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炭山乡地处原州区东北部75公里处,属东部干旱片带,区域特点是山高沟深、地形破碎,平均海拔1670米,地域面积257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4032户19259人,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全乡11个村支部,农民党员318人。</p> <p class="ql-block">全乡绝对贫困人口732户,3660人,占总人口的19%。总耕地面积10.2万亩,人均耕地5.3亩,属山旱地,已退耕4.5万亩。全乡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农作物以春小麦、洋芋、胡麻为主,养殖业以牛、羊为主。目前全乡牛存栏4198头,羊存栏13332只,生猪存栏236头,家禽存栏1180只,圈棚1080栋。2005年人均纯收入1119元,其中劳务收入占45%,畜牧业占20%,农业及其他收入占15%,为原州区最贫困的乡镇之一。</p> <p class="ql-block">2015年,从深秋红叶遍布山野的时候开始,我们探寻炭山石岘子的步履并没有只停留在道听途说上面,而是在初次的印象中搜寻一些以往的线索,通过实地考察看是否能够使我们有什么重大发现,事实上我们大有收获,但尚有遗憾,因此,再次亲历的时间是同年隆冬不太寒冷的一个大礼拜天。</p> <p class="ql-block">黄土高原上的山从深层到地表大都以土质为主,但是以石质为主的山至少在西海固来说并不多见,而介于海原和原州区境内的炭山石岘子,不仅深层上完全由山石构成,而且由于多年的风调雨顺把整个石岘子调养的草木茂盛,空气清新怡人,地表覆土几乎被杂草树木淹没。更为特别的是,或登高于山巅,或穿行于弯路,或举步于山间,只要把敏锐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扫描,每每都能有最新的发现——象形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生活在西海固大山里的人,很少有机会去大地方的动物园里领略各类动物的风采,但是他们在纯自然的环境中见过的动物也不在少数,如野狼、狐狸、兔子、野鸡、青蛇等等,不过奔波于生机的人很难关注这个山,特别是那些山里的石头,总认为那只不过是些普普通通的石头而已,即便是偶尔“欣赏”一下石岘子,心里是酸楚的,他们认为越看山,山越大,于是走出大山的脚步就越缓慢,山外精彩的日子也就越离他们遥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