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暑假,在导师的推荐下,我第一次接触《受压迫者教育学》,阅读的版本为台湾学者的译作,接触之初,感觉文字生涩难懂,原因有二,一是原先阅读台湾书籍不多,碰到颇多繁体字,难于适应;二是此书乃非常规教育学论著,有别于常规思维。静下心来反复推敲,也能感受挖掘作者之思想,体会作者之用意。</p><p class="ql-block"> 书中作者提倡对话式教育,提倡批判性思维。我经常听到老师批判现在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对于一些观点提不出问题来。我想,这种问题意识和弗莱雷所说的批判性思维具有相似性。一个人若要有批判性思维,就要了解自己所处的情景并且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处在这种“情景”中,不仅能够与这种情景融合在一起,还要能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所处的情景。如果认为自己所处的情景中的种种都是理所应当,那他只能是一个“顺从者”,更不用说对这种情景提出所谓的问题。 我想,能够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情景,也许能够较为清晰的发现情景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意识到自己就正处在这种问题之中,要想办法改变情境。</p><p class="ql-block"> 反思自身的受教育过程,对于老师的提问或者看过的论文,只会觉得“说的对,写的真好”,但反问自己“看完后你有什么问题吗”,脑袋里就空空如也,除了赞同别无其他。我想,这也是传统灌输式教育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在我身上的提现。倘若能够以一种旁观的角度,审慎的品味这些观点或文章,获取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弗莱雷在书中提到,灌输式教育是对被压迫者的教育,它的目的是驯化民众,实现统治。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被看作容器,是“被压迫者”,学生无权决定学什么,“灌”什么由统治者决定。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得完全彻底,就越是好老师;学生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压迫者极力反对任何形式的教育试验,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试验会激起被压迫者的批判意识和对现实的不满及反抗情绪,从而威胁其统治者的地位。“压迫者的兴趣在于‘改变被压迫者的意识,而不是压迫他们的现状’,因为被压迫者越是刻意被引导去适应这一现状,他们就越容易被统治。”所以,压迫者试图通过灌输式教育来驯化民众,使其更加顺应压迫者的统治意识,为其统治利益服务。</p> <p class="ql-block">当然,这种旁观是基于本身身处情景的基础,融合加分离,可能对于我们思考问题会有帮助。所谓“当局者迷”可能就是这个道理,想要“不迷”,就要做一个“局外人”。</p> <p class="ql-block"> 认真阅读完了《被压迫者教育学》,我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有了一点自己的看法</p><p class="ql-block">一、课改要深入教育教学实践</p><p class="ql-block">弗莱雷强调,“人类活动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国家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者是理论的研究者,他们用他们的理论来指导当前的课程改革。但是语文教学实践是动态发展的,这需要设计者不断地深入学生实际,探索每个阶段的存在的问题,在批判中反思,实践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或者违背学生发展的教育现象,以不断地调整措施和策略,重建教学的方式和教学内容,致力于真正符合“人”的发展的教育。</p><p class="ql-block">二、课改加强对话</p><p class="ql-block">在课程改革中,顶层设计者、教材编写者、一线教师要加强对话。弗莱雷认为“对话是理解知识客体的手段”,这个对话不是简单的言语对话,而是在对话中,对话的双方可以命名自己的世界。</p><p class="ql-block">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加完善的人,用弗莱雷的话说就是实现人性化,人的解放与超越是教育的使命与目标,换句话来说,教育的变革是教育得以进步的动力。一般的来说,教育的变革分为若干个环节,教育变革有行为的执行者,也有行为被变革的对象,变革是动态变化的。在变革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会出现顶层设计者所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在改革进程中,多方对话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应然取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