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之间,遗世独立之桥——棠甘桥

郁有满

<p class="ql-block">犹如神仙桥</p> <p class="ql-block">水中倒影</p> <p class="ql-block">2004年地图上的棠甘河</p> <p class="ql-block">航拍中的东棠甘村</p> <p class="ql-block">水光山色之间,遗世独立之桥——棠甘桥</p><p class="ql-block">之一:7月29日,我与同学去太湖新城寻找荣德生建造的棠甘桥。经乘地铁、公交车,到和风路下车,步行900米,在立信大道与震泽路交界处,即是东棠甘村口,只剩一排两层楼房屋,门牌号是9至14号,村民都已是老人,亲切地招呼我与同学找了矮橙坐下聊天。他们告知我再过一个月来,就找不到人了,因为也要拆迁至华庄太湖家苑,他们已是最后一批。说起棠甘河与棠甘桥,告诉就在村后,而且知道是荣德生做寿时建的老桥。至于西棠甘与南棠甘并无老桥,都是新建的桥。这东棠甘原本是个有200多户的大村庄(自然村),位于老的棠甘桥附近,属巡塘(后改为水乡苑第二社区)。原先的1至8号以及后排的房屋,现已成为马路的一部分。从一条小路拐入,穿过田野即是老桥。这是一座拱形桥,桥面、栏杆都已用钢筋混凝土改建过,却也已风蚀破碎、掉落,甚至有一面桥栏完全缺失。桥身、桥墩还都是原样的。桥堍东已被挖土机挖掉了一块桥基,无法通行机动车辆。我们走到桥西堍,从侧面看去,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桥身结构。那桥墩,对称双立柱,呈梯形,因所用水泥与无钢都是进口货,加上设计精致,非常坚固。由缪斌题写“棠甘桥”三字清晰可见,“文革”时有人去凿,因桥高水深,水泥坚硬而凿不掉。“棠”字右边还可看到“丁未年”即1931年的竣工年份,却无法近距离看到。桥下的棠甘河在静静地流淌,水还算清,并有围栏圈住了浮萍。棠甘河是华庄与雪浪的界河,北连吊桥港,南接巡塘港,弯弯曲曲,有“三个棠甘九个湾”之说。桥旁高大的玉兰树仿佛佐证着老桥的年代。站在桥上,放眼远眺,可以看到海岸城,而在海岸城时,我们并不能看到棠甘桥与棠甘河,在这里能一目了然。近处是大片杂草相间的田野,纵横阡陌,农家的自留地尚保留着,架子上的丝瓜黄花开得正旺。有村民冒着暑热在料理庄稼。河面上有凉风习习吹来,在田野风光之下感觉真惬意。又去了位于震泽路的东棠甘桥,是公路型的平桥。从这里看老桥,可以看到桥梁的倒影。桥堍坐有钓鱼者。远处是雪浪山。抗日战争时,太湖游击队曾驰骋于这一带山水之间,并发生过西棠甘战斗。</p> <p class="ql-block">从东棠甘桥看已90年的老棠甘桥</p> <p class="ql-block">新桥看老桥,甚美</p> <p class="ql-block">老棠甘桥</p> <p class="ql-block">清晰可见缪斌题写的“棠甘桥”</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桥下</p> <p class="ql-block">东堂甘村9一14号</p> <p class="ql-block">从老桥看新桥</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老桥上可看到海岸城</p> <p class="ql-block">桥堍自留地</p> <p class="ql-block">从新桥看老桥,右下角为钓鱼者</p> <p class="ql-block">已败坏的老桥栏杆</p> <p class="ql-block">缺失了栏杆</p> <p class="ql-block">因桥基被挖掘机挖掉一块,电动车只能歇在桥旁。桥旁是玉兰等树</p> <p class="ql-block">尚剩下的田园与楼房</p> <p class="ql-block">之二:8月19日,《江南晚报》刊登黄孝萍等所写的棠甘桥之文,呼吁有关部门保护好这座无人管理甚至无人知晓的90年老桥。文中记述老桥的杂草丛生之中,栏杆已锈蚀、缺失,并提到了我上次探访之事与提出要保护的主张。正好这一天,我带着10多位同学再次赴棠甘桥,又到东棠甘桥,分别在桥上合影留念。从东棠甘新桥看那拱形老桥,如一弯新月,又如一卧波长虹,掩映在树荫丛旁,远处是蓝色的天空,十分美丽。此景可拍出春、夏、秋、冬不同的美景,是摄影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想当年,棠甘河并无桥梁,村民靠摆渡船过河。开原区区长朱毓琪商于荣德生,又牵头雪浪人在上海的桐油大王沈瑞洲之父沈映泉,与荣各出一半费用。荣德生认为无锡是水网地区,在公路尚未发达时代,建桥比筑路显得重要,因而与无锡的工商业家致力于造桥。1920年成立“千桥会”,由百桥公司负责建造。所建100多座桥梁都是贯穿城郊要道的桥梁。90年左右过去了,如今还剩多少?又有多少人懂得荣德生他们为民办事的良苦用心。</p><p class="ql-block">我们又来到上次来过的村上,9号家户主在门口洗刷,准备搬迁。我们在树荫下乘凉,讯问着户主的情况。她告诉我,这棠甘桥原来联结东棠甘村与西棠甘村,也是去华庄、雪浪的必由之路。至于棠甘之名,并不曾是有人文章中写的种有海棠花。我想还是以一种树木名称的本义解释为妥。户主问起这老桥的保护什么时候能批下来,我说还得呼吁宣传,早着呢。她告诉我,当年建新桥时,曾想命名为“烟树桥”,遭当地百姓反对而改为东棠甘桥,可见他们对棠甘的感情。户主家230平方米,搬迁至华庄的房子是240平方米,正愁增加面积的商品房价缺10万元没有钱付款呢,新房还得装修费用。门前自留地的丝瓜架已坍塌,一棵会结果的桃树、一棵花开得很香的梨树也不能带走,真舍不得。百姓自有搬迁的苦衷。</p><p class="ql-block"> 往南步行是南棠甘桥。原有的南棠甘村已无影踪,成为无锡外国语王国际学校,听门卫讲是迪拜的老板建造的,幼儿园的学费一年11万元,高中18万元,部分寄宿。这学校建造得很豪华,却连棠甘河都划进校区了。一宽大的天桥横过马路,通往学校的操场,那地块应是原西棠甘与南棠甘村的交界处。从南棠甘桥上往北看,与东棠甘、棠甘桥都相距不过百米。</p><p class="ql-block">1985年编的《无锡县地名录》记录了呈三鼎角的东、南、西棠甘村,没记录早就有的棠甘桥。2004年的《无锡市区地名图》中有棠甘道。2018年始编的《无锡市地名录》尚有村及桥,加上棠甘桥本身,共有4座桥,桥名都是以棠甘河而名。如今,村庄只剩东棠甘余下的寥寥十多户了。将来的震泽公园会是什么模样呢?</p> <p class="ql-block">《江南晚报》上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路上</p> <p class="ql-block">走向老桥</p> <p class="ql-block">在棠甘桥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新的东棠甘桥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东甘棠村与村民交谈</p> <p class="ql-block">在棠甘河旁</p> <p class="ql-block">村口</p> <p class="ql-block">已拆迁的东甘棠村</p> <p class="ql-block">南棠甘桥</p> <p class="ql-block">拗口的校名</p> <p class="ql-block">校门前的过街天桥</p> <p class="ql-block">校区</p> <p class="ql-block">南棠甘桥上远景</p> <p class="ql-block">照片由马嵩生、梁汉美等提供。</p><p class="ql-block">2021.7.30,8.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