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过月余,却始未动笔;</p><p class="ql-block">天天想起,可无从写起。</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心中故乡的那片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p><p class="ql-block"> 章丘东南方向的赵八洞村就是我的老家,去年撤村并乡划归为孟家峪村。</p> <p class="ql-block"> 6月的20日,是我们章丘十中七六级(俗称:六级)同学45周年聚会,提前一天我就约上同事老商哥驱车先赶到了老家。</p> <p class="ql-block"> 说是老家,现在准确地说该叫故乡了。家,老家,故乡,无论怎么称谓,心中的位置永远也不会改变……因为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这里有我幼年童年和少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秋天的赵八洞村。</p> <p class="ql-block"> 看着伴有《父老乡亲》歌声的视频,我的心率就会提高八倍,眼角也会湿润…,小时候的故事也会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这抖音是我邻居家的一个小姑做的,她现在生活在济南老市里,只是偶尔回家,也许和我有同感。</p> <p class="ql-block">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家。</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父亲常年在外省工作,平时在家里就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夏天的晚上,我常和妈妈在磨道里吃饭,饭后就依偎在妈妈身边看月亮、数星星,听妈妈讲故事。</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和妈妈一起在院子里开出了一片菜地,栽了一架黄瓜,结了好多好多,然后送给附近的爷爷奶奶们。</p><p class="ql-block"> 院子很大,那一年的春天,我和妈妈在院子里栽了七棵杏树、两棵梨树,没几年的功夫,竞然都开始挂果,麦收以后,金黄乏红的杏坠弯了枝头……</p><p class="ql-block"> 秋天,梨树变黄了,妈妈特意摘了几个大个的,贮藏在粮食堆里,说是等我回家。因为,十七岁那年,我离开家离开妈妈,到安徽父亲工作的单位参加了工作……</p> <p class="ql-block"> “小米饭把我养大,风雨中学会做人。”在我幼年时期,农村相对落后与贫穷,地里种的粮食以谷子、玉米、地瓜、小麦为主,妈妈一个人在生产队里劳动挣工分,一年下来分不到多少粮食,加上每人二分地的自留地,母亲精打细算,杂粮煎饼勉强能吃饱。</p><p class="ql-block"> 我们赵八洞村的地头沟边香椿树多,说我们那一代是喝着小米粥,吃着地瓜干煎饼,就着香椿芽咸菜长大的,一点也不过分。</p> <p class="ql-block"> 艰苦的岁月,磨练了我勤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父亲虽在外工作,在别人眼里有不少的优越感,但家里地里的活落都是我和妈妈一起打拼,十二三岁的我就学着刨地、挑肥,十四五岁就学着推独轮小车,并且干的有模有样,是同龄人眼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红香椿远近闻名。</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香椿小镇。</p> <p class="ql-block"> 我熟悉家,熟悉那片山,熟悉山上的每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甚至于熟悉山上吱吱的野鸡叫声和龙藏洞中野鸽子的咕咕声。</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家乡的环境得到治理,绿水青山更加秀美,以龙藏洞为中心的景点划归为济南市的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我让同行的老商哥为我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景区入口。</p> <p class="ql-block">龙藏泉。</p> <p class="ql-block">龙藏洞</p> <p class="ql-block">当天的蓝天白云。</p> <p class="ql-block">夏天,整个山村被绿色环抱。</p> <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屈指算来,我离开赵八洞村已经44年。44年,家变成了老家,老家又成为了故乡,爷爷奶奶早已去世,父母二叔也先后离开了我们。但是,常回家看看,一直是我和妻子孩子们的念想。</p><p class="ql-block"> 我和三叔的合影。(资料片)</p> <p class="ql-block">二弟拍摄的我和二叔、三叔、三弟的合影。(资料片)</p> <p class="ql-block"> 同学聚会的第二天早上准备返程回安徽,这次返程没有按照以往的线路走309国道奔济南东上高速,也没有在垛庄埠村上高速,而是第一次选择了走普薛公路走赵八洞村、天苍岭到莱芜。</p><p class="ql-block"> 图为天苍岭风光。</p> <p class="ql-block"> 普薛公路途经我们赵八洞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正值文革时期,我年龄不大,南到莱芜的茶业口,北从普集的济青公路,是章丘东南部通向莱芜的交通要道,前几年在运输风力发电设备时部分路段重新加宽改造。</p><p class="ql-block"> 普薛公路经过我们赵八洞村的路段约六公里,高中毕业后的那年,生产队长说我力气还不全,在生产队干农活吃力,就照顾我到养路小组去先干着。当时的公路养护实行路段负责制,各村养护各自的路段,养路小组的成员每天除挣工分外,还补贴发放一角钱的茶水补助,算是个美差,有多少人求之不得,在公路上我干了近一年半的时间,到第二年也就是七七年的十一月就到安徽参加了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熟悉这个路段的每个转弯、每个大小陡坡,路边上地头边每棵大树的模样,我常常想起在公路上劳动的每一个场景,那是我毕业后的第一段人生旅程,时间虽短,但有苦有累,有欢笑也有苦恼……</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和我同行的老商哥站在天苍岭路边欣赏山下盆崖村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 在天苍岭为老商哥留影,脚下的这条便道就是为运输大型风力发电机设备临时铺设的。</p> <p class="ql-block"> 从天苍岭再向南,前面大多为下坡,过了马闹坡村,几分钟的车程,就到了田家栁村,田家栁村和我们老家赵八洞村应该是正南正北,中间由四季山主峰相隔。</p><p class="ql-block"> 看到时值6月21了,还有两块麦地在收割,便停下车子走进了麦地。</p> <p class="ql-block"> 说来也巧,割麦子的老乡也姓商,田家栁村人,叫商德,名字不错!</p><p class="ql-block"> 老商见老商,说话啦家常!</p> <p class="ql-block">虽是山里人,老商有福相。</p> <p class="ql-block"> 老商哥也情不自禁地接过镰刀,割几把试试。</p> <p class="ql-block"> 割麦子,小时候干过,虽不太在行,但要领还是能把握,接过老乡的镰刀,我也试试手。</p> <p class="ql-block">看我这一捂子拦的,还真有模有样!</p> <p class="ql-block">老商哥还给我录了一段视频。</p> <p class="ql-block"> 在紧挨着的一片地里,一位大妈正在捆麦个子。</p> <p class="ql-block"> 山区的麦子有阴阳坡之分,麦熟不过晌,这是小时候妈妈常说给我的一句话,每当麦子快熟的日子,隔一天妈妈就招呼我到自留地里看看,割麦子不能耽搁了日子,否则收成就有差吃。</p> <p class="ql-block"> 捆麦个子的要子系在腰间,老人家娴熟的动作叫我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录制的捆麦个子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 村头路边的一户人家,正在忙着脱粒,简易的脱粒机比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知效率提高了多少倍。</p> <p class="ql-block">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生产队的庄稼脱粒都是用毛驴拉着石滚子一遍一遍地压,这叫压场或打场,每当麦收秋收打场的日子,家家户户的家庭妇女都要全体出动,到生产队的场上去务工,打场扬场也是妈妈们最累的活落。</p> <p class="ql-block"> 拍摄的同时,我和老乡们也聊了几句,他们对现在的生活也感到幸福。</p><p class="ql-block"> 家乡巨变,感谢党的好政策!</p> <p class="ql-block"> 刚一转身,地里走出来一位挑着麦个子的老乡,我随手拍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从家门口向南,最远我只到过田家栁村,再向前光知道有常三行村、西周峪村、鱼湾村、三角湾村,石匣村,莱芜的茶叶口,薛业水库等,可我在前一直没来过的,这次也算如愿以偿了。</p><p class="ql-block">鱼湾村风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山,座落于泰山的东麓,属泰岱山脉,没有泰山的雄浑,没有泰山的壮美,更没有泰山的高大威武,但却在我心中占有无与伦比的位置,因为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乡音乡情乡愁,是父老乡亲的全部,她呼唤着我的乳名,我在父老乡亲的亲昵中疼爱中长大,在这里有我童年幼年青少年的故事,忆当年,故乡贫穷的大山养育了我,说如今,又是故乡的绿水青山接纳了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此,每年我都想回来看看。</p> <p class="ql-block">摄影:商洪章 等</p><p class="ql-block">撰文:张东彪</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父老乡亲</p><p class="ql-block">审稿:刘建刚</p><p class="ql-block">通联: 139 5578 0760</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21日至8月1晚初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