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剑//忠臣智者诸葛亮

风雨独行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东汉末年,生于山东沂南的一个官宦之家。他三岁时,母亲病逝,八岁时,丧父。随后和弟弟跟随叔父生活在一起,叔父去世,他就隐居在隆中。雄才大略,常以管仲、乐毅自比。 纵观历史,诸葛亮实在是三国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是当时一位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战略家,他处理事情的方法充满了法治、德治、忠和仁政情感。足可以说明,他的学问思想是介于儒家和法家之间。 <p class="ql-block">  他隐居隆中时,对于天下大势的分析真是了如指掌,目光如炬。刘备采用了他“和孙制曹”的战略,使刘备处于不败之地。</p><p class="ql-block">  刘备之最后惨败,还是由于不能贯彻诸葛亮“和孙制曹”的战略。刘备临死,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他勤勉谨慎,蜀汉无论军事、政治,大事小事无不由他亲自处理。</p> <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对于蜀汉的最大贡献,是他政治上的成功。陈寿也评价诸葛亮,“治民之干,优于将略。”说的是,他治理百姓的才干,优于当统帅的谋略。益州在刘璋时统治时代,是一个人心消沉,政治效能低落,社会秩序紊乱的地方。</p> 经诸葛亮若干年治理,居然完全改变了一个面目。史称蜀中之治是,“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凌弱,风化肃然。”意思是,官吏中没有奸诈的,而且人人心存自励,路旁有贵重的东西摆着,也不会有贪心的人去捡,强壮的人不以大欺小、弱肉强食,这都是由于受到他严谨的风范所感化的缘故。 他的政治方法,一是积极生产,二是严行法治。《三国志》中描述,诸葛亮的执法是:“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敞开胸怀,布施公道。忠义的人,有利于国家的人,即使有私仇也会奖赏他们。犯法傲慢的人,即使私交好也会惩罚他们。花言巧语掩饰自己的人,即使罪责很轻也会重罚。他的这种执法精神,又是出自至诚,能以身作则。所以赢得民众一致的敬畏服从,从而建立起了一种严明的政治秩序。 诸葛亮的用兵,和他的政治一样,谨慎周密,处处做通盘打算,绝不行险逞功,以求侥幸。他曾南征平孟获之乱,先稳定后方,以免后顾之忧,然后集中全力,去和北方的曹魏决战。想起他感人至深的《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p class="ql-block"> 他经过多次北伐,都没有成功。分析其原因,第一是人力物力不足,尤其是粮运不继成为一个致命的打击;第二是后主刘禅无能,政治军事不能配合,前方军事每受宫廷之掣肘;第三是曹魏名将司马懿是诸葛亮的一个劲敌,使蜀军进攻每每受挫。</p> 最后一次与司马懿大军相持于五丈原,两军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最后积劳成疾,死于军中。蜀军不得已再行撤退。蜀军撤退后,司马懿察看诸葛亮的营垒布署,叹道:“天下奇才也!”<br>  细数诸葛亮的一生,他所面临的都是极其艰难的政治考验。他对民众真正做到了“开诚信,布公道。”对国家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中军民闻诸葛亮死讯,无不流涕,百姓为他立祠祭祀,千百年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