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来临之际,我想起了我的父亲。父亲是一位老军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66军196师任职,文革后期,中央为了治理各地日益混乱的派系斗争,决定对重要的地区和厂矿企业实行军事管制,简称军管。父亲受命入驻天津大港油田,当时出于保密,以1964年1月建厂日为厂名,对外称为641厂。父亲任军管会常委兼任钻井公司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说:“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 军管之后的油田很快平息了派性斗争,恢复了正常生产。</p><p class="ql-block"> 1967隶属于641厂的海洋石油指挥部在海上打出了工业油流,国务院下发国密字(67)174号文件庆贺。文件抬头为:北京军区并转66军和641厂革命职工。</p><p class="ql-block"> 当年这份国家的密级文件,经过六十多年现已脱密,公开展示在天津滨海新区海洋博物馆里。这份文件承载着军队管理石油企业并创出业绩的历史功勋。</p> <p class="ql-block"> 为了方便父亲工作,组织上安排我们全家搬到了大港二号院,身着将校呢军装的父亲和母亲在大港二号院新八栋新家留下了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父亲保持着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和一线工人同住帐篷,同战风雨,常年工作在一线,深受广大干部职工的拥戴,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把战争年代形成的爱兵如子作风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的革命精神用在了油田开发和建设上,从而调动了广大职工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进行艰苦卓绝的作业,打出一口又一口的生产井。</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我从会战宣传栏上取下来的。父亲腰部有战伤,有伤残证书。常年系着钢制的护腰袋。雨季,为了一口井的及时固井,在推车无法通过深水区时,他带头跳入齐胸深的水里,带领工人们用空油桶把一根根石油套管以蚂蚁啃骨头的方式,硬是把几千米套管一次次运到井上,及时完成了完井作业。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当时的艰难情况,但是看到这张照片,我们该作何感想?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大庆精神,它源于军队攻坚的军队精神,</p><p class="ql-block"> 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在沙场上拼搏了大半辈子的父亲本该享受和平时代的安宁,他却服从党的召唤,投身于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乐观而从容。</p> <p class="ql-block"> 父亲从战火中走来,一路风尘,很少对我讲述过往的战争,我从某本书中找出这张照片时,他接过去看了看,平淡地说:“这是打下张家口时照的,后面的线毯是通讯员撑起的。”其它一字不提,我也没有多问。但是我能从他一身戎装上的风尘和马靴上的泥渍读出来那是一场恶战之后的留影。 </p><p class="ql-block"> 对于过去, 他始终保持着这种沉默的态度,他对我讲,无论做什么都要三思而后动,注重行动的有效性。深入细致地去思考去完成!</p> <p class="ql-block"> 他以战争中养成的勇猛鼓励钻井工人克服困难,创出班进尺941米的新纪录,当时是八小时工作制,一个班在八小时内钻进这么深,这在当时堪称奇迹。父亲为这些能干的小伙子们披红戴花,并且与他们合影留念。父亲在倒数第二排居中位置上,红色帽徽和红领章分外鲜明。</p> <p class="ql-block"> 从战争中走过来的 父亲,把军事行动的指挥和管理手段应用于生产实践上,他注重安全管理,注重效率,以一个队伍两套设备,四个班组人不下马,马不停蹄的作业方式,创出了一个月一个钻井队八口井完井,九口井开钻的高效运行模式,简称九开八完。设备是老旧的仿苏式3200米钻机,人员是新老搭配的人员,却打出了优质快速的井子。这一创举,使一个个新开拓的油田提前投产,大大地加快了油田建设的步伐。</p> <p class="ql-block"> 目前,油田已经进入了稳产期,到处可见釆油树和磕头抽油机。年轻的采油工人未必知晓这些井是如何打出来的,但是,我坚信,他们却都记得,先辈们在这曾经荒芜的土地上拼搏过,他们会加倍的去珍惜和爱护这些油井,使它们为祖国贡献更多的能源。</p> <p class="ql-block"> 我每每看到这些日夜不停地把地下原油提取出来的设备,都要驻足停留,聆听那机械的摩擦之声。父亲往生多年了,他的音容几乎每天都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总是觉得他并没有远去,在机械的摩擦声里我似乎能够听到军号的余音,或远或近,声声悦耳动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