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于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1961年,布达拉宫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p><p class="ql-block"> 整座宫殿具有藏式风格,高200余米,外观13层,实际只有9层。由于它起建于山腰,大面积的石壁又屹立如削壁,使建筑仿佛与山岗融为一体,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是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是数以千计的藏传佛教寺庙与宫殿相结合的建筑类型中最杰出的代表,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例证。</p> <p class="ql-block"> 风马旗又称为呢嘛旗、祈祷幡等,或音译为隆达、龙达,是指在藏传佛教地区的祈祷石或寺院顶上、敖包顶上经常竖立著以各色布条写上八字真言,六字真言等经咒,捆扎成串,用木棍竖立起来的旗子。 因布条上画有风马一只,寓意把祷文藉风马传播各处,故得名“风马旗”</p> <p class="ql-block">藏教和佛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1.文化内涵不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2.显教不同。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p><p class="ql-block"> 3.派别不同。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唯识学研究只是为了从反面认识中观真理;汉传佛教早期的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都持中观见,唐玄奘师出唯识宗门,故在东土弘扬法相唯识学,对唐以下的汉传佛教影响极大。</p><p class="ql-block"> 藏教也就是藏传佛教,是佛教的一个分支,即佛教密宗。</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藏语意为“上师”。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都带去了佛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p><p class="ql-block"> 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p> <p class="ql-block"> 在西藏,每每抬头望天,就会生出无限的遐想,那些云仿佛会与你对话,又仿佛时刻微笑地看着你。</p><p class="ql-block"> 走进西藏,我会把西藏的天空当做心灵的牧场,我会望着天上的白云自言自语,我也会伸出手去触摸那些行走在天上的云。</p> <p class="ql-block">五色经幡</p><p class="ql-block">经幡就其外在形式来讲,我们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种:</p><p class="ql-block"> 第一种是印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的蓝白红绿黄五色方块布一块紧接一块地缝在长绳上,悬挂在两个山头之间,这种经幡常见于人烟稀少的高山上。</p><p class="ql-block"> 第二种经幡是一条三五米长的狭长布条,其颜色是单一的,或白或红。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布条的一侧缝接在一根粗长的经杆上,插立在庭院前,这种经幡多半见于工布林区地带。拉萨大昭寺广场上插立的经杆就是这一种,只是做得更加精巧罢了。</p><p class="ql-block"> 第三种经幡是五块蓝白红绿黄色的星火无字幡条和一块单色镶边的主幡方块布,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这些幡条布分别系挂在柳树枝杆上,成为经幡。这种经幡在古城拉萨的民居楼顶上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 经幡作为福运升腾的象征物每年都要换新。换新的日子不能随意选择,它是根据藏族历算,选择在藏历新年初一过后某一个良辰吉日。这一天早上,全院的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楼顶上,举行一次隆重而欢乐的插经幡仪式,藏语里这个仪式称为“托随”,意为祭神祈福仪式。</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都有一个西藏梦,都想着去往高原圣城拉萨,感受雪域高原的异域风情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很多旅行者到了拉萨都会迫不及待的去看布达拉宫、大昭寺,等知名景点。不过,很少人能感受到了天的蓝、云的白,西藏的天,有着蓝宝石一样湛蓝,透亮的明度,西藏的空气里没有一丝的杂质。所以西藏的云,时时刻刻都离你很近。</p> <p class="ql-block">玛尼石(Marnyi Stone) 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玛尼堆。这些石块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它们也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西藏是离天最近的地方。西藏的天空是湛蓝的,空中的白云是纯洁的,那大朵大朵的云彩被作者尊为西藏最灵动的使者。“她”仿佛唾手可得,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行走在西藏的天空下,犹如行走在心灵的牧场,让你的灵魂得以净化、得以升华。</p> <p class="ql-block"> 白塔一直被藏传佛教所惯用,现已广泛出现在各处,代表圣迹出现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著名的吐蕃王朝,先后从唐朝和尼泊尔两个渠道引进佛教,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佛塔也就从此时起,开始出现在雪域高原的大地上。白塔是根据尼泊尔带来的佛塔样式建造的,它的蓝本又是古代印度比较原始的覆钵式佛塔,这种覆钵式塔一直被藏传佛教所惯用,所以被人们俗称为“喇嘛塔”。由于它们的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又俗称“白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玛尼堆,藏语称“朵帮”,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p><p class="ql-block"> 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这些石块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它们也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佛说: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为心造,无心自解脱。</p><p class="ql-block"> 人活的就是一种心境。生活就应该学会去繁从简,心静自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p><p class="ql-block">心净一切皆静。</p><p class="ql-block"> 善恶本在一念间,一念可成佛,一念可成魔。缘起缘落,缘生缘灭,万象皆为心造。</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人之心性本善,只因人的内心有恻隐之心;如果说,人心为至恶之物,只因人皆有嫉妒之情。</p><p class="ql-block"> 世间从来不缺少是与非,如果是是非非入不了耳,心静则愉悦。是也好,非也罢,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 简单的生活,让人轻松愉快,简单的欲望让人平和宁静。因为宁静,才明白生命之轻,轻若飞花;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的安静,静若夜空。</p><p class="ql-block"> 西臧之行,让人明白许多,人生的苦乐,不在于碰到多少事情,而在于心里装着多少思绪,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结,也许永远也解不开,也许永远无法释怀。但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放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