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烙印 蒙自军分区

金钗石斛

<p class="ql-block">  蒙自军分区,在我人生成长的记忆里,有着非常重要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看了蒙自军分区简史后我才知道,蒙自军分区是于1954年8月,在蒙自边防区的基础上改称为蒙自边防军分区的。</p><p class="ql-block"> 1960年10月,蒙自边防军分区又改成蒙自军分区,这时候军分区机关从蒙自县石门坎搬迁到哥胪士洋行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南湖边的这棵大树,承载了我们许多童年时的记忆,朝左走是蒙自一中,朝右走是老火车站方向。</p><p class="ql-block"> 👇图拍摄于2011年6月。</p> <p class="ql-block">  蒙自军分区 大门,儿时的记忆中,24小时均有卫兵站岗,是那么高大威严而神圣。</p><p class="ql-block"> 军分区搬迁新址后,这里曾作为蒙自军分区医院门诊部,后来又成为商贩云集的大杂院,也是外来做生意,打工人的租住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图拍摄于2011年6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月<span style="font-size:18px;">冯小刚导演拍《芳华》还选择分区作为部分拍摄景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再后来,大门紧闭,据当地人说最终这里将面临全部折除,幼时的记忆也将灰飞烟灰。</span></p> <p class="ql-block">  一进蒙自分区这段冲坡路,常常是我们练自行车的好去处,因坡道徒,所以最惊险、最刺激。</p><p class="ql-block"> 我们会前后带人,自行车一直冲到大礼堂的门口,刹车、急转弯一气呵成,一般<span style="font-size:18px;">速度都很快,</span>很考人的车技。偶尔刹车失灵,骑车的会弃车而逃,坐在车上的两个甚至三个就惨了。车毁人摔,好在我们人小灵活,最多蹭破点皮。只是自行车就惨了,我们常常把摔坏的自行车悄悄的推回家一放,接下来就是警卫员修车的事了。我们最爱骑的是李凤岗司令员家的那张小型自行车,那车也是受伤最严重的一辆车。为此"李老五"也挨了不少她妈妈的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图拍摄于2017年4月。</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条我们上学必经的小道,可在我们学生时代的眼中已经是很宽敞的大马路了。</p><p class="ql-block"> 左手边有可看露天电影,打篮球的球场,食堂,服务社,卫生所。</p><p class="ql-block"> 右手边是办公室,大门旁住着警卫排,李继光排长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每次跟着爸爸出大门时,哨兵恭敬的向爸爸敬礼,我们的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蒙自军分区警卫排全体干战</p> <p class="ql-block">  爸爸从昆明军区调到蒙自分区,我们也要跟着搬迁至蒙自。记得警卫班的天津小李(李德忠)跟我爸爸,他聪明伶俐,干事利索很让我们全家喜欢。</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小李复原回天津,还让我们久久挂念。后来跟爸爸的是小丁(丁家才),爸妈都这么叫他,也是精干伶俐……</p> <p class="ql-block">  部队大院长大,节奏分明的号声不会让童年的我们产生抵触心理,反而证心里生出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是因为大院在物质供应方面比较充足,另外,在精神方面,经常都有电影、文艺演出可以看,这样的无忧无虑的童年,会让我们的童年一直渴望一种随性自由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部队大院的孩子,从一出生,就是军属。都住在同一个院子里,一起玩耍,一起成长。由于家在部队,军装是我们眼中最美的衣裳,军号是最熟悉的声音。宽大的军服,军用挎包当书包,套在小小的身躯上,极不协调,但很神气,因为这是代表着一种部队子女的范,也是部队子女的那份部队情结。</p><p class="ql-block">👇图拍摄于2011年6月。</p> <p class="ql-block">  一进大门右手边,可见到一幅毛主席穿着绿军装挥手的巨幅画像,这幅巨像是许可副科长画的。(许耀祥是他的名字,许可是他作画落款的笔名,他在昆明军区画作都很有名),画像下面,是砖混结构的两层楼建筑的房屋,就是爸爸曾经工作的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70年代至86年上旬,分区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司令部:设作训、侦察、军务、通信、机要、工兵、防化、民兵动员……科;政治部:设组织、干部、宣传、联络、群工……科;后勤部:设战勤、财务、装备、军需、卫生……科。</p><p class="ql-block"> 👇图拍摄于2017年4月。</p> <p class="ql-block">  门头上有五角星标志的建筑,就是蒙自军分区大礼堂,对于父辈来说,这里面就是宣讲党的政策,时事教育,政治思想作风建设等报告学习的重要场地。</p><p class="ql-block"> 而对我们来说,礼堂里面那个神秘的播音室,每天定时播出的起床号,出操号,紧急集合号,开饭号,熄灯号也就是我们生长在部队大院孩子的作息时间表。</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段时间,分区广播室与<span style="font-size: 18px;">0281部队、7748部队的广播好像打擂台似的,一家比一家声音大,男播音气势好,冲击力强,每当我们在蒙自一中南湖湖畔,书声朗朗时, 就听到了一个男高音 :蒙自县0281部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接着另外一个分贝更高的男高音 :蒙自县7748部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蒙自军分区广播室……,围着整个南湖此起彼伏,比的不亦乐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时妈妈在蒙自县广播站担任播音工作,我们还天真的问妈妈,怎么不参加他们的播音大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后来马老三也荣幸地选为蒙自一中广播室播音员……。</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年分区自卫还击战后,做的纪念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记得自卫反击战开战前,爸爸所属部队每天晚上各种战争影片轮番播放。分区大院布满军车,第二天全部军车开往前线……。</p><p class="ql-block"> 自卫反击战打响后,为了鼓舞士气,军分区每天晚上都播放电影,战争片最多,如《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奇袭》、《地道战》、《地雷战》、《董存瑞》、《黄继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哥胪士洋行旧址,是滇越铁路外贸鼎盛时期建盖,这坐西式建筑曾经住过分区的付公信副司令员。每次看到警卫员向他敬礼,叫他付副司令员时,我们都懵了,好奇怪的称呼“付付司令员?”多别扭,直接叫付司令员多顺口……(笑)</p><p class="ql-block"> 后来终于明白了职位是上级任命的。我们就很“三八”的问付副司令的女儿付近凤,<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难道</span>你爸爸永远当不了正司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自卫反击战中,付副司令员的大儿子也参加了,任某部侦察连连长,在接近尾声时,一次,两个部队同志找到付副司令员家,看到付副司令员的爱人杨阿姨,就郑重其事地说:阿姨,这是连长的东西交给你吧,接着把手中的公文包及其它物品一一交到杨阿姨手中,在那个非常时期,这就意味着儿子在前线光荣了,此时杨阿姨止不住眼泪哗哗的往外溢……。</p><p class="ql-block"> 两个军人一时吓懵了, 急忙问道:阿姨 你哭什么 ?付连长是去参加学习培训了,先把暂时不需要的物品放回家……。杨阿姨一听,才收住了泪水。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插曲 ,但也从另一面反映了我们的战士 曾经献身祖国 ,英勇无畏。</p> <p class="ql-block">  部队凯旋归来时,整个蒙自城军民鱼水情故事连连不断……。</p><p class="ql-block"> 分区还接待过中央级慰问演出团,如东方歌舞团的牟玄甫,索宝莉,胡松华等著名演员我们都见过。许多来自全国各地顶尖艺术团的慰问演出 ,我们也沾了作战部队的光美美的享受了无数次精神盛宴。</p><p class="ql-block"> 还有分区宣传队的演出也非常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  自卫反击战作战部队凯旋归来后,军分区召开了作战总结<span style="font-size: 18px;">暨</span>表彰大会,所有参战立功人员合影(因受伤未痊愈在医院治疗和出差在外的个别人未能参加)。</p> <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是我插队当知青时所在的江水地农村文艺演出队,也因沾了我老爸的光,登上了分区大舞台, 一群小农村青年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又陌生又好奇。</p><p class="ql-block"> 我们富有乡土气息的演出,也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这次经历对农村来的宣传队小青年来说,开了眼,原来曾经遥不可及,壁垒森严的部队是这样的,涨了见识,原来除了田间地头,还有这么好的大舞台……</p> <p class="ql-block">  更值得一提的是看电影,许多地方上看不到的片子,我们都能先睹为快,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那首“好朋友再见”旋律流畅好听,朗朗上口,我们都会唱。有时球场银幕正面人坐满了,我们就跑到银幕背面观看。</p><p class="ql-block"> 那时中朝关系紧密,看的更多的是朝鲜电影如《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鲜花盛开的村庄》《看不见的战线》……</p><p class="ql-block"> 看完一个片子就赶紧把片名记下来,等着第二天到学校跟别人去抖草,你看过哪个外国片,我们看过几部外国片,因为当时蒙自像个大兵营,仅蒙自一中就有:军分区、空军部队、0281、7748、建设兵团的子女就读,相互攀比,这代表着一种特权,军分区的“范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文化生活匮乏 ,军分区弄到 了《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 》两部朝鲜片。 不一样的异国风情和里边如泣如诉的歌曲 ,卖花姑娘悲惨的故事情节 , 让我们付出了多少泪水 。</p><p class="ql-block"> 一天连放好几场 ,附近的部队、厂矿、机关各单位都分批前来观看,我们只要一放学就钻到大礼堂 。后来反复看多了 ,神经也麻木了 , 进到大礼堂 不是看电影 而是找那些 哭的鼻子眼泪一塌糊涂的人看, 然后悄悄的躲着笑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时大礼堂既是孩子们看精彩演出的地方,也是玩躲猫猫的最佳去处。</p><p class="ql-block"> 现在,只剩断垣残壁,似老者岌岌可危。</p> <p class="ql-block">  我们最喜欢的是在大礼堂 看演出前的拉拉队相互拉歌, 那时候领拉者之间比的就是谁的嗓门大,且动作夸张有气势就赢了, 记得有一位个旧囗音的小战士 , 不知是电报站还是机关的,操着熟悉的地方口音拉拉歌一套一套的,如“ 警卫排来一个 ,警卫排尼来一个,12345 ,我们等的好辛苦! 1234567, 我们等的好着急 ! ”</p> <p class="ql-block">👇卫生所,只记得张所长、刘丽华、杨品春,丁荷凤了。提到他(她们)勾起了我们那时对打针的恐惧,搽碘酒辣疼的痛苦和美好回忆。</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刘丽华亲切的笑脸,软语糯声,手脚轻柔的医技留给了我很深很好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小杨风风火火,小丁笑脸盈盈……</p> <p class="ql-block">  过去蒙自分区没有宣传队 ,1971年许华的爸爸,许可副科长负责招收宣传队员 ,其中记得的有 朱云、张旭 、赵琳姐、 李金玉 (她招为唱歌),还有跳《白毛女》的女兵小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昆明的胡艳华,北京的招来当广播员的杨银芝</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男兵让人记忆深刻的是“鸠山”, 那时后我们都是这么称呼他 , 后来知道他叫赵海涛 ,他风趣诙谐 ,说着昆明话 。 </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叫“小酒“的酒卫东,他小巧玲珑 ,很讨喜。</p><p class="ql-block"> 他(她)们的到来 ,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 ,也让冷清的分区大院顿时 歌舞声,欢笑声伴着琴声飞扬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70年,分区举行部队,民兵毛泽东文艺思想宣传队汇演,这次汇演规模大,参加人员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有独立团,河口丶绿春两个独立营和几个县的民兵宣传队都来参加了调演,后组成两个分队,一个以独立团为主,另一个以两个营为主,加上民兵。去边境一线为沿线部队进行为时一个多月慰问演出。</span>汇演结束时,军分区领导与参加汇演的战士丶民兵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那时还是"三忠于,四无限"时代,所以大礼堂上有"三忠于"横标,四颗柱子上是"四无限"的立标。</p><p class="ql-block"> 这次汇演军分区党委是分工指定马副政委亲自抓,由政治部宣传科抓具体落实推进。</p> <p class="ql-block">  有一段时间,宣传队排练 《洗衣歌 》缺一个女演员,就把我妹妹马老三临时召唤去演小卓玛,妹妹也成为她们的一员,在分区宣传队当小兵期间,正遇建水大地震,她随宣传队到建水慰问灾区群众。回来后她还形容过一个遇难的母亲,正为双胞胎孩子喂奶就这么遇难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红河武装部政委的女儿谭移江也加入宣传队,由于要上学,我妹妹就结束了这个值得纪念的女兵之旅。<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倘若有一段时间大院里静悄悄的 ,你就知道宣传队准是下连队慰问演出啦 。</p> <p class="ql-block">  这块荒地,👇原来左手左边是军分区大食堂,我们放学后就在那打饭打菜,那个汤是炒完青菜后剩下一点菜,倒上水煮的“青菜玻璃汤”,配上馒头夹上腐乳很好吃,也是第二天的早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分区在老飞机场有个基地,每年秋收时节,分区家属也跟着官兵一起去地里收苞谷,稻谷然后摊在球场上凉晒,<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养猪班班长钟堂就杀猪犒劳大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记得</span>种的辣椒收回后,吃过晚饭大家又到球场用针线穿起一串串火红的辣椒串,凉哂到房檐上,树杈上,配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金灿灿的粮食</span>成了部队军营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脱了谷粒的稻杆,几个心灵手巧的小女孩又将其扎成小扫帚用于扫床很是实用。</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也真正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p> <p class="ql-block">  中间的空地原来有个篮球场,是军分区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中越边境战时,这里迎来了国家男女篮球队的篮球赛精彩表演,还有蒙自县篮球队与国家青年队的比赛,蒙自县男子篮球队与国家女子队篮球赛,那时候军分区篮球队的老左,由于用左手投球,命中率极高,所以大家都亲切的称他老左,还有灵活的中锋祁希元,别看他个子没其他人高,但有着良好的导球能力和内线进攻的组织能力。</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是放露天电影的重要场所。每到周末,我们吃饭时都注意聆听,如当晚听到休息号,就说明今晚没戏,做作业睡觉。假如没有听到休息号,说明晚上有活动,不是电影就是演出,那就有一段时间的小兴奋,首先打听是电影,什么电影,如果是地道战,地雷战那就开心死了,随便扒拉几口饭菜,拿着凳子就去球场抢占中间位置。</p> <p class="ql-block">  这几栋机关大院办公室,👇别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还为军分区首长设有小灶食堂,小招待所。 </p> <h3>  👇蒙自分区大礼堂侧面和我们放学回家的小路,现已似乡间小道,杂草丛生。</h3> <h3>👇图拍摄于2011年6月。我们回家的必经之路。</h3> <h3>👇小招待所,一楼首长食堂。俗称小灶。</h3> <h3>👇原蒙自军分区大招待所地址。</h3> <p class="ql-block">👇我们家对面的电报站,经常听到滴滴嗒嗒的电报击打声。</p><p class="ql-block"> 在分区电报站里,还脱颖而出了分区的第一个军人大学生:顾永林, 大学专业水利水电。他个子高高的,不爱说话,窗口里总能看到他伏案读书的样子。军人也能考大学,也就是那个让人奋进的事例,四妹参军到部队后也一直坚持学习,这就是榜样力量吧!</p> <p class="ql-block">  严彪给我们分区几个小女生的印象最深,当时他还在新兵训练时,有一次在电报站前面那块草地上训练。我们几个女孩就坐在旁边看他们训练,严彪是在他们那个组里边,盘腿坐下,起立训练中坐势最标准,起立最迅速,最灵巧的一个,每次盘腿坐下、起立他均一气呵成,而其他新兵还需借助手去支撑才能完成。</p><p class="ql-block"> 后来他被留在分区放映队,或许是他的灵敏,颜值吧。</p><p class="ql-block"> 一一马老四等回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原址是蒙自分区的养猪场。</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蔡副政委的儿子蔡卫民吗?那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小伙伴,他经常帮助养猪场的战士喂猪,做事……。小战士们都很喜欢他。每当学校到农场劳动时,也只有他能将养猪场的小推车借出来,让我们一起送肥料到学校的农场……。</p><p class="ql-block"> 一次,在帮分区养猪场煮猪食时,烧水的大锅里,表面倒上了米糠,因看不到下面沸腾的水,蔡卫民将双手压了下去……</p><p class="ql-block"> 养猪班的班长钟堂抱着蔡卫民往卫生所跑去……</p><p class="ql-block"> 真坚强,卫民竟然没有掉一滴眼泪。为此,他手上留下了深深军营"烙印"。当官兵饭桌上放上香喷喷的猪肉大餐时,可曾起这也有军娃的负出。</p> <h3>父辈曾经忘我工作,奉献青春的地方。</h3> <p class="ql-block">  &nbsp;曾经的记忆,分军大礼堂,变成四川李幺妹自助火锅店。</p><p class="ql-block"> 👇图拍摄于2011年6月。</p> <p class="ql-block">  👇图拍摄于2017年4月。一派荒芜,岌岌可危。</p> <h3>👇蒙自军分区大礼堂侧面一片荒芜。</h3> <h3>👇图拍摄于2011年6月。</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昆明调到蒙自军分区前,一个操着天津口音的城市兵警卫员小李就对我们说,到了蒙自县就没有高楼大厦啦,确实,在这里住部队配置的房子,简单的家具也都是部队统一配给。</p><p class="ql-block"> 新的地方,新的环境让我们感到好奇,跟付副司令员的爱人杨阿姨学蒸荞糕做苞米窝头,学缝制碎布拼接的抱背……看男孩子堵塘放水,捉鱼捞虾。</p><p class="ql-block"> 记得刚搬到蒙自时, 真的是没有高楼大厦 ,住宿简陋,家里没有设卫生间,厕所远而偏僻,仿佛农村的简易茅房,被临时征用而圈进了军区大院,每次方便要走过长长的一条杂草小路,现在想起还让人毛骨悚然。</p><p class="ql-block"> 故地重游,不由得让人感慨万分 。</p><p class="ql-block">👇图拍摄于2010年10月5号。</p> <p class="ql-block">  就是在这套房子里,我们第一次经历了地震。地震时我们被床底下的大铁盆、床头旁边的缝纫机来回的碰撞声惊醒,大地都不停的颤动,睡梦中吓醒的我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也披着衣服到我们的房间,小声的和我说,可能是地震,不要怕好好的睡吧……</p><p class="ql-block"> 有了妈妈的毫无地震常识的错误安慰,我们无忧无虑地再一次进入梦乡。第二天才听说地震的破坏力有多大。紧接着分区作了防震宣传,警卫排的战士们为我们搭建了户外临时帐篷。始终是孩子,对地震无知就无畏,感觉住在外面一家挨着一家开心极了。记得马老三当时住在蒙自五小宣传队,地震来时,老师还以为是原子弹爆炸,让大家把被子白的一面翻朝外面(防辐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后来搬家到这里,二排平房, 条件稍有改善 。 👇</p> <p class="ql-block">  退休后 妈妈到了昆明干休所,注重习武强身健体 ,参加各种云南省老体协 举办的武术大赛 , 并多次荣获太极拳 太极剑 功夫扇 冠军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妹参加完分区宣传队,勾起了当兵的愿望,可惜没能实现。</span></p><p class="ql-block"> 爸爸去年永远离开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  老屋因斑驳而倍觉亲切。今天的我们,怀着祭奠的心绪注视着它,浮泛而起的却是过往的喧闹,一窗一台、一门一框,斑驳惆怅中,依稀可见岁月沧桑留下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孙副司令员的家在卫生所大门出去 , 马路对面的那个小院子里 。从那条小路进去,左右均是分区家属居住区。</p> <p class="ql-block">  &nbsp;部队大院的人大多在当地无各种社会、甚至亲属关系,所以连口音都与所在城市有区别,基本上是操带当地口音的“普通话”。</p><p class="ql-block"> 记得岳副政委的女儿岳兰兰,在南京时听说蒙自有大城市里从没见过的跳蚤,就让爸爸下次回南京探亲时,一定要带一只跳蚤回来,结果爸爸回南京探亲时早把这件事忘了,当兰兰听说爸爸没为她带跳蚤回来后,不依不饶的哭闹不休,还好爸爸在洗澡时,汗背心里夹带着一只早已死去,干瘪的跳蚤漂浮在水面上,这才把兰兰的雷霆之闹平息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个操着四川口音的小女孩薄小霞,一次,被臭虫咬痛后,惨稀稀地念叨着“臭虫哟!臭虫!我打到你么,你又哭兮兮呢,我不打你么,你又咬得我好痛哟。”</p><p class="ql-block"> 还有小凤子,小爱云,蔡习玲,赵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部队大院里的日子,过得那是那样的缤纷多彩,又是那样的难以忘怀。 </p> <h3>  历史成为记忆,记录变成了记忆。 老照片记录了我们童年及一代人的梦想。 </h3> <h3>  没有旧物的承载,过去的记忆将如何安放?这里所记录的一切,是我们儿时的点滴生活及珍贵记忆......</h3> <p class="ql-block">  回忆篇</p> <p class="ql-block">  軍旅生活的回忆:为了提高军人的军人軍事素质,提高警卫人员的素质,记得有一次我带领分区警卫战友到138野战医院附近搞训练,回到分区营区超过了吃饭时间30分钟,牛副司令训我为什么超时间?我回答:付司令我没有手表掌握不了时间,付司令严肃的表情说:我批准你买一块手表,我高兴的说謝司令敬礼!这说明了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命令,时间的重要性,这一我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一一分区警卫排普昌林排长忆</p> <p class="ql-block">  军旅生活回忆: 有一次警卫战士在138医院附近搞实弹射击,牛副司令亲临现场,他说,排长先打,我说是,我打了五发,命中47发,优,他说警卫战士打,ⅩX警卫战士打了五发,脱靶三发,命中二发,他严肃的说,把枪拿给我,我把枪拿给他,他说两支,我拿给他,拍,拍,十发子弹飞出,他说报靶,荷,十发子弹全是9,l0发,警卫战士拍手赞,他说不行啊,警卫战士射击是一门功夫,要好好练才行,我说要练要有子弹,我们子弹缺,他说你回去跟作训科长说,我给你们两箱子弹好好练,我说谢谢司令敬礼!他挥挥手,迈着矫健的步伐 离去……</p><p class="ql-block">首长言传身教,生受教育启发!</p><p class="ql-block"> 一一警卫排排长普昌林忆</p> <p class="ql-block">  9年前我重返蒙自军分区大院,分区是我起步成长的摇篮,部队及首长的培养教育,使我懂得了什么叫军人?军人就是理解,奉献,牺牲,一生军旅生涯就在此起步,难忘的分区,我的第二个故乡!</p><p class="ql-block"> 一一警卫排排长普昌林</p> <p class="ql-block">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分区干战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缜密地作好战斗前的各项工作。我们在认真做好组织交给任务的同时,每个人都写了参战申请书,向党组织表明自己积极要求参战,保家卫国的决心,表明:只要祖国需要,我们不惜流血牺牲自己的一切。向党组织递交参战申请书后,刘丽华、丁荷凤和我商议,到照像馆照一张正规的战前合影留念,又请战友帮我们在分区大礼堂门前"热烈庆祝一九七九年元旦!"油画前拍下了极珍贵的留影。分区根据我们三人的工作等情况,决定刘丽华、丁荷凤到前线指挥所工作,我在分区基本指挥所工作。作战凯旋后,战友刘丽华因为作战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我和丁荷凤也分别受到分区嘉奖。</p><p class="ql-block"> 我非常感恩蒙自军分区领导对我的培养教育,感恩给我关爱帮助的每一位老战友,使我的青春年华在部队得到淬炼,得到升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一分区军务科李素珍</p> <p class="ql-block">  往事点滴:大概七六年时间不详,昆明军区司、政、后三大机关拉练到蒙自鸡街。马副政委代表分区前往慰问,我的北京吉普拉着马副政委,陈国绪的解放卡车拉着分区送的三头肥猪一同前往。作为回馈,昆明军区一位副政委、一位参谋长(据说是蒙自分区第一任司令)、后勤部一位领导陪同我们三人共进午餐。跟马副政委这趟差,能与兵团级首长同桌用歺,实乃此生荣幸!谢马副政委!怀念马副政委!</p><p class="ql-block"> 一一原分区小车班李绍华</p> <p class="ql-block">大礼堂醒目的标记,是许可(许耀祥)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画的一幅巨画,"毛主席挥手我前进“。</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一原蒙自分区宣传队队员忆</span></p><p class="ql-block"> 当时放"卖花姑娘",轰动整个蒙自城,这是在滇南各县中首映宽银幕电影,宣传队负责礼堂守卫查票,每天轮映十场,从早上9奌到晚上12奌结束。每埸中间隔25分钟,打扫卫生(遍地是泪纸…)还要用卫生所配的来苏药水,装在洒壶中,消毒,礼堂四门大开进行通风。后面靠你老爸的关系,又从昆明军区文化站调来了好几部宽银幕影片播放,因你老爸曾经当任过昆明军区政治部文化科长,所以,军区文化站很给面子,优先配片,开远十四军放完后,跑片到蒙自,转回昆明军区,别的地方可没有这个待遇。</p><p class="ql-block"> 放《卖花姑娘》时,全蒙自驻军,生产建设兵团,地方各机关单位,轮流安排来看,分区大门囗由警卫排和球队的大个子们威风凛凛地把住大门,当时是非常有影响的一件事,分区风光无限呀!</p><p class="ql-block"> 一一原蒙自分区宣传队队员忆</p> <p class="ql-block">  记得71年72年,宣传队天天到分区礼堂练功,马老三、(备注有马老四)李老五还有几个娃娃。经常跑到礼堂与我们一起压腿、踢腿、下腰、大跳,非常认真,也很刻苦,很有点专业素质。</p><p class="ql-block"> 由于宣传队女兵班人员少,还特意邀请马老三参加演出《洗衣歌》,赵海涛演班长,马老三演小卓玛,舞蹈结尾,马老三肩挂同伴们为解放军洗衣服而脱下的靴子,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一边向观众招手,一边跑步下场,她那天真活泼,热爱解放军的身影,赢得了无数观众的阵阵掌声。</p><p class="ql-block"> 可惜那个年代国家经济不发达,不要说宣传队没有照相机,整个政治部才有一两部120相机,我们的许多“芳华”都没有留下,非常非常遗憾!</p><p class="ql-block"> 一一原蒙自分区宣传队员酒卫东回忆</p> <p class="ql-block">  金钗石斛,你和你妹这次入群,编辑了《童年的烙印》,不但用文字回顾了分区的历史,而且用珍贵的老照片再现了老分区大院的容貌,特别是许可的主席画像,仿佛把我们带到七十年代,倍感亲切,你们还精选了大家提供的照,发表的感言,使美篇更加生动感人,妙趣横生,这是《蒙自军分区战友群》建群以来最美丽、最动人、最人气的美篇。我们都感谢和点赞你们!</p><p class="ql-block">金钗石斛,你称呼我“小酒”,七一年我当兵都两年了,你们还背着书包满大院到处跑,理应叫我“酒大哥”才对呀!</p><p class="ql-block"> 一一原分区宣传队员酒卫东</p> <p class="ql-block">  反正大院里一大群小孩都叫我叔叔,其实我真不比大家大多少,因为演红灯记片断,我演过鸠山,所以小孩都不叫的名字,多数小孩都叫我"鸠山叔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一原蒙自分区宣传队员回忆</p> <p class="ql-block">  @金钗石斛 :你好呀!要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往事如烟,却历历在目!没想到,能又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面容,欣赏你的美文。勾起了我早已不再记念的往事情怀。真正往事如风,青葱岁月。当兵的过往已是那么久远,没想老分区大院也是颓废衰朽了。我曾经到新的分区大院里,今非昔比啊。但是当年的部队生活,士兵生涯,对我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了我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我一生得益于分区,说起来颇有几多自豪得意之情。当兵生活的磨练,也锤打了我生活的勇气和坚韧,我感谢蒙自军分区,感谢那些关怀过我的分区首长、领导和亲爱的战友们。感谢金钗石斛给我发来的美文,让我能看到老分区的旧貌,再发出几声感叹,感概一番。向阿姨和三妹问好。我现在上海,估计明年底都回不去昆明。如果有机会返昆,一定要联系你聚一聚。</p><p class="ql-block"> 一一原蒙自分区宣传队赵琳</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每一天上班工作前都要学习一个小时。那时叫天天读。</p><p class="ql-block"> 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司令部</span>军务科当打字员,得到我的恩师闫福珍、刘继武和高标的无私帮助,认真教我学习打字业务,带着我读毛主席的书,学习政治理论书籍,使我的业务能力和政治思想品德得到较快较好的进步。记得在工作期间,大院里的小朋友放学回家路过打字室窗口时,都会甜甜的喊我:小李阿姨好!并凑到窗口看我打字,分享滴答、滴答的美妙打字声。映像最深是马小四、蔡老三和他的四妹小米辣,还有李小五、张小三……美好的回忆总是那么的幸福快乐!学校放假期,特别是暑假,来大院和父母团聚的小朋友也是常到打字室窗口看我打字,有时大人要开会或忙急事不能分心照看自己小孩,也会带到打字室旁边的草坪上让我帮忙照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一分区军务科李素珍</p> <p class="ql-block">  姐姐做了老爸最希望我们做的事情,老爸生前经常要我们陪同他回到老分区怀旧,去到红河州各地分区所属边防部队探望,还被分区新领导班子特邀做军分区简史……。</p><p class="ql-block"> 一一马老三 马茜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于跟着老爸,才有了蒙自分区的这段不解之缘。才有了这段伴随我们一路成长,影响我们一身的历史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  除了感谢 ,还是感谢 ,感谢大家的认可 。</p><p class="ql-block"> 感谢大家共同分享那段难忘的芳华 ,和我们的儿时记忆 。</p><p class="ql-block"> 一一马老二 马红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