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旭日东升,万野碧绿,雨后的空气清新怡人,北师大校园的古色古香也扑面而来。在这人文荟萃学养深厚之地,我们的学习也进入了倒计时,在百般不舍中,只有格外珍惜学习的分分秒秒。</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学员来的格外早,早早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的翻看着前面的笔记,静静的等待着专家的到来。八点五十分,开始了我们的每天一读,声音铿锵有力,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文字博大精深,撼人心魄,令人深省。</p> <p class="ql-block"> 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首先为我们分享了《如何上好一节课》。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课堂?1、有明确的课堂目标;2、目标的制定要恰当,必须是该学科的,必须是合乎学生实际的;3、学生对目标的达成必须是现场生成的,是大众的,是有深度的。从专家的讲解中明白了目标的重要性,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不一定等于教学目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提取课文中的语文因素,培养语文学科素养,而不是被课文内容牵着鼻子走!语文教师还要有一双语文的“慧眼”,及时发现文本的语文功能,把该学科和德育的结合力争做到润物细无声。程翔老师特别强调:学生必须亲身参与、体验、出错、纠错、内化、生成,从而才能形成学习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产生一堂好课!</p> <p class="ql-block"> 其次程翔老师为我们分享了他的教学感受《课比天大》。程老师的治教格言:做有灵魂的教育,教有学理的语文,当有骨气的教师。课比天大不是学校衡量教师的标准,而是教师的自我要求,课堂必须是真实的。如果说课比天大是老师的职业信仰,那么“转益多师”则是指引老师专业发展的路标。程老师讲述了自己从年轻教师成长为成熟老师的一路艰辛,从课堂的自我展示到课堂的自我隐匿,从预设讲授到预设生成,无不再次向我们证明“转益多师”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扈之霖教授为我们分享了《注重课堂环节的研究 做有思想的实践者》。扈老师的一个“问”如同一块石头,投在了我的心间,泛起阵阵涟漪,久久不能平静。原来课堂还可以这样设计,原来学生的主动性还可以这样调动,原来文本可以这样完成。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老师要讲的内容,课堂提问是贯穿课堂始终的基本功,“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聚焦点,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但是“问”不是简单的随便的提问问题就可以了,一个好的“问题”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研磨,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提炼。正如王安石所说“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p> <p class="ql-block"> 不管是程翔老师强调的学生亲身参与还是扈之霖老师关注的“问题”艺术,都在证明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和技巧性,虽各有千秋,却也异中有同,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务实,正如古人云:学者当务实,善学者其如海乎。</p><p class="ql-block"> 室外虽炎炎夏日,室内却浑然不觉,乐在其中,因为老师的分享犹如一杯凉茶。真想时光就此打住,独享这份教育的静好!在以后的教学中,定让每位专家的精髓在课堂上绽放异彩!</p>