗物。</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是一切诸佛智慧聚集所化,对于依止修行者增长智慧来说,具有特别加持。又以有情根器及好乐的种种不同,菩萨作种种善巧方便饶益,示现种种身相差别,赐予种种不同智慧,五部文殊来源即此。</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五座台顶分别供奉不同身相的文殊菩萨。据阿旺旦代所著《文殊道场清凉山志》记载,五台山五座台顶供奉的文殊菩萨,汉藏对应如下:</p><p class="ql-block">东台——聪明文殊——四臂圣妙吉祥文殊</p><p class="ql-block">南台——智慧文殊——白文殊</p><p class="ql-block">西台——狮子文殊——狮吼文殊/语狮子文殊</p><p class="ql-block">北台——无垢文殊——黑文殊</p><p class="ql-block">中台——孺童文殊——黄文殊</p> <p class="ql-block">吉祥经全文:</p><p class="ql-block">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求最吉祥?”</p><p class="ql-block">世尊如是答言:</p><p class="ql-block">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p><p class="ql-block">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p><p class="ql-block">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p><p class="ql-block">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p><p class="ql-block">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p><p class="ql-block">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p><p class="ql-block">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p><p class="ql-block">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p><p class="ql-block">自治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p><p class="ql-block">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p><p class="ql-block">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普贤殿、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古文殊洞,从斑驳剥落的红墙,我们能感到此寺历史的久远和沧桑。古文殊洞内四通八达,洞壁上,琉璃佛像万尊,传说当年文殊菩萨云游到此,座骑狮子说什么也不肯往前再走,文殊菩萨停下来就在现在的洞里打坐,佛教中的莲花生大师,当年也是在这个洞里打坐成就的。古文殊洞也就成了五台山一大奇观。</p> <p class="ql-block">普贤舍利塔,高有16米,雕琢古朴,内为木构,设有旋梯,可登顶眺望南台景色。可能是由于疫情原因现在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普济寺新建佛塔</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完全石头垒砌,五顶盖有黄色琉璃,殿内供有横三世佛,大雄宝殿后就是古佛殿,石窑洞三间,一尊石雕佛像和两尊菩萨塑像,做工精细色泽古朴,为宋元时期遗物,因而叫古佛殿。</p> <p class="ql-block">因为普济寺从古至今是东北三省及京津直来通往五台山拜佛的必经之地,古称五台山南门,抗战时期本寺的后靠 山曾经是日军的炮楼所在地。为了及时迅速地抵御敌人干扰,聂荣臻司令员在普济寺筹备和建立了晋察冀边区司令部,并将司令部金库设在此寺。如今金库遗址犹存。2002年,聂荣臻司令员的女儿聂力将军,来此寺瞻仰其父亲战斗和经过的地方,并亲笔写下了普济寺三个题字。</p> <p class="ql-block">牌楼上方有一尊石雕观音菩萨,在蓝天白云之下,格外慈悲庄严,这应该是近些年香客们一起募集功德所造的。</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道场在浙江普陀山,但是普陀山的观音院当中第一尊观音菩萨是从五台山请去的,因而有观音老家在五台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南台山门是一块汉白玉牌楼,上书南台普济寺五个大字,两侧写着般若智慧,牌楼上通体雕以龙凤图案,证明这是皇家寺院。</p> <p class="ql-block">有诗赞曰:</p><p class="ql-block">南台孤耸隔诸台,极目氤氲瑞气开。</p><p class="ql-block">花满重岗堆锦绣,岩藏温雾锁莓苔。</p><p class="ql-block">干寻宝刹摩云出,百道飞泉带雨来。</p><p class="ql-block">欲证菩提何处是,暂从法地一徘徊。</p> <p class="ql-block">下山的路,都是黄土碎石子,有车驶过立刻带起一片土雾。通往五个峰顶的路,除了北台是一路青石板铺成,其它几个台都是黄沙漫天,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反而是徒步朝台走出来的山路更好走一些。</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遥望远山,竟然呈现出一片日照金山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随行车辆在西门接上我们直奔竹林寺一家精品酒店。以往朝台都是在山上寺院挂单,虽然体验感很强,但是休息不好,影响第二天的行程,这次俱乐部特别精选了竹林寺的高标酒店,住宿和餐饮都非常的不错。</p> <p class="ql-block">丰盛的晚餐</p> <p class="ql-block">幽雅的住宿环境</p> <p class="ql-block">这一晚,我睡在禅意深深的世界里,身心都处于从未有过的轻松,听着梵音呼吸,枕着山峰入眠,希望能在梦里与佛相遇,梦境之中,舒心自展。</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